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2007年第36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医用钛表面纳米结构化改性
    冯波 翁杰 屈树新 鲁雄 汪建新
    2007, 36(10):1693-1697.
    [摘要](1549) [HTML](145) [PDF 0.00 Byte](1)
    摘要:
    利用纳米技术对医用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已成为近年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从医用钛表面纳米羟基石涂层和自组装改性两方面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以便为材料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人员提供信息。
    2  硼对贮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李书存 赵敏寿
    2007, 36(10):1698-1701.
    [摘要](1263) [HTML](146) [PDF 0.00 Byte](2)
    摘要:
    硼是贮氢合金中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元素,将硼及其化合物加入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的合金电极材料中,可有效改善贮氢合金电极的性能。本文主要评述了硼的添加对贮氢合金力学性能、热力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控制硼的含量对改善MH-Ni电池性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电磁性能的研究
    李克智 王闯 李贺军 罗发 侯党社
    2007, 36(10):1702-1708.
    [摘要](1222) [HTML](126) [PDF 0.00 Byte](9)
    摘要:
    制备了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在SEM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样品的断121形貌。利用NRL测试系统测试了低频段4-8GHz和高频段8-18GHz条件下、碳纤维质量分数分别为0.2%,0.4%,0.6%,0.8%,1.0%时,复合材料对电磁波的反射率,评价了电磁干扰性能。结果表明,低频段时所测得的反射率均小于-10dB,材料对电磁波主要表现出吸收性:高频段且碳纤维质量分数超过0.6%时,反射率大于-10dB,材料对电磁波主要表现出反射性。反射率随着碳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变化,低频段且碳纤维质量分数为0.6%时,出现最小反射率,其大小为-15.1dB:高频段且碳纤维质量分数为0.4%时,出现最小反射率,其大小为-19.3dB。
    4  Ti基复合材料制备及热处理条件下扩散连接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吕祥鸿 杨延清 罗贤 刘玉成 黄斌 陈彦
    2007, 36(10):1709-1716.
    [摘要](1332) [HTML](138) [PDF 0.00 Byte](13)
    摘要:
    通过Ti6A14V/TA1扩散偶的制备及其热处理试验,运用OPM,SEM以及EDS技术对扩散连接区域的组织、形貌、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扩散连接界面充分结合,合金元素A1和V从Ti6A14V侧向TA1侧扩散,而Ti原子向Ti6A14V侧扩散,其成分过渡区满足抛物线规律;同时,根据柯勒方程,借助米德玛生成热模型,从热力学上推导三元体系的计算公式,得出热力学相互作用因子,并根据求得溶质元素的互扩散系数,通过唯象公式的数值解法,得出扩散元素在连接界面处的理论浓度分布图:实验值与理论模拟结果吻合得很好,因此,能够很好的预测扩散连接界面相关元素的浓度分布。
    5  ZL205A铝合金近液相线等温半固态组织转变特性
    杨光昱 介万奇 张润强 郝启堂 李杰华
    2007, 36(10):1717-1721.
    [摘要](1391) [HTML](143) [PDF 0.00 Byte](3)
    摘要:
    研究了ZL205A铝合金在近液相线不同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条件下的微观组织转变规律。结果表明,a(A1)晶粒直径与等温时间满足关系式r^-3-r0^3=k^1-t。系数k'值随等温温度变化,在622℃和631℃条件下对应的k'值分别为4.288×10^10m^3/s和5.962×10^-10m^3/s。实验合金的等温过程基本上分为球化预备阶段、球化阶段和长大粗化阶段。等温温度提高,固相体积分数也随之降低,有利于加速。α(Al)晶粒球化和获得均匀的球状等轴固相颗粒。实验合金等温组织演变过程是溶质传输和空位扩散、以及液固界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溶质扩散作用在开始阶段起主导作用,而界面张力在中后期占主要作用。
    6  冷坩埚连续熔铸与定向凝固Ti6A14V合金的温度场计算
    陈瑞润 丁宏升 郭景杰 梁富振 张子钦 毕维生 刘林 傅恒志
    2007, 36(10):1722-1727.
    [摘要](1373) [HTML](128) [PDF 0.00 Byte](10)
    摘要:
    为有效利用冷坩埚,更优控制工艺参数,获得冶金质量良好的铸棒,本文对冷坩埚连续熔铸与定向凝固Ti6A14V温度场进行计算。根据电磁场的感应加热形成上下料棒、电磁压力形成驼峰的情况确定边界条件;采用抛物线逼近确定驼峰形状;对运动单元所处位置的识别实现连铸过程。对功率52kW、速度为3mm/min的条件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料棒在45s时开始熔化,在70s时形成驼峰,然后熔体获得一定的过热度,形成凝壳,在115s熔体达到最高温度;抽拉过程中上送料能完全熔化,温度场基本稳定,凝固界面的形状和位置基本不变,凝固界面的形状为中间平直、两端上翘,传热基本以轴向传热为主。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合,从而证明计算程序在计算冷坩埚连续熔铸与定向凝固温度场是有效的。
    7  热处理对n-SiO2/Ni镀层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
    蒋斌 徐滨士 董世运 丁培道
    2007, 36(10):1728-1731.
    [摘要](1476) [HTML](145) [PDF 0.00 Byte](2)
    摘要:
    用电刷镀技术制备了n-SiO2/Ni复合刷镀层,分析了复合镀层的微观组织,测试了该镀层的接触疲劳性能,考察了热处理对组织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并与纯镍镀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复合镀层的组织细小,纳米颗粒呈弥散分布;热处理后n-SiO2/Ni的接触疲劳寿命超过130万次,是热处理后纯镍镀层的4.67倍,与镀态n-SiO2/Ni的接触疲劳性能相当。热处理后n-SiO2/Ni镀层的疲劳断口呈塑性变形特征,热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复合镀层在接触疲劳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能力。
    8  Mg70Zn28Y2合金凝固过程、凝固组织及包晶反应初生相研究
    万迪庆 杨根仓 朱满 程素玲 周尧和
    2007, 36(10):1732-1735.
    [摘要](1337) [HTML](145)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XRD,SEM,EDX,TEM,DTA等试验分析手段及快淬方法对MgToZn28Y2准晶合金凝固过程、凝固组织以及对和准晶形成相关的包晶反应初生相进行了研究。Mg70Zn28Y2合金铸态组织由α-Mg枝晶,Mg7Zn3基体相和二十面体准晶相组成。在铸态Mg-Zn-Y合金中观察到了完美的呈5次旋转对称性的平衡态准晶晶体外形。Mg70Zn28Y2合金凝固过程中准晶由包晶反应生成。差热分析显示包晶反应初生相在563℃形成,准晶形成的温度为416℃。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包晶反应初生相的成分为Mg22.94Zn55.73Y21.33。通过快淬方法保留的包晶反应初生相呈现粗大枝晶状。然而,通过背散射图片中所观察到准晶中的残留包晶初生相尺寸较小。
    9  基于等模量假设的软金属薄膜本征模量的纳米压入评定
    周向阳 蒋庄德 王海容
    2007, 36(10):1736-1740.
    [摘要](1191) [HTML](142)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等离子法制备的400nm厚Cu膜-Si(100)基底系统(退火温度为300℃)进行了纳米压入实验,目的是寻找一种可靠的软金属薄膜本征模量的评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等模量假设的计算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材料堆积行为和最小化基底效应对薄膜弹性模量评定的显著影响。结合使用连续刚度测试(CSM)技术,Oliver—Pharr分析法中材料蠕变及热漂移行为的误差影响因素也被消除。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Cu膜弹性模量为(92.2±1.8)GPa,和文献值符合较好。与通用的利用数学模型从复合模量中分离出薄膜模量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准确和简便。
    10  Cu-Ag合金强度与弹性模量在组织纤维化过程中的变化
    杨文 刘嘉斌 孟亮
    2007, 36(10):1741-1744.
    [摘要](1140) [HTML](135) [PDF 0.00 Byte](6)
    摘要:
    采用冷拉拔制备了Cu-6%Ag及Cu-12%Ag纤维相复合强化合金线材,研究了组织纤维化对Cu—Ag合金强度与弹性模量的影响。随变形程度的增加,合金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在明显升高后趋于饱和。Cu-12%Ag合金比Cu-6%Ag合金有更高的应变硬化速率和抗拉强度。在较低变形程度范围内,Cu-6%Ag合金的弹性模量高于Cu-12%Ag合金。在较高变形程度范围内,Cu-6%Ag合金的弹性模量低于Cu-12%Ag合金。纤维化组织中的高密度晶体缺陷使得两种Ag含量的合金弹性模量均低于理论预测值。合金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共晶体数量、相界面密度、变形抗力及两相之间的变形协调行为。
    11  Nb/Ti扩散研究
    马权 刘向宏 陈自力 周廉 张平祥 杜社军 吴晓祖 卢亚锋
    2007, 36(10):1745-1748.
    [摘要](1285) [HTML](160)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Nb/Ti扩散的特性和机理以及经过相同时间、不同温度时效热处理的Nb/Ti扩散偶样品中NbTi合金层的厚度、保温结束后淬火与炉冷的扩散偶样品中NbTi合金层微观结构的区别,讨论了它们对NbTi超导体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扩散制度能获得理想的微观结构和制备出高性能的NbTi超导线材。
    12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李贺 姚素薇 张卫国 王宏智 贲宇恒
    2007, 36(10):1749-1753.
    [摘要](1535) [HTML](146) [PDF 0.00 Byte](2)
    摘要: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片上制备了垂直排列的TiO2纳米管阵列,利用SEMXRD对纳米管阵列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光照开路电位谱和瞬态光电流谱技术对纳米管阵列电极的光电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TiO2纳米管的内径约为90nm,管壁约为10nm,纳米管阵列厚度约为500nm,经600℃退火处理后,转变为锐钛矿型与金红石型的混晶结构。光电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TiO2纳米管阵列电极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减小,光电流逐渐增大,光照开路电压增大,至600℃达到最大,当退火温度继续升高,电极的光电性能急剧下降。与TiO2纳米多孔膜电极相比,光电性能显著提高,这主要归因于TiO2纳米管阵列更大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
    13  WSi2的价电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彭可 易茂中 冉丽萍
    2007, 36(10):1754-1758.
    [摘要](1414) [HTML](156) [PDF 0.00 Byte](0)
    摘要:
    根据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通过键距差(BLD)方法,计算了金属间化合物WSi2的价电子结构和理论结合能。结果表明,WSi2理论结合能为1859.5kJ/mol,与实验值吻合。WSi2晶体中,沿〈331〉位向分布的W—Si键的键能最大,EA=33.397kJ/mol,且有32个等同键数,是晶体熔化时必须破坏的主干键络,因而WSi2具有高熔点。WSi2晶体中含有较高密度的晶格电子,使WSi2具有良好的导电性。WSi2晶体中键络分布不均匀性是导致晶体脆性的主要原因。
    14  TiAl合金的电子束蒸发行为
    曾岗 李明伟 张庆茂 赫晓东 韩杰才
    2007, 36(10):1759-1762.
    [摘要](1199) [HTML](141) [PDF 0.00 Byte](0)
    摘要:
    建立了TiAl合金蒸发和沉积数学模型,采用活度系数体现溶池中不同组元的相互作用,影响组元蒸发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元素饱和蒸气压和活度系数,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良好。研究结果表明,TiAl合金可以采用底部连续进给单一水冷铜坩埚通过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得到。
    15  超细晶硬质合金中VC/Cr3C2对晶粒长大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
    李宁 邱友绪 张伟 文玉华 张勇 周永贵
    2007, 36(10):1763-1766.
    [摘要](1212) [HTML](137)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超细晶硬质合金VC/Cr3C2抑制剂作用及抑制机理。研究发现复合添加VC/Cr3C2可以有效抑制WC—10Co合金烧结过程中晶粒的连续长大,合金平均晶粒尺寸为0.5μm,具有较高TRS(横向断裂强度TransverseRuptureStrength)和硬度。TEM和EDS分析发现抑制剂元素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溶解在粘结相中且分布均匀,未发现抑制剂元素偏聚和第二相析出,说明抑制机理在于抑制剂元素溶入粘结相Co后,显著降低W,C在Co中的溶解度,使液相烧结阶段WC晶粒的溶解一析出过程受到阻碍,从而抑制液相烧结阶段的晶粒连续长大。
    16  电磁成形中大宽厚比板状件感应加热特性
    卢百平 沈军 刘林 傅恒志
    2007, 36(10):1767-1771.
    [摘要](1207) [HTML](139)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电磁成形大宽厚比板状件的感应加热特性,推导了电磁成形大宽厚比板状件单位体积感应加热功率公式。结果表明:中小尺寸的大宽厚比板状件角部感应加热功率与角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角部半径越小,感应加热功率越小,板状件角部越难以熔化。单频磁场条件下,板状件角部和宽面部分均匀熔化的条件是板状件角部半径大于等于板状件宽面处电流透入深度。角部半径小于板状件宽面处电流透入深度时,电磁场难以使板状件角部和宽面部分均匀熔化。针对角部半径小于宽面处电流透入深度的板状件,提出双频电磁成形的方法,并成功制备出具有预设横截面形状的大宽厚比耐热不锈钢板状件。
    17  钛合金筒形件真空热胀形壁厚效应的数值模拟
    王明伟 张立文 张凡云 李辰辉
    2007, 36(10):1772-1775.
    [摘要](1573) [HTML](147) [PDF 0.00 Byte](2)
    摘要:
    建立了钛合金筒形件真空热胀形的二维非线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钛合金简形件真空热胀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了钛合金筒形件真空热胀形过程的温度场和变形场,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用建立的模型对真空热胀形过程中钛合金筒形件壁厚效应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了一定工艺条件下钛合金筒形件壁厚与弯曲角度、胀形量和残余应力之间的关系,为实际生产中制定和优化钛合金筒形件真空热胀形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8  金属丝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研究
    尤力 宋西平 林志 张蓓
    2007, 36(10):1776-1779.
    [摘要](1178) [HTML](152) [PDF 0.00 Byte](1)
    摘要:
    通过用纳米压入法和静态拉伸法对β-Ti丝、不锈钢丝以及3种NiTi丝进行弹性模量的测量。实验表明,纳米压入法弹性模量比静态拉伸法弹性模量大,并且材料的弹性模量越低,二者相差越大,其原因同试样的表面硬化层和尺寸效应有关。通过分析比较,建立了金属丝弹性模量的纳米压入法和静态拉伸法所得值之间的相关关系。
    19  氢对Zr41.2Ti13.8Cu12.5Ni10Be22.5块体非晶合金中电子结合能与电阻率的影响
    彭德林 沈军 孙剑飞
    2007, 36(10):1780-1783.
    [摘要](1143) [HTML](153)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电弧熔炼及铜模快速铸造的方法,制备Zr412Ti13.8Cu125Ni10Be225块体非晶合金,通过电化学方法向块体非晶中充入氢。研究了氢对块体非晶合金电子结合能和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氢能够提高非晶合金原子的电子结合能;当氢容量等于29%(摩尔分数,下同)时,电阻率无明显的变化;氢容量等于62%和92%时,电阻率随着氢容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并且,充氢使电阻率突变温度降低。
    20  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DD6在980℃长期时效后的显微组织与持久性能
    李嘉荣 金海鹏 刘世忠
    2007, 36(10):1784-1787.
    [摘要](1563) [HTML](152) [PDF 0.00 Byte](11)
    摘要:
    选用980℃时效温度、分别对[001]取向标准热处理后的第2代单晶高温合金DD6进行100,200,300,400,600,800及1000h的长期时效,研究了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持久性能。结果表明:DD6合金980℃/1000h长期时效后,无TCP相析出,组织稳定性优良:DD6合金980℃/1000h长期时效后980℃/248.2MPa的持久寿命高于180h,合金具有优异、稳定的持久性能。
    21  降Al提Cr对低膨胀Thermo-Span合金性能的影响
    孙雅茹 孙文儒 孙晓峰 郭守仁 刘正 胡壮麒
    2007, 36(10):1788-1792.
    [摘要](1445) [HTML](141) [PDF 0.00 Byte](1)
    摘要:
    研究了改变Thermo—Span合金的Al,Cr含量对合金热膨胀系数、力学性能和650℃氧化性能的影响。当合金中Al含量由0.45%提高到1.5%,Cr含量由5.5%降低到3.0%,合金20~800℃的膨胀系数显著降低,650℃,600MPa的光滑持久性能由354h提高到597h,室温拉伸强度明显增大,650℃,100h氧化速率稍有提高。Al含量增加,γ‘相析出增多。Cr含量较高时,氧化层和基体界面处的Cr浓度较高,提高了抗氧化性。降低Cr含量,提高Al含量,氧化层与基体界面处的Cr富集程度降低,Al的富集程度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虽然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仍保持为完全抗氧化级别。
    22  PZT5/(Mg0.5Zn0.5)Fe2O4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
    陈江丽 徐卓 屈绍波 刘小辉 魏晓勇
    2007, 36(10):1793-1796.
    [摘要](1353) [HTML](141) [PDF 0.00 Byte](9)
    摘要:
    以PZT5和(Mg0.5Zn0.5)Fe2O4为原料,合成了不同配比的铁电/铁磁复相材料。XRD和SEM研究结果表明复相材料中只含有钙钛矿结构的PZT5和尖晶石结构的(Mg0.5Zn0.5)Fe2O4,无杂相生成,这说明共烧过程中两者没有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介电频谱表明,相对介电常数随PZT5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测试频率在30MHz以下),介电温谱表明,居里温度随频率升高而向高温移动(其值分别为250,300,326,372℃)。电滞回线呈现了材料的漏电流较大的特点。磁滞回线表明,这种复相材料具有亚铁磁性,饱和磁化强度随铁氧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性能测试表明,这种由PZT5和(Mg0.5Zn0.5)Fe2O4共同组成的复相材料对外同时表现出铁电性和铁磁性。
    23  温度对Ni-Al-Fe合金早期沉淀过程的影响
    梁敏洁 陈铮 王永欣 褚忠
    2007, 36(10):1797-1801.
    [摘要](1418) [HTML](142)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三元微观相场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973,1173,1253K时效温度下,Ni75Al15Fe10合金中γ’相的早期沉淀过程。通过对该合金原子显微形貌,长程序参数和浓度及Fe原子在不同格点占位分数随时间演化的模拟计算分析得出:随着温度的升高,Ni75Al15Fe10合金的沉淀机制由等成分有序化兼失稳分解机制向非经典形核长大机制过渡;γ’相沉淀析出的孕育期变长;Fe原子在B格点的占位越来越困难,占位几率降低;合金沉淀析出的γ’相为单一Ll2结构的Ni3(AlFe)复合相。
    24  纳米晶镁粉的吸放氢动力学模型分析
    刘静 李谦 周国治 林根文
    2007, 36(10):1802-1806.
    [摘要](1299) [HTML](145) [PDF 0.00 Byte](0)
    摘要:
    利用一种新模型分析了纳米晶镁粉的吸放氢动力学,量化了球磨和添加剂Pd对镁粉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球磨能大幅度降低氢化反应活化能,提高镁粉的氢化速率30倍。添加1%(质量分数)Pd的纳米镁粉(30nm)的吸放氢速率比未添加Pd的纳米镁粉(30nm)的吸氢速率提高6.6倍。模型计算出30nmMg-1%Pd(质量分数)合金的吸氢活化能为38.74kJ/molH2。
    25  Cu-Ag合金原位纤维复合材料的沉淀强化效应
    宁远涛 张晓辉 吴跃军
    2007, 36(10):1807-1810.
    [摘要](1235) [HTML](160) [PDF 0.00 Byte](0)
    摘要:
    研究了形变态Cu-10Ag和Cu-10Ag-RE合金原位纤维复合材料时效强化效应。在300℃以下温度时效显示连续沉淀并导致合金强化,在300℃以上温度时效显示不连续沉淀,析出片层状Ag沉淀并与Cu基体保持共格位向关系。在真应变η=6时效,合金具有高的时效强化效应,其极限拉伸强度增幅可达约12%;而在真应变η=9.8时效,时效强化效应减弱,极限拉伸强度增幅约4%-5%。微量Ce或Y添加剂提高Cu-10Ag合金的时效强化效应及不连续沉淀温度。
    26  不同界面对等离子喷涂钨结合强度的影响
    宋书香 周张健 都娟 姚伟志 葛昌纯
    2007, 36(10):1811-1814.
    [摘要](1416) [HTML](147) [PDF 0.00 Byte](1)
    摘要:
    在无氧铜的基体上制备了等离子喷涂钨基涂层以应用于核聚变反应堆中偏滤器部件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比较了不同过渡层对等离子喷涂钨基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对涂层的微观形貌和组成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在涂层中和铜结合的界面比较疏松,而和钨结合的界面则较为致密。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和其他样品相比,室温下没有过渡层的钨涂层界面表现出较高的结合强度。
    27  β型钛合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张明华 于振涛 周廉 张殿忠
    2007, 36(10):1815-1819.
    [摘要](1737) [HTML](151) [PDF 0.00 Byte](8)
    摘要:
    通过皮下、肌肉植入试验评价两种β型钛合金材料TLE(Ti-(3~6)Zr-(2~4)Mo(24~27)Nb),TLM2(Ti-(1.5,-4.5)Zr-(O.5~5.5)Sn.(1.50.4)Mo.(23.5~26.5)Nb)的生物相容性。将TLE,TLM2两种新型医用钛合金和对照材料(Ti-6Al-4V)分别植入家兔皮下和肌肉内,依据GB/T16886.6.1997标准,在1,2,6,12,24周作大体观察评价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两种β型钛合金材料炎细胞浸润情况与对照材料无明显差异、包膜的厚度比对照材料薄,TLE和TLM2新型医用钛合金生物相容性良好。
    28  Ni-Cr/BN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机理分析
    冯艳 王日初 余琨
    2007, 36(10):1820-1823.
    [摘要](1444) [HTML](144) [PDF 0.00 Byte](2)
    摘要:
    采用粉末冶金热压方法制备了不同BN含量的Ni-20Cr自润滑材料,用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磨损表面和断口形貌,研究了不同热压温度、不同BN含量对材料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Ni—Cr/BN固体自润滑材料的孔隙率减少,力学和摩擦学性能增强;Ni-Cr/10%BN摩擦性能比Ni—Cr/11%BN差的原因可能是BN含量的减少使摩擦表面不能形成连续的润滑膜或者润滑膜在摩擦时剥落后不能及时补充,使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增加。
    29  钽钛合金的再结晶动力学研究
    周伟 陈军 赵永庆 曲恒磊 冯亮 郭荻子
    2007, 36(10):1824-1826.
    [摘要](978) [HTML](139) [PDF 0.00 Byte](1)
    摘要:
    对不同变形量的合金丝进行了再结晶退火试验。根据Arrhenius公式计算出再结晶激活能Q*结果表明,TaTi合金的再结晶速率随变形的增加而增大,这种情况是由于再结晶形核激活能(Q)的降低所致。
    30  掺杂方式对Mo-La2O3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林 孙军 孙院军 罗建海 王建武 赵宝华
    2007, 36(10):1827-1830.
    [摘要](1459) [HTML](144) [PDF 0.00 Byte](0)
    摘要:
    分别采用液.固和液.液掺杂方式向钼粉中引入氧化镧,烧结出Mo-La2O3合金,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不同掺杂方式制备的Mo-La2O3合金中第二相粒子的粒度分布和形貌,分析了第二相粒子在钼基体中的分布规律,检测了钼丝的拉伸性能,通过位错塞积理论讨论了La2O3颗粒形貌和分布对Mo-La2O3拉伸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液.液掺杂方法能够使钼基体中的La2O3粒子均匀分散,细化La2O3粒径;直径0.6mm、液.液掺杂钼丝的拉伸性能优于液-固掺杂钼丝。
    31  合成方法对LiNi0.4Co0.2Mn0.4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何雨石 王亮 原鲜霞 廖小珍 马紫峰
    2007, 36(10):1831-1834.
    [摘要](1203) [HTML](102) [PDF 0.00 Byte](0)
    摘要:
    分别采用混合氢氧化物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三元的锂离子电池LiNi0.4Co0.2Mn0.4O2正极材料。采用XRD,SEM以及BET等方法对正极材料进行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合成方法和工艺条件导致了材料的晶相结构、表观形貌、比表面积以及电化学性能上的差异。LiNi0.4Co0.2Mn0.4O2正极材料中出现的阳离子相互占位将导致其电化学性能变差。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相比,混合氢氧化物法制备的样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3.2m2/g)和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在充放电电压范围为2.5~4.3V、充放电电流为20mA/g条件下,混合氢氧化物法所制备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0.1mAh·g^-1,2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160.2mAh·g^-1,并显示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32  搅拌摩擦焊与氩弧焊接接头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王快社 王训宏 苏晓莉 徐可为
    2007, 36(10):1835-1838.
    [摘要](1347) [HTML](146) [PDF 0.00 Byte](0)
    摘要:
    分别试验了LF2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接接头与氩弧焊接接头的摩擦磨损行为,试验分为3个阶段进行,转数分别为480,1200,2400转。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搅拌摩擦焊接头的摩擦磨损性能明显优于氩弧焊接接头,其中第一阶段磨损失质量差别不大,后两个阶段搅拌氩弧焊接接头的磨损失质量是搅拌摩擦焊接头的4~6倍。氩弧焊接接头磨损表面呈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和表层剥落开裂迹象。搅拌摩擦焊接头磨损表面呈现轻微的疲劳磨损特征。
    33  工艺参数对激光快速成形TC4钛合金组织及成形质量的影响
    张霜银 林鑫 陈静 张凤英 黄卫东
    2007, 36(10):1839-1843.
    [摘要](1281) [HTML](132)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改变激光快速成形过程中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搭接率、Z轴增量AZ等工艺参数,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Ti-6Al-4V合金组织及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尸的提高,柱状晶的长度逐渐变短并转变为类似等轴晶的不规则晶粒;在相同的激光功率下,柱状晶的尺度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矿的增加变得细且长;当P/V值大于933W·s/mm时,晶粒呈现等轴晶形态。存在一个临界搭接率,当搭接率为30%时,成形件内部组织基本质量良好,只是在靠近基材区域有少量的熔合不良;如搭接率小于30%,两相邻熔覆道之间的搭接区将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熔合不良现象。另外,△Z过小会造成重熔深度变大,层与层的结合处组织粗大;△Z过大时会造成层间熔合不良。
    34  两种不同结构立方纳米银基底的SERS效应
    张太蔚 张露 杨生春 杨志懋 丁秉钧
    2007, 36(10):1844-1847.
    [摘要](1321) [HTML](149) [PDF 0.00 Byte](1)
    摘要:
    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得到了立方纳米银晶粒,并用两种不同方法将其制备成基底,两种基底的形貌存在很大差异,一种基底上纳米粒子产生聚集,其聚集体呈单分散分布,另外一种为连续膜。以玫瑰精(RhB)为探针分子测定了基底的SERS效应,发现前者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并且对增强机制进行了解释。
    35  氢化锆表面原位氧化法制备氢渗透阻挡层的研究
    陈伟东 韩琳 张力 黄永章 王力军 陈松
    2007, 36(10):1848-1850.
    [摘要](1317) [HTML](10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原位氧化法在氢化锆表面制备了氢渗透阻挡层,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氧化层生长的影响,借助XRD,XPS,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氧化层的物相组成和截面形貌进行分析,并对氧化层的阻氢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氧化层的质量增量随氧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氧分压为0.1MPa,550℃恒温氧化2h的工艺条件下,在氢化锆表面制得了厚度为50~60um的氧化层;该氧化层主要为Baddeleyite结构的ZrO2;氧化层中含有O,Zr,C等元素并存在O-H键;氧化层均匀、致密,具有一定的阻氢作用。
    36  乙醇选择性还原NOx的组合催化剂研究和应用
    董红义 帅石金 李儒龙 王建昕 贺泓 石晓燕
    2007, 36(10):1851-1855.
    [摘要](1182) [HTML](148)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解决富氧条件下NOx排放问题,在发动机台架上对以乙醇作为还原剂时Ag/Al2O3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对Ag/Al2O3+Cu/TiO2和Ag/Al2O3+Cu/TiO2+Pt/TiO2两种组合催化剂降低NOx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Ag/Al2O3具有很好的NOx去除活性;与Ag/Al2O3+Cu/TiO2相比,Ag/Al2O3+Cu/TiO2+Pt/TiO2催化剂组合具有更好的去除NOx并抑制THC和CO排放升高的综合性能。将Ag/Al2O3+Cu/TiO2+Pt/TiO2应用在实验发动机上,在EurolHESC工况下取得了64%的稳态Nq转化效率,并保持THC和CO排放基本不变。另外,本文也分析了组合催化剂对微粒(PM)各组分的影响。
    37  快速凝固制备La2Mg0.9Ni7.5Co1.5Al0.1贮氢合金的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
    吴彦军 王大辉 罗永春 康龙 闫汝煦
    2007, 36(10):1856-1860.
    [摘要](1412) [HTML](159)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感应熔铸+退火处理及快速凝固方法制备了La2Mg0.9Ni7.5Co1.5Al0.1贮氢合金。系统研究了快速凝固对合金的相结构、微观组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La2Mg0.9Ni7.5Co1.5Al0.1合金的相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退火合金由αLa2Ni7主相(Ce2Ni7型结构)和少量LaNi3相(PuNi3型结构)组成。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合金中出现LaNi5相(CaCu5型结构)和LaMgNi4(MgCu4Sn型结构)相,且新相的相丰度增加,aLa2Ni7相和LaNi3相的丰度减少。EPMA分析表明,快速凝固方法制备的La2Mg0.9Ni7.5Co1.5Al0.1贮氢合金为柱状晶组织且晶粒细小。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测试表明,冷却速率对合金的活化性能影响不大。随冷却速率的增加,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减少、高倍率放电性能下降。在较低的冷却速率下(5m/s),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改善不明显,而随着凝固速度的进一步增加(20m/s),合金电极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38  ITO薄膜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光电性能研究
    曾胜男 刘家祥 张楠
    2007, 36(10):1861-1864.
    [摘要](1123) [HTML](153) [PDF 0.00 Byte](5)
    摘要:
    以金属铟和结晶四氯化锡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用浸渍提拉法在石英玻璃基体上制备ITO透明导电薄膜。采用XRD,AFM,四探针电阻率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薄膜的晶型结构,表面形貌,方电阻和透光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和提拉层数对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薄膜的方电阻显著降低,透光率也不断增大,但是当后处理温度大于750℃时,透光率略有降低,方电阻仍然降低。
    39  Pt-Ru-Eu/C电催化氧化甲醇的性能研究
    刘世斌 王秀光 郝晓刚 张忠林 段东红 孙彦平
    2007, 36(10):1865-1869.
    [摘要](1276) [HTML](148) [PDF 0.00 Byte](2)
    摘要:
    采用脉冲电沉积法制备Pt—Ru.Eu/C电催化剂,循环伏安法(cv)测定催化剂的甲醇电氧化活性,用XRD,EDS和XPS表征电极及催化剂的物性结构、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形式。结果表明,电催化剂中Pt-Ru-Eu以合金的形式存在,在合金表面存在EuOx;合金微粒比表面积为55.8m^2.g^-1,粒径为4.6nm;掺杂适量稀土金属Eu对Pt.Ru合金活性有一定的促进效应,其中原子比为Pt:Ru:Eu=1:1:0.2时电催化活性较高。原子比过高则Pt-Ru-Eu活性低于Pt-Ru;在掺杂少量Eu时,Pt—Ru—Eu与Pt—Ru的Tafel常数b相近,常数a以Pt:Ru:Eu=1:1:0.2最小;甲醇反应级数为0.12级,反应活化能为28.3kJ·mol^-1。
    40  Ti/TiO2-Pt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秦亮 陶杰 王玲 陶海军
    2007, 36(10):1870-1873.
    [摘要](1444) [HTML](135) [PDF 0.00 Byte](1)
    摘要:
    为了提高Ti/TiO2电极的催化性能,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基体上制备出具有纳米管状的多孔Ti/TiO2薄膜,在此膜上采用阴极电化学沉积方法沉积Pt来制备Ti/TiO2-Pt修饰电极。用XRD,FESEM分析了沉积前后成分、晶相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Pt优先沉积在Ti/TiO2管口以及管边缘处。用循环伏安曲线和极化曲线分析表明,沉积Pt的Ti/TiO2电极其电催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41  硅与氮化钛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吸放锂性能研究
    王忠 田文怀 李星国
    2007, 36(10):1874-1877.
    [摘要](1594) [HTML](123) [PDF 0.00 Byte](10)
    摘要:
    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方法合成了硅与氮化钛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TEM等手段研究了其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得到的纳米颗粒由Si和TiN以及部分Cu0.1Si1.9Ti组成,其形状为球形,颗粒尺寸大多分布在10~50nm之间。用恒流充放电的方法研究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行为,在锂的嵌入硅镍纳米颗粒的过程中,Si充当活性中心,而其中的TiN和Cu0.1Si1.9Ti作为惰性成分,不与Li反应,充当缓冲基体及导电剂的作用。当电流密度为150mA·g^-1时,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最好,首次可逆容量为737mAh·g^-1,20次循环后容量仍为542mAh·g^-1。在O.05~0.8V的电位区间的循环稳定性是最好的。
    42  纳米核壳金属粉的制备及对高氯酸铵的热分解效应
    段红珍 蔺向阳 徐磊 刘冠鹏 郭效德 李凤生
    2007, 36(10):1878-1880.
    [摘要](1568) [HTML](141) [PDF 0.00 Byte](2)
    摘要:
    采用还原反应制备了约15nm的钴硼(COB)金属粉,为了防止纳米金属粉在空气中被氧化,通过化学置换反应制备了银包纳米CoB(Ag-CoB)的纳米核壳金属粉,其形貌与组成分别通过电子透射显微镜(TEM)与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对纳米金属粉(Ag-CoB)与未包银的CoB金属粉的抗氧化性通过热重分析进行了对比,另外,利用差热分析对两种金属粉对高氯酸铵(AP)的催化热分解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g-CoB)金属粉的抗氧化效果好;纳米CoB金属粉和包银后的Ag-CoB金属粉对AP的催化效果都较好,经过包银后的Ag-CoB金属粉对AP的催化效果明显好于未包银的金属粉,达到了包覆的目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