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06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FGH96合金中γ′相的高温粗化行为

      2006, 35(3).

      摘要 (1343) HTML (155)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热力学计算、SEM分析研究了FGH96合金中的γ′强化相的高温粗化规律,并对γ′相的粗化行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合金中组元Nb和Ti/Al值的变化,FGH96合金中γ′相的溶解温度区间为1088℃~1125℃;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合金中小γ′相数量减少,单位面积内的γ′颗粒数目减少,大γ′颗粒数目明显增加,即发生了Ostwald熟化;γ′相粗化遵循L-S-W理论,即:r3∝t,γ′相的粗化激活能Q=293.6kJ/mol,γ′颗粒的粗化主要由Ti和Al在基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 Nd含量对高Zr含量纳米双相NdxFe90.5-xZr3.0B6.5合金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2006, 35(3):337-339.

      摘要 (1194) HTML (13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弧炉快淬和晶化退火工艺制备高性能NdxFe90.5-xZr3.0B6.5(F8.5=11.5)快淬磁体。结果表明,Zr的添加显著提高磁体的磁性能,Nd含量可以明显提高磁体的磁性能,X由8.5增加到10.5时,NdxFe90.5-xZr3.0B6.5磁体的磁能积由75kJ/m^3升高到114kJ/m^3,接近于美国Magnequench公司的MQP-B磁粉性能。

    • 烧结钕铁硼在各种酸介质中的腐蚀研究

      2006, 35(3):340-342.

      摘要 (1149) HTML (14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烧结钕铁硼在硝酸、盐酸、硫酸、磷酸及草酸介质中的腐蚀特征。采用动电位扫描及腐蚀失重测试分析了腐蚀行为和特征,采用AFM和SEM观察了酸腐蚀后的NdFeB表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烧结钕铁硼在盐酸及硫酸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最大,在磷酸及草酸介质中呈钝化态,在硝酸中的边缘腐蚀较严重,对磁体的宏观尺寸破坏较大,在各种酸中腐蚀后的微表面都更粗糙了。

    • La0.67-xSmxSr0.33MnO3(x=0.40,0.50,0.60)体系的磁、电行为

      2006, 35(3):343-347.

      摘要 (992) HTML (15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量了La0.67-xSmxSr0.33MnO3(x=0.40,0.50,0.60)体系的M-T曲线,p-T曲线和MR-T曲线。实验结果表明:x=0.40时,样品为长程铁磁有序;x=0.50时,样品为自旋团簇玻璃态;x=0.60时,样品在低温时表现为反铁磁状态。高掺杂(垆0.60)样品的输运行为发生异常,在瓦附近发生绝缘体.金属相变后,又发生金属.绝缘体相变的现象,这在ABO3结构中很少出现。体系的磁电行为变化取决于掺杂引起的额外磁性和晶格畸变效应。

    • 掺V和Ag的TiAl合金中缺陷和电子密度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2006, 35(3):348-351.

      摘要 (1341) HTML (87)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量了Ti50Al50,Ti50Al48V2,Ti50Al48Ag2合金和充分退火的Ti,Al,Ag,V金属的正电子寿命谱,利用正电子寿命参数分别计算了合金基体和缺陷态的自由电子密度。TiAl合金的脆性与其基体和晶界缺陷处的自由电子密度较低有关。在富Ti的TiAl合金中加入V,V原子比Al和Ti原子能提供较多的自由电子参与形成金属键,因而提高了合金基体和晶界缺陷处的自由电子密度;在TiAl合金中加入Ag也有类似的效应。在TiAl合金中加入V和Ag,有利于提高合金的韧性。

    • 铝锂合金中原子簇聚和有序化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2006, 35(3):352-356.

      摘要 (1087) HTML (14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计算机模拟对铝锂合金时效过程中的有序化和原子簇聚进行了研究。长程序参数和成分偏离序参数通过锂原子格点占位几率计算得出。结果表明:随合金成分由相图上的亚稳区向失稳区转变,有序化与原子簇聚过程相比逐渐加快,而相变孕育期逐渐缩短。

    • 经历模拟高温燃烧气氛氧化后的Ti-48Al-2Cr-2Nb合金的拉伸变形研究

      2006, 35(3):357-362.

      摘要 (1119) HTML (13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在模拟燃烧气氛中的高温氧化对Ti-48Al-2Cr-2Nb(at%)合金的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以及拉伸变形时氧化层及其影响层的变形特征。研究发现:在1173K模拟燃烧气氛中的高温氧化显著降低了该合金在1073K的总延伸率(J),屈服强度(σ0.2)和最大拉伸强度(UTS)。高温拉伸性能的降低与氧化层及其影响层的生长速率和结构关系密切。高温拉伸时,该合金氧化层及其影响层的破坏主要集中在3.5%到7.1%的应变范围内,其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垂直于载荷方向的裂纹、断裂和剥离。分析认为,在1173K模拟燃烧气氛中的高温氧化对Ti-48Al-2Cr-2Nb合金的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途径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①氧化层及其影响层的形成引起了邻近基体合金的成分发生改变;②氧化层及其影响层的早期破坏增加了它们与基体界面上的缺陷并促进了裂纹的萌生。③长时间的高温氧化引起了Ti-48Al-2Cr-2Nb合金内部显微组织发生改变。

    • 合金化对AZ91D镁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2006, 35(3):363-366.

      摘要 (1336) HTML (141)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O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分别加入合金化元素Ce,Si和Ca后AZ91D合金的铸态组织和相组成,测试了合金室温拉伸性能和硬度。结果表明:加入Ce和Si后合金组织中分别生成杆状Al4Ce和汉字状Mg2Si相,而加入Ca后无新相生成,加入的Ca主要固溶于β相中;Al4Ce和Mg2Si相在合金凝固过程中被推移到生长界面,Ca原子偏聚在生长界面前沿,从而阻碍枝晶的自由生长,细化合金铸态组织:Ce和Ca的加入可提高合金室温综合力学性能,且前者提高程度要高于后者提高程度,而Si的加入却降低合金室温综合力学性能。

    • 强磁场对Ni33Al28Cr5.5Mo0.5Hf合金微观组织及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2006, 35(3):367-370.

      摘要 (1105) HTML (148)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Ni33Al28Cr5.5Mo0.5Hf合金在900℃10T强磁场处理后的微观组织及室温力学性能,发现合金经强磁场处理后室温抗弯强度提高约75%,抗拉强度提高1倍多。强磁场处理使合金中Hf元素在NiAl/Cr(mo)相界处析出的块状Heusler相部分溶解,弥散分布在Cr(Mo)相界处的小颗粒几乎全部固溶至NiAl相基体。Heusler相在晶界处析出可能是导致合金室温强度低、韧性差的主要原因,强磁场处理改善了这一情形,使合金固溶强化加强,提高其力学性能。

    • 高温形变循环热处理对TiNi合金组织细化的影响

      2006, 35(3):371-374.

      摘要 (1151) HTML (13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热机械模拟系统,对铸态Ti-50.3at%Ni合金进行高温形变循环热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形变循环热处理,可以获得晶粒尺度在10μm以下的均匀单相显微组织。试样分别在55012和60012进行塑性变形,然后继续加热到80012短时保温进行不同的循环热处理,发现在55012变形后晶粒细化效果更加明显。还探讨了铸态Ti-50.3at%Ni合金高温形变循环热处理中组织的细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外场下PbLa(Zr,Sn,Ti)O3陶瓷相变及介电性能行为研究

      2006, 35(3):375-378.

      摘要 (1119) HTML (14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温度、等静压力对PbLa(Zr,Sn,Ti)O3陶瓷相变、介电常数(εr)及损耗(tan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场下,随着温度的升高,PbLa(Zr,Sn,Ti)O3陶瓷从四方反铁电相(AFET)转变为立方顺电相(PEc),在低温段出现频率弥散现象;在压力场下,随着等静压力的增加极化过的AFE陶瓷发生FE/AFE相变,同时伴随突然的释放电荷过程;在一定的等静压力下,经极化后变为铁电体的PbLa(Zr,Sn,Ti)O3陶瓷在温度的诱导下会转变为反铁电相,最后转变为顺电相;随着等静压力的增加,铁电/反铁电转变温度降低,反铁电/顺电转变温度上升。

    • 理想化学配比掺锶羟基磷灰石的热稳定性

      2006, 35(3):379-382.

      摘要 (1380) HTML (144)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察了几种不同掺锶量的理想化学配比锶磷灰石粉末在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相结构与化学成分,并观察其晶粒微观形貌与尺寸的变化。高温下HAP存在着分解和合并长大之间的竞争。随加热温度升高至1300℃,纯HAP基本不分解,但晶粒明显由600℃下20nm~40nm长大到1300℃下的~20μm;而Sr2+取代Ca2+固溶入磷灰石晶格后,因Sr2+半径较大且对磷灰石晶体生长有抑制作用,使掺锶磷灰石分解过程比合并长大过程更为有利,因此,掺锶磷灰石晶体900℃便开始部分分解生成磷酸三钙;随温度逐渐升高,掺锶磷灰石晶体分解加剧,同时晶体有所长大但幅度不如纯HAP明显,1300℃下仍维持类等轴形状(440nm~730nm×220nm~370nm);增大锶固溶量则加剧分解程度。

    • 定向凝固水平连铸多晶铜的动态本构方程

      2006, 35(3):383-387.

      摘要 (1200) HTML (13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带有同步组装技术的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装置作为热模拟装置,采用基于MTS(Mechanical Threshold Stress)模型建立的FCC晶体结构的动态本构方程,确定了定向凝固水平连铸多晶铜动态本构方程参数,研究了其动态冲击特性,获得高温段(685K-1085K)的理论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曲线相当吻合,而在低温段(低于685K)的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出入较大。结果也表明定向凝固水平连铸多晶铜在485K和685K之间有一温度能使其回复能达到阀值。

    • Mn掺杂对La0.68Pb0.32FeO3纳米材料电阻率、气敏性能的影响

      2006, 35(3):388-390.

      摘要 (1145) HTML (14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Sol-gel法合成了系列纳米材料La0.68Pb0.32Fe1-xMnxO3(x=0.0,0.1,0.2,0.4,0.6),研究了Mn掺杂对材料的导电特性和气敏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合成的系列纳米材料均具有正交钙钛矿结构,Mn的掺杂对材料La0.68Pb0.32FeO3的结构没有影响,且对材料粒径的影响较小;随Mn元素含量的增加,La0.68Pb0.32Fe-xMnxO3纳米粉体对丙酮的气敏性均迅速降低;Mn掺杂同时导致电阻率减小,这是由于形成Mn^3+-O^2--Mn^4+双交换作用键的缘故。

    • Cr-Cu-Si金属硅化物合金组织与耐磨性

      2006, 35(3):391-394.

      摘要 (1441) HTML (13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激光熔炼材料制备技术,制得了由铜基固溶体增韧的Cr5Si3/CrSi金属硅化物新型耐磨合金,分析了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测定了合金的显微硬度,考察了合金在室温干滑动磨损条件下的耐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r-Cu-Si金属硅化物合金显微组织由Cr5Si3金属硅化物初生树枝晶、CrSi相的初生树枝晶及枝晶间铜基固溶体组成,由于金属硅化物Cr5Si3及CrSi的高硬度、强原子间结合力与铜基固溶体的优异导热性、摩擦相容性,上述激光熔炼Cr-Cu-Si金属硅化物合金材料在室温滑动干摩擦试验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

    • Ti-V-Fe系储氢合金的相结构及吸放氢特性

      2006, 35(3):395-398.

      摘要 (1373) HTML (149)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研究了Ti100-x-yVxFey(x=54,49,44;y=5,7.5,10)储氢合金的相结构及其吸放氢性能。XRD及SEM分析表明,Ti41V54Fes合金由体心立方(BCC)结构的固溶体主相和少量的α-Ti第二相组成;而Ti43.5V49Fe7.5和Ti46V44Fe10合金均为单一的BCC固溶体相。储氢性能测试表明,3种合金的动力学性能均很好,在室温和4MPa初始氢压条件下,无需氢化孕育期就能快速吸氢:经4次~5次吸放氢循环即能活化,仅2min~3min就能吸氢饱和达到最大吸氢量363.7ml/g-372.4ml/g;在300℃和0.1MPa放氢终压条件下,合金的放氢量在220.3ml/g-238.5ml/g之间。在所研究的合金中,Ti46V44Fe10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佳,经4次吸放氢循环即活化,室温最大吸氢量可达372.4ml/g,放氢量达到238.5ml/g。

    • Nd:NaR(WO4)2晶体光谱性能研究(R=Bi,Y)

      2006, 35(3):399-402.

      摘要 (1307) HTML (152)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提拉法生长出了掺钕钨酸铋钠(分子式Nd:NaBi(WO4)2,简称Nd:NBW)和掺钕钨酸钇钠(分子式Nd:NaY(WO4)2,简称Nd:NYW)晶体。通过TG-DTA分析得到Nd:NBW的熔点为936.2℃,Nd:NYW的熔点为1209.07℃。由吸收光谱可以看出,Nd:NBW在802nm有较强的吸收峰,Nd:NYW在804nm,752nm,586nm附近有较强、较宽的吸收峰,二者均适合于LD泵浦;并计算了晶体中Nd^+3+的吸收截面积。通过比较Nd:NBW和Nd:NYW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结果,认为二者结构基本相同,为四方晶系、白钨矿结构、141/a空间群。

    • La替代Mm对低钴AB5型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06, 35(3):403-407.

      摘要 (1197) HTML (14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XRD和SEM测试了稀土基低钻AB5型LaxMm1-x(NiMnSiAlFe)4.7Co0.2(x=0,1)贮氢合金的微观结构,并全面测试了合金在铸态及快淬态下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了La替代Mm对铸态及快淬态低钻贮氢合金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a替代Mm使合金的放电容量提高,并使铸态合金的循环寿命由341次提高到370次;La替代Mm使得快淬态合金的循环寿命的增加幅度较小,主要原因是La替代Mm使快淬态合金的晶粒粗化。微观结构测试结果表明:La替代Mm使合金中的第二相消失,并使合金的晶格常数在a轴方向增加,在c轴方向略有减小,晶胞体积增大,这是La替代Mm使合金放电容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 基体对硅钼薄膜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2006, 35(3):408-411.

      摘要 (1268) HTML (13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硅基底上制备了硅钼薄膜,并研究了不同基体对薄膜相结构、表面形貌及电学性能的影响。XRD,AFM和SEM分析结果表明,硅和石英玻璃基体上沉积的硅钼薄膜为非晶,而氧化铝基体上沉积的硅钼薄膜为多晶。四探针电阻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硅基体和氧化铝基体上的硅钼薄膜其方阻逐渐降低,而石英玻璃基体上的硅钼薄膜其方阻却异常增大。

    • MH-Ni电池中稀土贮氢合金微结构的XRD研究

      2006, 35(3):412-417.

      摘要 (1063) HTML (135)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分离微晶和微应力两种引起X衍射线条宽化效应的最小二乘方法。用该方法分析研究了不同工艺制备的贮氢合金的微结构,对比研究了MH-Ni电池中的贮氢合金在活化前后和循环寿命实验前后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活化对负极材料微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循环寿命实验后贮氢合金微结构的变化与循环条件密切相关。

    • FGH96合金中γ'相的高温粗化行为

      2006, 35(3):418-422.

      摘要 (1162) HTML (14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热力学计算,SEM分析研究了FGH96合金中的γ’强化相的高温粗化规律,并对γ’相的粗化行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合金中组元Nb和Ti/Al值的变化,FGH96合金中γ'相的溶解温度区间为1088℃-1125℃,在高温热处理过程中,随着保温时间延长,合金中小γ'相数量减少,单位面积内的γ'颗粒数目减少,大γ'颗粒数目明显增加,即发生了Ostwald熟化;γ'相粗化遵循L-S-W理论,即:γ^-1xt,γ'相的粗化激活能Q=293.6kJ/mol,γ'颗粒的粗化主要由Ti和Al在基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 利用金属间化合物增强陶瓷钎焊接头

      2006, 35(3):423-427.

      摘要 (1171) HTML (134)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钎焊的方法连接Si3N4陶瓷,在Ag-Cu-Ti钎料中添加镍,钛元素,在钎焊的同时,使钎缝中进行原位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增强钎缝,从而达到提高接头强度的目的。对钎缝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钎缝中生成了镍钛铜金属间化合物。对钎缝进行显微组织观察表明,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呈颗粒状,比较均匀地分布于钎缝中,从而对钎缝强度产生有利的影响,金属间化合物的弥散程度,反应连接层状态等因素对接头强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对界面的观察结果表明,界面反应层分为两层结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 硅纳米线的X射线吸收谱与X射线激发发光谱研究

      2006, 35(3):428-432.

      摘要 (1315) HTML (15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XAFS)和X射线激发发光谱(XEOL),在Si的K边和L3.2边研究了硅纳米线的光电特性。在XAFS中虽然没有观察到跃迁边的明显蓝移,但可观察到跃迁边平缓上升和特征峰逐渐变得模糊,这意味着长程有序被破坏并产生了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XAFS测量的是各种小尺寸的硅纳米线分布的平均特性。XEOL的结果表明硅纳米线的发光来自于包裹的二氧化硅和镶嵌在氧化物层中的纳米硅晶体颗粒以及硅与二氧化硅之间的界面。

    • 热变形参数对Co40NiCrMo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2006, 35(3):433-436.

      摘要 (1183) HTML (151)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等温压缩试验和金相分析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应变速率对Co40NiCrMo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结晶晶粒尺寸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呈先减小后略有增大的趋势,再结晶体积分数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晶粒尺寸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 扩散热处理对316L不锈钢表面钯/铁薄膜形貌和相组成的影响

      2006, 35(3):437-440.

      摘要 (1334) HTML (12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空电弧离子镀工艺,在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钯,铁(Pd/Fe)合金薄膜并进行真空扩散热处理,观察扩散热处理工艺对Pd/Fe薄膜的形貌和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电弧离子镀工艺,可在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均匀的Pd/Fe膜;扩散热处理工艺对Pd/Fe膜的形貌和相组成有显著影响。经900℃保温1h处理后,Pd膜与Fe膜间互扩散形成一定量的Pd-Fe合金相;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Pd,Fe膜层向316L基体扩散的距离增大,同时基体中的Cr,Ni向外扩散的量也增多。

    • 非均相成核法制备ATO纳米粉末及其性能

      2006, 35(3):441-446.

      摘要 (1402) HTML (156)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Sb掺杂SnO2(Antimonydopedtinoxide,简称ATO)纳米导电粉末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能,少量的Sb掺杂即可达到抗静电要求,而且不改变基体的性质。采用非均相成核法制备了ATO纳米导电粉末,研究了晶种浓度、反应温度、分散剂对粉末粒径、电阻率等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晶粒粒径、物相、微观结构、DTA-TG、表观形貌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粉末晶粒粒径为6nm;掺杂Sb没有在SnO2中形成新相;电阻率为0.23?·cm;ATO干凝胶的煅烧过程经历了4个过程;ATO颗粒呈不规则的椭圆状,且分散良好;Sb掺杂均匀性一般。

    • 制备方法对NixCo4-xSb12化合物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

      2006, 35(3):447-450.

      摘要 (1142) HTML (138)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固相反应-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SR-SPS)和球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法(MG-SPS)两种方法,系统研究了制备工艺对NixCo4-xSb12(x=0.1-0.5)化合物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两种制备工艺对于化合物的物相结构及赛贝克系数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在Ni含量较低的情况下,SR-SPS的制备工艺增大了材料的电阻率和晶粒尺寸,使材料热导率增加,从而导致热电性能的降低;与SR-SPS相比,MG-SPS方法不但简便快捷,降低能耗,更有利于材料热电性能的提高;本实验范围内,采用MG-SPS方法制备的Ni0.2Co3.8Sb12烧结体在温度T=-773K时,其无量纲热电性能指数ZT达到了0.6。

    • 液相共沉淀法制备纳米ITO粉体

      2006, 35(3):451-454.

      摘要 (1366) HTML (13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在掺杂浓度In2O3与SnO2的质量比为9:1的条件下,合成了平均粒径80nm的ITO粉体。利用TEM,XRD,DSC-TG,IR,ζ电位分析仪等实验方法对粉体的形貌、物相、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前驱体煅烧温度为600℃时,可以获得晶化良好的立方In2O3结构的In2O3和SnO2固溶体。根据ζ电位测定和TEM的观察结果,当反应的最终pH值为9时,粉体的分散性较好。

    • BT16钛合金紧固件加工工艺分析

      2006, 35(3):455-458.

      摘要 (1714) HTML (148)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不同规格俄制BT16钛合金自锁螺母显微组织、流线和显微硬度,并与俄制该合金φ8min丝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T16钛合金紧固件显微组织为单相区变形获得的超细片状组织;其组织形态与退火态丝材一致,表明紧固件是在退火状态下直接使用的,未经过固溶时效强化处理;BT16钛合金紧固件采用了冷变形制造工艺。

    •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钛基HA涂层

      2006, 35(3):459-462.

      摘要 (1407) HTML (142)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钛基材表面获得羟基磷灰石(HA)涂层以改善钛与生物体的相容性,本项工作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在阳极氧化处理过的钛基体上制备了羟基磷灰石涂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涂层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电沉积初期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呈多孔层片状:随电压、时间、电解液浓度的增大,涂层变厚,层片呈花瓣状发散排列:对基体阳极氧化处理有助于提高钛基与涂层的结合强度。

    • 以磁控溅射+自组装反应方式制备GaN薄膜

      2006, 35(3):463-466.

      摘要 (1181) HTML (140)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用简单的方法得到GaN薄膜,以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将Ga2O3薄膜沉积到Si(111)衬底上的SiC中间层上,通过其同NH3的自组装反应形成了GaN薄膜。同样,利用磁控溅射方法把SiC层沉积到Si衬底。其目的是为了缓冲由GaN外延层和Si衬底的晶格失配造成的应力。为了比较中间层的作用,对按照两种方案(使用中间层和不使用中间层)实验样品进行了测试和比较。实验结果证实了SiC中间层提高了GaN薄膜的质量。

    • 快淬工艺对La-Mg-Ni系贮氢合金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06, 35(3):467-471.

      摘要 (1242) HTML (12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铸造及快淬工艺制备了La-Mg-Ni系(PuNi3型)贮氢合金La2Mg(Ni0.85Co0.15)9Bx(x=0,0.1,0.2),分析测试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了硼及快淬工艺对合金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合金具有多相结构,主相包括(La,Mg)Ni3相(PuNi3型)和LaNi5相,残余相为一定量的LaNi2相和微量的Ni2B相,经快淬处理后Ni2B相消失,并且其它相的相对量随淬速的变化而变化。不含硼合金的容量随淬速的增加而单调减小,含硼合金的容量随淬速变化有一个极大值。合金的循环寿命随淬速的增加而增加,铸态及快淬态合金均有优良的活化性能。

    • 纳米MoO3/PMMA杂化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006, 35(3):472-475.

      摘要 (1214)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各了纳米MoO3/PMMA杂化材料。XRD分析表明,杂化材料是无定形的。SEM分析表明,杂化材料中MoO3含量不同,材料的断面形貌明显不同,随MoO3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脆性增加。EDS分析表明,Mo在杂化材料中的含量为1.09%(质量分数)。实验表明,随MoO3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透过率和溶解性降低,材料的硬度和断裂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 AlTiB纳米细化剂对ZL101合金力学及阻尼性能的影响

      2006, 35(3):476-479.

      摘要 (1169) HTML (15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原位自生法合成的纳米晶粒细化剂,成功的克服了颗粒团聚,有效的抑制了颗粒的沉降。本试验用其对ZL101合金的细化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入量为0.2%(质量分数)时,纳米晶粒细化剂可有效地细化初晶α-Al,改善共晶硅的形貌及尺寸,细化后铸态α-Al枝晶尺寸由44μm减小至23μm;经T6处理的细化后试样其拉伸断口为韧窝断口,且韧窝明显多于未细化试样;加入细化剂后保温30min,与未细化合金相比,抗拉强度提高了28MPa,屈服强度提高了22MPa,延伸率增加了2.6%;同时细化后合金的阻尼性能较未细化合金有了大幅提高,0.5Hz时细化后室温阻尼性能Q-1=13×10-3,较之细化前Q-1提高了5×10-3。

    • Fe磁性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2006, 35(3):480-483.

      摘要 (1208) HTML (153)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脉冲和直流电沉积方式,以FeSO4,(NH4)2SO4等混合溶液为电解液,在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AAO模板)微孔内成功制备出Fe磁性纳米线阵列。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HP8510B网络分析仪对多孔AAO模板以及Fe磁性纳米线阵列的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及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的纳米线为立方结构α=Fe,且纳米线阵列存在(110)择优取向性。Fe纳米线组装后的铝基AAO模板吸波材料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效果,在2GHz~18GHz频段内的最大反射率为-4.8dB,大于-1dB的吸收带宽约为10GHz。

    • 原位Nb/Nb5Si3复合材料的放电等离子烧结及结构形成机理

      2006, 35(3):484-487.

      摘要 (1444) HTML (13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Nb,Si粉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原位合成了近理论密度的Nb/Nb5Si3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材料的组织结构;通过对SPS过程中不同阶段试样的液淬分析,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由Nb和原位合成的Nb5Si3两相组成,Nb以颗粒状均匀分布在Nb5Si3基体上;Nb5Si3是在Nb,Si颗粒的界面开始反应合成的,随着SPS过程的进行,界面反应不断发生,直至反应物中的Si粉完全转变为Nb5Si3。

    • 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铱涂层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2006, 35(3):488-491.

      摘要 (1425)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不通入活性气体的条件下,研究了三乙酰丙酮铱先驱体挥发温度对铱涂层显微结构的影响。在500℃的金属铌和陶瓷石英基片上制备出亮银白色的多晶相铱涂层。分析表明:铌和石英基片上沉积的铱涂层均由两层不同结构的薄膜构成,220℃挥发先驱体沉积出由纳米级颗粒疏松堆积构成的涂层,185℃挥发先驱体沉积出致密的涂层。铱涂层表面光滑均匀,无明显缺陷。

    • 共沉淀法合成新型阴极材料Ba0.5Sr0.5Co0.8Fe0.2O3-σ

      2006, 35(3):492-495.

      摘要 (1441) HTML (136)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酸共沉淀法合成了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新型阴极材料Ba0.5Sr0.5Co0.8Fe0.2O3-σ(BSCF)。XRD,DSC和SEM结果显示:经过900℃煅烧2h后,产物的钙钛矿结构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晶化不完全,衍射峰强度相对较弱,且存在杂相;随着煅烧温度提高到1200℃后,产物中杂相消失,晶体结构转变为单一的立方型钙钛矿,颗粒大小基本在2μm~3μm;BSCF与Ce0.8Sm0.2O1.9(SDC)混合物(质量比1:1)在1000℃下热处理24h后未发现杂相,表明BSCF与SDC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

    • 各向异性粘结NdFe12Nx磁体工艺探讨

      2006, 35(3):496-499.

      摘要 (1176) HTML (149)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不同的工艺制备了各向异性粘结NdFe12Nx磁体,并对影响其各向取向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备各向异性粘结NdFe12Nx磁体过程中对磁粉进行强磁场处理、湿法处理,可以较大程度提高粘结磁体的取向程度,从而制得性能优异的各向异性粘结磁体。

    •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2006, 35(3):500-504.

      摘要 (1306) HTML (14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论述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的形成原理、花样包含的物理意义,并给出了EBSD在测定晶体取向、织构、取向关系、物相鉴定、应变分布、晶格常数及晶界性质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