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05年第34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7055铝合金二次时效特征研究——(I)力学性能

      2005, 34(7).

      摘要 (1067) HTML (15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维氏硬度和拉伸力学性能测试、Kahn撕裂试验等方法,研究二次时效对705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0℃,150℃和180℃高温欠时效,甚至峰值时效处理后,再进行60℃和100℃低温二次时效,可以获得超过相应单级峰值时效的硬度和强度。Kahn撕裂试验表明,二次时效温度从60℃提高到100℃,可以缩短二次峰值硬化时间,但不利于7055铝合金断裂韧性的改善。在相同预时效温度下,缩短预时效时间比峰值时效状态更有利于断裂韧性的改善。较低预时效和二次时效温度以及较短预时效时间有利于获得强度和断裂韧性的良好配合。

    • Er_(2-x)Pr_xFe_(17)化合物的结构与磁熵变

      2005, 34(7).

      摘要 (1176) HTML (136)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较详细地研究了Er2-xCexFe17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熵变。结果表明,轻稀土Ce的掺入虽然没有明显改变Er2Fe17化合物的相结构及其晶格常数,但改变了Er次晶格与Fe次晶格之间的耦合系数,使仍为Th2Ni17型六方结构的Er2-xCexFe17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可通过成分微调使其处在室温附近。Er2-xCexFe17化合物的λ形(-?SM)-T曲线表明其在居里点附近发生的相变属于二级相变,它使化合物可在较宽温区范围内保持较大的磁熵变。Er2-xCexFe17化合物在x=0.05~0.1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磁熵变,其在2.0T和5.0T外场下的最大磁熵变达到金属Gd的40%~50%,且其化学性质稳定、制冷温区宽、价格低廉,是一类性价比较高、应用潜力较大的新型低场室温磁制冷工质材料。

    • 钛合金表面离子束增强沉积膜层的环境适应性和接触相容性

      2005, 34(7):1009-1012.

      摘要 (1553) HTML (18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制备CrN硬质抗磨层和CuNiln固体润滑膜层。通过电化学测试技术对比研究了膜层和钛合金基材在含Cl介质中的抗蚀性能和接触腐蚀敏感性,利用高温静态氧化方法评价了膜层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1)CuNiln膜层耐电化学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显著优于Cu,在含Cl介质中与钛合金接触相容。(2)在含Cl水溶液中,CrN膜层耐蚀性好,与钛合金接触相容;在HCl HF混合酸中,CrN膜耐蚀性能远优于钛合金;抗氧化性能优于Ti。

    • Ce对镁及镁合金中晶粒的细化机理

      2005, 34(7):1013-1016.

      摘要 (1749) HTML (164)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Ce对镁及镁合金晶粒细化效果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纯镁结晶时易形成粗大的柱状晶和扇形晶,加入微量稀土元素Ce后,晶粒被明显细化,柱状晶全部转化成等轴晶。在AZ31合金中添加微量稀十元素Ce,晶粒由未细化前的约300μm下降到约30μm。稀土Ce在镁及AZ31合金中的固溶度很小,在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Ce容易富集引起成分过冷形成新形核带导致晶粒细化。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造成固液界面前沿成分过冷度增大是稀土元素细化镁及镁合金的主要机理。

    • 镁基储氢材料颗粒尺寸对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2005, 34(7):1017-1020.

      摘要 (1265) HTML (16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吸放氧动力学方程,计算了颗粒大小对镁-镍-氧化物储氢材料吸放氢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直径的镁-镍-氧化物储氢材料的吸放氢反应速度差别较大;颗粒越小,其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越优异。

    • AZ31镁合金搅拌摩擦焊接显微组织形成机制

      2005, 34(7):1021-1024.

      摘要 (1214) HTML (16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搅拌摩擦焊接显微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焊核(Weld Nugget)的形成。采用AZ31镁合金为母材,通过金相和透射电镜分析搅拌摩擦焊接焊核的形成机制及接头不同区域的显微组织特征,并建立AZ31镁合金搅拌摩擦焊接的组织演变模型。结果显示,紧靠轴肩生成厚度约为37gm~47gm细密组织层。机械热影响区存在部分动态再结晶和较明显的塑性变形晶粒。焊缝底部有一厚约100gm~130gm的粗大组织层。熔核区的组织比较细小,沿厚度方向晶粒大小不均匀。同时提出一个焊核晶粒细化的简易模型,分析认为焊接过程中热过程和热机械搅拌作用对FSW接头组织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 A1-Li合金的拉伸断裂过程研究

      2005, 34(7):1025-1028.

      摘要 (1269) HTML (14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90 Ce合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效时间的室温拉伸断口进行了半定量分析,探讨了拉伸性能对断裂特征的响应关系,重点分析合金分层裂纹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2090 Ce合金的断裂方式以韧窝、分层开裂和沿亚晶界开裂3种为主,随时效时间的延长,韧窝、分层开裂逐渐减少,沿亚晶界开裂比例逐渐加大:分层开裂程度与时效程度有密切关系:分层开裂过程与试样内部受力状态、晶界状态有密切关系。分层最先发生在试样中心,随后在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处反复发生,最终将试样分割成一系列平行的薄板。时效后期由于亚晶界的弱化,使裂纹倾向沿亚晶界扩展,从而抑制分层开裂的发生,同时导致合金强度,尤其是塑性的下降。

    • 7055铝合金二次时效特征研究—(Ⅰ)力学性能

      2005, 34(7):1029-1032.

      摘要 (1326) HTML (149)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维氏硬度和拉伸力学性能测试、Kahn撕裂试验等方法,研究二次时效对7055铝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0℃,150℃和180℃高温欠时效,甚至峰值时效处理后,再进行60℃和100℃低温二次时效,可以获得超过相应单级峰值时效的硬度和强度。Kahn撕裂试验表明,二次时效温度从60℃提高到100℃,可以缩短二次峰值硬化时间,但不利于7055铝合金断裂韧性的改善。在相同预时效温度下,缩短预时效时间比峰值时效状态更有利于断裂韧性的改善。较低预时效和二次时效温度以及较短预时效时间有利于获得强度和断裂韧性的良好配合。

    • 强磁场作用下Al-Ni合金中Al3Ni析出相的凝固行为

      2005, 34(7):1033-1035.

      摘要 (1405) HTML (133)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强磁场条件下Al-8%Ni合金中非铁磁性的Al3Ni析出相的凝固行为,发现强磁场诱导Al3Ni晶粒以C轴平行磁场方向取向,并且晶粒的长轴与C轴垂直;取向的晶粒在垂直磁场方向上形成多个相互平行的Al3Ni聚合面,即形成规则的Al3Ni层状组织:在层状聚合面中随机分布着多个大的Al3Ni聚合体,聚合体内部的晶粒有序排列。

    • Zn对2195铝锂合金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2005, 34(7):1036-1038.

      摘要 (1567) HTML (17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Zn对2195铝锂合金在不同热处理状态(T8,T6)下的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的存在明显促进了T1相的析出和弥散分布,而且有球形颗粒状含Zn相析出,使合金强度提高:但Zn的加入不改变2195合金的断裂机制,且使合金塑性略有下降。

    • 内氧化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的再结晶行为

      2005, 34(7):1039-1042.

      摘要 (1350) HTML (139)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Cu2O为氧化剂,采用Cu-Al合金粉末内氧化及后续的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l2O3/Cu复合材料。并将不同Al2O3含量的试样进行不同变形量的冷拔处理,在氮气保护下进行高温退火处理(700℃~1050℃,1h)。研究了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观察了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在铜基体中弥散分布着纳米级的Al2O3颗粒:经900℃,1h退火后Al2O3/Cu复合材料的硬度可保持室温的87%以上;其再结晶温度高达1000℃;变形量和Al2O3含量增加均使硬度提高,但对软化和再结晶温度影响不大。

    • K-RE变质处理改善Fe-V-W-Mo合金组织

      2005, 34(7):1043-1046.

      摘要 (1173) HTML (159)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K-RE对Fe-5%V-5%W-5%Mo-5%Cr-3%Nb-2%Co-2%C合金变质处理,使凝固组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碳化物和基体组织明显细化,还出现共晶碳化物断网现象,产生了较多的小块状和颗粒状碳化物。经K-RE变质处理Fe-V-W-Mo合金加热温度950℃时,碳化物断网明显,加热温度1000℃时,多数碳化物已断网,并出现了数量较多的颗粒状碳化物,加热温度1050℃时,碳化物网状组织全部消失,大部分碳化物变成了球状组织。

    • 快淬对Ti-V基BCC相合金相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

      2005, 34(7):1047-1050.

      摘要 (1255) HTML (14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快淬作用对Ti-28V-15Mn-10Cr合金的相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XRD实验结果表明,快淬处理使得合金由BCC和C14Laves两相结构转变为单一的BCC相结构,同时合金的晶格常数随着快淬冷速的增加而增大。快淬作用能显著改善Ti-28V-15Mn-10Cr合金的吸放氢平台特性,从而导致合金放氢量的增加。然而,快淬处理也使得合金的放氢平台压下降以及活化性能变差。

    • 添加Cr对纳米复合Nd2Fe14B/α-Fe合金晶化行为和磁性能的影响

      2005, 34(7):1051-1054.

      摘要 (1271) HTML (153)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熔体快淬及晶化处理工艺制备Nd11Fe72-xCo8V1.5CrB7.5(x=0,1)纳米晶合金。研究了添加Cr对合金晶化行为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r提高了软磁相α-Fe和硬磁相Nd2Fe14B的形成温度,降低了硬磁相Nd2Fe14B的居里温度。同时,添加Cr可细化两相晶粒,提高内禀矫顽力,从而提高最大磁能积。

    • 双相纳米晶Nd10Fe75Co5Zr3Cr0.5B6.5磁体的研究

      2005, 34(7):1055-1057.

      摘要 (1529) HTML (148)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熔体快淬及晶化热处理工艺制备Nd10Fe75Co5Zr3Cr0.5B6 5纳米晶合金.快淬薄片(17m·s-1)在710℃,4 min晶化处理后,晶粒尺寸为50 nm~60 nm.该快淬薄片经710℃,4min晶化处理后制成的粘结磁体的磁性能为Br=0.67 T,JHc=707 kA·m-1和(BH)max=74 kJ·m-3.

    • 氢化脱氢钕铁硼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

      2005, 34(7):1058-1060.

      摘要 (1434) HTML (136)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EM和XRD对Nd13Fe81.5B5.5合金氢化-歧化-脱氢过程中相结构和组织形貌的变化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非受热的Nd13Fe81.5B5.5合金的吸氢只能在富钕相的品界上进行,吸氢的过程伴随着热量的释放。加热后的Nd13Fe81.5B5.5合金吸氢不仪沿着Nd13Fe81.5B5.5富钕相品界进行,而且也能在其品格内进行。合金吸氢后牛成物丰相为NdH2.9和α-Fe,还有微量的Fe2B和Fe2Nd,吸氢的过程伴随着大量热的释放,Nd13Fe81.5B5.5合金的吸氢温度为700℃,在730℃~800℃的范围内脱氢,在此工艺条件下,能获得高质量的氢化物。

    • HDDR处理的不同钐含量Sm2Fe17型合金及氮化物的研究

      2005, 34(7):1061-1064.

      摘要 (1514) HTML (148)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采用电弧炉冶炼、HDDR及氮化的方法,对Sm2Fe17型合金及其氮化物的组织形貌、物相及磁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多补偿添加25%钐可使Sm2Fe17型合金退火后的α-Fe含量小于2%.HDDR后的粉末颗粒表面由蜂窝状孔洞、密堆积小颗粒及弥散细小颗粒组成.不同次数HDDR循环处理后的主相均表现为与退火后相同的Sm2Fe17结构及易面磁化.HDDR后α-Fe的含量增加,单胞体积膨胀△V/V0.35%.氮化后Sm2Fe17晶格膨胀形成Sm2Fe17Nx主相,α-Fe相膨胀小,氮化增加α-Fe含量,多补偿Sm和延长氮化时间对减少α-Fe含量有利.随着氮化时间的延长,粉末中的氮含量增加,而且细粉氮化速度快,其中Sm12.8Fe87.2细粉氮化速度最快.补偿足够的钐可提高磁性能,从提高矫顽力角度看,多添加25%Sm与40%Sm效果相当,但从提高剩磁角度看,多添加钐到40%更好.

    • Er2-xPrxFe17磁致冷合金在室温区的磁熵变

      2005, 34(7):1065-1068.

      摘要 (1404) HTML (14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氩保护气氛中用熔炼法制备了Er2-xPrxFe17系列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和SQUID磁强计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磁熵变。结果表明,Er2-xPrxFe17系列合金具有六方Th2Ni17型结构,通过成分微调使其居里温度处在室温附近,Er2-xPrxFe17合金有较大的磁熵变,且致冷温区较宽,是一类有很大应用潜力的室温磁致冷材料。

    • Er2-xCexFe17化合物的结构与磁熵变

      2005, 34(7):1069-1072.

      摘要 (1156) HTML (14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较详细地研究了Er2-xCexFe17化合物的结构、磁性和磁熵变。结果表明,轻稀土Ce的掺入虽然没有明显改变Er2Fe17化合物的相结构及其晶格常数,但改变了Er次晶格与Fe次晶格之间的耦合系数,使仍为Th2Ni17型六方结构的Er2-xCexFe17化合物的居里温度可通过成分微调使其处在室温附近。Er2-xCexFe17化合物的λ形(-△SM)-T曲线表明其在居里点附近发生的相变属于二级相变,它使化合物可在较宽温区范围内保持较大的磁熵变。Er2-xCexFe17化合物在x=0.05-0.1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磁熵变,其在2.0T和5.0T外场下的最大磁熵变达到金属Gd的40%~50%,且其化学性质稳定、制冷温区宽、价格低廉,是一类性价比较高、应用潜力较大的新型低场室温磁制冷工质材料。

    • 磁控共溅射SiC纳米颗粒/SiO2基质镶嵌结构薄膜材料的微结构和光致发光特性

      2005, 34(7):1073-1076.

      摘要 (1292) HTML (26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二氧化硅/碳化硅复合靶,用射频磁控共溅射技术和后高温退火的方法在Si(111)衬底上制备了碳化硅纳米颗粒/二氧化硅基质(nc-SiC/SiO2)镶嵌结构薄膜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吸收(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PL)实验分析了薄膜的微结构以及光致发光特性。结果表明:样品薄膜经高温退火后,部分无定形SiC发生晶化,形成β-SiC纳米颗粒而较均匀地镶嵌在SiO2基质中。以280nm波长光激发薄膜表面,有较强的365nm的紫外光发射以及458nm和490nm处的蓝光发射,其发光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强,发光归结为薄膜中与Si-O相关的缺陷形成的发光中心。

    • 磁控溅射氧化钒薄膜的相成分及电阻-温度特性

      2005, 34(7):1077-1080.

      摘要 (1356) HTML (154)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法在p-Si(100)衬底上制备了VOx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四探针测试方法,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薄膜的相成分和电阻.温度特性的影响,并测试分析了薄膜的电学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氧化钒薄膜具有较高的电阻温度系数及良好的电学热稳定性,可作为微测辐射热计的热敏材料。

    • Ti/TiO2膜电极在H2SO4和NaOH溶液中的电化学活化表面积

      2005, 34(7):1081-1084.

      摘要 (1147) HTML (12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聚合前驱体热分解法制备的Ti/TiO2膜电极在pH=1的H2SO4溶液和pH=14的NaOH溶液中的电化学活化表面积。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制备的Ti/TiO2膜电极在H2SO4溶液中的伏安电荷容量要远远高于在NaOH溶液中的伏安电荷容量,电极在不同pH值溶液中的内电化学活化表面积又远远高于外电化学活化表面积。因此电极表面活化表面积的大小与电极的结构以及溶液的pH值有关。

    • 沉淀法合成纳米CeO2的晶粒生长动力学

      2005, 34(7):1085-1088.

      摘要 (1536) HTML (142)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Ce(NO3)3·6HzO为铈源,(NH4)2CO3·H2O为沉淀剂,并加入一定量表面活性剂PEG4000,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前驱体Ce2(CO3)3·H2O,前驱体经热处理合成纳米CeO2.根据XRD线宽法研究了纳米CeO2热处理过程的晶粒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焙烧温度升高,CeO2晶粒尺寸显著增大;300℃下焙烧时间对CeO2晶粒尺寸影响不明显,700℃下CeO2晶粒随焙烧时间延长而长大,且焙烧初期粒径增长较快,超过180 min后增长速率变慢;700℃时CeO2晶粒生长指数为5,即符合5次方动力学方程,晶粒生长速率常数为1.986 5×104 nm5/min;由于纳米尺寸效应,使得CeO2晶粒生长活化能在低温区和高温区不同,低于400℃时为25.64 kJ/mol,高于400℃时为87.64 kJ/mol;认为热处理过程CeO2的晶粒生长为扩散生长机制.

    • HF-PCVD法TiO2纳米晶的粒径与晶型控制

      2005, 34(7):1089-1093.

      摘要 (1211) HTML (14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TiCl4和O2为反应体系,采用高频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HF-PCVD)法制备了晶化完整的锐钛和金红石混晶型TiO2纳米晶,球形体的晶粒分散性良好,分布较为均匀:研究了控制粒径大小和晶相组成的关键反应条件。XPS,TEM,XRD结果显示:增加TiCl4进料量、延长停留时间均利于锐钛相向金红石相转化,但粒径有所增大:添加A1C13使金红石相含量较未掺杂时有较大幅度提高,且粒径随掺铝量增加而减小。本实验条件下,TiO2纳米晶的粒径为25nm~60nm,金红石相含量在12.O%~53.6%间可控。

    • 掺杂Y^3+的纳米TiO2微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2005, 34(7):1094-1097.

      摘要 (1666) HTML (137)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Sol-Gel法制备纳米TiO2微粒的最佳制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备了掺杂稀土离子钇(Y^3 )的纳米TiO2复合粒子,并对这二者进行了XRD,TEM和DRS表征及光催化活性检验。结果表明,未经掺杂的TiO2与掺杂稀土Y^3 的TiO2均为锐钛和金红石的混合晶型,锐钛和金红石的比例约为3:1;掺杂抑制了TiO2晶粒的生长,使得TiO2粒径明显变小,其颗粒大小为10nm左右。用DRS表征微粒的光吸收能力和光吸收带边移动情况,发现掺杂导致了TiO2光吸收能力增强及吸收带边红移。通过对苯酚的光催化氧化降解研究,发现当Y^3 掺杂量(按质量)为1.5%时,TiO2光催化活性最高,与未掺杂的TiO2相比,其光催化活性提高约20%。

    • PdY8.5Ru0.19合金吸放氢氘特性

      2005, 34(7):1098-1101.

      摘要 (1396) HTML (13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5℃~100℃的温度范围内,测定了PdY8.5Ru0.19合金吸放氢、氘的P-C-T曲线.与纯钯相比,合金的P-C-T曲线坪区变窄,坪压降低,有显著的同位素效应,但迟滞效应较小.合金吸放氢氘的P-C-T曲线可拟合成p=A(er/B-1)形式.吸氘热焓为-13.9 kJ/mol·D2,熵变为-9.4 J/mol K·D2.进行了25℃下合金吸氢、氘速率的测量,合金吸氢、氘速率常数分别为KH=2.39×10-4 mol·s-1,KD=1.16×10-4 mol·s-1.而且合金的氢化过程用渐进转化模型描述.

    • 钨丝/Zr基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与扩散

      2005, 34(7):1102-1105.

      摘要 (1265) HTML (139)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渗流铸造工艺制备了钨丝增强不同Nb含量的Zr基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利用X-Ray衍射、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考察了复合材料界面反应和界面扩散情况,研究了基体合金中的Nb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反应和界面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对Zr55Al10Ni5Cu30基复合材料,渗流时,钨丝与液相中的Zr发生界面包晶反应,生成W5Zr3界面相,并使界面位置向液相方向移动。在Zr55Al10Ni5Cu30合金的基础上添加Nb,发现Nb优先在钨丝界面偏聚,降低了Zr在钨丝界面的偏聚和活度,抑制钨丝与液相中的Zr包晶反应的发生,没有生成W5Zr3界面相,界面处只存在简单的扩散层。同时发现Zr元素在钨丝中的扩散系数降低,此时界面位置向钨丝方向移动。

    • CuSiAlTi钎料对SiC陶瓷的润湿性

      2005, 34(7):1106-1108.

      摘要 (1397) HTML (14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CuSiAlTi钎料对SiC陶瓷的润湿性。发现元素Ti显著影响钎料对SiC陶瓷的润湿性。采用SEM,XRD对润湿界面进行了观察分析,发现在界面上存在1个含TiC的很薄的界面层和含Cu较多、含Ti元素较少的较厚的界面过渡层。分析表明,在润湿过程中钎料中的元素与SiC陶瓷中的Si,C相互扩散,Cu元素在SiC陶瓷一侧是主要的扩散元素,Cu的扩散在SiC陶瓷一侧形成了较厚的扩散层。

    • 铁电陶瓷材料在交变电场作用下的电疲劳研究

      2005, 34(7):1109-1113.

      摘要 (1202) HTML (156)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PLZT铁电陶瓷的电疲劳特性。结果表明:在加上极化电场以后,相对于未疲劳试样,电疲劳试样中沿着电场方向翻转的电畴较少,沿偏离电场方向的电畴较多。SEM分析表明疲劳前样品的断裂模式主要为穿晶断裂,而疲劳后主要为沿晶断裂。利用原位XRD分析得出样品在交流电场下由90。畴变导致的畴变应变高达0.1%,这种反复高畴变应变造成的沿晶微裂纹是造成疲劳试样电畴沿电场方向翻转减少的主要原因,并最终导致了铁电陶瓷的电疲劳。

    • 等离子体喷涂Sn和ZrO2涂层/U-Nb合金摩擦副的摩擦性能

      2005, 34(7):1114-1118.

      摘要 (1323) HTML (145)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用等离子体喷涂方法制备改善与U-Nb合金之间摩擦性能的减摩层的可行性。比较了U-Nb合金在涂层表面滑动时Sn软涂层,Sn/ZrO2双涂层,ZrO2硬涂层和ZrO2中加入Sn的混合涂层的摩擦特性。结果表明,表层为Sn的单涂层和Sn/ZrO2双涂层的摩擦性能相近,Sn单涂层的摩擦系数最低。ZrO2硬涂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摩擦系数,在ZrO2中加入Sn后,涂层的摩擦系数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用等离子体喷涂方法制备的ZrO2硬涂层不适合作U-Nb合金的减摩层。切削是Sn、Sn/ZrO2、Sn ZrO2、ZrO2的涂层与U-Nb合金之间主要的摩擦机理。

    • 钛合金粉末温压成形行为

      2005, 34(7):1119-1122.

      摘要 (1159)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钛合金粉末的温压成形行为。结果发现,在同一压制压力下,钛合金粉末的生坯密度均在140℃左右达到最大值,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生坯密度反而降低。在压制压力为500MPa下,温压成形的脱模力比室温成形的脱模力降低27.7%。同时,温压成形较室温成形改善了钛合金件的显微组织。

    • 金属注射成形Ti-6Al-4V烧结坯的力学性能与烧结时间关系

      2005, 34(7):1123-1127.

      摘要 (1540) HTML (132)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在1260℃烧结时,烧结时间对Ti-6Al-4V烧结坯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晶粒尺寸为45 μm的氢化-脱氢粉末样品在1 260C烧结3 h~6 h,其相对密度为95.6%~96.7%、拉伸强度648 MPa~686 MPa、屈服强度526 MPa~615 MPa,但延伸率仅小于4%.90%气雾化(晶粒尺寸为32.5 μm)和10%氢化-脱氢混合粉末样品在1 260℃烧结2 h~6 h,其相对密度大于95%、拉伸强度800 MPa~848 MPa、屈服强度712 MPa~762 MPa、延伸率7.4%~9.5%.混合粉末样品的力学性能几乎达到美国ASTM粉末冶金的标准.

    • 金属-气体共晶定向凝固工艺参数对藕状多孔金属镁结构的影响

      2005, 34(7):1128-1130.

      摘要 (1326) HTML (162)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自行丌发的Gasar装置,成功制备了具有规则气孔分布的藕状多孔金属Mg,并研究了铸型预热温度和气体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气孔率、气孔大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铸型的预热温度可以完全消除铸锭侧向的无气孔金属壳:随着氢气压力的增大,铸锭的气孔率和气孔平均直径都在减小、气孔的尺寸分布均匀性提高。

    • 粉末冶金法制备SiC晶须增强MB15镁基复合材料

      2005, 34(7):1131-1134.

      摘要 (1167) HTML (161)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SiC晶须增强镁基复合材料(SiCW/MB15)试样。通过检测基体显微硬度探讨了SiCW对镁合金时效规律的影响,并借助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拉伸试验,研究了混粉方式对复合材料室温力学性能、SiCW分布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B15及其复合材料的时效硬化曲线上均存在双峰现象;SiCW的加入既提高了MB5的硬度,又加快了其时效速度:混粉方式对晶须分布及SiCW/MB15复合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 稀土元素钇对纳米级W-Ni-Fe复合粉末制备的影响

      2005, 34(7):1135-1138.

      摘要 (1334) HTML (126)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喷雾干燥法制备的(W,Ni,Fe)复合氧化物粉末为原料,采用700℃,保温90min的条件进行还原;研究了不同稀土Y含量对还原制备纳粹级W-Ni-Fe复合粉末性能的影响;采用XRD及高倍SEM分别对所制备的复合粉末进行了物相分析、晶粒尺寸测试和形貌观察;并对的制得复合粉末的Fsss粒度、比表面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加稀土Y时还原粉末由W和7-(Ni,Fe)两相组成,添加一定量稀土Y的还原粉末有W,7-(Ni,Fe)和Y(Ni0.75W0.25)O3三相组成;当Y的质量分数在0%-0.8%范围内(占90W-Ni-3Fe复合粉末的质量分数),随着Y含量的增高,粉末dBET粒度由96.6nm降到45.2nm,粉末Fsss粒度由0.64μm降到0.28μm,粉末晶粒尺寸由26.1nm降到19.8nm;未添加稀土Y时粉末颗粒为球形,添加一定量的稀土Y,粉末颗粒变为近球形或多面体;添加一定量的稀土Y不仅可以有效地掏晶粒的长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粉末的分散性。

    • 机械合金化制备W-Ni-Fe纳米-非晶材料

      2005, 34(7):1139-1143.

      摘要 (1696) HTML (154)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按照80.7W-13.2Ni-6.1Fe的原子分数.采用机械合金化(MA)方法,制备了W-Ni-Fe合金纳米晶和非晶相的混晶结构。结合XRD,利用近似内标法计算了球磨不同时间球磨粉中残留晶体W的体积分数和非晶相中的W含量,并分析了球磨过程中非晶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球磨时间的延长,W晶粒不断细化.球磨60h,钨晶粒尺寸可达到10nm-20nm,非晶相的形成过程主要是Ni(Fe)首先溶入W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球磨20h后形成W-Ni(Fe)非晶。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是由于携带较大晶界存储能的小粒子不断溶入W中,计算得到可固溶的临界Ni粒子尺寸约为3nm。由于Fe污染不断溶入W中,在球磨过程中,残留晶体W的体积分数不断减少.而非晶相中的W-Ni(Fe)比例基本保持恒定,为63W-37Ni(Fe)。

    • 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阳极的研制

      2005, 34(7):1144-1146.

      摘要 (1189) HTML (148)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Nb与Nb2O5固-固反应制备低价铌氧化物粉末,用正交试验法及方差分析对制备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阳极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所研制的电容器阳极比容69500μF·V·g-1、损耗11.25%、漏电流(K值)1.8×10-4μA·μF-1·V-1,优于FTa16-300电容器钽粉国家标准(GB/T3136-1995)。

    • LiMn2-xCoxO4催化剂的溶胶-凝胶法合成

      2005, 34(7):1147-1150.

      摘要 (1149) HTML (12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善空气电极的电催化性能,提高锌空气电池的放电电流密度。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锌空气电池用催化剂LiMn2-xCoxO4。通过X射线衍射(XRD)、粒径分布、稳态电流.电压极化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所得催化剂的结构及其电催化性能。并与高温固相反应法所得催化剂的结构与电催化性能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的pH值为7~8、温度为80℃时所得凝胶再经600℃下保温处理12h,可以得到具有最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溶胶.凝胶法合成催化剂的粒径较小,主要集中在1μm~4.5μm的范围内,粒度分布较窄,而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催化剂的粒径较大,主要集中在5μm~30μm的范围内。粒度分布较宽:2种方法所得的催化剂具有完全相同的晶态结构;溶胶.凝胶法和高温固相反应法催化剂的空气电极在-0.6V极化电位下的电流密度分别达到250mA/cm^2和210mA/cm^2,前者比后者的较高。

    • SiO2凝胶体系中M型锶铁氧体的制备及其磁性能

      2005, 34(7):1151-1153.

      摘要 (1210) HTML (144)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法在SiO2凝胶体系中制备了纳米级的锶铁氧体磁性微粒,该磁性微粒组成为3O%SrFe12O19和70%SiO2(质量百分含量)。对该微粒进行了XRD分析,利用VSM对样品进行了磁性能研究。研究表明,相对于共沉淀法制备的纯锶铁氧体微粒,在SiO2凝胶体系中制备的SrM微粒仍保持为六方磁铅石型结构,但是粒径明显降低,850℃结样品的粒径约为31nm;且内禀矫顽力Hc有了显著的提高,850℃烧结样品的内禀矫顽力达到518.4kA/m,而比饱和磁化强度则有所下降。并对其磁性能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低温烧结SrBi4Ti4O15/Ag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介电特性

      2005, 34(7):1154-1157.

      摘要 (1168) HTML (15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SrBi4Ti4O15(SBTi)/Ag铁电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光学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测量样品的介电温度谱。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是由SBTi和Ag两相组成。微量金属Ag的加入使SBTi铁电陶瓷的烧结温度从1120℃降低到950℃以下:可以适当提高铁电陶瓷从室温到200℃的介电常数,但对材料的介电损耗影响很小。同时Ag的加入压抑了介电温度曲线上的介电常数的Curie峰。

    • 磁控溅射法制备硅钼薄膜及其性能表征

      2005, 34(7):1158-1161.

      摘要 (1351) HTML (129)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硅基底上成功制备出具有低电阻率的单一四方相二硅化钼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及四探针电阻测试仪对退火前后的薄膜样品进行了结构和电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薄膜的电学特性强烈依赖于薄膜的微结构和相组成。沉积态薄膜主要为非晶结构。经高温退火后,薄膜的晶态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晶化效果明显提高,薄膜方阻大幅降低。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GaN Micro-Ribbons on Ga-Diffused Si (111) Substrates

      2005, 34(7):1162-1165.

      摘要 (1459) HTML (153)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在室温扩镓硅衬底上沉积Ga2O3膜,然后在氨气气氛下氮化Ga2O3膜得到GaN微米带,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选区电子衍射(SAE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光致发光谱(PL)对薄膜样品进行了结构、表面形貌、组分及发光特性分析.SEM图像显示直径约为100 nm~300 nm微米带随机分布在GaN薄膜表面.XRD、XPS及SAED分析表明GaN微米带呈六方闪锌矿多晶结构,择优沿[001]方向生长.P1显示了可能由量子限制效应引起的发光峰,其相对于报道的GaN晶体发光峰有显著蓝移.

    • 真空退火对溅射淀积ZnO:Ga透明导电膜性能的影响

      2005, 34(7):1166-1168.

      摘要 (1249) HTML (14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低温制备出了镓掺杂氧化锌(ZnO:Ga)透明导电膜,研究了真空退火对薄膜结构、电学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退火后,薄膜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电阻率由退火前的1.13×10-3?·cm下降到5.4×10-4?·cm,在可见光区的平均透过率也由未退火前的83%提高到退火后的90%以上。

    • 胶体法制备透明导电ITO薄膜

      2005, 34(7):1169-1172.

      摘要 (1382) HTML (13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锡盐和金属铟为原料采用胶体法制备ITO前驱物浆料,通过提拉法在镀有SiO2薄层的浮法玻璃基片上制备透明导电ITO薄膜。用TEM测定ITO前驱物浆料颗粒大小;用XRD、SEM、AES分别对ITO薄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用分光光度计和四探针电阻仪检测ITO薄膜光电性能。结果表明:ITO前驱物浆料的颗粒粒径为2nm~15nm,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ITO薄膜厚度越大,方电阻越小,平均透过率下降;ITO薄膜在波长为360nm~800nm区的透过率随膜厚增加有不同的影响;退火温度越高,膜方电阻越低;当膜厚为300nm、退火温度600℃时,膜方电阻达到2581Ω/n,其透过率在波长550nm处达到89.6%,且薄膜表面平整。

    • 三维立体显示用稀土掺杂氧卤碲酸盐玻璃

      2005, 34(7):1173-1176.

      摘要 (1472) HTML (150) PDF 0.00 Byte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了一种新的Er^3 /Tm^3 /Yb^3 共掺氧卤碲酸盐玻璃。研究了基质玻璃的热稳定性能、Raman光谱和上转换发光。发现:氧卤碲酸盐玻璃具有好的热稳定性能和低的声子能量,在980nmLD激发下,可同时观察到明显的蓝色(476nm)、绿色(530nm和545nm)和红色(656nm)上转换发光。上转换蓝光(476nm)是由于Tm^3 离子1^G4→3^3H6跃迁,上转换的绿光(530nm和545nm)是由于Er^3 离子2^H11/2→4^I15/2和4^S3/2→4^I15/2跃迁,上转换红光(656nm)是由于Er^3 离子4^F9/2→4I15/2跃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