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07年第3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连铸过程中超声细晶技术研究

      2007, 36(3):377-380.

      摘要 (1148) HTML (13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Al-1%Si合金水平连铸过程中施加功率超声对铸坯凝固组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波功率的提高,铸坯凝固组织得到了细化,同时Si元素晶界偏析得到了抑制。理论分析认为当功率超声频率为22.3kHz时,能够发生空化效应的最大空化泡半径为1.02×10^-4m,且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空化泡数量增多。空化泡崩溃时产生局部高温高压,从而导致晶粒细化,改善了Si元素的分布情况。

    • Mn对Mg—Zn—Y合金中准晶相凝固组织形貌的影响

      2007, 36(3):381-385.

      摘要 (1159) HTML (131)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讨论了Mn对镁基准晶中间合金中三维二十面体球形准晶相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在Mg-Zn-Y基准晶中间合金熔体中加入一定量的Mn元素后,在常规铸造条件下的结晶凝固过程中,完全可以改变Mg-Zn-Y基准晶中间合金中准晶的形成过程,获得稳定的均一二十面体初生Mg45Zn47Y5Mn3准晶相,避免了十面体准晶相的出现,改变了准晶相最终的形貌,由于Mn的加入,使初生准晶相的颗粒尺寸明显变小,使之由尺寸为60gm~80gm的花瓣状变成尺寸为≤20gm的球形状。Mn的加入,降低了镁基准晶中间合金的生产成本,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 (Y,Bi,Sc)VO4:Eu^3+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

      2007, 36(3):386-389.

      摘要 (1229) HTML (13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高温固相法在900℃,保温6h的条件下制备了YVO4单相粉末样品。在紫外光254nm激发下,YVO4:Eu^3+的激发光谱由VO4^3+的吸收带和Eu^3+的电荷迁移带组成。发射光谱为Eu^3+的^5D0→^7Fj(J=1,2,4)跃迁。在Eu^3+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掺杂Bi^3+和sc^3+,随着Bi^3+浓度的增加,激发光谱宽化,但发射强度变弱;SC^3+浓度的增加则使YVo4:Eu^3+的发射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在147nm激发下,(Y,Bi,Sc)VO4:Eu^3+的发射光谱相对于YVO4:Eu^3+有降低趋势。

    • 表面损伤层对Hg1-xMnxTe晶片电学参数的影响

      2007, 36(3):390-393.

      摘要 (1201) HTML (14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范德堡法在77K下对多个Hg1-xMnxTe晶片化学抛光前后的电学性能进行了Hall测量。结果发现:与化学抛光后所测值相比,抛光前所测得的电阻率和霍尔系数值相对较小,而霍尔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相对较大,其中电阻率和霍尔迁移率在化学抛光前后变化幅度分别高达25%和31%,而霍尔系数和载流子浓度的变化幅度只有2%左右。化学抛光前,晶片表面损伤层内存在大量位错,对载流子的迁移造成散射,使得损伤层中的霍尔迁移率降低,但化学抛光前所测得的霍尔迁移率反而比抛光后的大,增幅最小的也达到了21%。本研究在3层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对这一反常现象以及化学抛光前后其它电学参数的变化进行了解释。

    • 贵金属在载体上的分布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2007, 36(3):394-397.

      摘要 (1238) HTML (144) PDF 0.00 Byte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Pt,Pd,Rh3种贵金属作为汽油车用三效催化剂的主要催化活性组分,制备了2组具有不同组合与分布形式的分层催化剂和分区催化剂,并通过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进行了催化活性评价。通过对表征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空燃比特性、起燃特性和催化转化效率的对比分析,研究了3种贵金属的组合与分布对催化剂3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贵金属的组合与分布方式会对催化剂的3大特性产生显著影响;贵金属分层分布催化剂与分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空燃比特性和起燃特性,其中PtRh(o)/Pd(i)催化剂表现最佳,但贵金属分区催化剂,主要是PtRh组合在近发动机端的分区催化剂,在所有催化剂中表现出最优异的起燃特性;因此,在进行欧3、欧4等车用排放控制系统设计时,可以利用不同贵金属组合与分布催化剂的独特性能优势,在同一载体或同一系统中的不同载体上进行可控的贵金属负载与分布,来提高催化剂的综合性能;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效果预期比单纯提高贵金属含量获得的效果好得多。

    • 吸铸对钛钒铬基合金结构和贮氢性能的影响

      2007, 36(3):398-401.

      摘要 (1307) HTML (14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吸铸对钛钒铬基合金结构和贮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铸有利于钛钒铬基合金单一BCC结构固溶体相的形成,使合金相的点阵常数略有减小;吸铸使钛钒铬基合金的放氢压力平台的斜率因子Sf降低,平台压力略有降低,活化性能变差,还使合金吸氢量和放氢量均有提高;随着Cr含量的增加,合金放氢的平台压力逐渐升高,放氢量提高。

    • 通过形变时效析出NbC提高FeMnSiCrNiNbC合金形状记忆效应

      2007, 36(3):402-404.

      摘要 (1344) HTML (14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免训练、高可恢复变形量的FeMnSiCrNi合金,研究了直接时效和形变时效对FeMnsiCrNiNbC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通过TEM分析了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直接时效相比,10%室温形变后时效对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提高更显著。形变后产生的晶体缺陷提供了NbC的形核位置,使NbC的析出速度显著增加,析出数量增多,粒径减小,因而对基体的强化效果更显著。同时NbC析出导致的弹性应变场提高了应力诱发£马氏体逆转变的可逆性。

    • 过渡金属取代磷钼酸修饰铂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2007, 36(3):405-407.

      摘要 (1291) HTML (16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证实了磷钼酸修饰铂电极对甲醇氧化具有较高活性的基础上,合成了3种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酸,通过红外光谱测试仍为Keggin结构,并制备了过渡金属取代磷钼酸修饰铂电极,研究了修饰铂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及对甲醇的催化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3种过渡金属取代的磷钼酸修饰铂电极均对甲醇氧化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其中锰取代的磷钼酸修饰电极对甲醇的催化活性最高。

    • 热液静挤压93W-4.9Ni-2.1Fe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2007, 36(3):408-411.

      摘要 (1210) HTML (151)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热液静挤压工艺对液相烧结态93W-4.9Ni-2.1Fe合金进行了变形,挤压温度为1200℃,变形量60%~75%:系统研究了挤压态合金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挤压态合金的钨颗粒内部表征为高密度位错构成的胞状亚结构,而粘结相在挤压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挤压态合金的强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延伸率则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而不断减小。

    • 薄膜厚度对HfO2薄膜残余应力的影响

      2007, 36(3):412-415.

      摘要 (1352) HTML (13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HfO2薄膜是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的,利用ZYGO干涉仪测量了基片镀膜前后曲率半径的变化,计算了薄膜应力。对样品进行了XRD测试,讨论了膜厚对薄膜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厚度HfO2薄膜的残余应力均为张应力,应力值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薄膜厚度达到一定值后,应力值趋于稳定。从微观结构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微结构演变引起的本征应力变化是引起薄膜残余应力改变的主要因素。

    • MOCVD生长GaN力学性能研究

      2007, 36(3):416-419.

      摘要 (1149) HTML (135)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MOCVD技术在蓝宝石衬底(0001)面上生长了GaN外延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分析了薄膜表面形貌,利用纳米压痕仪和UMT试验机考察了GaN膜的硬度、临界载荷以及摩擦学性能等。结果表明,薄膜以二维模式均匀生长,表面平整,硬度达22.1MPa,弹性模量为299.5GPa,与衬底结合紧密,临界载荷达1.6N,与GCr15钢球对磨时摩擦系数仅为0.13,与Si3N4陶瓷球摩擦时膜很快就磨穿。

    • TC4合金表面激光熔覆B4C及B4C+Ti粉末涂层的微观组织

      2007, 36(3):420-423.

      摘要 (1229) HTML (15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XRD,SEM和EDS分析手段对B4C和B4C+10%Ti(质量分数,下同)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C4合金表面B4C与B4C+10%Ti激光熔覆层的组成相基本相同,均由TiC1-x,TiB,TiB2和Ti相组成,说明在TC4合金表面熔覆过程中有一部分Ti进入熔覆层并与B4C发生化学反应原位生成了TiB,TiB2和TiC1-x相。TiC1-x相以树枝状相形式存在,TiB2相以粗大须状相形式存在,TiB相以细小须状相形式存在。熔覆层与基底结合良好,没有发现裂纹与孔洞。基底热影响区呈淬火组织形貌,为典型的针状马氏体组织特征。与B4C激光熔覆层相比,B4C+10%Ti激光熔覆层的组织细小,TiB相含量增多,TiB2相含量减少。

    • RuO2含量对Ti/SnO2+Sb2O3/RuO2+PbO2阳极性台皂的影响

      2007, 36(3):424-427.

      摘要 (1383) HTML (133)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以钛为基体、SnO2+Sb2O3为中间层、RuO2+PbO2为活性层的Ti/SnO2+Sb2O3/RuO2+PbO2电极。应用极化曲线法和循环伏安法测定不同RuO2含量下电极在25℃,0.5mol/LH2SO4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RuO2含量的增加,相同电极电位下的电流密度增大;相同的扫描速率下,RuO2含量增加,电极的伏安电荷值增加,即电极的电催化活性随着Ru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0mol/LH2SO4溶液中,60℃、电流密度为2.0A/cm^2条件下,电极寿命快速检测结果表明,Ti/SnO2+Sb2O3/RuO2+PbO2电极的寿命随RuO2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与不加有SnO2+Sb2O3中间层的Ti/RuO2+PbO2电极相比,电极寿命则显著增加。RuO2的含量还对电极的表面形貌有明显的影响。

    • V对贮氢合金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07, 36(3):428-430.

      摘要 (1154) HTML (12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开发AB5型稀土系低Co贮氢合金,研究了加V低Co贮氢合金M/Ni3.55Co0.3Mn0.4Al0.25Cu0.15Fe0.1Cr0.1Zn0.13Vx(x=0.02,0.05,0.08)V含量变化对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加V低钴贮氢合金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但V的加入应严格控制。在本研究范围内,x=0.02的加V低钴贮氢合金具有最佳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 金纳米粒子对染料分子光学性质的影响

      2007, 36(3):431-434.

      摘要 (1442) HTML (13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金纳米粒子对染料罗丹明6G(R6G)和荧光素(FL)光学性质的影响。表面有柠檬酸根保护层的金纳米粒子吸附带正电荷的罗丹明6G后,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红移;但吸附带负电荷的荧光素后,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几乎不受影响,这可能与粒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有关。罗丹明6G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表明其平躺吸附在金纳米粒子表面,非辐射能量转移的发生和不利的吸附取向导致罗丹明6G荧光信号强度减弱,相反,荧光素由于与金纳米粒子表层柠檬酸根之间有静电排斥作用,产生了一段距离,使得荧光信号增强。

    • 退火Cu-W薄膜组织结构与残余应力

      2007, 36(3):435-439.

      摘要 (1229) HTML (141)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温度真空原位退火工艺为手段,促使制备在单晶Si(100)和Al2O3基底上的Cu-W薄膜发生相变。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晶体取向,偏振相位移技术分析薄膜残余应力。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变化,薄膜相变呈现连续变化,由初始的非晶态晶化,出现类W的亚稳态固溶体相,以及随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增加,发生Spinodal分解,亚稳固溶体完全分解为W和Cu两相。薄膜发生相变时产生拉应力作用,而在晶粒生长阶段,拉应力释放。

    • LiC0O2电极材料晶体结构的XRD和TEM研究

      2007, 36(3):440-444.

      摘要 (1262) HTML (146)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在研究锂离子正极材料LiC0O2晶体结构中的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合成的LiC0O2以及脱锂态产物LixC0O2(0〈x〈1)的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反映了LiC0O2粉末颗粒晶体结构的统计性集体特征,电子衍射反映了LiC0O2单颗粒的精细晶体结构特征,2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LiC0O2粉末颗粒的晶体结构,从而为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提供依据。

    • DLC膜对NiTi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

      2007, 36(3):445-449.

      摘要 (1179) HTML (16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新型等离子浸没离子注入和沉积(PIIID)法以C2H2为等离子源对NiTi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利用Raman光谱分析膜层结构;采用纳米压痕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涂层前后NiTi合金的表面力学性能和表面成分,利用电化学阻抗谱和动电极化测试涂层前后基体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NiTi合金表面的膜层是DLC:经过PIIID处理后,基体表面由原先的TiOz转变为DLC;纳米硬度和杨式模量得到提高;耐腐蚀性能获得明显改善。

    • 燃烧合成Mg2Ni的影响因素

      2007, 36(3):450-453.

      摘要 (1226) HTML (133)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XRD和SEM对Mg-Ni体系燃烧合成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Ni压坯预热至440℃以上均可热爆合成Mg2Ni,且预热速度越大产物越致密;过大的压坯密度,降低了体系的燃烧温度,影响Mg,Ni间的反应程度;而对于细小的Mg粒,由于较高的燃烧温度,导致合成产物出现严重的烧结现象;此外热爆合成产物在一定温度下适当的保温,有助于提高Mg2Ni的纯度。

    • 蠕变TiAl基合金中等轴和层片状γ变形组织比较研究

      2007, 36(3):454-458.

      摘要 (1117) HTML (127)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一种由等轴状γ和(扩砚)区域组成的双态组织Ti-47Al-2Nb-2at%Mn+0.8v01%TiB2合金经650℃~750℃,250MPa~350MPa蠕变变形后的变形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类型γ相中都能观察到1/2〈110】普通位错和1/6〈112】或者1/6〈121】变形孪晶。然而,在层片状γ中还可以同时观察到〈101】超位错及层错。这种变形机制差别可能与层片状γ相中较低的Al和较高的Nb含量有关。

    • 氧化钼氢还原动力学研究

      2007, 36(3):459-462.

      摘要 (1328) HTML (143)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MoO3还原为MoO2,MoO2还原为Mo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控制MoO3还原为MoO2的主要步骤为界面化学反应,该步骤的表观活化能为58.1kJ/mol;控制MoO2还原为Mo的主要步骤为内扩散,该步骤的表观活化能为30.1kJ/mol。

    • 纳米晶钨铜合金表面上不寻常的电弧分布及电击穿机理

      2007, 36(3):463-466.

      摘要 (1234) HTML (13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真空电炉中利用机械合金化和热压烧结法制备出纳米晶块体钨铜合金。在进行电击穿实验时,电弧在其表面出现了分散现象,明显不同于相应传统材料电弧集中在局部的现象。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在电击穿时由于较低的逸出功、大量晶界的存在和纳米尺度的粒子能窄化钨铜界面的势垒而诱发大量电子发射所致。

    • 变形及热处理对Zr-Sn-Nb新锆合金第二相粒子的影响

      2007, 36(3):467-470.

      摘要 (1195) HTML (14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Zr-Sn-Nb新锆合金样品分组进行不同的热加工,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电镜(HRTEM)观察并分析它们的显微组织和第二相粒子成分。TEM观察发现,1000℃样品与580℃样品相似,第二相粒子呈弥散分布。其它样品中第二相粒子分布不太均匀,随着保温温度升高,带状分布的第二相增多。EDS分析发现样品中存在Nb/Fe比不同的2种Zr-Nb-Fe第二相粒子和不含Fe元素的βNb粒子。

    • 热处理方法改善CdZnTe晶体性能研究

      2007, 36(3):471-474.

      摘要 (1366) HTML (130)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电阻率为10^3-6Ω·cm的In掺杂Cd0.9Zn0.1Te晶片在Te气氛和Cd/Zn平衡蒸汽压下进行了热处理,对电阻率为10^8-9Q·cm的非掺杂晶片则在In气氛和Cd/Zn平衡蒸汽压下进行了热处理。结果表明,In掺杂Cd0.9Zn0.1Te晶片经处理后电阻率可提高3个数量级。非掺杂晶片在In气氛中热处理可很容易地改变导电类型,在热处理温度700℃,In分压6.1×10^-4Pa,退火时间达48h后,电阻率可以提高到2.6×10^9Ω·cm。

    • 激光快速成形Ti-6Al-4V合金力学性能

      2007, 36(3):475-479.

      摘要 (1558) HTML (134)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激光快速成形Ti-6Al-4V合金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和锻造件相比,激光快速成形沉积态Ti-6Al-4V合金的拉伸性能具有高强低塑特点和更显著的各向异性;成形试样的组织、氧含量和冶金缺陷都将影响到拉伸性能,其中组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氧含量和熔合不良缺陷:对于氧含量符合GJBGJB2921-1997标准的激光快速成形Ti-6Al-4V合金,经固溶时效热处理后所获得的网篮组织综合性能最好,不论是强度指标还是塑性指标都高于锻件标准。

    • 成分微调对中强钛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2007, 36(3):480-483.

      摘要 (1263) HTML (13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成分微调在Ti-6Al-4V合金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Ti—Al—V-Si四元系TC4S两相钛合金。研究表明,添加少量合金元素Si,并对Al,V元素含量进行微调,使新合金的主要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强度、塑性和断裂韧性得到良好匹配,从而满足了设计要求。TC4S合金可以在不明显降低塑性和韧性的前提下,比Ti-6Al-4VELI合金的强度提高80MPa-100MPa。

    • 放电等离子原位烧结制备TiC+TiB/Ti复合材料

      2007, 36(3):484-488.

      摘要 (1092) HTML (12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通过Ti与B4C之间的原位反应合成TiC+TiB/Ti复合材料。首先通过热力学计算判断可能发生的反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球磨混合粉以及烧结后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测定材料的相对密度和硬度,并探讨了Ti与B4C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C+TiB/Ti复合材料的致密化过程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采用SPS技术,在1150℃保温5min的条件下,Ti与B4C能同步完成反应、烧结、致密化,生成TiC+TiB/Ti复合材料,并且原位生成的增强相分布均匀且细小。

    • 两种新型钛合金的Ames试验研究

      2007, 36(3):489-492.

      摘要 (1268) HTML (13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对TLE及TLM2种β型医用钛合金的致突变作用进行生物学评价,试验分别设计5个剂量组、自然回变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以及阳性对照组,采用平板掺入法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的条件下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种声型医用钛合金每剂量组各菌株回变菌落数均与自然回变菌落数接近,未超过其2倍,而阳性对照组超过自然回变菌落数的2倍以上。说明TLE,TLM在检测剂量(0.16ul/皿~100ul/皿)范围内反应结果为阴性,即不具有点突变诱变性。

    • 预变形对高强Al-Cu-Li-X铝锂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

      2007, 36(3):493-496.

      摘要 (1293) HTML (14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拉伸试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固溶淬火后预变形程度对新型高强Al-Cu-Li-X铝锂合金2A97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变形量增加,135℃时效48h合金强度明显提高,塑性缓慢下降,变形量为4.7%合金的抗拉强度为584MPa,延伸率为12.6%,淬火后的预变形量控制在4%-6%得到比较理想的强塑性匹配。预变形促进基体乃相析出,并使其显著细化和均匀分布。

    • 放电等离子烧结Fe3B/(Pr,Tb)2Fe14B块体纳米晶双相复合永磁体的性能

      2007, 36(3):497-499.

      摘要 (1611) HTML (126)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将非晶Pr4.2Tb0.3Fe78B17.5薄带制备成块状纳米晶复合磁体。研究了烧结条件对磁体密度、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的升高可使磁体得到高致密度,但同时由于其晶粒长大,结果导致磁性能的恶化。在最佳烧结条件下得到磁体的磁性能为Br=1.02T,JHc=220kA/m。磁体具有较好的微观结构,平均晶粒尺寸为20nm。

    • 往复挤压及正挤压AZ91D镁合金丝材的组织及性能

      2007, 36(3):500-504.

      摘要 (1205) HTML (126)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AZ91D镁合金铸锭在330℃往复挤压4道次后,在300℃连续正挤压制成Ф5mm的丝材,用OM,SEM分析不同方式挤压前后组织的变化,研究往复挤压及随后正挤压对其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AZ91D镁合金往复挤压4道次及连续正挤压制备的矽5mm丝材组织均为等轴晶,晶粒尺寸分别为小于10um及1um~3um。经往复挤压及随后的正挤压,AZ91D铸造镁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均可得到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基体组织α-Mg和强化相β-Mg17Al12的细化。往复挤压4道次后,材料真应变高达20.36,正挤压过程中等效应变速率达到0.192s^-1,AZ91D镁合金往复挤压及正挤压晶粒的细化机制主要包括破碎、动态再结晶和动态回复。

    • 热变形行为与BT22钛合金的组织演变

      2007, 36(3):505-508.

      摘要 (1398) HTML (129) PDF 0.00 Byte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高温热模拟压缩试验和微观组织研究,探索了热变形参数对BT22钛合金内部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BT22钛合金组织对温度敏感,锻造建议在780℃进行,严格控制温升(尤其是终锻温度)。在两相区锻造时,随变形速率的增加,α相尺寸减小。在60%~70%之间存在着晶粒明显细化的临界变形量,这一临界变形量是锻造时必须控制的最小变形量。

    • 熔盐电解法制取Al-Mg-RE三元合金

      2007, 36(3):509-512.

      摘要 (1260) HTML (13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MgO为原料、RECl3-KCl-MgCl2为电解质,熔盐电解法制取Al-Mg-RE三元合金。结果表明:RE是由Al直接还原得到,而Mg是由电解得到的:可制得RE含量为0-8%~1.2%,Mg含量为1%-4%的三元合金;电解温度在720℃~780℃之间,电流效率随电解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电流效率最高可达到81.3%,但超过780℃,电流效率随电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电流密度在0.8A/cm^2时电流效率最高,过低或者过高的电流密度都可以降低电流效率;电解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Cl2。

    • 自蔓延高温合成La1-xSrxMnO3过程中杂质产生原因的热力学分析

      2007, 36(3):513-516.

      摘要 (1383) HTML (127)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力学计算和实验分析相结合,分析了自蔓延高温合成La1-xSrxMnO3过程中杂质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消除杂质的方法。结果表明:当采用Mn02稀释剂时,由于生成La2SrO4的吉布斯自由能与生成SrMnO3的自由能相当,自蔓延高温合成产物中容易生成La2SrO4杂质相,采用La1-xSrxMnO3作稀释剂,可以避免La2SrO4的产生;当稀释剂较多时,合成产物中容易产生Mn3O4杂质相,消除的方法是控制稀释剂添加量,控制自蔓延反应速度和体系温度。

    • 高温稀土永磁Sm(Co0.72Fe0.15Cu0.1Zr0.03)7.5的烧结和磁性能研究

      2007, 36(3):517-520.

      摘要 (1299) HTML (146) PDF 0.00 Byte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高温稀土永磁Sm(Co0.72Fe0.15Cu0.1Zr0.03)7.5,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磁体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过低,则磁体的致密度较低,难以获得优良的磁性能;烧结温度过高,则Sm挥发,磁体的Sm含量降低,磁性能恶化。磁体的最佳烧结条件为:温度1215℃,保温45min。在上述条件制备的磁体在25℃及500℃时的剩磁夙、内禀矫顽力Hci、最大磁能积(BH)max分别为:0.94T,2276.6kA/m,171.9kJ/m^3及0.67T,509.4kA/m,81.2kJ/m^3;磁体的占.日退磁曲线在500℃时保持为直线,内禀矫顽力温度系数声(25℃-500℃)为-0,16%/℃,最高使用温度达到533℃。

    • Al-Mg系自生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

      2007, 36(3):521-524.

      摘要 (1187) HTML (13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外加增强体与基体间异质界面对材料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基于粉末冶金技术的原位复合新工艺,并制备出自生金属间化合物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纤维均匀分布在基体中,并平行于材料制备时的挤出方向;原位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明显,屈服强度比外加复合材料和基体分别高出28%和95.7%,断裂强度则相应提高了20.6%和88.5%;原位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是基体和增强体间界面结合良好,既能发挥基体的塑韧性,又能有效发挥自生增强体的强度优势,材料的断裂机制为自生纤维脆性断裂和劈裂。本研究同时表明,此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效率高,容易实现产业化。

    • 牙科低金含量银钯合金时效强化机制

      2007, 36(3):525-527.

      摘要 (1103) HTML (13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差热分析、显微硬度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对牙科低金含量银钯合金的时效强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400℃等温时效20min和459℃等温时效10min样本的显微硬度较ST组样本分别提高了50%和128.5%,600℃等温时效5min组样本显微硬度较ST组样本降低了8%;合金在459℃和600℃有明显CuPd相析出,但是CuPd相与硬度的提高没有联系,合金硬度提高与Cu原子从基质相析出有关。

    • 镁合金微弧氧化-化学镀的研究

      2007, 36(3):528-532.

      摘要 (1426) HTML (13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能谱分析(EDS)、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以微弧氧化为前处理,以硫酸镍为主盐的镁合金“无氟酸性”化学镀工艺及其镀层性能。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可以有效地防护镁合金,在其表面实现以硫酸镍为主盐的“无氟酸性”化学镀,得到了对环境友好的化学镀新工艺:所得微弧氧化一化学镀层致密、颗粒细小,镀层HV硬度为10195MPa,耐蚀性能显著提高,自腐蚀电位提高为-0.2V左右,钝化区间达800mV左右:化学镀层与镁合金基体结合力明显加强。

    • 粉末冶金法制备SiC颗粒增强AZ81镁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2007, 36(3):533-536.

      摘要 (1253) HTML (15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粉末冶金法制备SiC颗粒增强AZ81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与AZ81基体相比,通过加入一定合适体积的SiC颗粒,SiCp/AZ81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韧性、硬度均有了较大提高,其最大值分别达到271.61MPa,5.96MPa·m^1/2,2.52GPa。

    • 钛合金粉末注射成形溶剂脱脂工艺研究

      2007, 36(3):537-540.

      摘要 (1536) HTML (132) PDF 0.00 Byte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粉末注射成形方法制备了钛合金坯体,然后利用溶剂脱脂方法脱除坯体中可溶性粘结剂。通过对溶剂脱脂动力学分析表明,在脱脂过程中,存在动力学控制步骤转化的过程,提出了脱脂临界厚度的概念。当厚度超过5mm时,试样脱脂过程受扩散控制,在常温下进行溶剂脱脂时,其扩散系数为1.86×10^-6cm^2·s^-1,活化能为12.96kJ.mol^-1.K^-1;在厚度小于5mm时,试样脱脂过程受粘结剂溶解和扩散混合控制。

    • 挤压铸造TiB2P/Al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2007, 36(3):541-545.

      摘要 (1039) HTML (8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备TiB2p/Al复合材料,并借助XRD,SEM,TEM和三点弯曲、摩擦磨损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该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组织致密,颗粒分布均匀,相组成主要为Al和TiB2。TEM观察表明,T6态复合材料基体中发现大量细小的β'析出相和位错。部分界面上存在不连续的块状反应物MgAl2O4。45%TiB2P/Al(体积分数,下同)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为934MPa,弹性模量为183GPa,比30%TiB2P/Al复合材料的分别提高了34%和28%。常温干摩擦条件下,TiB2P/Al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变化平缓(在0.2左右波动),明显低于铝合金的摩擦系数;且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较为平整、光滑,未观察到大塑性变形,呈现出良好的自润滑性能。

    • 双连续TiB2-Cu基发汗陶瓷复合材料抗烧蚀行为

      2007, 36(3):546-549.

      摘要 (1241) HTML (129) PDF 0.00 Byte (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粉末烧结结合自发浸渗法制备高体积TiB2含量(~83%)的双连续TiB2/Cu基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子探针(EPMA)分析了试验材料烧蚀前后微观组织形貌。用等离子火炬电弧加热器对材料表面瞬时加热来考察复合材料的抗热冲击和抗烧蚀行为。结果表明:材料在电弧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没有出现崩裂现象,材料表面也没有裂纹产生,说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热冲击性能;微观组织分析表明,金属Cu相在材料烧蚀区-过渡区-基体区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靠近烧蚀区没有检测到金属相的存在,说明在高温下金属起到了“发汗冷却”作用,烧蚀机理为金属相的发汗冷却、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

    • 钨粉化学镀铜对W/15Cu电子封装材料性能的影响

      2007, 36(3):550-553.

      摘要 (1394) HTML (130)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化学镀铜的方法在钨粉中加入诱导铜,经压型,熔渗后制成W/15Cu合金。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材料的显微结构,并测出合金样品的密度、气密性、热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能,通过与传统工艺制备的W/15Cu合金的显微组织以及物理性能方面做比较,讨论了钨粉化学镀铜对W/15Cu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钨粉化学镀铜对于提高钨生坯成形性能、改善钨铜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提高材料物理性能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经过综合比较,镀铜含量以2%为宜。

    • 低温反应自熔法原位合成MgO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2007, 36(3):554-558.

      摘要 (1089) HTML (12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低温反应自熔新工艺,由经过预氧化的Mg粉原位合成了MgO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并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低温反应自熔时,因Mg颗粒处于全熔或半熔状态,表面的氧化膜得到了有效地破碎、细化,并在液相熔蚀和自身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球化成微米和亚微米级MgO颗粒;形成的MgO颗粒不但与基体结合良好、分散均匀,而且因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对基体产生了较好的增强效果。与粉末冶金法相比,采用低温反应自熔法制备的镁基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均显示出明显优势。

    • 复合电镀机理研究及最新进展

      2007, 36(3):559-564.

      摘要 (1132) HTML (13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合电镀是制造复合材料的一种新方法,在过去的30多年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关于电镀工艺和镀层性能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对镀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工艺和性能的研究。本文在综合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复合电镀机理研究历史和现状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复合电镀机理研究的概况,评述了机理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给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探讨了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展望了今后复合电镀机理研究的方向及其发展趋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