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09年第38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高应变率下细晶W-Ni-Fe合金的力学行为与局部绝热剪切带的形成

      2009, 38(12):2069-2074.

      摘要 (1719) HTML (158) PDF 35.56 K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晶粒细化和添加微量稀土元素Y对93W-4.9Ni-2.1Fe合金在动态压缩状态下力学行为的影响,观察分析显微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93W-4.9Ni-2.1Fe合金在高应变率加载下会出现应变硬化和热软化现象,合金强度和延性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加;与传统W-Ni-Fe合金相比,细晶W-Ni-Fe合金在高应变率下具有更高的合金强度和延性,同时能在较低应变率下形成明显的局部绝热剪切带。表明细化晶粒能提高W-Ni-Fe合金的强度以及绝热剪切敏感性;另外,添加微量稀土元素Y能提高W-Ni-Fe合金在高应变率下的强度和延性,并且在低应变率下发生绝热剪切,稀土元素Y的添加有利于绝热剪切带的形成。

    • 电沉积宽晶粒度分布纳米镍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

      2009, 38(12):2075-2079.

      摘要 (1798) HTML (146) PDF 35.56 K (1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直流与脉冲电沉积分别制备平均晶粒度为20~30 nm,宽晶粒度分布(5~120 nm)的纳米镍。在室温静拉伸应变速率范围内,直流电沉积制备的纳米镍的平均抗拉强度和平均断裂延伸率分别为1176 MPa与10.6%。而由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的纳米镍抗拉强度可达1500 MPa之上,最高断裂延伸率可达13.3%。与电沉积获得的普通窄晶粒度分布的纳米镍相比,宽晶粒度分布的纳米镍的塑性要高出100%以上。其原因是大型晶粒内部允许位错的存在,且理论计算表明,晶内位错可通过Frank-Read源机制进行增殖。

    • 大规模合成近乎单分散的镍三维纳米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2009, 38(12):2080-2084.

      摘要 (2001) HTML (149) PDF 35.56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包覆剂,通过一种改进的水热法合成近乎单分散的镍三维纳米结构。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立方相的镍晶体是由中心放射状生长的纳米矛头组成的花状三维纳米结构,其尺寸约为1.5 μm。这些纳米矛头具有均一的形状:其根部为(120±20) nm,顶部为(15±5) nm,长度为(400±50) nm,厚度为(10±2) nm。对比实验表明,镍三维纳米材料的花状形貌受到反应时间、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协同效应的控制。良好的催化性能表明,这种镍三维纳米结构将来很可能成为一种优异的催化剂。

    • 短切SiCf/LAS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与介电性能

      2009, 38(12):2089-2092.

      摘要 (2311) HTML (157) PDF 35.56 K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出致密的短切SiCf增强LAS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并讨论保温时间与热压压力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频率在8~12 GHz之间,复合材料复介电常数实部ε′由基体的7.6上升到10~100,虚部ε″由基体的0.34上升到40~160,介电损耗tgδ由基体的0.04上升到1~20,并具有明显的频散效应。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或热压压力的提高,复合材料ε′增大,ε″与tgδ减小。此外,断口形貌的SEM观察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或热压压力的提高,复合材料界面层变厚。

    • Al-Zn-Mg-Cu合金第二相粒子及其无析出区与晶界的作用过程研究

      2009, 38(12):2093-2099.

      摘要 (2163) HTML (179) PDF 2.29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一种含Sc和一种含Cr、Mn、Ti、Zr的Al-Zn-Mg-Cu合金,采用透射电镜研究合金中第二相粒子周围的无析出微区和晶界上的无沉淀析出带及其相互的作用过程,给出单个第二相粒子对晶界作用力的方程。当驱使晶界迁移的动力大于粒子及其周围的无析出微区对晶界的阻碍作用时,晶界被粒子穿透而形成孔洞。在晶界扫过粒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减速两个阶段。晶界位于粒子直径区位置时所受的阻力最小、运动速度最大。当晶界能与相界能增量之和等于晶界运动的驱动力时,晶界被粒子钉扎而停止运动。在晶界迁移的过程中,溶质原子倾向于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晶界和粒子周围的无析出区对晶界的迁移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 铝-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焓的计算

      2009, 38(12):2100-2105.

      摘要 (1773) HTML (147) PDF 409.45 K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详细分析了二元铝-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焓的Miedema计算值和文献报道数据的误差分布。结果表明,计算值相比于文献中实验数据普遍呈现负偏差。为此,计算研究中需要针对铝-稀土元素重要的影响因子——稀土原子与铝原子的半径比来修正热力学计算模型。对铝-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系列计算结果及其误差分析说明,修正的Miedema模型计算值更加接近实验值,误差由原来的36%缩小到目前的5%。并利用MTDATA热力学计算软件部分验算计算结果,证明依据新模型的热力学计算预测更加准确可靠。用新模型计算了常见的铝-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焓,同时也计算了Al-Er,Al-Tb,Al-Gd 等研究数据缺乏的铝-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焓。

    • 多孔结构分形分析及其在材料性能预报中的应用

      2009, 38(12):2106-2110.

      摘要 (1756) HTML (143) PDF 2.90 M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形理论表征孔隙的结构特征,通过对烧结不锈钢纤维多孔材料的扫描电镜(SEM)照片进行图像处理和分形分析,详细研究图像分辨率、获取图像时的放大倍数、灰度图转化为二值图时阈值的大小等因素对孔结构分形分析结果的影响,并研究它们与分形维数的定性关系。结果表明,采用的烧结纤维多孔材料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图像分辨率、放大倍数、阈值等因素对分形维数计算结果影响显著:与SEM图像的原始分辨率相比,分辨率变化越大则分形维数越大;分形维数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大而减小;灰度图转化为二值图时的阈值存在最佳值,且随着阈值的增大,分形维数先增大后减小。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多孔材料孔隙度和渗透性能与孔结构分形维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可通过孔结构分形维数、面孔隙度、孔径等参数合理预测多孔材料的体孔隙度、渗透性能,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 Ag/CuO复合材料反应合成热力学分析

      2009, 38(12):2111-2115.

      摘要 (2104) HTML (185) PDF 543.26 K (1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Ag/CuO复合材料在反应合成制备中各元素、亚金属氧化物与1 mol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标准自由焓的热力学计算,绘制了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考虑到氧压力对反应进行有重要影响,在标准自由焓与温度关系图中绘制了氧压力随温度变化的直线。结果表明:Ag与O2,Cu2O与O2的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其发生可逆转变的温度分别为586.818,667.663 K;氧的压力对金属氧化物的分解有重要影响:压力越低,金属氧化物越易分解;并通过热力学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了Ag/CuO复合材料反应合成烧结工艺。

    • 0Cr18Ni9Ti金属橡胶过滤材料最大孔径研究

      2009, 38(12):2116-2120.

      摘要 (1689) HTML (144) PDF 915.91 K (1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金属橡胶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一定合理简化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方法推导出金属橡胶过滤材料最大孔径的理论公式,并利用气泡试验孔径测定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该公式准确地反映出金属橡胶过滤材料最大孔径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设计金属橡胶过滤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大晶粒单相Ni-50Al金属间化合物高温塑性

      2009, 38(12):2121-2125.

      摘要 (1521) HTML (153) PDF 2.38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原始晶粒尺寸为220 mm的正化学计量比单相Ni-50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合金在温度1000~1100 ℃,应变速率7.5×10-4~1×10-3 s-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高温塑性变形能力;在1075 ℃,应变速率为8.75×10-4 s-1时,最大延伸率可达139%。金相显微分析表明,原始大晶粒组织经高温塑性变形后显著细化;EBSD与 TEM分析表明,变形过程中小角度晶界持续产生,较小角度晶界向较大角度晶界不断演变,最终导致晶粒显著细化。显微结构综合分析表明,大晶粒Ni-50Al合金的高温塑性变形是由位错的交滑移与攀移等交互作用产生的连续动态回复和再结晶导致的。

    • TC4合金表面全方位离子注入Ag的耐摩擦磨损和抗腐蚀性能

      2009, 38(12):2126-2130.

      摘要 (1663) HTML (156) PDF 608.60 K (1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TC4合金表面的耐磨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PIII)技术在合金表面注入不同剂量的金属银。采用XRD、XPS、AES等方法分析改性层的元素浓度分布和化学组成,研究Ag离子注入后试样表面的耐摩擦磨损性能、抗腐蚀性能、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层中主要存在Ag相,同时含有少量的TiAg;处理后注入剂量为1×1017 ions/cm2试样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62.5%和54.5%;磨损面积减小57.6%;摩擦 系数由基体合金的0.78下降到0.2。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密度明显减小,耐蚀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 A2W3O12(A=Y, Er, Ho, Yb)型稀土钨酸盐的高温XRD研究及结构精修

      2009, 38(12):2131-2135.

      摘要 (2007) HTML (173) PDF 972.04 K (1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出A2W3O12 型稀土钨酸盐材料(A=Y,Er,Ho,Yb),用室温及高温XRD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晶胞参数及晶胞体积,并用TOPSA软件对其结构进行精修。发现除Ho2W3O12外,都具有较大的负热膨胀系数。据A. W. Sleight预测,Ho2W3O12具有较大的负热膨胀特性,但本实验却发现它并没有负热膨胀性,反而具有非常大的正热膨胀系数。

    • 钼金属径向精锻工艺的数值模拟

      2009, 38(12):2136-2140.

      摘要 (1775) HTML (150) PDF 544.86 K (3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热压缩试验研究钼金属在应变速率为0.01~10 s-1,变形温度为900~1450 ℃条件下的热变形性能,建立了基于流变应力的钼金属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中的COGGING模块对钼金属棒材的径向精锻过程进行模拟,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用于模拟结果分析的锻透性判据合理,工艺过程和参数的确定方法正确。研究表明:影响锻透性的主要因素为道次压入量和锤头倾角;影响锻件表面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轴向送进速度和旋转角度。

    • 热处理对激光立体成形TC11钛合金组织的影响

      2009, 38(12):2146-2150.

      摘要 (1890) HTML (150) PDF 688.93 K (1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TC11钛合金激光立体成形件沉积态和热处理态组织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改善TC11钛合金激光立体成形组织,提高材料高温综合性能的途径。结果表明,TC11钛合金的沉积态组织由贯穿多个熔覆层粗大柱状晶和粗大等轴晶组成,原始柱状β-Ti晶内的微观组织是由条状α和残留β组成。沉积态试样在950 ℃热处理后组织为等轴α、条状α和β转变基体组成的近似三态组织,晶界α大部分破碎球化消失,部分未破碎的晶界上镶嵌有α集束。粗大β晶内等轴α的产生与亚晶有关。在970 ℃热处理后为网篮组织,等轴α较少,α板条有粗化趋势;在1030 ℃再结晶后再经950 ℃热处理的组织是由粗大α板条组成的魏氏组织,在α边界和α内部残留有大量细小β,晶界α基本没有破碎消失。

    • CaH2-TiO2-Al体系制备TiAl合金反应机制的探讨

      2009, 38(12):2151-2154.

      摘要 (1447) HTML (156) PDF 607.22 K (1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热力学计算可知,在CaH2-TiO2-Al体系中用还原扩散法制备TiAl合金是可能的。该反应为一级反应,采用液-固未反应核模型探讨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TiO2还原成纯金属Ti非常迅速,不是反应的控制步骤,界面化学反应为反应的控制环节。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76.84 kJ·mol-1。当CaH2的量为理论计算量的1.5倍时反应充分;Al粉的粒度对反应没有影响;反应温度为1423 K、反应时间为8 h时,TiAl合金的转化率接近100%。

    • 两种不同变形方式对NiTi合金回复特性的影响

      2009, 38(12):2155-2158.

      摘要 (1826) HTML (164) PDF 349.85 K (1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马氏体再取向(MR)和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SIM)两种不同变形方式对Ni50.2Ti49.8合金拉伸性能及预应变后加热回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拉伸变形中,MR变形方式的应力平台结束时的应变值较SIM变形方式大。在拉伸预应变处于应力平台阶段时,两种变形方式在相同预应变后加热回复有相同的记忆能力;在拉伸预应变大于应力平台时,两种变形方式在相同预应变后加热回复,SIM变形方式的逆相变温度和回复应变略高于MR变形方式。

    • AlN/Mo-Ni-Cu的活性封接研究

      2009, 38(12):2159-2162.

      摘要 (1622) HTML (156) PDF 668.25 K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Ag70-Cu28-Ti2活性焊料在真空条件下对AlN陶瓷和Mo-Ni-Cu合金进行活性封焊。分析焊区的显微组织形态、相组成,测定焊区力学性能和气密性。结果表明:在焊料层与合金的界面处Cu的含量相对较高,而在AlN陶瓷与焊料层的界面处形成了厚度为1~2 μm的富Ti层;经XRD分析发现,AlN陶瓷与焊料层的界面上有TiN存在,表明在AlN陶瓷与焊料层的界面处形成了化学键合。焊接后试样的气密性达到1.0×10-11 Pa·m3/s,抗弯强度σb=78.55 MPa,剪切强度στ=189.58 MPa。

    • 热处理对FePt纳米颗粒磁性能的影响

      2009, 38(12):2163-2166.

      摘要 (2164) HTML (155) PDF 591.92 K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多重还原法制备FePt纳米颗粒,并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其磁性能影响。XRD及TEM分析表明:所制备的FePt纳米颗粒为fcc结构,颗粒为类球形且分散性较好,尺寸在5.0 nm左右。DSC及VSM显示,高温退火处理可以使FePt纳米颗粒从无序的fcc相变成有序的fct相,随着温度的升高矫顽力变大,600 ℃时可达240 kA/m,但是在高温区(550 ℃及以上)矫顽力的变化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高温退火过程中纳米颗粒的团聚导致的。

    • Zr基大块非晶喷射电解腐蚀特征的研究

      2009, 38(12):2167-2170.

      摘要 (1663) HTML (149) PDF 2.89 M (1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场发射电镜纳米尺度成分分析技术(EDS分析)研究块状非晶Zr70Cu8Ti7Ni15喷射电解腐蚀特征。结果表明:在喷射电解腐蚀过程中,非晶内少量纳米级别的晶体相对于块状非晶基体较容易被腐蚀破坏。此外,经高氯酸乙醇溶液电解腐蚀后非晶中明显存在一些特殊非晶区域,其中含有大量非晶态氧化物,Ni大量流失,这些区域的形成是由于Cl离子点蚀引起的。

    • Ti8LC低成本钛合金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

      2009, 38(12):2171-2174.

      摘要 (2123) HTML (148) PDF 965.50 K (1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双重退火对Ti8LC低成本钛合金进行热处理,测试其拉伸性能,并对其疲劳裂纹扩展行为进行研究,探索其疲劳断裂机制。结果表明,提高双重退火的第1次退火温度,强度略有升高,塑性降低。da/dN试样断口3个区特征明显:预裂区为解理断裂机制。稳态扩展区裂纹以条纹循环机制向前扩展,同时能观察到很多二次裂纹。快速扩展区的断口呈韧窝型断裂特征。该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对退火温度不敏感。

    • 氢处理对TC21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2009, 38(12):2179-2182.

      摘要 (1675) HTML (169) PDF 2.36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XRD、OM和TEM研究两相钛合金TC21置氢前后以及除氢后的显微组织变化。研究发现:随着氢含量的增加,TC21合金中的β相逐渐增加,当氢含量达到0.319%(质量分数,下同)以上时,试样中出现面心立方的氢化物δ。氢化物主要是在高温置氢后冷却过程中通过扩散方式发生共析反应形成的。由于共析反应所造成的晶格畸变,除氢后发生了再结晶,晶粒组织更加细化。

    • Ti-22Al-26Nb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

      2009, 38(12):2183-2186.

      摘要 (1828) HTML (163) PDF 4.97 M (1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热重法研究Ti-22Al-26Nb合金在800和900 ℃的高温氧化行为。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对氧化膜的相组成和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氧化初期该合金遵循抛物线规律,而20 h以后,合金的氧化动力学符合直线规律。氧化后的产物主要由TiO2、AlNbO4和Nb2TiO7组成,氧化膜出现了分层结构且氧化温度愈高,分层愈明显。

    • Ga、Al对Sn-Zn钎料耐蚀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009, 38(12):2187-2190.

      摘要 (1708) HTML (144) PDF 3.77 M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侵蚀失重法研究Ga、Al对Sn-9Zn钎料在3.5%NaCl水溶液中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Ga元素后,腐蚀产物的粘附性提高,均匀覆盖在钎料表面上,提高了钎料的耐蚀性能;添加Al以后,Zn和Al被选择性腐蚀,腐蚀随着Al含量的增加而加剧。采用热重分析(TGA)和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Ga、Al对Sn-9Zn钎料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a可在钎料表面形成一层集肤层;Al可在钎料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两者均可阻挡空气中的氧向钎料内部扩散,从而大大改善钎料的高温抗氧化性。

    • 氧化钪混合钨基扩散型阴极表面结构的研究

      2009, 38(12):2191-2194.

      摘要 (1839) HTML (150) PDF 680.00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RD、SEM和AES等分析方法对氧化钪混合钨基及浸渍后的阴极微观结构及表面活性元素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体内Sc2O3弥散均匀分布。在阴极激活过程中,Ba和Sc从内部向表面扩散,在阴极表面形成含Ba、Sc、O的表面活性层,其厚度为M型阴极活性层厚度的10倍以上。对自由钪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 电磁组合场对镁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

      2009, 38(12):2195-2198.

      摘要 (1800) HTML (150) PDF 1.75 M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电磁组合场对AZ61镁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磁场作用下,镁合金的凝固组织为等轴晶,晶界上的结晶相成网状分布;在静磁场与工频交流电组合场作用下,其凝固组织与只施加静磁场时类似,基本为等轴晶,但由于交流电的施加晶粒明显得到细化,晶界上结晶相的网状结构也变得细小;而在镁合金凝固过程中同时施加静磁场和直流电流组合场时,由于组合场产生的熔体内部的定向力作用的结果,凝固组织主要为蔷薇状晶粒,组织得到明显的净化,其晶界上结晶相的网状结构彻底消失,以不连续的薄条状和点状形态分布。

    • 飞秒激光诱导金纳米球壳形貌变化

      2009, 38(12):2199-2201.

      摘要 (1706) HTML (141) PDF 5.72 M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800 nm的飞秒(10-15 s,fs,下同)激光对湿化学法制备的金纳米球壳水溶胶进行辐照,研究辐照后金纳米球壳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原来直径为20~50 nm的准球壳形纳米金粒子辐照后变为管状结构,其直径约为10 nm,长度为100~200 nm。辐照后其吸收光谱在约800 nm处的吸收峰消失,在约450 nm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这种飞秒激光辐照下形貌变化的原因为:在飞秒激光辐照下产生了静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的金纳米球壳彼此链接,并沿着电场方向伸展,形成了管状结构。

    • 电子束交替蒸发制备蓄能发光膜及其性能研究

      2009, 38(12):2202-2206.

      摘要 (1722) HTML (144) PDF 1.74 M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真空电子束交替蒸发的方法,在DMD-450型真空镀膜系统中,通过调整Sr2CO3、Al2O3、Eu2O3、Dy2O3独立原料靶材的蒸发时间和蒸发周期次数,制得蓝绿色(GF) 和蓝紫色(PF)发光膜。在以铝酸盐为基质的蓄能发光膜中,改变铝与锶的摩尔比,将出现Eu2+的4f65d1→4f7多颜色宽带跃迁和Eu3+的5D0→7FJ窄带跃迁。还原热处理条件对发光膜的发光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温度明显影响结晶状态;还原气氛中H2量对发光膜的发光颜色影响较小,但会影响其相对发光强度。

    • 玻璃纤维滤膜基纳米钛酸锶钡的制备及其对Cd2+吸附行为

      2009, 38(12):2207-2211.

      摘要 (1690) HTML (143) PDF 2.29 M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柠檬酸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玻璃纤维滤膜基纳米钛酸锶钡(BBST),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并系统地研究玻璃纤维滤膜基钛酸锶钡对水中Cd2+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纳米钛酸锶钡通过Si-O-Ti和B-O-Ti键与玻璃纤维滤膜结合,成为新型多孔块体吸附剂。当介质的pH值为4~8时,该吸附剂对水中的Cd2+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为9.8 mg·g-1;其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HO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式,吸附过程焓变(△H)为17.241 kJ·mol-1,各温度下的自由能变(△G)均小于零,熵变(△S)均为正值,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物理过程。

    • 碱热处理对TC4合金微弧氧化膜生物活性的影响

      2009, 38(12):2212-2216.

      摘要 (1838) HTML (147) PDF 5.78 M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Ti6Al4V合金表面制备含钙、磷的多孔TiO2涂层(记为MAO),并对涂层进行碱热处理(记为MAONH)。结果表明:MAONH膜层的相结构和MAO膜层的大有不同,它主要由TiO2(金红石型和锐钛矿型)、钛酸钙相组成。钙和磷离子在MAONH膜层表面比在MAO膜层表面更容易沉积,其原因是钛酸钙在模拟体液浸泡时发生水解,生成大量的Ca2+和OH- 离子,Na+和OH-离子同模拟体液中的Ca2+和PO43-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导致磷灰石在MAONH膜层表面沉积。

    • 金属多孔材料梯度层最佳厚度的研究

      2009, 38(12):2217-2221.

      摘要 (2296) HTML (160) PDF 3.14 M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离心沉积工艺在粗孔基体材料上制备孔径梯度变化的膜层(简称梯度层),研究复合材料的过滤性能与梯度层的粉末粒度、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为获得复合材料的最佳过滤性能,梯度层的粉末粒度必须小于基体的中流量平均孔径。随着梯度层厚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透过性能下降,过滤精度提高。为了得到二者的最佳配合,存在着梯度层的最佳匹配厚度,这一厚度与梯度层粉末粒度呈线性关系,且基体的中流量平均孔径值是该直线的截距。

    • 粉末熔化处理工艺中Y2BaCuO5相形成机制

      2009, 38(12):2222-2225.

      摘要 (1564) HTML (150) PDF 11.67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粉末熔化处理工艺的前驱粉末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淬火形成的Y2BaCuO5粒子形貌,并与熔融织构生长工艺和熔化粉末熔化生长工艺中的Y2BaCuO5粒子进行比较,揭示粉末熔化处理工艺中等轴状Y2BaCuO5粒子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粉末熔化处理工艺中Y2BaCuO5粒子形成等轴状的原因是其前驱粉末的组成有利于减少在包晶反应过程中形成过量的液相,抑制了Y2BaCuO5粒子的择优生长。

    • Ti6Al4V合金渗镀Cr-Mo表面改性层组织结构及其耐磨特性研究

      2009, 38(12):2226-2229.

      摘要 (1789) HTML (158) PDF 1.03 M (2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技术在Ti6Al4V合金表面进行多元合金化,形成均匀致密的Cr-Mo合金渗层。通过GDOES、XRD等手段标定表层成分和相结构,借助显微硬度计和球盘磨损仪测试合金渗层的性能。结果表明:合金渗层中合金化元素Cr与Mo呈梯度分布,主要由化合物Cr1.93Ti1.07、Cr2Ti、Cr2Ti4O11等相构成;改性的Ti6Al4V合金表面硬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抗磨损性能明显改善。

    • 熔盐电解脱氧制备TiV合金

      2009, 38(12):2230-2233.

      摘要 (1860) HTML (162) PDF 2.37 M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CaCl2熔盐中电解混合氧化物合成TiV合金。电解电压为3.0~3.2 V,电解温度为900 ℃,钛、钒混合氧化物作为阴极,石墨棒作为阳极。初步研究了电解原理。结果显示,反应过程是混合氧化物逐步还原生成组分可控的TiV合金。还原经历了从优先生成钛到逐步形成TiV合金的合金化历程。中间产物包括CaTiO3、钒和钛的低价氧化物。

    • 新型稀土基催化材料在欧Ⅳ车用催化剂上的应用

      2009, 38(12):2234-2237.

      摘要 (1785) HTML (155) PDF 999.79 K (1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共沉淀法和贵金属修饰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稀土基复合催化材料作为车用三效催化剂的催化涂层。通过发动机台架测试技术评价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并按严格的欧Ⅳ排放法规,通过整车转鼓试验和实车道路试验,评价该催化剂对排放废气的处理能力和耐久性。结果表明,以该催化材料制备的催化剂不仅具有十分优异的起燃特性、空燃比特性和废气处理能力,而且劣化程度低、抗老化能力强,完全可以配合所匹配车型达到欧Ⅳ排放标准的限值要求和耐久性要求。

    • 添加B对LaFe11.5Si1.5快淬带残余α-Fe相以及磁热效应的影响

      2009, 38(12):2238-2241.

      摘要 (1683) HTML (170) PDF 4.07 M (1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微观分析研究添加B对LaFe11.5Si1.5快淬带中α-Fe杂相的影响,并探讨LaFe11.5Si1.5Bx (x=0.5,0.7,1.0)化合物的磁相变和磁热效应。与LaFe11.5Si1.5比较, 加入B后快淬薄带的显微组织显著细化, 在较高B含量的快淬薄带中还得到了非晶态结构。经1000 ℃回火2~10 h后,快淬试样均结晶为立方NaZn13型的La(Fe,Si)13化合物结构。含B快淬薄带经过较短时间的热处理就能得到单相结构,而且残留的α-Fe含量显著降低。磁性能测试表明,随着B含量的增大,LaFe11.5Si1.5Bx (x=0.5,0.7,1.0)化合物的居里温度略有升高;当B含量较低时,化合物具有一级磁相变特征并表现出与LaFe11.5Si1.5化合物相同的巨大磁热效应。

    • 高标准纯钛(Gr.2)斜轧穿孔管的冷加工技术

      2009, 38(12):2242-2245.

      摘要 (1623) HTML (152) PDF 948.92 K (1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工业纯钛(Gr.2)斜轧穿孔无缝管的生产试制情况,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讨论斜轧管冷加工过程中Q值对管材内表面质量的影响及管材镗孔问题。结果表明:在进行斜轧管冷加工时,选取合适的Q值,并且在靠近成品的加工道次进行镗孔,不仅可以有效地去除内表面微裂纹,而且能够保证成品质量。

    •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纳米晶双相耦合(NdDy)11.5(FeCoNb)82.4B6.1致密磁体

      2009, 38(12):2246-2249.

      摘要 (1819) HTML (137) PDF 3.05 M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致密的纳米晶交换耦合Nd2Fe14B/α-Fe永磁合金。研究烧结温度、时间、压力对合金磁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压力的升高,密度增大,磁能积增加;但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使得晶粒长大,导致矫顽力降低。在烧结压力为500 MPa,烧结温度为700 ℃保温3 min后,得到密度为7.6 g/cm3,晶粒细小的致密块体,其磁性能为:Br=0.81 T,Hci =856 kA·m-1,(BH)m =106 kJ·m-3,其晶粒大小约20 nm。

    • 燃烧法制备Y2Zr2O7:Tb3+纳米晶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2009, 38(12):2250-2252.

      摘要 (1909) HTML (153) PDF 488.96 K (1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氨酸作燃烧剂采用燃烧法制备Y2Zr2O7:Tb3+纳米晶粉末。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Y2Zr2O7:Tb3+纳米晶的相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纳米晶粒度均匀、结晶完好,属于立方萤石结构。发光光谱的测试表明:Tb3+呈现其特征绿色发射,最强峰位于542 nm处。Tb3+的掺杂摩尔浓度在0.5%~6%的范围内,3%为最佳掺杂浓度。

    • 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氨浸渣中的钼

      2009, 38(12):2253-2256.

      摘要 (2074) HTML (151) PDF 233.11 K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氨浸渣试样用硝酸-硫酸-磷酸混合酸溶解-氢氧化钠分离,2 mol/L的硫酸介质中,在Cu2+催化下,以硫脲将Mo(Ⅵ)还原为Mo(Ⅴ),与硫氰酸盐生成琥珀色配合物,借此进行光度法直接测定。重点研究样品的分解方法、共存元素的干扰以及干扰消除方法等。并采用重量法、全差式光度法和硫氰酸盐直接光度法(本法)3种分析方法,对同一试样分别独立地进行8次测定,将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法操作简便,分析结果有较高的精密度、准确度,对氨浸渣中钼的测定达到满意的效果,优于钼酸铅重量法。

    • Au/CdZnTe电极接触的热处理优化工艺

      2009, 38(12):2085-2088.

      摘要 (1530) HTML (152) PDF 35.56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研究在空气气氛下热处理温度对真空蒸发法制备Au/CdZnTe电极接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3~373 K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处理可以获得更优化的电极接触性能,测试得到电极与CdZnTe接触势垒较低,接触电阻较小,欧姆系数最佳,并且不会破坏CdZnTe体材料本身的性能。而当热处理温度高于400 K时,Au电极沉积表面形貌明显变差,CdZnTe样品的漏电流大幅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CdZnTe体材料表面的Cd升华加剧,产生大量的Cd空位引起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