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6(2):189-193.
摘要: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原位制备Ti2AlC/TiAl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多步热处理,研究增强相Ti2AlC和微量元素B对Ti2AlC/TiAl复合材料热处理组织的细化作用。研究发现,在热处理过程中,Ti2AlC和B能够显著抑制TiAl基体中γ晶粒和α2/γ层片晶团的长大,有效地细化Ti2AlC/TiAl复合材料的热处理组织。显微组织的细化能够显著强韧化复合材料,其中经1390℃热处理的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到957.9MPa,断裂韧性达到20.73MPa·m^1/2。
2007, 36(2):194-196.
摘要: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出了实际工况下3kA钕电解槽中,在电磁力及气泡浮力共同作用下的熔体流场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电解槽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7, 36(2):197-200.
摘要:稀土金属对富Pd合金的氢化性能、磁学性能和催化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对Pd-RE台金系中最富Pd的化合物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工作通过恰当的熔炼和热处理工艺制备出单相的金属间化合物CePd5,PrPd5和NdPd5,并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研究发现:在Pd-Ce二元系中,最富Pd的化合物是具有CaCu5型六方结构的CePd5;而在Pd-Pr和Pd-Nd二元系中最富Pd的化合物分别是具有SmPt5型正交结构的PrPd5和NdPd5。报道了经指标化的这3种金属间化合物的X射线衍射数据,确定CePd5的晶格参数a=0.5372nm,c=0.4178nm;PrPd5和NdPd5的晶格参数分别是a=0.5278nm,b=0.9239nm,c=2.575nm和a=0.5265nm,b=0.9219nm,c=2.570nm。并对Pd-RE合金系和Pt-RE合金系中最富Pd化合物的化学计量和晶体结构进行了对比。
2007, 36(2):201-207.
摘要:在北京大气环境下,研究AM60镁合金和不同金属材料(碳钢、不锈钢、黄铜和铝合金)偶接的电偶腐蚀行为规律。研究表明,镁合金作为阳极发生不同程度的电偶腐蚀,通过1a的北京大气环境下的暴露试验后,AM60镁合金的电偶腐蚀效应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碳钢、黄铜、不锈钢和铝合金,其中镁合金与LY12铝合金偶接的电偶腐蚀效应最小。通过与其它地区室外暴晒的镁合金电偶腐蚀效应的对比,表明环境因素影响着镁合金的电偶腐蚀效应。同时阴极材料、试验时间、试样尺寸(偶接面积)和试验环境都会对镁合金电偶腐蚀效应产生影响。经1a曝晒的AM60镁合金形成了具有保护性的腐蚀产物层阻碍了腐蚀发展。北京地区高自然降尘量导致金属表面湿润时间加大,从而加速了AM60镁合金的电偶腐蚀。采用XRD方法分析表面的腐蚀产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试样腐蚀后的表面形貌特征和腐蚀产物的结构,并用与之相连的能谱仪分析腐蚀产物中的元素组成。
2007, 36(2):208-210.
摘要:通以高频交变电流的钴基非晶带在弯曲时,由于受到应力作用而具有显著的应力阻抗效应,实验中所用的材料是经过适当脉冲电流退火的钴基非晶合金薄带Co66.3Fe3.7Si12B18。研究了阻抗变化率随非晶带弯曲程度的变化关系以及交流电流幅值和频率对非晶带应力阻抗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弹性体末端位移为正方向时,非晶带具有负的阻抗变化率,而位移方向为负时,具有正的阻抗变化率,且都随位移的增加而增大。在位移一定的情况下,阻抗变化率随着频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电流大小的变化关系也具有这种趋势。
2007, 36(2):211-215.
摘要:采用微观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钛合金激光快速成形过程中缺陷的形成机理。结果发现,成形件内部存在两种类型的缺陷,即气孔和熔合不良。气孔形貌星球形,在成形件内部的分布具有随机性,气孔是否形成取决于粉末材料的特性,主要是指粉末的松装密度,氧含量对气孔的形成没有影响。熔合不良缺陷形貌一般呈不规则状,主要分布在各熔覆层的层间和道间,熔合不良缺陷是否产生取决于成形特征参量是否匹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能量密度、多道间搭接率以及Z轴单层行程△Z。
2007, 36(2):216-220.
摘要:采用微观测试分析方法对沉淀增强型镍基高温合金Rene88DT激光快速成形裂纹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裂纹为液化裂纹,具有典型的沿晶开裂特征。激光快速成形过程中,沉积当前层时,已经凝固的前一层沉积层经受再热循环,晶界处的γ/γ′低熔共晶发生液化,在随沉积过程进行而逐渐增大的残余拉伸应力的作用下被拉开,形成液化裂纹。激光成形件组织具有典型的外延柱状生长特点,沉积层底部为近似平行于沉积方向的细长枝晶,其顶部由于热流方向改变枝晶发生转向,在沉积下一层时,道与道之间的搭接区容易存在转向枝晶未熔的区域,因此生长方向偏离沉积方向一定角度的枝晶在搭接区交汇形成晶界,使得该区域成为开裂的敏感区域。柱状枝晶的晶界沿层与层之间具有贯通的渠道,液化裂纹一旦形成就会沿晶界迅速扩展,因此裂纹大体沿道与道之间措接区域发展。
2007, 36(2):221-225.
摘要:通过热-机耦合弹塑性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对纯镁旋锻过程进行了模拟,着重分析了锻模圆锥进料角α对旋锻变形应变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α增大,各节点变形所需脉冲锻打次数减少,而每次锻打的应变量增加,因而小圆锥进料角有利于低塑性材料的变形:随圆锥进料角α增大,应变沿工件径向分布趋于均匀,且α增大到一阈值αTres后,继续增大不再对应变的径向分部产生影响,在本模拟的工艺条件下。αTres=21°40′:工件外表面应变沿轴向分部呈脉冲似波动,且随α增大,波动的振幅增大:在本模拟的工艺条件下,9°30′≤α≤21°40′是合适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2007, 36(2):226-230.
摘要: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Mg-3Ni-2MnO2氢化物储氢材料,并对其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Avrami指数研究了储氢材料吸放氢过程中相转变行为特征,利用形核长大理论建立其本征吸放氢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能够制备具有良好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储氢材料:200℃,2.5MPa条件下需要约65s的时间完成吸氢,吸氢量为6.23%(质量分数),300℃,0.1MPa条件下完成充分的放氢需要约550s的时间。吸氢过程Avrami指数约为0.5,其相变的主要过程为盘状氢化物沿厚度方向的生长:放氢过程中,根据Avrami指数的变化。其相转变特征为形核长大阶段、新相继续稳定长大阶段(无新的晶核形成)。动力学方程计算结果与试验曲线能较好的吻合:温度和压力对吸放氢动力学性能都有影响。
2007, 36(2):231-235.
摘要:通过扫描电镜原位拉伸实验,动态跟踪观察了2种非金属夹杂物对FGH95合金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裂纹在夹杂物处萌生,塑性莫来石类夹杂的尖角处,是裂纹萌生的择优位置。在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下,裂纹沿与主应力轴垂直或约45°向夹杂内部扩展。当裂纹扩展到基体中之后,呈锯齿状向基体内扩展,但主裂纹所在平面仍与主应力轴垂直,其尖端变形带内有明显的滑移线出现。夹杂物附近基体中的贫γ′相区,断口呈韧性沿晶断裂,而远离夹杂物的基体处则变为穿晶断裂。
2007, 36(2):236-240.
摘要:制备了具有良好玻璃形成能力的Cu52.5Ti30Zr11.5Ni6大块非晶合金,其临界直径达到5mm,临界冷却速率约为126.8K/s。采用Jackson-Hunt公式计算了晶化组织形成的冷却速率。当冷却速率在10K/s-120K/s时,晶化组织则出现亚稳初生相与共晶共存的形态。当冷却速率低于10K/s时,亚稳初生相的析出将被逐渐抑制,使得共晶生长方式发生改变。
2007, 36(2):241-244.
摘要:对热-剪切循环条件下Sn-3.5Ag-0.5Cu钎料在Cu和Ni界面上原子扩散和化合物的生长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流焊后,在Sn-3.5Ag-0.5Cu/Ni界面上形成(CuxNi1-x)6Sn5化合物;热-剪切循环200周次后,(NixCu1-x)Sn3化合物在(CuxNi1-x)6Sn5化合物周围以片状快速长大;而Sn-3.5Ag-0.5Cu/Cu界面从钎焊到热-剪切循环720周次始终只存在Cu6Sn5金属化合物层。随着热-剪切循环周数的增加,(CuxNi1-x)6Sn5和Cu6Sn5化合物形态均从笋状向平面状生长。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随循环周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生长基本遵循抛物线规律,说明Cu原子的扩散控制了(CuxNi1-x)6Sns和Cu6Sn5化合物的生长。
2007, 36(2):245-249.
摘要:通过热氧化技术在500℃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Ti/IrO2-Ta2O5阳极。采用线性扫描和循环伏安技术分析了不同铱钽比阳极涂层的析氧电流、电位和伏安电荷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技术研究了Ti/IrO2-Ta2O5阳极的表面形貌、组成、结构对析氧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IrO2-Ta2O5涂层中,铱钽由于存在一定的互溶度而形成固溶体结构,铱钽互溶度与涂层中铱钽比有关且影响IrO2晶胞的大小。随着涂层组元IrO2含量的增加,涂层表面细小的IrO2晶体聚集体增多,析氧电催化活性增强;但当IrO2含量过多时,涂层附着力的下降和机械强度的降低对析氧电催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IrO2-Ta2O5涂层的活性表面积不仅取决于活性组元IrO2的含量,还与涂层的结构有关。适宜的铱钽比才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其原因可能在于涂层中加入的适量惰性元素钽与IrO2晶胞形成部分固溶体结构,增强了涂层附着力与机械强度,同时形成了多裂纹的网状表面结构,增加了涂层活性表面积,提高了电极的析氧电催化活性与电解稳定性。
2007, 36(2):250-254.
摘要:采用电弧加热蒸发法制备出粉末粒度在5nm~30nm的Ti-Fe系合金纳米粉末,研究了纳米粉末的相生成规律以及混合物粉末的尺寸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粉末中化合物相的生成规律与Ti-Fe合金平衡相图的不同。蒸发Fe含量大于73%(质量分数,下同)的母合金时易得到FCC相和Fe2Ti相,而蒸发Ti含量大于47%的母合金易得到以FCC相和FeTi相为主的粉末,且所有粉末中FCC相含量最多。当母合金中Fe含量为53%时,粉末中FeTi相的相对含量是所有粉末中最高的。只有在蒸发Ti含量为90%的母合盒所得的粉末中检测到了少量Ti单质相。FCC相的d(111)晶面间距随母合金中T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FCC为固溶体相。DSC结果表明,纳米粉末的平均熔点明显低于粉末中各个合金相在平衡状态下的熔点。
2007, 36(2):255-258.
摘要:采用等离子浸没离子注入和沉积(PIIID)法以C2H2为等离子源对NiTi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利用Raman光谱分析膜层结构。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纳米压痕分析涂层前后NiTi的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利用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测试涂层前后基体的耐腐蚀性和Ni离子析出。结果表明:NiTi合金表面的膜层是类金刚石(DLC);经过PIIID处理后,基体表面的粗糙度降低;纳米硬度得到提高;耐腐蚀性能获得明显改善;Ni离子析出得到有效的抑制。
2007, 36(2):259-263.
摘要:开发了Al-K2ZrF6体系熔体反应法合成原位铝基复合材料,采用XRD,SEM和TEM分析了复合材料中相组成、微观组织和界面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增强相为Al3Zr颗粒,常规金属型铸造的复合材料中其尺寸在3μm~4μm左右,一般成聚集态分布,颗粒形貌基本为长方体状:该复合材料经重熔快淬成形后,颗粒尺寸减小,基本为粒状,并弥散分布于基体上。Al3Zr/Al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研究表明,Al3Zr颗粒与Al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2^-21]Al3Zr∥[100]Al,(012)Al3Zr∥(1^-10)Al,其点阵错位度仅为10.87%,这表明Al3Zr颗粒可作为基体Al相的形核衬底。Al3Zr/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显示,当Al3Zr颗粒体积分数为11.2%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48.7MPa和110.2MPa,而且Al3Zr/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随颗粒体积分数增加显著提高。
2007, 36(2):264-268.
摘要:对锆-4合金低周疲劳裂纹扩展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通过分析锆-4合金低周疲劳断口在裂纹扩展方向上能量及分形维数变化趋势,发现锆-4合金动态裂纹扩展中扩展期由3个阶段组成,每一阶段的能量和分形维数都不同。A-B段的能量最小,归一化值为0-0.0156,A-B段的分形维数居中,在工工方向均值为2.2796,标准差为0.0277,在LH方向均值为2.4516,标准差为0.0592。D-E段能量远大于A-B段,归一化值为0.8754~0.9652,但分形维数最小,LL方向均值为2.2214,标准差为0.0131,LH方向均值为2.3477,标准差为0.0550。F-H(或G-H)段能量最大,归一化值达到1,同时分形维数也达到最大,LL方向均值为2.3414,标准差为0.0704,LH方向均值为2.5398,标准差为0.0263。虽后,根据二次电子成像原理以及锆-4合金低周疲劳断口的形貌特征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
2007, 36(2):269-272.
摘要:采用熔体快淬制备NdFe二元合金甩带,获得较细的纳米晶,经粉碎及处理后,采用体积比为50%的含量与石蜡混合,进行2GHz~12GHz频段的电磁性能测试,获得了较好的微波电磁性能,其中Nd8Fe92在2GHz处μr=4.5-j2.2,εr=128-j45,当厚度为1.2mm,分别模拟得到微波频率在4GHz附近反射率衰减为-8.5dB(86%的能量损耗),在2GHz附近衰减为-5.8dB(75%的能量损耗)的性能。模拟后可根据不同频率需要设计成在一定厚度和Nd元素含量比的微波吸收材料。
2007, 36(2):273-277.
摘要:采用草酸根沉淀稀土粒子使其充分混合进行前处理,用固相反应合成了硼钒酸钇钆铕稀土荧光红粉。对试样进行了X射线衍射、光致激发和发射光谱表征。产物与(Y,Gd)VO4:Eu相比,掺入了与钒等摩尔量的硼,硼的掺入提高了发光强度,但没有改变钒酸盐的四方晶系结构。分析了不同浓度Gd^3+掺杂对试样发光强度的影响以及基质离子VO4^3-和BO3^3-对激活剂Eu^3+的能量传递机理。同时将产物与(Y,Gd)VO4:Eu和(Y,Gd)BO3:Eu的发光性能进行对比,发现(Y,Gd)-(BO3,VO4):Eu具有更好的发光强度和色纯度,有望在工业上作为一种优良的新型灯用或PDP显示器用荧光粉。所用方法与传统固相法相比,反应温度降低了100℃,所得试样易粉碎、粒度细,发光强度提高10%以上。
2007, 36(2):278-281.
摘要: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钛基二氧化锡电极,并用XRD,SEM对电极涂层进行了表征,应用快速电极寿命法测试了钛基二氧化锡电极在60℃,1.0mol/L H2SO4溶液中的使用寿命。以降解苯酚为目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该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苯酚转化率达到96.5%,其电催化性能优于传统单质铅电极和Ti/PbO2电极,是1种优良的电催化剂。
2007, 36(2):282-286.
摘要:以自制高纯乙醇钽为原料,通过水解、干燥与煅烧生产粒度约35nm的高纯Ta2O5纳米粉。研究了水解过程中乙醇钽浓度、温度、加料时间对产品粒度的影响以及煅烧温度与时间对Ta2O5晶形的影响。选取水解最佳条件为:乙醇钽浓度1.0mol/L,水解温度50℃左右,加料时间约15min。加完后,搅拌5min,接着加入氨水溶液调节pH值到8~9,同时升温至80℃-85℃保温30min;煅烧温度800℃,时间2h。得到的Ta2O5产品粒度约35nm,纯度〉99.997%。
2007, 36(2):287-290.
摘要: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了添加稀土元素La,Ce的93W-4.9Ni-2.1Fe合金,研究不同稀土元素及不同稀土含量对高密度93钨合金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稀土元素La,Ce的加入,减少了杂质元素氧在钨-粘结相界面的偏析,减小了钨颗粒的连接度,从而改善了钨合金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稀土元素的合理添加量为0.10%~0.15%。
2007, 36(2):291-295.
摘要:采用Yb/Co氢氧化物共沉淀包覆方法和Ca3(PO4)2与Co(OH)2分别沉淀分层包覆方法在球形Ni(OH)2的表面进行了均匀的包覆。前者利用COSO4,YbCl3和NaOH溶液进行共沉淀包覆,后者是先在球形Ni(OH)2的表面沉淀包覆Ca3(PO4)2,然后再沉淀包覆Co(OH)2。结果显示,两种包覆方法均能有效地提高球形Ni(OH)2的高温(60℃)性能。按照Yb/Co=0.75%:2%共沉淀包覆的试样制成AA型电池后,在60℃下1C放电的容量保持率达到常温下的90%。而2%Ca3(P04)2与2%Co(OH)2分层包覆后的球形Ni(OH)2制成AA型电池后,在60℃下1C放电的容量保持率达到常温下的81%。未包覆和仅用Co(OH)2包覆的球形Ni(OH)2制成的AA型电池,在60℃下1C放电的容量保持率分别只有46%和48%。通过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利用表面包覆的方法可以增大正极材料Ni(OH)2在高温下的氧化电位、析氧电位和两者之间的电位差,从而提高了材料在高温下的电化学性能。
2007, 36(2):296-300.
摘要:广泛应用于电池极耳的铝/镍层状复合金属材料,性能要求在保证复合强度的同时,必须控制镍层显微硬度在较低值范围。采用可控气氛热复合工艺,很好地解决了复合强度与镍层硬度控制的矛盾。讨论了可控气氛热复合的机理、退火过程中复合界面的组织变化对复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控气氛热复合机理可用表面热激活机制来进行解释;由于可控气氛热复合技术临界轧制复合变形率较低,采用该技术可最终制备出满足性能要求的铝/镍复合金属带材;严格控制退火工艺特别是温度,可优化工艺、避免金属间化合物的有害作用。
2007, 36(2):301-304.
摘要:利用波长1.06μm的激光对U-2Nb合金进行了表面熔化处理。结果表明;U-2Nb合金激光熔化层的显微硬度(HV)由处理前的2900MPa提高到3300MPa;合金基材为双相(α+γ)珠光体,经激光处理后变成马氏体(α′),激光处理能细化显微组织,使Nb元素实现均匀分布。阳极极化试验与质量法腐蚀试验表明:激光处理能明显提高合金的抗腐蚀能力,在FeCl3·6H2O溶液中激光处理后合金的失重仅为处理前的1/5。
2007, 36(2):305-308.
摘要:采用离子络合法和自组装法在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丙烯酸羟丙酯(Aa-AMPS-hT)三元嵌段共聚物中原位合成了ZnS纳米微晶。用TEM,SE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仪,荧光光谱分析仪等手段对纳米晶的微观形貌、结构、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六方晶型纤锌矿结构,粒度随着硫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硫化时间的缩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吸收边和结构峰蓝移,荧光光谱的峰位逐渐蓝移,量子尺寸效应显著。
2007, 36(2):309-312.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电磁动态注射机DPII-90,对不锈钢金属粉末316L和粘结剂的混合喂料进行稳态和动态注塑成型实验,研究振动参数对金属粉末和粘结剂混合喂料的均匀化和密实机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动态成型条件下的型坯密度明显大于稳态成型条件下的密度。当振动频率(或振幅)不变时,随着振幅(频率)的增大,型坯密度呈非线性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存在一个最佳值。在频率7Hz-10Hz,振幅50μm~150μm的范围内,注射出的型坯密度较高,密实性好。电镜扫描(SEM)发现,金属粉末与粘结剂的分散均匀和完善程度的变化规律和型坯密度随着振幅(频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2007, 36(2):313-317.
摘要:采用国产3Y-TZP亚微米粉体,通过双向模压结合等静压成形有效克服了条形试样的烧结弯曲,探讨了24h排胶工艺对预烧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预烧试样热膨胀曲线的测定、不同烧结温度试样力学性能和密度的比较及XRD定量分析确定了适宜的烧结工艺。结果表明,牙科支架用陶瓷,将预烧试样升至1550℃保温0.5h,排胶工艺对预烧试样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并无显著影响,对于即可获得足够的抗弯强度,提高其断裂韧性。
2007, 36(2):318-320.
摘要:研究了以钯粉和碳酸钠为原料制备多孔钯的烧结-溶解新工艺,用FESEM分析了多孔钯的微观结构形貌,并进一步研究了制备的多孔钯的力学性能和氢同位素的交排换代性能。结果表明,烧结-溶解工艺能稳定地制备出孔隙率为85.29%-87.82%的多孔钯,其压缩强度大于2MPa。室温下孔隙率为87.30%的多孔钯对氘的单位质量吸收量为0.0767L/g,氢同位素排代交换率为86.2%。
2007, 36(2):321-324.
摘要:研究了BaF2添加对高温超导氧化物YBCO先驱粉末的热力学行为及对织构组织和超导性能的影响。DTA分析结果表明,添加BaF2使YBCO先驱粉末升温过程中的包晶分解温度有所降低,同时使YBCO的包晶反应温度降低,对织构生长的温度区间影响不是很明显。SEM测量发现,YBCO的显微组织结构基本不变,说明BaF2的添加没有显著影响YBCO的织构生长和Y211在基体中的分布。磁化率测景表明,当BaF2含量小于10%(质量分数)时超导转变温度略有降低。
2007, 36(2):325-328.
摘要:为改善纳米晶交换耦合Nd2Fe14B/α-Fe永磁合金微结构以提高磁性能,用熔体快淬和动态晶化热处理的方法制备了纳米晶交换耦合Nd2Fe14B/α-Fe永磁体,采用XRD和TEM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动态晶化热处理对Nd10.5(FeCoZr)83.4B6.1永磁体磁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晶化相比,动态晶化可以在相同的晶化温度下缩短晶化时间,同时能细化晶粒,增强晶粒间磁交换耦合作用,提高磁性能。Nd10.5(FeCoZr)83.4B6.1合金快淬薄带经700℃,10min动态晶化热处理后,制得的粘结磁体获得最佳磁性能,剩磁Br=0.685T,内禀矫顽力Hcj=732kA/m,磁感矫顽力Hcb=429kA/m,最大磁能积(BH)m=75kJ/m^3。
2007, 36(2):329-331.
摘要:采用HDDR工艺制备出了各向同性Sm2Fe17Nx永磁粉,通过XRD,SEM,EDX等手段研究了Sm-Fe合金的凝固,均匀化热处理,氢化-歧化以及脱氢-再化合和氮化等过程中,合金的相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050℃,24h的均匀化热处理能有效地消除合金中的杂相,成功地制备出成分均一的单相2:17母合金:800℃氢化-歧化1h后,合金歧化成晶粒为纳米级SmHx和α-Fe,相同温度下脱氢-再化合2h后,合金又再化合为晶粒细小的2:17相,500℃氮化5h后,合金大量吸氮,晶格常数和单胞体积明显增加,体积膨胀量达6.28%;将上述制备的各向同性Sm2Fe17Nx永磁粉用质量分数为3%的环氧树脂粘结剂均匀包缚,获得了密度为6.04g/cm^3,磁性能为:Br=0.6704T,Hcj=015kA/m,(BH)max=73.7kJ/m^3的各向同性Sm2Fe17M粘结磁体。
刘纪德 金涛 赵乃仁 王志辉 刘金来 孙晓峰 管恒荣 胡壮麒
2007, 36(2):332-334.
摘要:采用Ni-Cr-B非晶中间层瞬间液相连接(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 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98,TLP连接在1230℃,8h真空条件下进行。利用扫描电镜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在不同温度对接头与母材进行了拉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化学成分与母材趋于一致;接头强度达到母材的标准,其它性能指标与母材相当,二者的应力一应变关系相同。
2007, 36(2):335-338.
摘要:采用高能球磨方法制备了PM304复合粉末。研究了纳米PM304粉末的真空烧结致密化和显微组织演化现象,并与未球磨粉末的烧结试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高烧结温度和延长烧结时间有利于提高相对密度,同时组织长大。1100℃,2h是最佳烧结工艺。机械合金化导致粉末纳米化,使真空烧结后的显微组织结构明显细化,使试样的相对密度和抗拉强度比未球磨粉末烧结后的试样有显著提高。
2007, 36(2):339-343.
摘要:研究了用分子束外延(MBE)在GaAs衬底上生长GaSb薄膜的工艺。为了减小因晶格失配度较大所引起的位错密度,采用低温GaSb作为缓冲层,有效降低了外延层中的位错密度,提高了晶体质量。通过X射线双晶衍射仪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分析,得到低温GaSb缓冲层的优化生长参数:厚度为20nm,生长速率为1.43μm/h,Ⅴ/Ⅲ束流比为2.0。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GaSb薄膜的发光特性:GaSb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主要由束缚激子(BE4)和施主-受主对(D-A)辐射复合发光峰组成,在50K时其发光峰强度最强,半峰宽最窄。
2007, 36(2):344-348.
摘要: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一种以离子镀TiN膜为基体的IrO2+Ta2O5涂层电极,通过极化曲线、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方法并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涂层的析氧电催化活性,并对460℃制备的涂层进行强化寿命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呈多孔、多裂纹的显微结构和多层电化学结构;制备温度对涂层表面形貌和电催化活性影响很大;该涂层阳极在保持了高电催化活性的同时,其使用寿命高于传统Ti基阳极,说明TiN作为此类催化电极的载体是可行的。
2007, 36(2):349-353.
摘要:采用感应熔炼方法制备了A2B7型La0.75Mg0.25Ni3.5-xAlx(x=0,0.02,0.06 0.1,0.3)四元贮氢合金,系统研究了Al元素部分替代Ni对A2B7型La0.75Mg0.25Ni3.5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La0.75Mg0.25Ni3.5由单一La2Ni7相组成:Al元素加入后,开始出现CaCu5型LaNi5相,当x=0.3时,LaNis相成为合金的主相。Rietveld分析表明:随着Al含量的增加,LaNi5相逐渐增多,Al的加入利于CaCu5型LaNi5相的形成。电化学测试表明:Al替代Ni对A2B7型合金La0.75Mg0.25Ni3.5电极活化性能影响不大:而最大放电容量随Al在La0.75Mg0.25Ni3.5-xAlx,合金中替代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放电电流密度为1600mA/g时,合金的倍率放电性能由68.8%(x=0)增加到81.16%(x=0.1)然后减小到65.67%(x=0.3)。此外,La0.75Mg0.25Ni3.5-xAlx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先增加而后下降。x=0.06时合金电极容量保持率最大(S100=85.21.%)。
2007, 36(2):354-358.
摘要:研究了微波加热条件下合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应用微波加热技术,以Al粉、Si粉、Al2O3粉为原料,成功地进行了不同Z值配比Sialon的合成。结果表明:利用微波反应合成β-Sialon,相比传统工艺具有降低烧结温度、缩短保温时间、节能省时等优势。
2007, 36(2):359-362.
摘要:采用固相法和水热法制备了BaAl2B2O7:Eu^3+系列发光体,研究了制备方法对其光谱特性的影响、助熔剂对发光强度和微观形貌的影响、激活剂浓度对发射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固相法制备的发光体Eu^3+存在621nm的^5D0→^7F2强发射和772nm的^5Do→^7F5.6弱发射,通过对多种助熔剂优选NaF为最佳的助熔剂,掺杂NaF的发光体仅在772nm的发射大幅度增强,说明助熔剂对发射光谱的特定波长有突出的增强作用:当掺杂Eu^3+浓度较低时和水热法制备的荧光体在455nm存在Eu^2+的4f^65d^1→^8S7/2强发射;此外还研究了BaAl2B2O7:Eu^3+中Eu^2+→Eu^3+的能量传递。
2007, 36(2):363-366.
摘要:分别在不同进料比、进料位置、加热/冷却温度的条件下,对TCAP工艺的全回流模式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从回流柱进料90%,分离柱加热/冷却温度为290℃/56℃条件下的分离效果最好,40次循环后分离系数为2183.87,60次循环后分离系数达到了3055.49,40次循环后产品端D含量高于99%,尾气端H含量高于95%;分离柱中点进料的分离效果远远没有回流柱进料的好。另外,高低温差、回流比对氢同位素分离也有影响,温差越大,加热温度越高,Pd/K解吸出的H含量越高,回流比越大,TCAP分离效果就越好。
2007, 36(2):367-371.
摘要:主要介绍了难熔金属W,Mo,Ta,Nb及其合金单晶的制备技术,单晶的发展现状,并对单晶制备技术和单晶材料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2007, 36(2):372-376.
摘要:在核废料中存在大量的由核裂变反应产生的铂族金属(FPs:包括Ru,Rh和Pd)。目前全世界的核废料中FPs的总量可以和自然界储量相比拟。并且随时间推移FPs的总量还会增加。未来FPs将是铂族金属的一个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FPs在核废料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常见提取方法。详细给出了FPs中各种核素的放射性质,阐述了开发和利用FPs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思路。介绍了FPs在核工业和高纯氢气制造上的应用,以及其它潜在的FPs应用领域。
总访问量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96号 邮政编码:710016 联系电话:029-86231117
E-mail:rmme@c-nin.com; rmme0626@aliyun.com
版权所有: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陕ICP备0500681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