+高级检索
  • 2001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Co-Ni-Al-Ti系L2_1/L1_2型双相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行为研究

      2001(4).

      摘要 (1332) HTML (138)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由 L2 1 型 ( Co,Ni) 2 Al Ti和 L12 型 ( Co,Ni) 3( Al,Ti)两种有序相组成的 Co- Ni- Al- Ti系新型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用合金 ,经热处理后获得不同显微组织的高温压缩和室温断裂等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 ,确立了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 ,找到了进一步提高高温强度和室温塑性的途径。

    • Al_2O_3/(Ag_(72)Cu_(28))_(97)Ti_3/Ti-6Al-4V界面结构及性能研究

      2001(4).

      摘要 (1213) HTML (15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 1.8 ks,10 73 K~ 1173 K条件下对 Al2 O3/ ( Ag72 Cu2 8) 97Ti3/ Ti- 6Al- 4 V进行了钎焊试验。通过扫描电镜、波谱、能谱、X射线衍射对界面结构进行了分析。小于 112 3 K的界面结构为 Al2 O3/ Cu2 Ti4 O/ Cu4 Ti3/ Ag- Cu共晶 +富 Ag相 + Ti固溶体 ;1173 K的界面结构为 Al2 O3/ Cu3Ti O5+ Cu Al2 O4 / Cu4 Ti3/富 Ag相。采用拉剪试验测试了接头剪切强度。在 1.8ks,112 3 K时剪切强度最高达到 189MPa,大于或小于 112 3 K接头强度呈下降趋势。

    • 金属间化合物CoSb_3的电化学嵌锂特性研究

      2001(4).

      摘要 (1638) HTML (135)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 Co Sb3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在 1ML i PF6 /EC+ DMC( 1∶ 1)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具有 skutterudite结构的 Co Sb3和不具有此种结构的 Co Sb3最大可逆容量分别为 5 73 m Ah· g- 1 和 4 4 4 m Ah·g- 1 ,10个循环内可逆容量分别保持在 4 0 0 m Ah· g- 1和 2 2 0 m Ah·g- 1以上 ,采用非原位 XRD方法研究二者嵌锂机理 ,发现 skutterudite结构虽然不起储锂作用 ,但它破坏后形成的微观结构却有利于循环过程。加入 10 % (质量分数 ,下同 )微碳球 MCMB后 Co Sb3电化学性能大大提高 ,最大可逆容量达 715 m Ah· g- 1 ,循环 2 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在 5 0 0 m Ah· g- 1 以上。

    • Ca缺位型稀土金属氧化物La_(0.65)Ca_xMnO_3的磁电特性分析

      2001(4).

      摘要 (1115) HTML (14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了 Ca缺位型稀土金属氧化物 L a0 .6 5Cax Mn O3,并对磁性及电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随 Ca缺位的增加 ,材料的晶胞体积增大 ,但居里温度却减小 ,铁磁相互作用减弱。材料的金属 -半导体转换峰值温度 Ttran随 Ca缺位程度的增加相应减小而电阻峰值却增大 ,作者用极化子电阻模型拟合了金属 -半导体转换峰温度 Ttran以上的电阻温度依赖关系 ,发现 Ca缺位材料电阻的增大可能与局域波函数的衰减长度减小有关。还同时利用迪尼模型在 10 0 K~ 3 0 0 K温区内 ,分析计算了材料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发现磁交换能和电 -声相互作用能对极化陷阱能的贡献在有 Ca缺位时比无缺位时均有所增大。极化陷阱能的增高减低了载流子的活动能力。同时还对 Ca含量、Mn+ 3/ Mn+ 4含量、氧缺位量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Co_(0.5)O_2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2001(4).

      摘要 (1247) HTML (15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球磨湿混和旋转合成相结合的新工艺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L i Ni0 .5Co0 .5O2 ,并对材料进行了粒度、化学成分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球磨湿混工艺能将原料混合均匀 ,并能有效地使粒度细化。旋转合成工艺能使混合料在均匀的温度场中进行反应 ,并使反应产物粒度均匀和成分均匀。制备的 L i Ni0 .5Co0 .5O2 为单一的 α- Na Fe O2 层状结构 ,粉末粒度分布范围窄 ,平均粒径约为 8μm~ 10μm。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在 0 .2 m A/cm2 充放电流密度和 3 .0 V~ 4 .2 V电压范围内 ,首次充电容量为 173 m Ah/g,放电容量为 14 8m Ah/g。循环次数达 3 0次时 ,放电容量还有 12 9m Ah/g,循环稳定性良好。球磨湿混和旋转合成相结合的固相合成新工艺能制备出电化学性能良好的L i Ni0 .5Co0 .5O2 正极材料。

    • 颗粒度对贮氢合金MlNi_(3.65)Co_(0.75)Mn_(0.4)Al_(0.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01(4).

      摘要 (1108) HTML (13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贮氢合金 Ml Ni3.6 5Co0 .75Mn0 .4 Al0 .2 的颗粒度及粒度分布均匀性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2 0 0 m A/g(以贮氢合金的质量计算 ,下同 )的充放电电流下 ,合金的粒度越小 ,首次放电容量越大 ,且活化速度越快 ,但其饱和容量 (活化后稳定的放电容量 )随粒度的增大而增加 ,且在某个最佳粒度时达到最大值 ,然后又逐渐降低 ;该合金的高倍率放电容量与其粒度之间也有相同的规律 ,只是在不同的放电电流下最佳粒度值不同 ,当放电电流小于 60 0 m A/g时 ,3 0μm~ 76μm合金粉的放电容量最大 ,当放电电流等于或大于 60 0 m A/g时 ,4 0μm~ 5 0μm合金粉的放电容量最大 ;放电电流越大 ,颗粒度对合金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越显著 ;在充放电电流为 3 0 0 m A/g时 ,除3 0μm以下的合金粉性能衰减较快外 ,其余各个粒度的合金粉的性能衰减速度几乎相等 ;均匀的粒度分布有利于合金粉电化学性能的提高。

    • 钛铝宽幅复合板

      2001(4).

      摘要 (913) HTML (14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轧制复合制造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板材

      2001(4).

      摘要 (909) HTML (15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铝熔体中原位合成TiC的动力学分析

      2001(4):241-244.

      摘要 (1201) HTML (15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铝熔体中原位合成TiC的反应速度问题。结果表明:减少预制块中Al含量,TiC反应速度加快;富Ti层越厚、C颗粒越粗,TiC反应速度越慢。

    • 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形变

      2001(4):245-248.

      摘要 (1416) HTML (13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增强颗料和基体之间的不均匀形变,得出颗粒和基体之间的形变过程中产生形变摩擦阻力,通过弹塑性力学计算出的TiC/Ti界面上颗粒阻碍基体变形力为TiC强度的0.6倍,阻碍基体中滑移的进行,使基体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当界面上的形变应力同基体的某个晶面形成位错源时,可放出位错环,使应力得到释放,同时增加基体的位错密度,位错互相缠绕形成胞状亚结构,强化基体。

    • Co—Ni—Al—Ti系L21/L12型双相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行为研究

      2001(4):249-252.

      摘要 (1083) HTML (14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由L21型(Co,Ni)2AlTi和L1型(Co,Ni)3(Al,Ti)两种有序相组成的Co-Ni-Al-Ti系新型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用合金,经热处理后获得不同显微组织的高温压缩和室温断裂等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确立了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找到了进一步提高高温强度和室温塑性的途径。

    • 提高粉粒沉降过程中等离子体纯化能力的研究

      2001(4):253-256.

      摘要 (1133) HTML (14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限于工艺条件,我们过去曾得出粉粒在等离子体中沉降时,提纯效果可忽略不计,本文经过详细的分析、计算和论证表明,沉降时间及提纯速率可经工艺改进而提高到使提纯效果达到决定性的地步。文中提供了计算结果、改进措施及粉粒可收集的判据。这对于提高等离子体总的冶金效应和将其推向应用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 TiN海绵颗粒与Ti界面区氮的扩散和相变

      2001(4):257-260.

      摘要 (1218) HTML (10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理解轻元素TiN及TiN夹杂在Ti合金中的溶解行为,实现研究了海绵TiN颗粒在CpTi和Ti-6Al-4V合金中界面的扩散和相变行为,对比了合金元素对N的扩散和相变的影响规律。TiN颗粒在高温下植入液态金属中进行溶解和扩散,用电子探针检测了在铸态和热处理状态下,含氮α相中氮及其合金元素在界面处沿基体金属方向的扩散浓度分布。实验观察到相变区内很徒的N元素浓度分布,结合Ti-N二元系相平衡特点,考察了合金元素对N扩散和相变的影响。比较CpTi和Ti-6Al-4V的结果表明,Al,V合金元素对界面附近N的扩散及TiN的溶解表现出阻滞作用。

    • 用原子显微镜纳米压痕法研究Gr/Al复合材料热循环后的微观力学性能

      2001(4):261-263.

      摘要 (1130) HTML (137)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法测量了Gr/Al复合材料热循环后界面附近的纳米硬度和塑性变形能力的分布。随热循环次数的增加,纤维和基体中的纳米硬度小,而基体的塑性变形能力增加。纳米硬度和塑性变形能力的大小是随距纤维/基体界面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纳米硬度的变化可提供有关残余应变方面的信息,这是因为材料内部局部区域的弹性或塑性残余应变会影响此处的硬度大小。

    • Al2O3/(Ag72Cu28)97Ti3/Ti—6Al—4V界面结构及性能研究

      2001(4):264-267.

      摘要 (1173) HTML (141)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8ks,1073K-1173K条件下对Al2O3/(Ag72Cu28)97Ti3/Ti-6Al-4V进行了钎焊试验。通过扫描电镜、波谱、能谱、X射线衍射界面结构进行了分析。小于1123K的界面结构为Al2O3/Cu2Ti4O/Cu4Ti3/Ag-Cu共晶+富Ag相+Ti固溶体;1173K的界面结构为Al2O3/Cu3TiO5 CuAl2O4/Cu4Ti3/富Ag相。采用拉剪试验测试了接头剪切强度。在1.8ks,1123K时剪切强度最高达到189MPa,大于或小于1123K接头强度呈下降趋势。

    • 金属间化合物CoSb3的电化学嵌锂特性研究

      2001(4):268-272.

      摘要 (1384) HTML (156)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金属间化合物CoSb3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在1MLiPF6/EC+DMC(1∶1)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具有skutterudite结构的CoSb3和不具有此种结构的CoSb3最大可逆容量分别为573mAh*g-1和444mAh*g-1,10个循环内可逆容量分别保持在400mAh*g-1和220mAh*g-1以上,采用非原位XRD方法研究二者嵌锂机理,发现skutterudite结构虽然不起储锂作用,但它破坏后形成的微观结构却有利于循环过程.加入10%(质量分数,下同)微碳球MCMB后CoSb3电化学性能大大提高,最大可逆容量达715mAh*g-1,循环20次后可逆容量保持在500mAh*g-1以上.

    • 快速凝固TiAl合金冷却速度的计算

      2001(4):273-276.

      摘要 (1198) HTML (16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传热模型和物理模型计算了等离子旋转电极法(简称PREP)和锤砧法(简称HAP)制备的TiAl合金的冷却速度。计算结果显示:以高纯氩为冷却介质,PREP法制备的TiAl合金的冷却速度为10^2K/s-10^4K/s;锤砧法的冷速为10^5K/s-10^6K/s。

    • Ca缺位型稀土金属氧化物La0.65CaxMnO3的磁电特性分析

      2001(4):277-280.

      摘要 (1233) HTML (154)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了Ca缺位型稀土金属氧化物La0.65CaxMnO3,并对磁性及电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随Ca缺位的增加,材料的晶胞体积增大,但居里温度却减小,铁磁相互作用减弱。材料的金属-半导体转换峰值温度Ttran随Ca缺位程度的增加相应减小而电池峰值却增大,作者用极化子电阻模拟合了金属-半导体转换峰温度Ttran以上的电阻温度依赖关系,发现Ca缺位材料的电阻的增大可能与局域波函数的衰减长度减小有关。还同时利用迪尼模型在100K-300K温区内,分析计算了材料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发现磁交换能和电-声相互作用能对极化陷阱能的贡献有有Ca缺位时比无缺位时均有所增大。极化陷阱的增高减低了载流子的活动能力。同时还对Ca含量、Mn^ 3/Mn^ 4含量、氧缺位量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纳米压入研究

      2001(4):281-285.

      摘要 (1498) HTML (137)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纳米压入法测定了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硬度H和弹性模量E分布,并探讨了陶瓷氧化膜的生长机理。氧化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8GPa-32GPa,280GPa-390GPa。靠近膜/基体界面的氧化膜硬度和弹性模量仍然相当高。H和E沿膜深度的分布都存在一个极大值,并同膜内α-Al2O3含量变化是一致的。其形成原因在于微弧区熔融物在膜不同部位冷却速率差异较大。

    • Ni或Co的加入对CuCr25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001(4):286-289.

      摘要 (1157) HTML (151)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Ni或Co的加入对真空感应熔炼制备的CuCr25合金的组织形貌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Ni或Co后可以明显改善CuCr25合金的显微组织,避免出现Cr的宏观偏析,大大提高了成品率,提高了合金的耐电压强度和硬度,合金的电导率有所降低。真空感应熔法制备的CuCr25合金达到了常规方法制备的CuCr50的技术要求。

    • 加入Ni—Al,W—Ni,W—Co二元添加剂时的CuCr25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2001(4):290-294.

      摘要 (1350) HTML (15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真空感应熔炼(VIM)制备CuCr25系触头材料,选择水冷凝固及加入Ni-Al,W-Ni,W-Co二元添加剂得到的触头材料致密度高、氧含量低。讨论了合金元素和微观结构在对物理性能与电击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冷速、合理的添加元素能显著改善材料的显微组织、细化Cr晶粒;W,Co还对Cr相进行了有效的选择强化,合金的耐电压强度明显提高。

    • 形变纤维增强高强度高电导率的Cu—Ag合金

      2001(4):295-298.

      摘要 (1244) HTML (186)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成分的Cu-Ag合金进行大形变量拉伸及热处理,制成了具有高强度、高电导率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合金线材的抗拉强度达到了1.1GPa、电导率为80%IACS。研究了合金成分、形变及热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Cu-Ag合金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强化机理进行了讨论。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Co0.5O2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2001(4):299-302.

      摘要 (1206) HTML (14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球磨湿混和旋转合成相结合的新工艺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5Co0.5O2,并对材料进行了粒度、化学成分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球磨湿混工艺能将原料混合均匀,并能有效地使粒度细化。旋转合成工艺能使混合料在均匀的温度场中进行反应,并使反应产物粒度均匀和成分均匀。制备的LiNi0.5Co0.5O2为单一的α-NaFeO2层状结构,粉末粒度分布范围窄,平均粒径约为8μm-10μm。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0.2mA/cm^2充放电流密度和3.0V-4.2V电压范围内,首次充电容量为173mAh/g,放电容量为148mAh/g。循环次数达30次时, 放电容量还有129mAh/g,循环稳定性良好。球磨湿混和旋转合成相结合的固相合成新工艺能制备出电化学性能良好的LiNi0.5Co0.5O2正极材料。

    • 快速凝固Al—4Cr—4Zr—2Ti合金的时效特性

      2001(4):303-305.

      摘要 (1306) HTML (145)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Al-4Cr-4Zr-2Ti(原子百分比)合金的显微组织,并测定了相应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快凝合金在400℃,4h时效达到峰值硬度,Hv达2420MPa,此时的析出相为Al13Cr2和与基体共格的亚稳相Ll2-Al3Zr。合金经400℃,96h时效后的显微硬度与急冷态硬度和峰值硬度相比仅分别下降10%和14%。而500℃,4h时效后,由于Ll2-Al3Zr转变为DO23-Al3Zr并且析出相粗化,导致合金硬度急剧下降。

    • 颗粒度对贮氢合金MlNi3.65Co0.75Mn0.4Al0.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01(4):306-309.

      摘要 (1176) HTML (133)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贮氢合金MlNi3.65Co0.75Mn0.4Al0.2的颗粒浓度及粒度分布均匀性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mA/g(以贮氢合金的质量计算,下同)的充放电电流下,合金的粒度越小,首次放电容量越大,且活化速度越快,但其饱和容量(活化后稳定的放电容量)随粒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在某个最佳粒度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降低;该合金的高倍率放电容量与其粒度之间也有相同的规律,只是在不同的放电电流下最佳粒度值不同,当放电电流小于600mA/g时,30μm-76μm合金粉的放电容量最大,当放电电流等于或大于600mA/g时,40μm-50μm合金粉的放电容量最大;放电电流越大,颗粒度对合金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越显著;在放电电流为300mA/g时,除30μm以下的合金粉性能衰减较快外,其余各个粒度的合金粉的性能衰减速度几乎相等;均匀的粒度分布有利于合金粉电化学性能的提高。

    • 自蔓延高温还原法制备钨粉的研究

      2001(4):310-313.

      摘要 (1278) HTML (136)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HS还原法以CaWO4,Mg粉为原料制备钨粉。研究了CaWO4-Mg合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压坯压力、稀释剂和浸出对燃烧过程和产物的影响。随着压坯压力的增加,燃烧产物的空隙率和钨粉颗粒的粒度呈递减趋势。添加稀释剂(钨粉),钨粉颗粒的粒度有所增大。通过进一步碱浸可提高钨粉的纯度。最终产物的成分光谱分析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可得到平均粒径为0.87μm,比表面积1.09m^2/g,纯度≥99.0%的钨粉。

    • 表面强化对EB—PVD热障涂层的高温氧化性能及结合强度的影响

      2001(4):314-317.

      摘要 (1893) HTML (139)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方法在DZ22合金基体上沉积制得了在NiCoCrA1Y粘结层和YSZ(Yt-tria Stabilized Zirconia)陶瓷顶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的热障涂层。研究了NiCoCrA1Y粘结层表面的喷丸强化处理对热障涂层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利用MTS测试了经等温氧化不同时间后的热障涂层内部的结合强度,并采用SEM和XRD观察和分析了涂层的界面结合以及相组成。结果表明,等温氧化后热障涂层内部的结合强度急剧降低,在位伸和剪切应力作用下,涂层沿着TGO(Thermally Grown Oxide)层内部断裂失效,强度为0.3MPa的表面喷丸处理能显著提高热障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和涂层内部TGO层的结合强度。

    • 钛制可返转的婴幼儿胸骨、肋骨牵开器的研制及其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2001(4):318-319.

      摘要 (1341) HTML (145)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钛材研制了可返转的婴幼儿胸骨、肋骨牵开器。此器件由齿条板、固定臂、活动臂、拨轮、摇柄把、带弧度可返转的档板组成。经100家医院在心脏直视手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乐氏四联症、部分心内膜垫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临床应用获得满意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