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5(8):1177-1181.
摘要:综述了Mg-B二元系的相种类、相转化关系、相图以及扩散行为等基础性研究成果。分析了Mg-B二元系研究的难点所在及开展该体系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展望了该体系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2006, 35(8):1182-1186.
摘要:对[001]取向单晶镍基合金进行压应力处理,获P-型筏状结构后,对其进行拉伸蠕变性能测试及SEM形貌观察,研究了P-型筏状结构的粗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应力场的差别,样品不同位置筏状γ'相粗化程度及特征不同,近断口处筏状γ'相扭曲且粗化程度加剧,随离断口距离增加,γ'相粗化程度减弱。有限元分析认为:外加载荷改变了水平和垂直γ基体通道中的错配应力分布,并使立方γ'相不同界面晶格发生挤压或扩张应变,这可以促进元素的互扩散和γ'相的定向生长,是形成P-型筏状组织的主要原因。在高温及拉应力作用下,P-型γ'相端部沿垂直于应力轴方向优先生长和相互横向连接,并进一步形成折叠的层状组织。
2006, 35(8):1187-1191.
摘要:基于Thomas-Fermi(TF)模型,确定电场作用下的内势场边界条件,建立了电场作用下单原子、化合物,固溶体、实际工业合金的自由能计算方法,系统地定量计算研究了电场作用下自由能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单原子自由能变化趋势在电场作用下是关于非零电场对称的,并且不同元素的自由能对电场的敏感性不同,Al,Mg,Li3元素在正电场一侧的敏感性依次为Al,Li,Mg:在负电场一侧的敏感性依次为Al,Mg,Li。电场作用下Al3Li化合物和固溶体Al.2.14%Li(原子分数,下同)的自由能在460K和800K表现出不同电场对称性和电场敏感性。在两种温度下,Al—2.14%Li固溶体自由能的电场敏感性要高于化合物Al3Li。而且在800K高电场下固溶体Al-2.14%Li的自由能明显高于化合物Al3Li的自由能,在460K相同的电场下,化合物的自由能低于固溶体的自由能。1420合金自由能的变化趋势是关于零电场对称的,时效电场下1420合金的拉伸性能也是关于零电场对称的。
2006, 35(8):1192-1194.
摘要:利用超高真空电子束蒸发法制备了可替代SiO2作为栅介质的HfAlO膜.薄膜的化学组成为(HfO2)(Al2O3)2,900℃退火处理后仍然呈现非晶状态,而且表面平滑.介电常数为12.7,等效氧化物厚度2 nm,固定电荷密度4×1012cm-2,2 C栅偏压下漏电流为0.04 m A/cm2.后退火处理能有效降低固定电荷密度和泄漏电流密度,但会造成界面SiO2的生长.
2006, 35(8):1195-1198.
摘要:在常温常压下,以Cu-Zn—Al合金为基体经过简单的化学处理,在基体上成功地合成了直径为几十纳米,长度在微米量级的Si-维纳米结构。利用TEM,HREM,EDS等测试手段对Si-维纳米结构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观察到Cu-Zn-Al合金中存在着运动的“非线性振荡胞区”,并且发现Si-维纳米结构的生长和形貌与这些胞区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对于Si-维纳米结构生长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6, 35(8):1199-1203.
摘要:对铸态及经过热等静压和均匀化处理后Ti-Al-Nb-B-W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了元素钨对Ti—Al-Nb—B—W合金的铸态及均匀化处理态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钨含量的增加,Ti-Al-Nb-B-W合金铸态组织中的非平衡状态加剧,网状组织和胞状组织越来越发达;随着钨含量的增加,Ti-Al-Nb-B-W合金铸态组织中的显微缩松有增多的趋势:在Ti—Al—Nb—B-w合金的均匀化处理过程中发生了非连续粗化,钨不影响7等轴晶的形核位置与尺寸,但影响其形核率,随着钨含量的增加,7等轴晶的体积分数有增加的趋势;Ti-Al-Nb-B-W合金经过均匀化处理后,随着钨含量的增加,其片层组织更加完善,片层间距更加细小;Ti-Al-Nb-B-W合金经过均匀化处理后,随着钨含量的增加,β(B2)相析出的量更多。
2006, 35(8):1204-1207.
摘要:碳/碳复合材料既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材料。为提高其硬度、耐磨性,降低摩擦系数,需对其表面进行处理。本研究先利用包埋法在其表面制备SiC涂层,后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SiC涂层表面制备了掺铬碳膜。通过XRD,Raman,SEM,EDAX和XPS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MM-200型环块磨损试验机对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掺铬碳膜在XRD及拉曼光谱上都没有明显的峰,为非晶态结构。碳原子主要为类石墨碳。非晶态掺铬碳膜的摩擦系数约为0.100,比碳/碳复合材料低;磨损率为0.45×10-6mm3·(Nm)-1,也比碳/碳复合材料低。
2006, 35(8):1208-1210.
摘要:将DSC技术与助熔剂(BaCl2)处理技术相结合,在不同温度下原位测试了Ni镀层熔体的过冷度。在1849K温度下(冷却速率为20K/min)获得了Ni镀层熔体的最大过冷度为411K。冷却速率在10K/min~50K/min范围内,冷却速率越大,过冷度越大。当冷却速率一定的情况下,过冷度随熔体处理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并逐步趋向于恒定。分析了Ni镀层熔体的结晶率与温度、冷却速率和时间的关系。
2006, 35(8):1211-1214.
摘要:以金属硝酸盐.尿素作为原料体系,引入了升华硫粉,通过低温燃烧法一步合成了硫化物体系红外响应材料。对硝酸盐.尿素体系的低温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理论计算了尿素燃料的理论用量。燃烧点火温度为600℃,反应时间为2min~3min,产物为红色云层状疏松多孔的纳米粉末,粒径为36nm左右。对样品进行XRD物相分析证明产物为CaS晶相,面心立方结构。光谱分析表明:自然光可以有效激发样品使之储能:样品在800nm~1600nm之间具有宽光谱红外响应效应:红外转换发光峰值波长位于655nm,对应于Eu^2+离子的4f^65d→4f^7(^8S7/2)跃迁。
2006, 35(8):1215-1218.
摘要: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Ag-Cu-Ti钎料中的活性元素Ti在钎料与立方氮化硼(CBN)磨粒高温钎焊结合界面的扩散现象,并运用动力学分析对界面反应层的生长过程及反应激活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钎焊过程中,钎料中的活性元素Ti明显向磨粒侧扩散偏聚并发生化学反应,实现了磨粒与基体材料的牢固结合;钎焊CBN磨粒表面生成的TiB2和TiN化合物形貌接近平衡状态下生长的理想形貌;界面反应层在钎焊温度1153K~1193K,保温时间5min~20min之间依据抛物线生长法则所得扩散激活能值表明其生长过程主要受新生TiN影响。
2006, 35(8):1219-1222.
摘要: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腐蚀后溶液中钛离子浓度的方法,研究了钛在H2O2溶液中的腐蚀特性,以及不同pH值条件下,K^+,Ca^2+,Na^+,Mg^2+,Cl^-,HPO4^2-,H2PO4^-等添加离子对钛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对钛腐蚀具有最强的抑制性,而HPO4^2-则具有最强的促进作用。分析认为:Ca^2+通过吸附到钛表面形成CaTiO3或者CaO2来抑制钛的腐蚀:而HPO4^2-则是吸附到钛表面来增加表面氧化膜的缺陷,从而促进钛的腐蚀。
2006, 35(8):1223-1227.
摘要:采用升华硫与多壁碳纳米管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含硫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BET比表面积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电池充放电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此复合材料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其初始放电比容量达700mAh/g,在室温下经过60次循环之后电池放电比容量仍稳定在464mAh/g,容量保持率大于66%。
2006, 35(8):1228-1230.
摘要:采用三元扩散偶技术测定了Ni—Fe—Mo三元系1373Ni—Fe—Mo三元扩散偶的相区成分,并对其相关系进行了研究。K的等温截面,借助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测得Ni-Fe-Mo三元扩散偶在1373K下存在2个二元中间化合物:μ和NiMo。该三元系在1373K存在3个三相区:μ+bcc(Mo)+NiMo;μ+NiMo+fcc;bcc(Fe)+μ+fcc:在此温度的扩散偶中未发现三元中间化合物。
2006, 35(8):1231-1234.
摘要:研究了Re对单晶高温合金拉伸、持久性能的影响及含Re单晶的拉伸断裂特征。拉伸性能试样采用[001]取向单晶制备,应力轴方向平行于单晶[001]取向,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形貌。实验结果表明:Re的加入降低了单晶短时拉伸延伸率,但能提高单晶的高温持久断裂延伸率;含Re单晶室温拉伸表现为滑移开裂特征;高温拉伸断裂失效机制为变形不均匀的蠕变断裂;高温持久断口表现为典型的塑性断裂特征,变形均匀。
2006, 35(8):1235-1238.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维氏硬度计,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动态热模拟机研究了稀土/MoSi2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硬度、断裂韧性、高温屈服强度、强韧化机理等.结果表明在MoSi2中添加适量的La2O3,可起到室温强韧化和高温强化作用.随着La2O3含量的增加,样品的硬度、断裂韧性呈先增后减的规律,其最大值分别为10.85 GPa,7.25 MPa·m1/2.该材料的强化机制为细晶和优化晶界强化;韧化机制为细晶韧化,裂纹偏转、微桥接和弯曲韧化.
2006, 35(8):1239-1242.
摘要: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冶金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了Ti—Pd合金层。其深度大约为90μm,Pd含量呈梯度变化,并出现了TiPd3,TiPd2,Ti2Pd3,Ti3Pd5,TiPd,Ti4Pd等6种化合物相和Pd相。合金层在100℃的NaCl饱和溶液+HCl溶液以及40℃的8.6%H2SO4溶液中的耐缝隙腐蚀性能优于Ti0.2Pd合金;在室温80%H2SO4的溶液中,腐蚀速率仅为0.682mm/a,是Ti0.2Pd合金的18.2%:在室温30%HCl的溶液中,表面Ti—Pd的腐蚀速率仅为0.004mm/a,是Ti0.2Pd合金的12.5%。
2006, 35(8):1243-1246.
摘要:采用Ta-W-Hf预合金化粉末通过冷等静压成型、热等静压和高温退火工艺制备了Ta—W-Hf合金块材,讨论了热等静压和后续的高温退火处理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发现在低的热等静压温度下,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较低;提高热等静压温度或进行高温退火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拉伸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同时伴随着强度的降低。分析表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合金中的氧元素在原料颗粒中分布不均匀,并保留在热等静压成形后的块体材料中,形成了一个无相变的隐性硬壳的胞状结构。高温退火处理可以消除这种结构。
2006, 35(8):1247-1250.
摘要:采用水溶液沉淀法成功制备了晶粒尺寸约为16.7nm的纳米LaF3粉体。采用真空(10^-4Pa)压结法(1GPa)制成纳米LaF3块体。用XRD分析测试了不同退火温度下纳米LaF3块体的晶粒尺寸。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纳米LaF3块体的晶粒尺寸增大,从原始晶粒尺寸16.7nm长大到900℃时的92.6nm。同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测量纳米LaF3块体的DSC曲线,并由Kissinger方程求得其晶粒长大激活能为2.01eV。
2006, 35(8):1251-1253.
摘要:对于磁制冷GdDyFe铸锭复合材料和快淬得到的纳米晶薄带的结构和磁热效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GdDyFe铸锭样品和纳米晶薄带样品的居里温度比GdDy合金高,分别由原来的260K升高到了275K和263K,并保留了较大的磁熵变。而且几种相变温度各不相同的铁磁物质复合的GdDyFe材料及其薄带样品的纳米晶结构使得样品的高磁熵变温区范围宽化。该材料适用于埃里克森循环,为磁制冷材料的实用化带来了希望。
2006, 35(8):1254-1257.
摘要:对Zr57Cu15.4Ni12.6Al10Nb5块体非晶合金进行了等温热处理,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与压缩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热处理后合金的组织结构变化、硬度变化与压缩性能变化。该非晶合金出现晶化的温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在热处理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随热处理温度升高,合金的显微硬度有增大趋势。当非晶合金出现相分离或晶化时,其抗压缩强度将急剧下降,断裂方式由非晶态的断裂方式向晶态的断裂方式转变。
2006, 35(8):1258-1262.
摘要:以Ti—B4C—C为反应喷涂体系,依托SHS反应火焰喷涂制备TiC—TiB2复相陶瓷涂层技术,通过水淬熄实验,截取了喷涂过程中飞行不同距离的粒子,观测了不同飞行距离下,中间状态反应产物的宏观特征、成分和组织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理论探讨了复合粉体在氧.乙炔火焰焰流中的飞行燃烧过程与反应机理。研究表明,中间状态的反应产物按其宏观特征出现了完全熔融的实心陶瓷液滴、完全熔融的空心陶瓷液滴、表面熔融芯部未熔的陶瓷颗粒和完全未熔的陶瓷颗粒4种。其飞行燃烧过程机理是:SHS反应始于钛粉的熔化,对位于火焰焰流芯部的中小尺寸喷涂团聚颗粒,其燃烧合成受扩散和毛细管机制控制,以爆燃方式进行;对位于火焰焰流外围的较大尺寸喷涂团聚颗粒,其燃烧合成受组元熔解析出机制控制。
2006, 35(8):1263-1267.
摘要:采用SEM,XRD,TEM,TG等手段研究了磁场对共沉淀法制备纳米MnZn铁氧体前驱体形貌及晶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磁感应强度增大并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纳米颗粒形貌由球状向链状转变,继续增加磁感应强度将获得针状、棒状或纤维状的颗粒,10T强磁场下获得棒状颗粒呈现单晶结构。热重分析表明10T磁场下获得的纳米颗粒由于单维尺寸增加而导致活性降低。根据晶体生长理论,讨论了磁场影响纳米颗粒形核和长大过程的机理。
2006, 35(8):1268-1271.
摘要:系统研究了Ti0.9Zr0.1Mn1.5储氢合金经不同时间(t=0min,10min,30min,60min)球磨改性处理后对其相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构分析表明,Ti0.9Zr0.1Mn1.5合金在球磨改性处理前后均由单一的六方结构的C14型Laves相组成;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合金粉的平均粒度减小,并出现了部分团聚现象。储氢性能测试表明,铸态合金经4次吸放氢循环后活化,室温最大吸氢量和有效放氢量分别为209.3ml/g和157.6ml/g,放氢率为75.3%;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合金的活化性能得到改善,室温最大吸氢量和有效放氢量均先升后降,且都在球磨30min时达到相应最高值231.4ml/g和203.8ml/g,放氢率达到88.1%。由此可见,适当的球磨改性处理能有效地改善Ti0.9Zr0.1Mn1.5合金的综合储氢性能。
2006, 35(8):1272-1275.
摘要:就快淬过程中冷却辊材质及保护气体压力对Nd2Fe14B/α-Fe纳米双相永磁合金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贴辊面的导热系数有利于提高合金组织的均匀性,用导热系数较低的钼辊取代导热系数较高的铜辊后,合金磁性能显著提高.降低快淬过程中保护气体的压力可以避免快淬条带贴辊面产生气泡,防止粗大晶粒的形成.改进工艺后制备的合金晶粒尺寸细小,分布均匀,硬磁相与软磁相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增强,磁性能水平显著提高.在0.4×105Pa氩气保护下,使用钼辊快淬的Nd10.0Fe83.0Zr1.0B6.0合金,经过适当的晶化处理后最佳磁性能为Br=9.5×10-1T,iHc=10.68×79.6kA/m,(BH)max=17.58×7.96 kJ/m3.
2006, 35(8):1276-1279.
摘要:通过拉伸试验、金相观察、X射线衍射以及TEM观察,研究了7055铝合金固溶处理后,经不同程度冷变形和时效后的力学性能和电导率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微观组织变化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冷变形再T6时效的7055铝合金,随变形量的提高,强度先略有上升,而后缓慢下降。RRA态合金强度随变形量增加而持续下降。随变形量的增加,冷轧态7055铝合金的电导率逐渐下降,而T6和RRA态合金的电导率却逐渐上升。在同样变形量条件下,RRA态合金具有最高的电导率。这些变化与变形引入的位错所产生的晶格畸变以及位错促进粗大平衡相析出有关。
2006, 35(8):1280-1284.
摘要:采用阳极氧化工艺对AZ91D镁合金进行表面处理,利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方法研究AZ91D镁合金阳极氧化膜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过程。根据腐蚀过程阻抗谱的变化特点,分别采用R(RQ)(RQ)模型和R(Q(R(RQ)))模型的等效电路来拟合阳极氧化膜层在孔蚀诱导期和在孔蚀发展期的电化学阻抗谱图。结果表明:在孔蚀诱导期,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溶液电阻Rsol和多孔层的电容Yp有所增大,多孔层电阻琊和阻挡层电阻风逐渐减小,弥散效应指数np值基本不变,而阻挡层的电容Yb和弥散效应指数nb无明显的规律性;在孔蚀发展期,随浸泡时间的延长,溶液电阻Rsol,弥散效应指数n1和蚀孔内的反应电阻R2逐渐减小,电容Y1逐渐增大,而蚀孔内溶液电阻R1,蚀孔内阳极金属/介质界面的常相位角元件Q2的电容Y2及弥散效应指数n2无明显的规律性。
2006, 35(8):1285-1288.
摘要:系统研究了V替代Mn对Ti1.0VxMn(2-x)(x=0.6~1.6)合金的相结构及吸放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X的增加,合金由Laves和bcc两相结构逐渐变化到bcc单相结构,吸氢量也随之增加;当V含量增加到x≥1.2时,合金具有bcc单相结构,合金最大吸氢量达到3.5%(质量分数),但是由于缺少脆性的Laves相,合金的活化性能变差,饱和吸氢时间也有所延长;随着V含量的增加,合金主相bcc相晶胞体积增大,从而导致合金PCT曲线平台压力降低,滞后效应也逐渐增大,但平台趋向于平缓。
2006, 35(8):1289-1293.
摘要: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CuCr25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凝固过程。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CuCr25合金的微观组织将变得越来越细。当冷却速度达到10^7K/s时,可获得纳米结构的微观组织。当冷却速度〈10^3K/s时,CuCr25合金的凝固过程为普通凝固过程:如果冷却速度〉10^4K/s,其凝固过程为液相分解凝固过程。在快速凝固过程中,CuCr25合金中没有新相形成。但是,Cu在富Cr相中和Cr在富Cu相中的溶解度有所增加。
2006, 35(8):1294-1298.
摘要:K417镍基高温合金是我国广泛应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材料。研究了采用喷丸再结晶方法提高K417合金疲劳寿命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K417合金在650℃大气条件下的疲劳寿命。利用扫描电镜对试样断口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疲劳寿命提高机制进行了讨论。
2006, 35(8):1299-1302.
摘要:用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像、钴磁仪和矫顽磁力计分析研究了烧结气氛(真空,N2,Ar)对Ti(C,N)基金属陶瓷合金的化学成分、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磁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陶瓷混合料压坯在Ar气、真空、N2气等3种不同的气氛中烧结后,相应合金的碳、氮、氧总量依次增加,相应合金中粘结相的晶格常数依次减小,饱和磁化强度依次增大。Ar气和N2气烧结造成金属陶瓷合金的组织结构不均匀,N2气烧结影响更大,矫顽磁力出现异常。钴磁和矫顽磁力可以作为金属陶瓷合金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判据。
2006, 35(8):1303-1307.
摘要:用机械球磨法合成了Mg2Ni0.95Sn0.05+x%Ni(质量分数,x=25,50,75,100,125)非晶复合物,研究了其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微结构分析表明,不添加Ni粉的Mg2Ni0.95Sn0.05合金经100h球磨后仍然难以形成非晶结构,加入镍粉有助于非晶结构的形成。电化学研究表明,铸态最大放电容量仅为16mAh/g,球磨100h后容量改善不明显;加入Ni粉球磨后,容量大幅上升,随着Ni添加量的增加,复合物最大放电容量先增后减,在x=75时达到最大值625.6mAh/g。把x=50时的复合物,延长球磨时间t,复合物最大放电容量提高,当t=200h时达到670mAh/g。
2006, 35(8):1308-1310.
摘要:为了克服MoS2薄膜在大气环境下极易氧化失效且耐磨性能差的缺点,采用非平衡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2/Ti复合膜,研究了Ti靶电流对复合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电子探针(EPMA)测定表明,膜中Ti的含量随着Ti靶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膜的表面和截面形貌观察发现,膜的表面由尺寸为几十~几百纳米的颗粒组成,而膜的截面呈柱状晶结构。膜的致密性和Ti靶电流有关,电流越高,膜的致密性越好,从而膜的硬度也越高。
2006, 35(8):1311-1314.
摘要:初步研究了磁致伸缩材料TbFe1.9合金在磁场中凝固的取向控制。结果表明,在与重力平行的120mT磁场中,当Ф16mm的合金熔体的冷却速率为0.7℃/min时,平行于磁场的[111]取向将成为凝固后试样中的择优取向。结合对凝固速率的控制,在远高于居里点的高温熔体中,磁性材料的晶体生长沿易轴的取向可在较弱的磁场中实现。
2006, 35(8):1315-1318.
摘要:为了揭示高合金化难变形GH742高温合金铸锭偏析规律及随后均匀化处理过程中元素分布规律,采用微观组织分析手段分析研究了该合金铸态和均匀化态的显微组织和元素的偏析情况:根据实验中偏析元素Nb,Ti的分布,讨论了偏析指数与工艺参数和材料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偏析指数的变化量舶在枝晶间距为80μm~120μm时减小量最大,并且在枝晶间距为120μm的条件下,合金在1160℃退火8h和16h的Nb元素的占计算值与实验值较符合。
2006, 35(8):1319-1322.
摘要:采用软接触电磁连铸法制备了AZ61镁合金铸锭,对其晶体结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及抗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金属模铸法制备的铸锭作了比较。实验发现:两种方法制备的铸锭相结构相同;软接触电磁连铸铸锭晶粒细小,第二相弥散分布,促使其力学性能有很大提高,常温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提高了约30%和27%,其断口形貌具有更多韧性断裂的特征;在3.5%NaCl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测试表明,软接触电磁连铸可以使镁合金的自腐蚀电压升高,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从而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2006, 35(8):1323-1326.
摘要:以高温合金DD3为基材,利用电镀工艺得到10μm的Pd镀层,然后在1050℃分别做4h和14h真空热处理,以研究Pd镀层的阻扩散行为。XRD和SEM/EDS的分析结果表明,电镀后的DD3表面得到的是单一的Pd镀层,但经过1050℃,4h和14h的真空热处理之后,基体中的元素如Al,Cr,Co和Ni等会通过Pd镀层扩散到表面,说明Pd镀层本身不能作为阻止基体元素扩散的涂层用于DD3的基体之上。
2006, 35(8):1327-1330.
摘要:为配合3种国产车达到欧Ⅲ排放标准,以一种性能优异的铈锆固溶体作为储氧材料,制成3种规格的三效催化剂。分别对100h台架快速老化前后的催化剂活性及催化剂老化前后与整车匹配后的排放情况,通过发动机台架活性评价装置、发动机快速老化试验台和整车转鼓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不仅表现出良好的低温起燃特性、宽空燃比窗口特性和高催化选择性,而且配合整车能满足严格的欧ⅢⅠ型实验标准要求和8×104km耐久性的要求。
2006, 35(8):1331-1333.
摘要:采用顶部籽晶提拉法(TSSG)从助溶剂K2W2O7中生长出尺寸为25 mm×21 mm×18 mm的YbKY(WO4)2激光晶体.对原料进行了预烧,有效地抑制了原料的挥发.采用XRD,热重-差热分析(TG-DTA)及红外光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所生长的晶体为β-YbKYW.用偏光显微镜对晶体生长条纹、生长丘、生长台阶和包裹物等缺陷进行了观察,认为它们形成的原因是晶体生长工艺不稳定,温度梯度过大,拉速和降温速率过快等.
2006, 35(8):1334-1337.
摘要:应用sol-gel法成功地合成了超细SrFe12O19磁粉。研究了Sr^2+与Fe^3+离子比、醇水比、预热处理温度和升温速率对粉体的形成及其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磁粉形成了单相的锶铁氧体粉体;生成单相SrFe12O19粉体的Sr^2+与Fe^3+的离子摩尔比为1.13:12.00;粒子尺寸为43.2nm~51.8nm,接近理论单畴尺寸,使粉体有较高的矫顽力。低温预处理、较高的醇水比和300℃-900℃之间较快的升温速率导致了粒子结晶度和沿易磁化c-轴取向晶化的显著增大,这又增大了粉体的饱和磁化强度。
2006, 35(8):1338-1340.
摘要:为开发新型Bi系高温超导用包套银合金,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制备了6种二元银合金,分别为AgAl,AgGa,AgTb,AgDy,AgTi和AgSb。研究了这些合金经过几种不同条件退火处理后的室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AgTb,AgDy,AgTi和AgSb合金在空气气氛中,高温长时处理后仍保持较高强度和较大的延伸率,这对高温超导体的加工和带材的力学性能的提高十分有利。而AgAl和AgGa合金经空气退火处理后,延伸率明显下降,这不利于高温超导体的加工;通过对几种银合金的力学性能的研究,为研制新型Bi系高温超导带材包套材料提供了依据。
2006, 35(8):1341-1344.
摘要:室温下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利用电解技术制备了具有金属光泽的分散La-Co及La-Co-Ni非晶态合金粉末。合金粉末颗粒尺寸在0.1gm~20gm范围内。La-Co合金粉末随着电解液中LaCl3和CoCl2浓度的变化,其La与Co的原子比由5:1变为1:5;La-Co-Ni合金粉末随着电解液中LaCl3浓度的增加,其La的含量由5.57%(质量分数)增加到15.28%。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电解液浓度比的方法来调节合金粉末中各金属的含量。对合金粉末压片样品进行线性扫描循环伏安试验研究,得出La-Co合金粉末中La^3+,Co^2+的还原峰电位分别为2.68V,-1.83V;La,Co的氧化峰电位为-1.10V,-0.42V。La-Co-Ni合金粉末中Ni^2+,Co^2+共还原电位在-1.49V~-1.70V范围,Ni,Co的共氧化电位在-0.65V~0.51V范围。
总访问量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96号 邮政编码: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31117
E-mail:rmme@c-nin.com; rmme0626@aliyun.com
版权所有: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陕ICP备0500681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