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6年第35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水化学及合金成分对锆合金腐蚀时氧化膜显微组织演化的影响
    周邦新 李强 刘文庆 姚美意 褚于良
    2006, 35(7):1009-1016.
    [摘要](1708) [HTML](169) [PDF 0.00 Byte](1)
    摘要:
    将Zr-4和成分接近ZIRLO的3#合金样品置于高压釜中,经过360℃,18.6 MPa的0.01 mol/L LiOH水溶液腐蚀1 50 d后,增重分别达到310 mg/dm^2和82 mg/dm^2,3#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明显优于Zr-4.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了两种样品经过70 d和150 d腐蚀后,氧化膜不同深度处的显微组织和晶体结构;研究了氧化膜的断口形貌和氧化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Zr-4氧化膜中的空位比3#合金氧化膜中的更容易通过扩散凝聚形成孔洞簇和晶界微裂纹,也容易发展成平行于氧化膜/金属界面的裂纹,导致腐蚀转折提早发生,这与Li^+和OH^-渗入氧化膜后降低氧化锆表面自由能的程度有关.从氧化膜表面晶粒形貌判断,Zr-4样品形成氧化锆后的表面自由能比3#合金样品形成氧化锆后的低,这是合金成分不同引起的一种差异,也可能是Zr-4样品在LiOH水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比3#样品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  Zr-Al-Ni-Fe块体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与优化
    陈伟荣 王宙 韩光
    2006, 35(7):1017-1020.
    [摘要](1271) [HTML](154)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等电子浓度和等原子尺寸为判据,以Zr-Al-Ni-Fe合金系为研究体系,设计并制备了7种电子浓度和平均原子尺寸相等但成分不同的系列块体合金.XRD结果表明,只有靠近Zr-Al-Ni三元系的4个合金得到块体非晶;DSC和DTA结果表明,这4个合金中的最佳成分,即具有最高玻璃形成能力和最好热稳定性的合金是Zr60 7Al15.5Ni15.5Fe8.3,其特征热力学参数Tg=710 K,Tx=770 K,△Tx=60 K,Tg/Tm=0.607,Tg/Tl=0.552.
    3  高密度高导电性ITO靶研制
    张维佳 王天民 崔敏 金飞 丁照崇 阎兰琴
    2006, 35(7):1021-1024.
    [摘要](1155) [HTML](131)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掺金属Nb,Ta和P到ITO材料中可使ITO(IndiumTinOxide)靶相对密度达到97%~99%,并且靶电阻率小于3.0×10-4??cm,其质量损失率小于4.0%。采用直接掺杂法将TiO2纳米粉末掺入到纳米ITO粉末中可使ITO靶相对密度达到95%以上。当烧结温度为l500℃时,掺Nb,Ta,P的ITO靶电阻率稍小于纯ITO靶的电阻率。
    4  泡沫金属在双向承载条件下的力学性能
    刘培生
    2006, 35(7):1025-1029.
    [摘要](1436) [HTML](152) [PDF 0.00 Byte](0)
    摘要:
    根据各向同性三维网状泡沫金属的简化结构模型,建立该类材料的双向拉伸力学分析模型.利用该力学模型推出泡沫金属在双向拉伸破坏时两向名义应力与孔率3者的数学关系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出该类材料在承受双向载荷时的安全判据.当双向承受的名义应力相等时,还可得到泡沫金属在双向等荷承载条件下的载荷强度与孔率的数学关系.这些关系式通过泡沫镍为例的有关实验数据证明是相当实用的.而由本理论体系可得出对多孔体双向承载条件的安全性判断,这似乎是Gibson和Ashby的有关模型理论所未触及或难以做到的.
    5  Ni75Al5.5V19.5合金沉淀行为的微观相场模拟
    李永胜 陈铮 王永欣 张建军
    2006, 35(7):1030-1034.
    [摘要](1661) [HTML](152)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微观相场方法模拟了Ni75Al5.5V19.5合金两种有序相D022和L12随温度变化时的不同沉淀过程.发现过冷度在相变驱动力中处于主导地位.高温下D022相首先析出,之后L1 2相在D022相和无序相的界面以及D022相形成的界面处析出,L1 2相长大时同时向无序基体和D022相推移;低温下L1 2相先析出,D022相在L1 2相的界面处形核长大,同时L1 2相通过失稳分解由非化学计量相向平衡相转变,其尺寸减小.该合金最终两相体积分数同时达到平衡并基本相等.随温度降低,L1 2相由高温时的非经典形核与失稳分解的混合机制向低温时的失稳分解转变;D022相的沉淀机制由非经典形核与失稳分解的混合机制向低温时的非经典形核转变.
    6  镁合金表面加弧辉光离子渗镀Ti的腐蚀性能研究
    崔彩娥 缪强 潘俊德 段良辉 刘亚萍
    2006, 35(7):1035-1038.
    [摘要](1568) [HTML](147) [PDF 0.00 Byte](0)
    摘要:
    加弧辉光离子渗镀技术将辉光放电与弧光放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辉光放电空心阴极效应使工件迅速升温,同时在真空容器壁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金属阴极电弧靶源,利用真空电弧放电而不断地发射出高能量、高电流密度、高离化率的欲渗金属离子流,依靠扩散和离子轰击作用快速渗入工件表面层,在工件表面可以形成渗层、镀层、渗镀结合层.在实验条件下对镁合金AZ91表面渗镀了Ti,采用极化曲线测试和盐雾实验分析了处理后材料的腐蚀行为,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Ti镀膜的表面形貌,用电子衍射光谱(EDS)和辉光放电光谱仪(GDS)分析了表面化学成分分布.结果表明渗镀Ti显著提高了AZ91的耐腐蚀性.
    7  金属粉末爆炸烧结中微碰撞焊接引起的沉能研究
    王金相 李晓杰 闫鸿浩 曲艳东
    2006, 35(7):1039-1044.
    [摘要](1353) [HTML](124)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对称碰撞模型对金属粉末爆炸烧结中由微爆炸焊接引起的颗粒界面附近沉积的能量进行了分析,在考虑热传导效应的基础上推导出了焊接流场中二维形式的能量方程并用有限差分法对其进行了求解,在考虑冲击绝热压缩贡献的基础上计算出了焊接流场中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冲击压力下,爆炸粉末烧结过程中微爆炸焊接引起的焊接界面附近的温升将达到材料的熔点而引起材料熔化,颗粒熔化部分仅为其表面很薄的一层;爆炸焊接引起的材料温升随来流速度和碰撞角度的增大而升高.
    8  电化学还原TiO2制备金属钛及反应过程的研究
    杜继红 奚正平 李晴宇 李争显 唐勇
    2006, 35(7):1045-1049.
    [摘要](1511) [HTML](155) [PDF 0.00 Byte](13)
    摘要:
    采用熔盐电解法,在900℃熔盐CaCl2中以烧结TiO2为阴极,石墨棒为阳极制备出了金属钛.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烧结阴极的形貌及其对电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600℃下烧结4 h的阴极具有良好电化学反应性能;电解过程中脱氧速度不均匀;TiO2电极的还原是由外向内,由高价向低价再到金属分步进行的;电解还原过程电流效率低约为15%.阴极的孔隙大小和颗粒尺寸会影响电极的反应速度.
    9  TC4钛合金的微动疲劳行为研究
    卫中山 王珉 张明 丁文江
    2006, 35(7):1050-1052.
    [摘要](1500) [HTML](137)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TC4钛合金在柱面-平面接触条件下的微动疲劳行为.通过观察微动区的磨损特征和截面形貌,分析了微动疲劳损伤机制,探讨了磨屑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及其对微动疲劳行为的影响,考察了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TC4钛合金微动区的损伤机制以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接触疲劳为主,并伴有氧化磨损.磨屑是基体材料脱落、破碎、氧化形成的,磨屑中的硬质氧化物颗粒促进了合金表面的磨粒磨损,加速了疲劳失效.
    10  Ti6A14V合金渗镀Mo-N陶瓷层的微动摩擦学性能
    秦林 范爱兰 吴培强 唐宾 徐重
    2006, 35(7):1053-1056.
    [摘要](1264) [HTML](160) [PDF 0.00 Byte](8)
    摘要:
    采用离子渗镀技术在Ti6Al4V合金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钼氮陶瓷渗镀层,对陶瓷层微动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100000周次微动磨损试验结果表明,渗镀的Mo-N陶瓷层显著提高了Ti6A14V合金的抗微动磨损能力.Ti6Al4V合金微动磨损机制是粘着与磨粒磨损的综合效应,Mo-N陶瓷层微动磨损机制是犁削.
    11  银在原子氧环境中的氧化行为
    多树旺 李美栓 张亚明 周延春
    2006, 35(7):1057-1060.
    [摘要](1446) [HTML](173) [PDF 0.00 Byte](1)
    摘要:
    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暴露在原子氧地面模拟装置中的银箔的表面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在原子氧中的氧化分为两个阶段:在开始氧化过程中表面形成了一层较厚的Ag2O膜,由于氧化膜内较大的生长应力,使得氧化膜起皱、开裂和剥落;氧化过程的第二阶段为氧化膜顶层AgO的形成,AgO是由Ag2O和O反应生成的.
    12  以沥青为前驱体制备TiC/FeCrNi反应火焰喷涂复合涂层
    刘慧渊 黄继华
    2006, 35(7):1061-1064.
    [摘要](1374) [HTML](135) [PDF 0.00 Byte](1)
    摘要:
    以钛铁粉、CrFe粉、羰基镍粉和碳的前驱体(石油沥青)为原料,通过前驱体碳化复合技术制备了Ti-Fe-Cr-Ni-C反应喷涂复合粉末,并通过普通火焰喷涂成功地合成与沉积了TiC/FeCrNi复合涂层.采用XRD和SEM对喷涂粉末和涂层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涂层耐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前驱体碳化复合技术制备的Ti-Fe-Cr-Ni-C反应喷涂复合粉末粒度均匀、无有害相生成;所制备的TiC/FeCrNi复合涂层由不同含量TiC颗粒分布于金属基体内部而形成的复合强化片层叠加而成,TiC颗粒呈纳米级;基体由(Fe,Cr)和Cr0.19Fe0.7Ni0.11两相组成;相同条件下,所获TiC/FeCrNi复合涂层磨损体积大约是常规火焰喷涂Ni60涂层的1/8.
    13  B2-RuAl点缺陷结构的第一原理计算
    陈律 彭平 李贵发 刘金水 韩绍昌
    2006, 35(7):1065-1070.
    [摘要](1473) [HTML](166) [PDF 0.00 Byte](2)
    摘要: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B2-RuAl金属间化合物的基本物性及其点缺陷结构的几何、能态与电子结构,通过对不同点缺陷结构形成热与形成能的计算与比较,分析和预测了RuAl金属间化合物中点缺陷结构的种类与存在形式.结果表明:RuAl金属间化合物的点缺陷主要是Ru空位和Al反位,在富Ru合金中主要为Ru反位,在富Al合金中则主要是Al反位.这些点缺陷主要以Ru-Ru双空位和Al-Al双反位的组态结构形式出现,并且双空位以Ru-Ru为第一近邻时其点缺陷结构最稳定,而双反位则是以Al-Al为第三近邻时稳定性最高.进一步通过对NiAl和RuAl不同点缺陷结构Cauchy压力的比较,发现点缺陷对RuAl塑性的降低程度比NiAl低,因而含有点缺陷的实际合金的室温塑性RuAl比NiAl好.
    14  含铼CoNiCrAlY合金氧化层中的相转变
    何豪杰 杨志刚
    2006, 35(7):1071-1074.
    [摘要](1150) [HTML](149)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一种加3%~5%(质量分数)金属Re的CoNiCrAly合金在1000℃空气中进行了恒温氧化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其氧化行为.结果表明:与不加Re的合金相比,加Re合金在初期氧化阶段增重较低;并且金属Re加速了亚稳过渡相θ-Al2O3向稳定相α-Al2O3的转变,有利于快速生成致密的α-Al2O3保护膜.
    15  Ta12W合金表面离子束沉积薄膜与U-Nb合金之间的摩擦性能
    白彬 梁宏伟 严东旭 张厚亮 肖红 王晓红
    2006, 35(7):1075-1079.
    [摘要](1414) [HTML](142)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离子束沉积方法在Ta12W合金表面制备了Sn,In软金属薄膜,Al2O3陶瓷薄膜和In/Al2O3复合薄膜.利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并结合SEM观察分析了对偶销为U-Nb合金时,试样的摩擦学性能并讨论了摩擦磨损机理.当用SiC对偶进行评价时,Sn,In软金属薄膜降低了Ta12W合金摩擦系数.然而当对偶销改为工程状态的U-Nb合金时,由于用离子束溅射沉积法制备的Sn薄膜太薄、In薄膜与U-Nb合金发生粘着,Sn,In软金属薄膜与In/Al2O3复合薄膜均未降低Ta12W合金的的摩擦系数.当Sn薄膜增加到一定厚度时,摩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Al2O3陶瓷薄膜与U-Nb合金对偶销摩擦时,与Ta12W合金表面直接摩擦结果一样,由于U-Nb合金容易被磨损而使磨屑转移到试样表面,摩擦系数没有下降.
    16  第四过渡族金属基准晶形成规律的抛物线模型
    桂许春 廖树帜 谢浩文 张邦维
    2006, 35(7):1080-1084.
    [摘要](1181) [HTML](156)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键参数函数和尺寸因数对第四长周期过渡族金属元素基准晶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可以用抛物线y=a-bx^2将准晶形成区与准晶不能形成区区分开,准晶形成区的准确率达到了93.12%。同时,发现抛物线的参数a,b可以由基体元素的相关参数确定,即a∝E,b∝EμR0^3.
    17  石墨表面钛金属化界面的组织及机理
    刘仕福 沈以赴 王少刚 王蕾
    2006, 35(7):1085-1088.
    [摘要](1364) [HTML](143)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XRD,SEM和EDX对石墨表面钛金属化界面的物相、微观组织及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化石墨微观组织呈层状结构,依次为内层(石墨)、过渡层、致密层及外层(Ti),其中过渡层厚约为720 μm,致密层厚约为40 μm.XRD及EDX分析证实了致密层物相为碳化钛,SEM分析证实了致密层与过渡层及Ti层结合牢固.但还发现在Ti层与致密层界面处存在短微裂纹,在致密层与过渡层界面处未有发现,原因主要是材料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产生热应力所致.并且还对石墨表面金属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其机理是通过金属Ti与石墨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碳化钛来实现.
    18  速凝铸带厚度对烧结NdFeB强韧性和磁性能的影响
    严密 于濂清 张文勇 王伟
    2006, 35(7):1089-1091.
    [摘要](1251) [HTML](145)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烧结NdFeB磁体强韧性和磁性能对速凝铸带厚度的依赖性.结果表明:磁体的抗弯强度随着铸带厚度的减小而迅速增大,当铸带较薄时,带内的微细晶制粉时形成较多氧化的细小颗粒,它们能有效延缓烧结过程中的晶粒生长速度.由断裂强度公式得知,晶粒越小,磁体抗弯强度越高,因此用0.38 mm厚铸带制成的磁体抗弯强度比0.45mm厚铸带制成的磁体大得多.同时,铸带厚度为0.45 mm时,带内晶粒尺寸分布较好(3 μm~5μm),此厚度铸带制备的磁体磁性能可获得最佳值.
    19  多种氧化物改性对BaTiO3介电性能的影响
    李玲霞 明翠 孙晓东
    2006, 35(7):1092-1095.
    [摘要](1258) [HTML](152)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共沉淀BaTiO3为基,适量掺杂Nd2O3稀土氧化物及MgO与ZnO添加剂,获得具有X7R温度特性的低频高压MLC瓷料系统,BaTiO3基瓷的平均晶粒尺寸小于0.8μm,居里点弥散成为居里区.其介电性能为介电系数ε≥3000;容量变化率△C/C≤±15%;介电损耗tgδ≤120×10-4;体积电阻率ρv≥1012Ω·cm;击穿场强Eb≥15 kV/mm.
    20  炭/炭复合材料声电沉积钙磷生物活性涂层的生长机理
    翟言强 李克智 李贺军 刘皓 赵建国
    2006, 35(7):1096-1100.
    [摘要](1469) [HTML](157) [PDF 0.00 Byte](10)
    摘要:
    通过声电沉积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制备钙磷生物活性涂层,采用SEM(带EDAX),XDR,FTIR研究电沉积时间对钙磷生物活性涂层的形貌、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初始先在炭/炭表面形成无定形层,片状磷酸氢钙(DCPD)在其表面生长,随着电沉积时间的延长,逐渐向针状的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HA)转变,涂层厚度和n(Ca)/n(P)不断增加,涂层的结晶度和电解液的pH值下降.涂层为缺钙磷灰石.同时探讨了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钙磷生物活性涂层的生长机理.
    21  MnO2和Nb2O5掺杂Pb(Mn1/3Sb2/3)0.05Zr0.47Ti0.48O3压电陶瓷性能的研究
    孙清池 陆翠敏 徐明霞
    2006, 35(7):1101-1104.
    [摘要](1314) [HTML](143) [PDF 0.00 Byte](0)
    摘要:
    探讨了MnO2和Nb2O5掺杂对Pb(Mn1/3Sb2/3)0.05Zr0.47Ti0.48O3(PMSZT)材料相组成、显微结构、电性能及温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合成温度900℃,可以得到钙钛矿结构;随着掺杂量的增大,四方相的含量减少,准同型相界向三方相移动;当MnO2过量0.1%,Nb2O5掺杂0.05%(均为质量分数)时,εT33/ε0,d33和Kp达到最佳值;随着MnO2和Nb2O5掺杂量增加,Qm值下降,谐振频率变化率随温度变化由正到负.
    22  衬底温度对PLD方法生长Si(111)基ZnO薄膜结晶质量和发光特性的影响
    庄惠照 何建廷 薛成山 张晓凯 田德恒 胡丽君 薛守斌
    2006, 35(7):1105-1108.
    [摘要](1384) [HTML](137)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不同衬底温度下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在n型硅(111)衬底上生长ZnO薄膜.通过对薄膜进行的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吸收(FTIR)、光致发光谱(PL)、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的测量,研究了衬底温度对PLD方法制备的ZnO薄膜的结晶质量、发光性质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发现在600℃的衬底温度下可以得到结晶质量最佳的ZnO薄膜.随着晶粒直径的减小,出现量子限制效应,在红外吸收和光致发光中的峰位均产生了蓝移.
    23  定向沉积法对Nd2Fe14B薄膜形态和磁性能的影响
    傅明喜 宗华 李岩 查燕清
    2006, 35(7):1109-1112.
    [摘要](1191) [HTML](138)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直流励磁磁控溅射法制备NdFeB稀土永磁薄膜.研究分析了衬底预热与定向沉积法对薄膜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定向沉积技术制备出的NdFeB薄膜表面形成单一方向的柱状晶,该柱状晶生长方向垂直于薄膜表面,使薄膜具有良好的磁各向异性,薄膜矫顽力大大提高,H⊥/H∥比值改善.在预热温度200℃逐渐加热到500℃并保温10 min时,薄膜磁性能最佳.
    24  热历史对In-55wt%Sb亚共晶合金熔体粘度的影响
    程素娟 边秀房 张景祥 王忠华 隋学圃
    2006, 35(7):1113-1116.
    [摘要](1258) [HTML](138)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回转振动粘度仪在液相线以上较大温度范围内,测量了In-55%Sb(质量分数)亚共晶合金熔体在不同的升降温过程中的粘度.实验结果表明,熔体经历的热历史对其粘度具有显著的影响.熔体在降温过程中的粘度高于升温过程中,在过热100℃后的降温过程中熔体的粘度较之无过热的降温过程中要低.在不同的热过程中,粘度发生转折变化的温度不同,在升温过程中,发生在850℃左右,在过热100℃和无过热的降温过程中,分别发生在750℃和650℃左右.熔体粘度的突变反映了熔体结构在相应温度的突然变化.
    25  空气等离子喷涂板式SOFC连接体保护涂层的性能
    付长璟 孙克宁 张乃庆 周德瑞
    2006, 35(7):1117-1120.
    [摘要](1446) [HTML](154) [PDF 0.00 Byte](17)
    摘要:
    在中温平板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设计中,可以采用金属作为连接材料.Fe-16Cr合金是较为理想的金属连接材料,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连接体阴极侧表面的高温氧化和腐蚀,会导致电池性能的迅速降低.本研究采用空气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喷涂了La0.8Sr0.2MnO3-σ(LSM)钙钛矿型保护涂层在金属连接板的表面,并讨论了主要过程参数及其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喷涂后热处理是降低涂层孔隙率的有效方法,经喷涂-热处理后,涂层的孔隙率可降至1%以下.等离子喷涂LSM保护涂层后,Fe-16Cr合金的耐高温氧化性能明显提高,氧化速率降低了76%.
    26  热处理对泡沫铝合金力学性能及吸能性的影响
    曹晓卿 杨桂通
    2006, 35(7):1121-1125.
    [摘要](1180) [HTML](143)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热处理(T6强化处理及纯时效硬化处理)对渗流法生产的3种开孔泡沫铝合金在动态(~2.1×103s-1)和准静态(1.0×10-3s-1)下的压缩力学性能及能量吸收特性的影响。分别在MTS810材料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压杆(SHPB)上对3种泡沫铝合金材料进行了准静态及动态压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制备态相比,经时效硬化处理及T6强化处理的泡沫Al-Mg-Si合金和泡沫Al-Cu-Mg合金的动、静态压缩强度提高、平台区缩短,在一定应变下单位体积吸收的能量提高,而且均表现出对应变率的敏感性。而热处理对泡沫Al-Mg合金的动、静态压缩性能均没有影响,表明热处理对泡沫金属的作用与构成泡沫的基体金属关系密切,但与对应的实体金属的情况不同。须注意的是泡沫Al-Mg-Si合金和泡沫Al-Cu-Mg合金的纯时效硬化处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压缩强度及吸能能力,与T6强化处理相比不需要固溶处理,不仅可以降低热处理成本,而且还避免了在水中淬火时对泡孔结构的破坏。实验结果还表明,泡沫Al-Cu-Mg合金的应变率敏感性受热处理路线的影响,而泡沫Al-Mg-Si合金的却不受影响。由于不同合金经相同热处理后会产生不同的沉淀硬化相甚至没有硬化相,因此,可以得出热处理对泡沫金属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制备泡沫的基体金属。
    27  水平电磁连铸空心铜管坯组织和性能研究
    李丘林 李新涛 李廷举 金俊泽
    2006, 35(7):1126-1128.
    [摘要](1183) [HTML](143) [PDF 0.00 Byte](0)
    摘要:
    提出在中试水平的空心铜管坯水平连铸过程中施加工频电磁场,分析其对铜管坯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加电磁场时相比,施加电流强度为140A的工频电磁场后,水平连铸空心铜管坯的组织显著细化,平均晶粒度由未施加磁场时的3.1提高到8.3,周向组织均匀性也得到明显改善;抗拉强度提高40%左右,延伸率提高50%左右.
    28  一种新的β二酮铱MOCVD前驱体的制备及成膜性能
    阎鑫 张秋禹 范晓东
    2006, 35(7):1129-1131.
    [摘要](1331) [HTML](155) [PDF 0.00 Byte](12)
    摘要:
    从铱盐和配体2,2,6,6-四甲基-3,5-庚二酮(thd)出发合成了一种新的β二酮前驱体Ir(thd)3,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合成的前驱体进行了结构表征.热重分析表明,当温度升到290℃,前驱体基本挥发完全.使用合成的前驱体通过MOCVD沉积制备铱薄膜,利用XRD和AFM分析手段对薄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薄膜的物相为铱晶相,无其它的杂质峰存在,薄膜表面连续、致密.
    29  钨含量对钨合金动态剪切性能的影响
    王迎春 王富耻 李树奎
    2006, 35(7):1132-1134.
    [摘要](1325) [HTML](158) [PDF 0.00 Byte](1)
    摘要:
    利用帽形试样在Hopkinson压杆上测试钨合金动态剪切应力应变关系,研究了钨含量在90%~97%(质量分数)范围内,应变率约为10^5s^-1时,钨含量对动态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钨含量增加,动态剪切强度随之增加,断裂应变随之降低.动态剪切强度与钨的体积分数呈线性递增关系.断口分析表明,断口表现以粘结相撕裂和钨颗粒劈裂的混合断裂,钨颗粒劈裂比例近似等于钨颗粒体积分数.
    30  Si/C/N纳米微波吸收剂的制备
    刘晓魁 周万城 罗发 朱冬梅
    2006, 35(7):1135-1138.
    [摘要](1252) [HTML](151) [PDF 0.00 Byte](1)
    摘要: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1200℃~1600℃温度范围内,于不同的NH3流量条件下,合成了Si/C/N纳米粉体,研究了粉体的制备工艺、成分、相组成与其微波介电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H3流量增加,粉体中N含量升高,随着合成温度的提高,粉体的晶化程度增强,主要为β-SiC相.在SiC晶格中固溶有N原子,且N原子的固溶量随合成温度升高而减少.Si/C/N纳米粉体中SiC微晶含量,以及SiC微晶中固溶的N原子浓度对粉体的ε',ε(")和损耗因子tgδ(ε"/ε')起着重要作用.N原子固溶所导致的极化驰豫损耗和漏导损耗是Si/C/N纳米粉体具有吸波性能的主要机理.
    31  Ga^3+掺杂对纳米氧化锌粉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杜尚丰 高卫民 刘建 陈运法 梁云
    2006, 35(7):1139-1142.
    [摘要](1288) [HTML](144) [PDF 0.00 Byte](12)
    摘要:
    采用液相共沉淀方法,以ZnSO4·7H2O为原料,GaCl3为掺杂化合物,NH4HCO3为沉淀剂合成碱式碳酸锌前驱体,通过在H2气氛下煅烧,制得Ga3+均匀掺杂的纳米氧化锌导电粉体.利用SEM,TEM,XRD,XPS和BET等分析手段对粉体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合成的导电氧化锌粉体材料颗粒尺寸较小、粒度分布均匀(约在20 nm~40 nm的范围内),颗粒呈类球状形貌,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研究了Ga3+掺杂对氧化锌粉体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a3+掺杂量为2.2mol%时,制得的氧化锌粉体的导电性能最好,体积电阻率达到2.0Ω·cm.
    32  AuSn钎料及镀层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演变
    张威 王春青 阎勃晗
    2006, 35(7):1143-1145.
    [摘要](1281) [HTML](145)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激光软钎焊下AuSn钎料与Au和Au/Ni金属化镀层界面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进行SEM及EDX分析,并讨论激光输入能量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演变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激光加热及快速冷却条件下,Au迅速溶解到界面附近的钎料中,使得成分偏离共晶点,界面处生成稳定的Au5Sn;随着激光功率及加热时间的增加,未完全溶解的Au层变薄,Au5Sn向钎料内部长大.
    33  纳米银溶胶的固液分离研究
    孙红刚 刘恒 尹光福 刘卫 栾亚兰 余艳丽
    2006, 35(7):1146-1149.
    [摘要](1505) [HTML](15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次磷酸钠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通过添加试剂破坏银溶胶的稳定性,使银粒子产生聚沉或絮凝,分析了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条件.考查了加入氨水的工艺条件对从银溶胶中过滤分离纳米银粉的影响,控制溶胶的pH范围可以得到不同粒度的纳米银.用有机碱性混合试剂可使溶胶中的银粒子絮凝,易于固液分离,干燥后的银粉经快速渗透剂T分散后,银粉的粒度小(10 nm~20 nm)、稳定性好.提供了从银溶胶中过滤纳米银粉的新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能耗小、银粉的收率高,易于实现工业化.试样经TEM分析发现,该法制备的纳米银粉粒度小(10nm~40 nm),分散性好.XRD物相分析证实其为纯的金属银.
    34  湿度对纳米铝粉活性影响的研究
    李颖 宋武林 谢长生 曾大文 胡木林 王爱华
    2006, 35(7):1150-1153.
    [摘要](1445) [HTML](148)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存储环境湿度对纳米铝粉活性的影响,并对其变化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环境湿度对纳米铝粉的活性影响十分明显:在相同存储时间内,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纳米铝粉的热焓和活性铝含量显著减少;原始纳米铝粉是被一层3 nm厚非晶态氧化铝包覆的壳层结构,在不同湿度条件下放置8周后,壳层厚度将逐渐增加至5 nm,随后不再继续增加.但在高湿度条件下,纳米铝粉颗粒芯部发现了类似壳层的非晶态结构,表明氧化行为仍在通过其它途径进入到了纳米铝粉的芯部.同时,在对纳米铝粉DSC-TG分析中还发现存在两次氧化现象.
    35  Y和Tb对Mg65Cu25Y10-xTbx块体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
    彭彪林 王晓军 陈学定
    2006, 35(7):1154-1157.
    [摘要](1288) [HTML](143) [PDF 0.00 Byte](0)
    摘要:
    用真空吹铸法制备了直径为2 mm的Mg65Cu25Y10-xTbx(x=0,2,4,6,8,10)块体非晶合金棒,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差热分析(DTA)分别对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形成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65Cu25Y10-xTbx合金均能形成非晶合金;随着合金元素Tb含量的增加其玻璃形成能力逐渐增强,当x=8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最强,随后当x=10时,有所下降.通过对Mg65Cu25Y10-xTbx合金系的电负性差与原子尺寸参数的计算,合理地解释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Mg65Cu25Y10-xTbx合金的电负性差的变化所引起的;当x=6,8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较强,DTA图显示其成分可能属于共晶点成分,同时通过计算得出此两种非晶合金的λ值与由原子团族模型推导出的λ=0.18相差较大.
    36  金属蜂窝负载Pd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张杰 张青蔚 贾莉伟 王军 翁端 沈美庆
    2006, 35(7):1158-1161.
    [摘要](1157) [HTML](149)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浸渍法制备负载金属Pd(其中金属Pd含量0.6g/L)活性组分的金属蜂窝载体催化剂,应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实验表明,焙烧温度为950℃的催化剂较600℃的催化剂甲烷转化率、CO和H2的选择性更高,焙烧温度为950℃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00℃,GHSV=1×105ml/g·h条件下,甲烷转化率为91%,CO和H2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0%和89%。用SEM与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950℃焙烧催化剂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烧结现象,且可能由于更多零价Pd的出现,使得该催化剂的性能更好。由于金属蜂窝载体优良的导热性,对950℃焙烧温度制备的金属蜂窝催化剂,催化剂床层的飞温点温度小于880℃,可以解决其它类型催化剂在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出现的飞温问题,具有一定的工业化意义。
    37  NiAl及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改善室温塑韧性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李虎田 郭建亭 叶恒强
    2006, 35(7):1162-1166.
    [摘要](1221) [HTML](134)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以NiAl基合金为主,兼顾FeCo,MoSi2等不同晶体结构的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围绕提高其室温塑韧性研究工作的进展;由于这类材料的本征脆性,导致了加工成形性很差,而且制备工艺本身也是改善性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对NiAl基合金等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在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加以综述.
    38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无机物纳米纤维的最新研究进展
    崔启征 董相廷 于伟利 王进贤 王慧茹 杨晓峰 于晓辉
    2006, 35(7):1167-1171.
    [摘要](1661) [HTML](140) [PDF 0.00 Byte](0)
    摘要:
    静电纺丝技术近年来在制备纳米纤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制备了不同的纳米纤维.本文对静电纺丝法做了较全面的总结,对机理和改进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影响因素做了细致的分析,还对无机纳米纤维的应用做了简单的展望.
    39  搅拌摩擦焊接头疲劳行为研究现状
    周才智 杨新岐 栾国红
    2006, 35(7):1172-1176.
    [摘要](1341) [HTML](140) [PDF 0.00 Byte](1)
    摘要:
    搅拌摩擦焊(FSW)接头的抗疲劳断裂特性是评定其构件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搅拌摩擦焊的接头疲劳行为研究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总结,涉及S-N曲线、裂纹扩展速度da/dN和门槛值△Kth,腐蚀环境下的裂纹扩展速度和门槛值、显微组织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