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09年第38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TiAl基合金金属型真空吸铸成形方法研究

      2009, 38(9):1505-1508.

      摘要 (2507) HTML (175) PDF 35.56 K (3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钛铝基合金金属型真空吸铸成形新方法,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TiAl基合金薄板、叶片的充型规律。研究表明,在真空吸铸过程中,充型速度和石墨吸口直径的增加,有利于充型分数的提高,另外石墨吸口直径与反向充填出现的位置密切相关。在凝固过程中,合金从下而上逐层凝固,但随着铸型温度的增加,凝固了的合金在金属液中所占的比例减少。以数值模拟结果指导试验,得到质量良好的TiAl基合金薄板和叶片铸件

    • TC21钛合金的扩散连接研究

      2009, 38(9):1509-1513.

      摘要 (1771) HTML (150) PDF 35.56 K (2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并分析TC21钛合金扩散连接接头的微观组织、界面结合质量、显微硬度和压缩变形率随连接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连接温度的提高及连接时间的延长分别导致扩散系数的增大和扩散程度的增加,同时变形能力增大,因而界面焊合率提高,但接头变形率增大;在880 ℃的连接温度下,只要连接时间介于15~30 min,界面焊合率就能达到100%,而接头变形率可控制在10%以内。接头显微硬度随连接温度的升高而明显提高,但随连接时间的变化存在峰值。对接头微观组织特征的分析表明:连接温度越高,两相长大速率越快,两相尺寸增大;但当连接温度达到980 ℃时,被焊母材处于β单相区,较快的冷却速度下α相不能完全析出,接头微观组织因此变为层片状的两相组织。随着连接时间的延长,两相尺寸先增大,当连接时间延长到90 min后,高温下由α相转变而来的β相增多并被保留下来,割裂了原有的两相,使两相尺寸减小。正是接头微观组织的这种变化特征,决定了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

    • 纳米复合材料CdS/TiO2NTs的制备及光催化产氢活性

      2009, 38(9):1514-1517.

      摘要 (1664) HTML (150) PDF 35.56 K (2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离子交换和沉淀反应制备纳米复合材料CdS/TiO2NTs。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漫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DRUVAS)、荧光光谱(FES)、X射线荧光分析(XRF)等手段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SEM结果表明:钛酸盐纳米管的形成经由TiO2颗粒-片状的钛酸盐-卷曲的钛酸盐纳米管的自组装过程。XRD、DRUVAS、FES和FES结果表明:平均粒度大约 8 nm 的六方相CdS均匀的负载于锐钛矿型TiO2纳米管表面,其吸收边扩展到可见区。与TiO2纳米管及TiO2粉末相比,CdS/TiO2NTs 纳米复合材料展示了较高的可见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

    • 氢分子在Mg(0001)表面的吸附与解离性能研究

      2009, 38(9):1518-1525.

      摘要 (2297) HTML (165) PDF 35.56 K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氢分子(H2)在清洁、空位缺陷及Pd原子吸附的Mg(0001)表面的吸附与解离性能。结果显示:H2在清洁Mg(0001)表面呈较弱的物理吸附,H2解离需克服较高的能垒(1.3774 eV);空位缺陷的存在增强了Mg表面对H2的物理吸附能力,且使H2的解离能垒(1.2221 eV)有所降低;而清洁表面吸附的Pd原子则会与H2产生强烈的化学吸附作用,极大地降低了H2的解离能垒(0.2860 eV)。电子结构分析发现:3种表面对H2吸附与解离的催化活性与Mg(0001)表面最上层与H2直接产生吸附作用的金属原子在费米能级(EF)附近s轨道的成键电子数密切相关

    • 纯MgB2和碳掺杂MgB2超导块材在酸浸过程中相成分和微观结构的演变

      2009, 38(9):1526-1529.

      摘要 (1637) HTML (150) PDF 35.56 K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系统研究了纯MgB2和 碳掺杂MgB2超导块材在的盐酸溶液中(pH=2)酸浸后的相成分和微观结构演变过程。XRD结果显示,纯MgB2和 碳掺杂MgB2超导块材均迅速与盐酸反应而分解。分解反应在5 h后完全结束,主要的固态产物是B(OH)3和MgCl2(6H2O)。SEM结果显示,纯MgB2和碳掺杂MgB2超导块材与酸反应都是从晶界处开始,与纯MgB2块材相比,碳掺杂MgB2块材在与酸反应后仍保持致密的结构特征。而对酸浸10 min后纯MgB2和碳掺杂MgB2块材的临界超导转变温度测定结果显示,碳掺杂MgB2块材的临界超导转变温度保持不变,说明碳掺杂可提高MgB2在酸中的稳定性

    • 铸造TC4钛合金细节疲劳强度DFRcutoff的研究

      2009, 38(9):1530-1532.

      摘要 (1839) HTML (144) PDF 379.13 K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节疲劳额定值法(DFR法)是基于概率疲劳的民机结构疲劳可靠性寿命分析方法之一。针对我国铸造TC4钛合金疲劳性能数据不全而不能满足新型民用涡扇支线飞机研发需要的现状,采用双点法和单点法对热等静压处理的铸造TC4钛合金的细节疲劳强度截至值DFRcutoff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双点法所测DFRcutoff=375.83 MPa,单点法所测DFRcutoff=387.30 MPa,两者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3.1%,试验结果准确可靠,可为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选材、疲劳设计和寿命评估以及民用飞机适航审查提供数据支持

    • Ti14合金半固态等温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规律

      2009, 38(9):1533-1536.

      摘要 (1736) HTML (138) PDF 451.78 K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Ti14合金在1000和1050 ℃半固态下,不同保温时间微观组织的演化过程,计算不同半固态温度下晶粒的生长指数,并分析半固态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晶界和晶粒尺寸以及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明显长大,晶粒形态趋于圆整,晶界处液相由不连续分布转变为连续分布最终呈网格状;1000和1050 ℃对应的晶粒生长指数分别为0.88和0.97,表明温度的升高加速了微观组织的演化

    • 离心铸造钛合金熔体补缩过程渗流流动物理模拟

      2009, 38(9):1537-1541.

      摘要 (2128) HTML (161) PDF 2.90 M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相似物理模拟法,研究了离心力场下钛合金熔体补缩过程中渗流流体体积的变化规律,并与大断面充型流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补缩时间和旋转速度的增加,补缩过程中渗流流体体积增大;同时随着流体粘度和多孔介质孔眼数的减小,补缩过程中渗流流体体积也相应增大;当铸型顺时针旋转时,浇道左侧相对于右侧,先进行补缩渗流;补缩过程中渗流流动与大断面宏观充型流动相比,在相同时间内,渗流流体体积减少

    • 激光重熔纳米Al2O3-13%TiO2陶瓷涂层组织及性能

      2009, 38(9):1542-1546.

      摘要 (1940) HTML (150) PDF 10.71 M (1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等离子喷涂纳米Al2O3-13%TiO2(质量分数, 下同)复合陶瓷涂层的性能,在γ-TiAl基体材料表面采用激光重熔工艺对涂层进行处理,研究了激光重熔对涂层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了涂层形貌、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同时对涂层的磨损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纳米陶瓷涂层由纳米颗粒完全熔化区和部分熔化区两部分组成,仍然具有等离子喷涂态的典型层状结构。经过激光重熔后,形成了致密细小的等轴晶重熔区、烧结区和残余等离子喷涂区,由于激光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加工特点,在重熔区仍保留了部分来源于原等离子喷涂部分熔化区的残留纳米粒子。与常规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相比,纳米结构涂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经过激光重熔后其硬度和耐磨性进一步提高

    • 纳米SrFe12O19磁性能对NiTi合金、316L不锈钢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2009, 38(9):1547-1551.

      摘要 (1855) HTML (146) PDF 1.21 M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rFe12O19磁性粉末,并用磁强计检测SrFe12O19粉末的磁性能,在NiTi合金、316L不锈钢表面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含SrFe12O19磁性粉末的TiO2薄膜,并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薄膜成分。测试不同层数薄膜的微磁场强度,并对这些薄膜测定动态凝血时间和溶血率,以研究不同的表面微磁场强度对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表面的微磁场强度愈高,材料血液相容性愈好

    • 医用316L不锈钢支架表面磁性膜对血管内皮化的影响

      2009, 38(9):1552-1555.

      摘要 (1799) HTML (168) PDF 1.82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表面磁性膜医用316L不锈钢支架对血管内皮化的影响。通过体外内皮细胞培养和支架粘附内皮细胞的实验来观察体外支架内皮化的情况;并通过动物体内支架植入实验观察评价血管内皮覆盖及血小板粘附及激活情况。结果表明:表面磁性膜支架在体外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粘附、增殖,支架植入后在体内可以促进血管内皮再生,加速支架内皮化,同时抑制血小板粘附及激活

    • 稀土Y掺杂非晶态纳米Ni(OH)2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009, 38(9):1556-1561.

      摘要 (1717) HTML (147) PDF 1.94 M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Tween-80/n-C4H9OH/c-C6H12/NiSO4水溶液体系,采用微乳液快速冷冻沉淀法制备出稀土Y掺杂非晶态纳米级氢氧化镍粉体材料。采用XRD、SAED、SEM、TEM、EDS、Raman、IR,粒度分析和比表面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结构形态表征,并对其充放电性能和交流阻抗谱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适量稀土元素Y的掺入使非晶态纳米氢氧化镍的结构缺陷增多、无序性增强,平均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降低其溶液电阻、电荷转移电阻和Warburg阻抗,从而提高其放电比容量。样品作为MH-Ni电池正极材料以0.2 C充放电,终止电压为1.0 V,当掺杂Y的质量分数为4%时,放电比容量达到333.3 mAh/g

    • L12 -Ni3(Al, Cr)沉淀先期效应的微观相场模拟

      2009, 38(9):1562-1566.

      摘要 (2106) HTML (174) PDF 401.55 K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微观相场模型, 研究Ni80Al7Cr13合金在873 K时效过程中L12 结构Ni3(Al,Cr)的沉淀先期效应。分析沉淀早期微结构、成分及有序度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发现,原子有序化早于原子簇聚,首先形成有序度很低的L10结构非化学计量比有序畴,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序畴的有序度逐渐提高,当有序度增大到一定时,L10结构非化学计量比有序畴逐渐向非化学计量比L12结构转变,最后非化学计量比L12 结构有序畴的成分和有序度随时间的增长逐渐达到化学计量比L12结构的成分和有序度,在化学计量比L12 结构的有序相中,Al原子倾向于占据αⅠ反位, 而Cr原子则倾向于在αⅡ反位择优占位

    • 基板温度对EB-PVD ZrO2涂层微观组织及残余应力的影响

      2009, 38(9):1567-1569.

      摘要 (1769) HTML (166) PDF 390.26 K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技术在不锈钢基板上沉积ZrO2涂层。研究基板温度对涂层微观组织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的涂层均为t-ZrO2结构,涂层表面平整致密;随着基板温度的升高,涂层表面颗粒逐渐长大,表面粗糙度增大;涂层残余应力也随着基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基板温度为1000 ℃时,涂层残余应力的增量最大,ZrO2涂层的残余应力主要是由于涂层与基板热膨胀系数差别而产生的热应力引起

    • 柔性衬底WOx-Mo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2009, 38(9):1570-1574.

      摘要 (1648) HTML (170) PDF 661.03 K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在镀有ITO薄膜的柔性PET衬底上低温制备WOx-Mo薄膜,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薄膜的循环伏安曲线和计时电流曲线来分析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随Mo掺杂量的增加,薄膜的氧化峰峰位往电压正方向移动,并且氧化峰电流峰值增加,薄膜着色响应时间缩短,退色时间延长。当Mo掺杂量为15.4%时,着色时间最短达到4.53 s,退色时间最长达到9.8 s。薄膜的可逆性与电荷在薄膜中的滞留量有关,在Mo掺杂量为7.6%时,薄膜可逆性最好,达到51.2%左右,电荷滞留量为2.4E-3C

    • 阴极掺杂提高熔盐电脱氧制备锆电解效率的机制

      2009, 38(9):1575-1579.

      摘要 (1901) HTML (148) PDF 4.33 M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熔盐电脱氧法,在CaCl2熔盐中,以烧结的方式掺杂不同摩尔分数CaCO3粉末的ZrO2为阴极,石墨棒为阳极,温度为900 ℃,电压为3.1 V, 制备出锆。研究掺杂物及其浓度对阴极的形貌、电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物CaCO3提高了ZrO2电解脱氧的速度;掺杂还增加电脱氧的有效反应面积,使电流效率提高,有效地缩短电脱氧所需的时间

    • Cf/SiC复合材料SiC/Yb2SiO5抗氧化复合涂层研究

      2009, 38(9):1580-1583.

      摘要 (1774) HTML (172) PDF 3.09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酸镱(Yb2SiO5)是Cf/SiC复合材料非常理想的抗氧化涂层材料。用脉冲CVD法在Cf/SiC复合材料上先制备SiC粘附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粒径为200~300 nm的单相Yb2SiO5粉体,然后用PCS-SiC-Yb2SiO5浆料浸涂法制备SiC-Yb2SiO5过渡层,因PCS粘结强度大,且热解后能在原位生成SiC,故能大大增加涂层的结合力。配备低粘度、高固含量的Yb2SiO5浆料,并用浆料浸涂烧结法制备致密、细晶粒的Yb2SiO5涂层。1500 ℃静态空气中氧化实验表明:SiC/Yb2SiO5复合涂层具备优异的抗氧化性能

    • Al-Cu-Co十次准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制备中的相转变

      2009, 38(9):1584-1588.

      摘要 (1851) HTML (151) PDF 2.21 M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弧炉熔炼配置成分为Al65Cu15Co20十次准晶合金锭,并以Al65Cu15Co20准晶颗粒为增强相,Al-4.5%Cu合金为基体,采用熔体机械搅拌法制备准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利用XRD、SEM及EDS分析Al65Cu15Co20准晶合金及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相成分、微观组织及各组成相的分布,并详细分析准晶颗粒加入熔体前后的形貌、相成分和结构的变化。由于准晶颗粒与熔体之间的相互扩散作用,使得准晶颗粒加入熔体后迅速失稳,其形貌则由加入前的不规则多边形状转变成块状和板条状,并发生如下相转变:D-Al62.10Cu17.46Co20.44→θ-Al79.58Cu1.10Co19.32,在随后的凝固过程中,由于“界面推移效应”使得θ相沿晶界处均匀分布

    • 新型Al-7.5Zn-1.7Mg-1.4Cu-0.12Zr合金单级时效行为研究

      2009, 38(9):1589-1593.

      摘要 (1507) HTML (146) PDF 2.51 M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力学性能和电导率测试以及显微组织的TEM分析,研究新型Al-7.5Zn-1.7Mg-1.4Cu-0.12Zr合金的单级时效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当时效温度由100 ℃升高至160 ℃时,合金时效硬化响应速度明显加快,合金进入过时效状态所需的时间缩短,合金的电导率明显提高。与通常的120 ℃,24 h峰时效态相比,合金经140 ℃, 14 h时效处理后,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和电导率分别达到585 MPa, 560 MPa, 16.1 %和22.6 MS/m,其抗拉强度仅降低1%,屈服强度却提高4%,电导率更是提高11%,作为单级时效制度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合金峰时效状态下的主要强化相是细小弥散分布的η’相和GP区。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晶内和晶界的析出相粗化,140 ℃时效时出现明显的晶间无析出带

    • Cu-Fe-Cr-Ni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与磁性

      2009, 38(9):1594-1597.

      摘要 (1512) HTML (145) PDF 7.46 M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真空熔炼、热轧和大量拉拔变形制备Cu-Fe-Cr-Ni原位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结构和形貌,用VSM测试Cu-Fe-Cr-Ni原位复合材料的磁性。结果表明,随着铁素体纤维细化至亚微米级,沿丝材轴向Cu-Fe-Cr-Ni原位复合材料表现出显著的磁各向异性,出现了Perminvar效应,磁滞回线呈峰腰形。随着变形量的增大,Cu-Fe-Cr-Ni原位复合丝材的矩形度逐渐提高,在η=10.11时达到0.33

    • Al-Zn-Mg-Cu超高强铝合金晶界偏聚与腐蚀机制研究

      2009, 38(9):1598-1601.

      摘要 (1609) HTML (148) PDF 302.55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编软件建立Al-Zn-Mg-Cu合金中α-Al、η(MgZn2)相及晶界含η相的α-Al大角度晶界原子集团模型。用递归法计算合金中Zn、Mg、Cu的环境敏感镶嵌能、原子相互作用能,α-Al和η相结合能、费米能级等电子参数。并依据电子参数分析合金的腐蚀特性。结果显示:合金元素Mg、Cu容易在晶界偏析,Mg、Zn形成η相原子集团。因Mg在晶界偏析,晶界析出的η相较为粗大,晶内形成的η相比较细小。计算还表明:η相的费米能级最高,在腐蚀过程中作为阳极优先溶解。合金元素Zn具有增大晶界、晶内电位差的作用,降低合金的抗腐蚀性。Cu能减小晶界与晶内费米能级差,降低晶界与晶内的电位差,具有减缓合金腐蚀的作用

    • AlxCoCrCuFeNi多主元高熵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2009, 38(9):1602-1607.

      摘要 (2226) HTML (166) PDF 2.75 M (2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Al含量的AlxCoCrCuFeNi多主元高熵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微观组织为简单的枝晶和枝晶间组织。当Al含量较低时,合金的晶格结构为单一的FCC相。随着Al含量的增加,原本单一的FCC相逐步转化为FCC相和有序BCC相共同组成的组织。高熵效应以及元素扩散的困难使合金形成了简单的固溶体结构,同时伴随有纳米第二相的析出。与此同时,随着Al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硬度HV有了显著的提高,从1530 MPa 提高到7350 MPa,相应地,合金由塑性材料变为中低温脆性材料

    • 微钙合金化和电磁场对AZ31镁合金复合作用的研究

      2009, 38(9):1608-1612.

      摘要 (1665) HTML (142) PDF 10.49 M (1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变形AZ31镁合金在连铸过程中有、无施加电磁场和微钙合金化进行试验研究,并对铸锭的表观质量、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微钙合金化和电磁场复合作用能连续铸造出表面光滑、无氧化夹杂和偏析瘤的高质量铸锭,合金的微观组织得到改善,合金的晶粒在铸锭内外一致,析出相呈圆点状或近圆点状弥散分布于基体。微钙合金化和电磁场复合作用对合金抗拉强度的提高近15%,对合金延伸率的改善更加有效,相对于普通连铸的AZ31镁合金,在微钙合金化和电磁场复合作用下AZ31镁合金的延伸率提高近90%

    • Al-Zr-Cr-La多元弥散相对Al-Mg合金的强化作用

      2009, 38(9):1613-1617.

      摘要 (2369) HTML (157) PDF 4.04 M (3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Al-Zr-Cr-La多元弥散相对Al-Mg合金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在Al-Mg合金中,同时添加Cr和La与同时添加Zr、Cr和La均可提高合金的硬度、强度并抑制合金的再结晶;与同时加入Cr和La相比,同时添加Zr、Cr和La可更有效地抑制合金的再结晶,对合金的硬度、强度的提高幅度也较大

    • Al添加对LiBH4可逆吸放氢性能影响的研究

      2009, 38(9):1618-1621.

      摘要 (1669) HTML (166) PDF 535.92 K (2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Al对LiBH4吸放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的添加可使LiBH4起始放氢温度降低至300 ℃左右,且主要放氢过程的温度范围随着Al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可逆性研究表明,放氢后的LiBH4/Al混合体系在600 ℃、10 MPa条件下实现可逆吸氢,这明显低于单一LiBH4的可逆吸氢条件。LiBH4/Al吸放氢性能改善的原因是由于化合物LiAl和AlB2的生成

    • 铍材切削加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2009, 38(9):1622-1625.

      摘要 (1635) HTML (174) PDF 360.40 K (3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MSC.Marc软件对铍材切削加工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铍材本构关系采用Johnson-Cook模型,编写子程序模拟铍材切削断裂分离现象。结果表明:铍材切削加工过程温升不明显,最高温度约45 ℃,切削后工件表面平行和垂直于走刀方向残余应力分量均为拉应力;采用工艺获得铍材切削稳定状态下切削力和进给力分别为280和–250 N/mm。此研究有助于加深铍材切削应力形成规律认识以及切削工艺参数优化

    • 非晶铜磷钎料升温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2009, 38(9):1626-1629.

      摘要 (1438) HTML (133) PDF 1.05 M (2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钎焊温度对非晶钎料微观组织转变的的影响,利用EPMA、XRD等方法分析在升温过程中钎料的组织转变及元素扩散情况,并与普通晶态钎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凝固方式的不同,非晶钎料在晶化后为完全共晶组织,且晶粒细小均匀,这有利于提高钎焊接头的性能

    • Yb0.05: Gd0.20Y0.75Al3(BO3)4和Yb0.05: Y0.95Al3(BO3)4晶体的生长和性质研究

      2009, 38(9):1630-1633.

      摘要 (1789) HTML (167) PDF 387.10 K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助熔剂法生长Yb0.05:Gd0.20Y0.75Al3(BO3)4(Yb:GdYAB)和Yb0.05:Y0.95Al3(BO3)4(Yb:YAB)晶体。比较这两种晶体的室温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及热膨胀、比热等热学性质。结果表明,Yb0.05:Gd0.20Y0.75Al3(BO3)4晶体是一种优秀的激光自倍频晶体,可以实现自倍频激光输出,并且具有宽的可调谐范围

    • 热压烧结制备SiCw/ZrB2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

      2009, 38(9):1634-1637.

      摘要 (1633) HTML (94) PDF 874.30 K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烧结温度和压力为1800 ℃和30 MPa条件下热压烧结制备ZrB2-20%(体积分数, 下同)SiCw陶瓷复合材料,并研究两种不同SiC晶须对材料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与SiC晶须的长径比有关,长径比越大材料的性能越好,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为651 MPa和5.97 MPa·m1/2;与单相的ZrB2材料及SiC颗粒增强ZrB2复合材料相比,断裂韧性有显著提高;其主要增韧机制为裂纹偏转、晶须桥连和拔出

    • 凝胶-燃烧法合成(Y,Gd)Al3(BO3)4:Tb3+荧光材料的结构及其发光性能

      2009, 38(9):1638-1641.

      摘要 (1778) HTML (160) PDF 2.79 M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掺Tb3+和Gd3+的四硼酸铝钇(Y,Gd)Al3(BO3)4:Tb3+荧光粉。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发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不同温度下煅烧所得粉体的物相、形貌与发光性质。XRD和SEM结果表明:(Y,Gd)Al3(BO3)4:Tb3+的最低合成温度为1000 ℃,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形成中间相Al4B2O9、YBO3和Y3Al5O12,而最终形成单相的(Y,Gd)Al3(BO3)4:Tb3+。随煅烧温度的升高,样品结晶程度越来越好,并且颗粒尺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100 ℃时合成的晶粒尺寸比较均匀,平均粒径在1 μm左右。发光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在229 nm激发下,(Y,Gd)Al3(BO3)4: Tb3+荧光粉最强发射峰位于542 nm处,属于Tb3+的5D4→7F5的跃迁。在该体系中存在Gd3+→Tb3+的能量传递,使得该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随着Gd3+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 G(f)/HA-C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09, 38(9):1642-1645.

      摘要 (1799) HTML (173) PDF 790.31 K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羟基磷灰石-壳聚糖(HA-CS)为基体,玻璃纤维G(f)为增强相,采用原位杂化法制备短玻璃纤维增强HA-CS基生物复合材料。研究交联剂、羟基磷灰石含量和玻璃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原位杂化法能制备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用戊二醛交联改性复合材料可以明显增加其韧性和弯曲强度,使复合材料抗弯曲强度提高16%;当CS/HA=10/1(质量比)和玻璃纤维含量为1.5%时复合材料抗折强度达到极大值84.47 MPa;随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断裂面由平整向多层断裂变化,材料的韧性有所提高

    • 碳包裹纳米Co粒子的制备及其磁性

      2009, 38(9):1646-1649.

      摘要 (1718) HTML (153) PDF 2.28 M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离子交换树脂(D113)经过与Co二价离子交换后形成含金属的前驱体(Co/D113),经热解制备碳包裹纳米Co粒子。TG分析表明,Co/D113的热稳定性要强于D113。XRD、TEM结果表明,在400~700 ℃热解Co/D113可获得碳包裹面心立方结构(fcc)的纳米Co粒子,而且纳米Co粒子的粒径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室温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400~700 ℃热解产物的矫顽力Hc均远大于相应的块体材料,并与产物中纳米Co粒子的尺寸有关;所有热解产物的比饱和磁化强度Ms小于相应的块体材料,并随其中纳米Co粒子尺寸的增大而增加

    • 工艺参数对SiCp/101Al复合材料电子束焊接头的影响

      2009, 38(9):1650-1654.

      摘要 (2128) HTML (169) PDF 1.12 M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SiCp/101Al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研究在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获得接头的组织与性能。通过拉伸试验,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获得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接头区域的金相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SiC-A1界面微观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接头断口形貌;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接头焊缝区的相结构。结果表明,在保证试件完全焊透的情况下,降低电子束的线能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接头的强度;接头中的气孔主要形成于熔合线区域,快速焊接和电子束扫描可使气孔形成受到大大抑制;进一步的修饰焊有利于提高焊接接头的质量

    • Al2O3改性的渗铬涂层制备与氧化性能研究

      2009, 38(9):1655-1658.

      摘要 (1575) HTML (153) PDF 4.17 M (2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在Ni基上复合电镀Ni-Al2O3纳米复合涂层后在1100 ℃扩散渗铬3 h的方法,制备Al2O3改性的渗铬涂层。作为对比,采用相同的工艺在单Ni镀层上直接渗铬,获得一种不含Al2O3纳米粒子的渗铬涂层。SEM/EDS和TEM结果表明:Al2O3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Ni纳米晶中, 纳米Al2O3颗粒的加入不仅细化基体Ni的晶粒尺寸,而且明显抑制在渗铬过程中涂层晶粒的长大。900 ℃, 120 h的氧化试验结果表明:与不含Al2O3纳米粒子的渗铬涂层相比,Al2O3改性的渗铬涂层所具有的细晶结构促进了保护性氧化物形成元素Cr沿晶界向氧化前沿的快速扩散,从而有利于保护性Cr2O3氧化膜的快速形成,同时改变氧化膜的形成过程,降低氧化速度,使得Al2O3改性的渗铬涂层表现出更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并对Al2O3渗铬涂层的组织及氧化机制进行了分析

    • 溶液法和反胶束法制备Fe-B颗粒的结构和磁性能

      2009, 38(9):1659-1662.

      摘要 (1747) HTML (164) PDF 2.89 M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溶液法和反胶束法合成Fe-B磁性纳米颗粒。通过XRD、TEM、ICP、VSM等手段,依次对Fe-B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成分、磁性能进行表征,并针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溶液法制备的Fe-B纳米颗粒为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在20~70 nm;反胶束法合成的Fe-B磁性纳米颗粒一般为非晶结构,颗粒尺寸细小(约5 nm)。ICP颗粒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Fe-B颗粒中B含量不同,溶液法制备的Fe-B颗粒中B含量约为17.8 at%;而反胶束法制备的Fe-B颗粒,其B含量较高,达34.9 at%。上述结构、颗粒尺寸和B含量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方法合成的Fe-B颗粒在磁性能方面的差别

    • 贵金属分布设计对单级双载催化器性能的影响

      2009, 38(9):1663-1666.

      摘要 (1867) HTML (173) PDF 210.41 K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对单级双载催化器的应用需求,研究了贵金属Pd、Rh在两块载体上的分布对催化器活性和抗老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d、Rh在两块载体上的分布对催化器的催化活性和抗老化性均造成显著影响;对于不同催化器,高Pd比例催化剂同处进气端或排气端时,Pd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和抗老化性;对同一套催化器,高Pd催化剂在进气端时性能优于在排气端时;而负载相同Pd、Rh比例的催化剂组合未表现出明显的性能优势。说明在单级双载催化系统中对两块催化剂上的贵金属进行合理地分布设计对更有效地控制尾气排放和提高使用寿命是非常重要的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xCo1-2xMnxO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2009, 38(9):1667-1670.

      摘要 (1592) HTML (184) PDF 530.55 K (1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改进的高温固相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xCo1-2xMnxO2。考察不同x值、不同Li/(Ni+Co+Mn)摩尔比、不同焙烧温度、不同煅烧时间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提高Co含量可以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当n(Li)/n(M)(M=Ni, Co, Mn)=1.10,在950~1000 ℃煅烧20 h时,可得到电化学性能优良的正极材料

    • 球磨工艺对机械合金化合成Ti3SiC2的影响

      2009, 38(9):1671-1675.

      摘要 (1789) HTML (156) PDF 1.13 M (2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Ti/Si/2C/0.2Al单质混合粉体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Ti3SiC2材料。研究球磨工艺(球磨时间、球料比和球径大小、过程控制剂)对机械合金化合成Ti3SiC2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球料比10:1,球径10 mm)单质混合粉体7 h后,原料粉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TiC和Ti3SiC2粉体和块体产物。球料比和球径大小对反应合成Ti3SiC2影响并不显著,但明显影响反应的孕育期。适当增大球径和球料比可明显缩短反应的孕育期,采用较大的磨球或过高的球料比会降低球磨效率,延长孕育期;添加过程控制剂(乙醇),不但会延长反应的孕育期,而且抑制反应合成Ti3SiC2。

    • 负极集流体表面处理方法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2009, 38(9):1676-1680.

      摘要 (1533) HTML (167) PDF 3.53 M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高能扣式碱性锌锰电池负极集流体表面制备出一种性能良好的高氢过电位材料Zn-In合金。采用线性扫描阴极极化曲线、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交流阻抗(EIS)及电池气胀高度检测等方法研究Zn-In合金材料的性质、各组分的含量以及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Zn-In合金材料显著提高了集流体析氢过电位,从而有效地抑制电池气胀, 改善电池性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且对环境友好,因此用于代替In电沉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金属氮氢系贮氢材料催化反应动力学评述

      2009, 38(9):1681-1686.

      摘要 (1429) HTML (155) PDF 735.47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金属氮氢系贮氢材料中Li-N-H体系和Li-Mg-N-H体系贮氢材料反应机制和催化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分析讨论反应机制和反应动力学中的控制步骤。基于此,进一步讨论不同催化剂对该体系贮氢材料吸放氢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不同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的相关性,为该体系贮氢材料的反应动力学催化研究提供参考

    •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评述

      2009, 38(9):1687-1692.

      摘要 (2120) HTML (150) PDF 325.97 K (2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衡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认为LiMn2O4和LiMPO4可以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综述LiMn2O4和LiMPO4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进行总结和探讨。从目前来看,LiMn2O4仍然是主流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但从长远来看,LiMPO4特别是Li3V2(PO4)3是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