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06年第3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03-2004年磁性功能材料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2006, 35(2):169-171.

      摘要 (1269) HTML (137)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综述性论文开始写于1996年,其后每年撰写。本年综述的内容包含:(1)磁性超薄膜;(2)巨磁电阻材料;(3)磁显微术及其应用;(4)软磁铁氧体材料;(5)磁流体材料。

    • 钛合金高温变形时的微观组织模型

      2006, 35(2):172-175.

      摘要 (1307) HTML (167)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钛合金在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物理机制为基础,建立了钛合金高温变形时的位错密度和晶粒尺寸模型。将该微观组织模型应用于TC6合金的高温变形,并用遗传算法(GA)确定了模型中的8个材料常数。TC6合金的热模拟实验结果和定量金相实验结果证实:初生α相晶粒尺寸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误差小于15.3%。

    • 稀有金属杂志社书讯

      2006, 35(2):175-175.

      摘要 (909) HTML (13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Inconel 706合金宏观偏析“黑斑”的形成特征及组织行为

      2006, 35(2):176-180.

      摘要 (1333) HTML (147)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Inconel 706合金宏观偏析“黑斑”区相变行为及析出相的形成特征,对黑斑区和正常区的相析出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并用热力学相计算手段对合金黑斑区的相变规律和元素的热力学平衡分配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认为,Inconel 706合金宏观偏析黑斑主要是由富Nb的Laves相和富Ti的η,δ相的严重偏聚粗化导致的。从黑斑的组织行为分析及热力学相计算可以认为,Nb在凝固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明显的枝晶间液态偏聚,同时Ti和Al也有一定程度的偏聚,这些元素不同程度的液态偏聚行为是造成合金黑斑区相富集的主要原因。

    • 电刷镀Ni/n-SiO2复合镀层的形貌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2006, 35(2):181-185.

      摘要 (1393) HTML (142)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脉冲换向电刷镀方法制得了Ni/n—SiO2复合镀层,并对镀层进行了表面形貌观察和分析,测试了镀层的摩擦学性能,与直流工艺条件下的快镍镀层和Ni/n—SiO2复合镀层相比,采用脉冲换向电刷镀工艺得到的Ni/n—SiO2复合镀层,由于脉冲换向电流的细晶强化作用和纳米颗粒的弥散强化作用,镀层致密、晶粒团尺寸细小、硬度高、摩擦系数低,因此耐磨性能更好。

    • EB-PVD热障涂层的表观压痕尺寸效应

      2006, 35(2):186-188.

      摘要 (1357) HTML (13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Knoop压痕法评价沉积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基体上的EB—PVD热障涂层的显微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热障涂层系统的显微硬度存在压痕尺寸效应,即表观显微硬度随施压载荷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用弹/塑性模型Knoop压痕能量平衡对表观压痕尺寸效应进行分析,并从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得出与载荷无关的显微硬度值。

    • Al4SiC4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

      2006, 35(2):189-194.

      摘要 (1420) HTML (13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高温氧化动力学、组织的微观进化及高温氧化机理3部分对Al4SiC4陶瓷在1200℃-1700℃的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l4SiC4陶瓷具有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其氧化活化能经计算为220kJ/mol。XRD及SEM研究结果表明:Al4SiC4陶瓷在1200~1500℃的氧化表面物相为Al2O3和铝硅酸盐玻璃;而高温氧化表面(1600℃~1700℃)的物相由Al2O3,莫来石和铝硅酸盐玻璃构成。由氧化试样横截面观察得知氧化层按其特征的不同分为3个部分:具有较多细小尺寸孔洞的反应层;具有较大尺寸孔洞的中间层和致密的外氧化层。在高温抗氧化机理部分中首先从热力学上计算了氧化过程中各反应的生成焓和吉布斯自由能;然后对高温氧化过程进行了推理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试验及推理结果建立了Al4SiC4陶瓷的高温抗氧化模型。

    • 高纯铝冷轧形变组织及晶界角度分布的取向特征

      2006, 35(2):195-199.

      摘要 (1351) HTML (123)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学金相(O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高纯铝轧制变形的微观组织、晶界角度分布和取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平行于轧向的形变微观组织可分为具有明显特征取向且包含的晶界以小于5°为主的带状组织(OAB)和取向散布宽度较大且包含的晶界以大于15°为主的带状组织(OSB);<5°,5°~10°,10°~15°和>15°4个级别的晶界角度水平面积率既与形变微观组织的形貌相关,也与其取向有关。

    • 2006北京国际材料周

      2006, 35(2):199-199.

      摘要 (1065)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经济发展对先进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需求快速增长。国际材联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周廉院士倡议的2006北京国际材料周活动,得到国际材联(IUMRS)、国际材联欧洲委员会(E-MRS)和国际材联亚洲材料研究学会领导人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2006北京国际材料周将于2006年6月25~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 Ni—Al-V合金有序畴界面结构的微观相场模拟

      2006, 35(2):200-204.

      摘要 (1345) HTML (14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模拟了Ni-Al-V合金沉淀有序相之间界面的微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Ll2相之间形成3种类型的畴界结构,界面宽度较小,其中一种界面处Al原子占位几率基本达平衡值。D022相根据投影后[10]和[01]两个不同取向的结合,形成8种类型的畴界结构,相同取向的畴界较宽,不同取向的畴界处V原子占位几率较高。两种不同有序相形成4种类型畴界,由于后析出相在先析出相的界面形核长大,界面处相应原子占位几率达平衡值,两相界面处连续过渡。D022有序相[01]方向形成的界面随沉淀过程进行,由无序变为有序窄界面,之后界面处又发生分解成为无序相。

    • 有机大阳离子与HnXW12O40·nH2O(X=B,Si,P)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及热行为

      2006, 35(2):205-208.

      摘要 (1274) HTML (139)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成了3种新的多金属氧酸盐(CTMA)5BW12O40·8H2O,(CTMA)4SiW12O40·3H2O,(CTMA)3PW12O40·2H2O,利用元素分析、IR光谱和TG-DTA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IR光谱表明这些化合物不仅含有Keggin型结构,而且存在有机大阳离子的特征吸收峰;TG-DTA曲线显示它们的热行为是一个多步分解过程,首先这些化合物在大约269℃以下脱去水分子,然后它们的无水多金属氧酸盐经历了两步或3步的分解过程,分别脱去CTMA分子及其碎片,并伴随Keggin型结构的塌陷.通过XRD和IR光谱确证其最终分解产物是一个含有WO3与B2O3,SiO2或P2O5的混合物.同时还提出了这些化合物可能的热分解过程.

    • TiAl/TiB2复合材料高温氧化膜的结构和形成机制

      2006, 35(2):209-212.

      摘要 (1211) HTML (136)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XRD,SEM,EDS及TEM对TiAl/TiB2复合材料在静止空气中高温氧化后的氧化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iAl/TiB2复合材料的氧化膜主要由TiO2外层与由TiO2和Al2O3混合内层构成。TiO2和Al2O3混合内层为孔洞较多的疏松状结构。TiO2外层亦可分为内外两层,TiO2的内层部分存在一些与TiB2的轮廓相似的“孔洞”,TiO2的外层部分没有此类孔洞。由于TiAl/TiB2复合材料中的TiB2被氧化后生成的B2O3在高温下蒸发掉,使氧化膜中TiB2所处的位置留下了孔洞。因此,氧化膜中的部分孔洞是由于TiB2被氧化后产生的;氧化温度达到1000℃时,TiAl/TiB2复合材料中的TiB2使氧化膜中的孔洞数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急剧下降。

    • 带涂层的TiAlNb合金高温氧化行为

      2006, 35(2):213-216.

      摘要 (1496) HTML (149)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带NiCrAlY,TiAlCr及搪瓷涂层的TiAlNb合金分别在800℃和900℃时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3种涂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基体合金提供防护,但氧化后,涂层和合金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和互扩散。氧化时,NiCrAlY涂层发生内氧化,且在NiCrAlY/TiAlNb界面互扩散严重,而界面的某些区域形成的保护性Al2O3虽能有效阻碍氧的内扩散,但也导致涂层从基体表面剥落:TiAlCr涂层表面形成连续Al2O3能对基体提供很好的防护,但涂层/合金界面出现的Nb和Cr的互扩散带可能会影响涂层寿命及基体合金的力学性能。在与TiAl合金接触时,搪瓷变得不稳定,氧化过程中,涂层与合金界面形成一定厚度的反应层,致使涂层与合金间结合力下降。

    • Mg-xCa-5Zn-3Al-0.2Mn镁合金砂型铸造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2006, 35(2):217-222.

      摘要 (1380) HTML (144)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发现,Mg-5Zn-3Al-0.2Mn合金的砂型铸造组织相组成为δ-Mg基体和τ(Mg32(Al,Zn)49)化合物。在343℃固溶17h后淬火,合金组织完全转变为固溶体,力学性能最佳,σb=245MPa,δ=12%。合金中加入xCa后,组织发生变化。当x=0.43%(质量分数)时,相组成为δ-Mg+Mg-Zn-Al-Ca复杂化合物相。当x=0.95%和1.80%时,相组成为Mg-Zn-Al-Ca相+δ-Mg+Al2Ca。随着x增加,铸态合金室温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加Ca合金在350℃固溶17h后淬火,室温力学性能有所提高,而σb250o和σ02.520o则随x增加而稳步提高。

    • C/C-SiC材料的快速制备及显微结构研究

      2006, 35(2):223-226.

      摘要 (1470)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以碳毡和二维碳纤维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液相气化渗入法结合熔融渗硅反应法快速制备了C/C-SiC陶瓷复合材料。对这种材料的密度和气孔率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RD,OM和SEM等方法对其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预制体制备的C/C—SiC材料密度和气孔率分别为~2.0g/cm^3和~1.0%。其相组成包括反应生成β-SiC以及未反应的游离Si和C。C/C—SiC中纤维被环状的沉积碳包裹,生成SiC的反应只发生在Si与沉积碳之间,纤维没有损伤。Si,C和SiC各相分布和含量因预制体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 Ti-Ni-Nb宽滞后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行为

      2006, 35(2):227-231.

      摘要 (1376) HTML (14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在(Ms+30℃)温度下的拉伸实验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较系统地研究了Ti44Ni47Nb9宽滞后形状记忆合金应力诱发马氏体的相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当形变量达到14%左右时,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过程基本完成。应力诱发马氏体的逆相变温度间隔要比热诱发马氏体约小一个数量级。形变对该合金应力诱发马氏体的逆转变开始温度、逆转变温度间隔以及相变潜热均有明显影响,随着拉伸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随后的冷却循环中,相变潜热和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均随着形变的增加缓慢降低。

    • 粉末冶金涡轮盘裂纹扩展可靠性分析方法

      2006, 35(2):232-236.

      摘要 (1518) HTML (14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粉末冶金夹杂裂纹扩展寿命预测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裂纹扩展可靠性分析的剩余强度干涉模型与寿命干涉模型。采用改进一次二阶矩法分析单个夹杂裂纹扩展的可靠性。为了分析多个夹杂裂纹扩展的可靠性,提出了随机裂纹位置的均值等可能分布的多裂纹分布模型,与随机裂纹位置的均值处在夹杂所占体积中心的多裂纹分布模型相比,本文模型更偏于安全,且适合于工程应用。所提方法被应用于计算某粉末冶金涡轮盘裂纹扩展的失效概率,分析结果表明夹杂位置距离表面较近的裂纹引起的失效概率大。

    • 燃烧合成Mg2Ni的反应过程研究

      2006, 35(2):237-241.

      摘要 (1426) HTML (14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蔓延及热爆两种燃烧模式成功合成了较纯的Mg2Ni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对不同预热温度下热爆反应过程的考查,证实在较低温度下,Mg-Ni体系存在固-固反应,且反应的程度随预热速度的降低而增大。采用在试样项部添加Al-Ti—C引燃剂的方法,在圆柱形钢模具内成功淬熄了Mg—Ni反应。对不同区域的XRD分析表明反应直接生成了Mg2Ni而没有中间产物。结合SEM及EDS分析,燃烧合成Mg2Ni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预热阶段的固-固反应过程;(2)燃烧阶段的液相反应过程;(3)燃烧完成阶段的产物冷却结晶过程;(4)保温阶段的成分均匀化过程。

    • Ni-Cr-Al合金有序化早期原子尺度的模拟

      2006, 35(2):242-246.

      摘要 (1349) HTML (14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三元体系的离散格点的微观相场模型,模拟研究温度1123K时三元合金Ni—Cr-Al有序化早期过程,通过研究沉淀过程原子图像和序参数曲线的演化,发现低饱和度合金Ni-15at.%Cr-10.5at.%Al沉淀机制为非经典形核长大,沉淀过程包括D022有序相的形核长大,Ll2有序相的形核和D022有序相向Ll2有序相的转化3个阶段。由于Cr原子替代Al原子位置,在Ll2有序相内两种原子占位几率接近,形成Ni3(CrxAl1-x)结构的Ll2有序相,并且与D022有序相共存。高饱和度合金沉淀机制为等成分有序化和失稳分解混合机制,并且有序化和簇聚过程比低饱和度合金提前。

    • B2型Y基金属间化合物YX(X=g,Cu,In,Rh)延性预测

      2006, 35(2):247-252.

      摘要 (1234) HTML (134)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CASTEP程序计算了4种B2型Y基金属间化合物YH(X=Ag,Cu,In,Rh)的部分弹性性质,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值基本一致。通过Pugh定律、Cauchy压力和泊松比等经验判据,分析并预测了它们的脆性/延性,其延性高低次序为:YRh〉YAg〉YCu〉YIn。电子结构分析表明:这4种金属间化合物良好的延性源于其较强的金属键,而不同程度的Y(d)-X(p)电子杂化则导致了其延性的差异。YIn中因In的P电子较多,杂化程度高,共价键方向性强,因而延展性最低,而YRh则由于存在Y(d)-Rh(d)电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其金属键作用,因而延性最好。

    • TC11合金本构关系的建立及其在盘件等温锻造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2006, 35(2):253-256.

      摘要 (1323) HTML (137)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Gleeble 1500上试验机的热模拟压缩实验,分析了TC11合金的高温变形特性,进而,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Kumar型的TC11合金的材料本构关系,并对该本构模型在热加工参数范围的延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描述精度及良好的数值延拓性和稳定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材料模型的工程实用性,将其应用于MARC/Autoforge3.1有限元商业软件,对TC11合金某型号涡轮盘的等温锻造工艺进行模拟式工艺设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材料模型能够满足工程实用要求。

    • 双态高铌TiAl合金的蠕变行为

      2006, 35(2):257-260.

      摘要 (1272) HTML (144)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Ti-45Al-9(Nb,W,B,Y)两相合金分别在760℃和815℃时,应力值在80MPa-300MPa区间的蠕变行为。蠕变前合金的显微组织为均匀细小的双态组织。将研究结果与高铌TiAl合金全片层组织的蠕变性能进行了对比,发现所研究的双态组织合金具有相对较弱的蠕变抗力,其最小蠕变速率较全片层组织Ti46A18.5Nb0.1C0.2B合金的要高1个数量级。蠕变应力指数表明,该合金在760℃~815℃2,80MPa-300 MPa的蠕变条件下,合金的蠕变受位错攀移控制。

    • Zr3V30Dx氘化物物相及其热解析行为研究

      2006, 35(2):261-264.

      摘要 (1512) HTML (138)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氘化对Zr3V3ODx物相的影响,发现Zr3V30Dx氘化物只有x≥2.0才能稳定存在,由于氘在晶格中的占位不同,随氘含量增加分别出现两种η-碳化物相的氘化物——β相和γ相。对Zr3V3ODx氘化物的热解析行为研究表明:Zr3V30Dx氘化物的稳定性随氘含量的增加而降低,β声相和γ相表现出不同的解析行为,其变化规律与Zr3V3ODx氘化物中的氘占位原则相一致。

    • 应用热加工图研究TC17合金片状组织球化规律

      2006, 35(2):265-269.

      摘要 (1484) HTML (151)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加工图理论分析了TC17(Ti-5Al-4Mo-4Cr-2Sn-2Zr)钛合金在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片状α球化规律。结果表明:用加工图理论分析材料的高温变形行为能准确直观地反映出材料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分析加工图发现:TC17合金在840℃~870℃,应变速率0.5s^-1~3s^-1之间变形是片状α组织球化的理想区域,此时对应的能量耗散效率值为45%左右;在850℃~910℃,较高应变速率(〉5s^-1)下对TC17合金加工易发生流变不稳定现象,形成绝热剪切带。

    • Fe-Cu-Nb-Si-B快淬薄带中的巨磁阻抗效应

      2006, 35(2):270-272.

      摘要 (1207) HTML (14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Fe-Cu-Nb-Si-B材料中适当增加Cu的含量,可以使淬态薄带纳米化。随薄带中Cu含量的增加,在淬态薄带Fe74.5-xCuxNb3Si13.5B9中可观察到巨磁阻抗效应的增强现象。高Cu含量(x≥2)试样的磁导率的变化率要远大于低Cu含量(x≤1.5)试样的相应数值。磁导率变化的大小与磁阻抗效应相关。高Cu含量有效增加了软磁α-Fe(Si)立方相的成核,提高了淬态薄带材料的软磁性。

    • Sb2O3掺杂(Na0.84K0.16)0.5Bi0.5TiO3无铅压电陶瓷的压电与介电性能研究

      2006, 35(2):273-276.

      摘要 (1687) HTML (162) PDF 0.00 Byte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传统陶瓷的制备方法,制备出Sb2O3掺杂的(Na0.84K0.16)0.5Bi0.5TiO3的无铅压电陶瓷。XRD分析表明,Sb2O3的掺杂量在0.1%~0.6%(质量分数)范围内都能够形成纯钙钛矿(ABO3)型固溶体。陶瓷材料的介电常数-温度曲线显示陶瓷在升温过程中存在两个介电常数温度峰,结合不同温度下的电滞回线观测,认为两个介电峰分别是材料的铁电-反铁电和反铁电-顺电相变,宽化的介电峰同时也表明所研究陶瓷具有驰豫铁电体特征。测试了不同组成陶瓷的压电性能,在Sb2O3掺杂量为0.1%时陶瓷的压电常数d33=124pC/N,为所研究组成中的最大值,平面机电耦合系数kp=24.87%,略有下降,材料的介电常数ε33^T/ε0和介质损耗tanδ则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加。

    • Fe替代Co对AB5型贮氢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2006, 35(2):277-282.

      摘要 (1190) HTML (14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铸造及快淬的方法制备了稀土基AB5型Mm(NiMnSiAl)4.3Co0.6-xFex(x=0,0.1,0.2,0.3,0.4,0.5,0.6)贮氢合金,用XRD。TEM及SEM观测了铸态及快淬态的微观结构,测试了合金在铸态及快淬态下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研究了Fe替代Co对铸态及快淬态贮氢合金微观结构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替代Co对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相结构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Fe替代Co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但对快淬态合金循环寿命的改善更加显著,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Fe替代Co使快淬态合金的微观组织显著细化。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yZnxMn2-xO4的相转移法合成及性能研究

      2006, 35(2):283-286.

      摘要 (1198) HTML (150)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相转移法制备富锂掺锌的锰酸锂前驱体,然后在空气中进行焙烧反应合成了尖晶石型的Li1+yZnxMn2-xO4粉体材料,并测试其结构形态特征。考察了该法合成的工艺条件对合成试样粉体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Li:nZn:nMn=1.1:0.1:1.9时,反应时间为2h,在750℃空气环境下焙烧10h合成试样粉体过程较为简单,电极试样以10mA/g的恒电流密度充电至4.5V,并以相同的10mA/g恒电流密度放电至3.0V,其放电平台稳定在3.9V,比容量达到120mAh/g,性能稳定。

    • 加工率和热处理制度对Ni5W合金基带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

      2006, 35(2):287-290.

      摘要 (1308) HTML (12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制作能满足YBCO涂层导体所需要的高强度、低磁性的立方织构基带,用粉末冶金方法制作了Ni-5W(at%)合金基带。研究结果表明,随总加工率和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基带中立方织构百分数明显增高。X射线衍射结果说明,提高总加工率实际增加了冷加工试样中立方织构晶粒或立方核心的数量。在热处理时间和(200)择优取向度的关系曲线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曲线达到峰值的时间缩短,说明热处理温度增加了立方核心的长大速度。通过加工率和热处理对试样立方织构形成影响的研究,得到了较好和实用的工艺制度,用这种工艺可以制作出具有99%-100%立方织构的Ni5W基带。

    • 用分形理论研究超音速电弧喷涂PS45涂层结合强度与喷涂电压的关系

      2006, 35(2):291-294.

      摘要 (1210) HTML (14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音速电弧喷涂设备制备PS45涂层,借助于扫描电镜和电子拉伸试验机对涂层的显微组织和结合强度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测定。通过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提取了PS45涂层与基体结合界面形貌图像和曲线。利用Matlab语言设计了涂层界面的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宽的计算程序,探讨了分形维数、多重分形谱、喷涂电压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涂层结合界面形貌越复杂,分形维数越大,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越高:喷涂电压升高,粒子熔化越充分,其涂层界面多重分形谱宽△a越小,涂层与基体结合界面均匀性越好。

    • 纳米氧化钌的制备及其碳纳米管复合电极的超电容特性

      2006, 35(2):295-298.

      摘要 (1520) HTML (142)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氯化钌和碳酸氢钠为反应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粒径小于70nm的超细氧化钌电极材料。将材料在210℃下加热烧结处理后,材料具有良好的表面特性和最大电化学比容量541F·g-1。当烧结温度在250℃以上时,氧化钌材料明显晶化,同时材料比容量迅速降低。伏安特性测试表明以碳纳米管作为基体制备复合电极可以显著改善氧化钌的容量特性,其中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20%的复合电极其比容量可以达到860F·g-1。恒流充放电测试证明氧化钌/碳纳米管复合电极组成的超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大电流放电特性。还综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失重分析等手段探讨了烧结温度对氧化钌材料的表面特性、材料结构以及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xMn2-xO4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2006, 35(2):299-302.

      摘要 (1316) HTML (136)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固相反应和湿化学两种方法合成了材料LiNixMn2-xO4含Ni量影响材料在4.7V高电压区间的容量,用固相反应法制备的LiNi0.5Mn1.5O4中含有杂相物质,首次放电容量可以达到118mAh/g,其中高电压区的容量为100mAh/g,循环5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7%。用湿化学法可以得到纯相的LiNi0.5Mn1.5O4,首次放电容量为140mAh/g,其中高电压区的容量为125mAh/g,循环50次后,容量仍能达到133mAh/g,容量保持率为95%。XPS检测结果表明,湿化学法制备的LiNi0.5Mn1.5O4中Mn为+4价,Ni为+2价。

    • Ni对高能球磨Mg-Ni合金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06, 35(2):303-307.

      摘要 (1585) HTML (15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能球磨工艺制备了不同Ni含量的Mg-Ni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随Ni含量变化以及球磨时间不同合金组织演变过程,并对其电化学放电容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i含量由Mg2Ni,Mg1.5Ni到MgNi的增加,高能球磨Mg—Ni合金体系经历纳米晶Mg2Ni向非晶MgNi过渡并最终形成纳米晶MgNi合金的转变过程。不同组织状态的Mg-Ni合金其电化学容量有较大的差异。随着Ni含量提高,纳米晶MgNi合金增加,在有纳米晶Ni的存在下,Mg-Ni合金的放电容量可高达500mAh/g。延长球磨时间,获得几乎完全纳米晶的MgNi合金组织,由于没有纳米晶Ni的催化作用,导致合金放电容量下降。

    • 钛合金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006, 35(2):308-311.

      摘要 (1170)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20%Ti-6Al-4V颗粒增强MB15镁基复合材料的试样。按照阿基米得法检测了不同状态试样的密度,借助光镜和扫描电镜探索了挤压棒变形和组织的特点,并结合室温拉伸试验研究了热挤压变形对试样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烧结态的密度较低,而热挤后的密度已接近理论值:挤压棒的变形和组织都不均匀:二次挤压可以进一步细化晶粒、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Ti-6Al-4V颗粒可以用来强化镁合金,且其增强效果明显好于SiC陶瓷颗粒。

    • 采用Ni-51Cr焊料高温钎焊SiC陶瓷

      2006, 35(2):312-315.

      摘要 (1274) HTML (13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Ni-51Cr(含质量分数为51%Cr)焊料高温钎焊再结晶SiC陶瓷,研究了连接温度、保温时间以及焊料量等对接头三点抗弯强度的影响,并对连接界面区域的微观结构及焊料反应产物进行了SEM,EDS及XRD分析。在本试验中,当连接温度为1360℃,保温时间为5min,焊料量为350mg时得到的接头三点抗弯强度最高,为74.2MPa。微观结构结果表明:SiC,Ni和Cr均发生了扩散;在母材SiC与焊料中间层之间,生成了一反应层,反应层的主要成分为Ni2Si和C:而Cr主要分布于焊料中间层中,以Cr23C6,Cr7C3等形式存在。

    • RE对(Gd1-xREx)5Si4合金晶体结构及居里温度的影响

      2006, 35(2):316-319.

      摘要 (1199) HTML (14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真空电弧熔炼制备(Gd1-xREx)5Si4(x=0.1,0.2,0.3,0.35)和(Gd1-xHox)5Si4(x=0.05,0.15,0.25)系列合金,在950℃下168h的真空热处理后,对其晶体结构、居里温度进行了研究。室温XRD分析发现该系列合金仍保持Gd5Si4的Sm5Ge4正交型结构,采用Rietveld法分析计算发现合金晶格常数随着X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试样M-T磁化曲线测量结果表明:居里温度瓦在336K~260K连续可调,改变RE的含量可以得到不同的居里温度Tc;Tc近似呈线性变化,由此得出估计(Gd1-xREx)5Si4(RE=Dy,Ho)的Tc的计算公式。

    • 镁基复合贮氢合金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2006, 35(2):320-323.

      摘要 (1323) HTML (14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合成了NiB粉末,并将其与MgNi非晶态合金进行机械复合,研究了复合对MgNi贮氢合金电极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结构分析表明MgNi—NiB通过机械复合后形成了均一的非晶相。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NiB的复合虽然使得MgNi合金电极的初始放电容量有所降低,但是大幅度地提高了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 《钛工业进展》杂志简介

      2006, 35(2):323-323.

      摘要 (989) HTML (14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TiN/Ti/SiO2/Si基板的分电极酸性化学镀铜

      2006, 35(2):324-328.

      摘要 (1284) HTML (15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讨论了对TiNi/Ti/SiO2/Si基板在HF+CuSO4中采用分离双电极方法的化学酸性镀铜。Si基板和TiNUTi/SiO2/Si基板分别作为化学镀的阳极和阴极,在开路条件下进行化学镀。最佳化学镀反应条件为电极相距0.5mm,[HF]和[CuSO4]大于8%(质量分数)和0.045mol/L。最后得到覆盖率高、晶粒大小均一、结构致密、具有〈111〉择优取向的Cu膜,且Cu膜中不含Cu2O,降低了电阻率。

    • DBC-偶氮氯膦固相光度法测定痕量镧

      2006, 35(2):329-332.

      摘要 (1445) HTML (155)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0.5 mo1·L-1盐酸介质中,La(Ⅲ)-(DBC-偶氮氯膦)所形成的络合物可吸附到201×7型苯乙烯阴离子树脂上.该固相显色体系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50 nm,镧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650nm=2.08×l05L·mol-1·cm-1.该固相分光光度法测定镧灵敏度为La(Ⅲ)-(DBC-偶氮氯膦)液相分光光度法灵敏度的2.31倍.镧在0~0.44 μg.ml-1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考察了26种共存离子对测定镧的影响.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已成功地用于分子筛中镧的测定,结果满意.

    • 钨精矿中杂质元素ICP-MS测定方法的研究

      2006, 35(2):333-336.

      摘要 (1871) HTML (14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研究了钨精矿中Sn,P,Ca,Nb,Ta,Mo,Cu,Pb,Zn,As,Mn,Bi,Fe,Sb 14种杂质元素含量的质谱分析方法。钨精矿样经NaOH-Na2O2碱熔后,加入硝酸,钨以钨酸的形式从溶液中沉淀而分离,消除了钨基体的干扰。在试样溶液中加入内标元素Sc,In,Tl,采用内标法进行校正,有效克服了基体效应、接口效应及仪器波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优化仪器工作参数,选择适当的待测元素的同位素,有效地克服了因质谱干扰所带来的影响。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0.5%~101.5%,相对标准偏差为1.2%~7.8%,分析结果与按国家标准方法分析的结果相吻合,且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特点,可用于钨精矿及钨产品中杂质元素含量分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