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0年第3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氢对Ti-6Al-4V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2010, 39(1):1-5.

      摘要 (1842) HTML (138) PDF 35.56 K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累计流量法对供应态Ti-6Al-4V合金进行了固态置氢,运用OM、XRD、TEM分析等方法研究了Ti-6Al-4V合金固态置氢后的微观组织状态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供应态Ti-6Al-4V合金的置氢量低于0.30%(质量分数,下同)时,置氢使得Ti-6Al-4V合金中的α相减少、β相增加;置氢量达到0.30%时,置氢Ti-6Al-4V合金中有δ氢化物(TiH2相)形成;β-Ti(H)共析转变生成α-Ti和δ氢化物时主要以切变方式进行;置氢Ti-6Al-4V合金的相变温度最多下降了180 °C,与Ti-6Al-4V合金在置氢过程中的相体积比变化和共析转变有密切关系。

    • 氢还原法制备Mo60Cu40纳米复合粉

      2010, 39(1):6-9.

      摘要 (1638) HTML (137) PDF 35.56 K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NH4)6Mo7O24·2H2O和CuSO4·5H2O (Mo:Cu=60:40,质量比,下同)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制备Mo-Cu复合氧化物粉末,再经过氢还原得到Mo-Cu复合物纳米粉末。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的条件是反应温度为(50±5) °C,pH 值为(5.1±0.1), 陈化时间为(8±1) h;Mo-Cu复合氧化物粉末粒度为20 nm;氢还原温度为650 °C,Mo-Cu复合物纳米粉末粒度小于100 nm。

    • 纳米-Al2O3颗粒对镍电结晶初期阶段的影响

      2010, 39(1):10-16.

      摘要 (1611) HTML (138) PDF 35.56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循环伏安(CV)、计时安培(CA)和电化学阻抗(EIS)研究了纳米Al2O3颗粒在不同电位(vs. SCE)下对Ni自硫酸盐镀液在铜基体上电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Ni-Al2O3体系共沉积的起始电位为:–740 mV左右;在不同的电位下,纳米-Al2O3颗粒对镍沉积过程的影响有所差别;在电位–740~ –830 mV范围,与纯Ni沉积相比较,Ni-Al2O3体系沉积的峰电流所对应的孕育期tm明显缩短,反映Al2O3颗粒在阴极表面有利于镍沉积成核,且促进了电结晶成核。Al2O3颗粒吸附在阴极表面可能会阻碍部分离子电荷放电和物质传输过程,尤其在电位–250~ –650 mV范围,致使Ni-Al2O3体系沉积阻抗增加。在较高的过电位下,Al2O3颗粒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许多颗粒堆积在电极表面上还可能减小Ni-Al2O3沉积的还原反应电流。在电位–890 mV,Ni-Al2O3体系电沉积初期阶段的成核过程基本遵循三维的Scharifker-Hill瞬时成核模式。

    • 粒度配比法制备近全致密W/Cu20复合材料

      2010, 39(1):17-21.

      摘要 (1513) HTML (127) PDF 35.56 K (1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A、B两种不同粒度的W粉,调节A、B钨粉的比例,并与Cu粉直接混合,配制成W/Cu20(质量分数%,下同)混合粉末,经热压制备了近全致密的W-Cu复合材料。显微组织观察表明,随着小粒度W粉配比的增加,大W颗粒形成的孔隙逐渐减少,而小W颗粒形成的孔隙逐渐增加。当W粒度配比为80%A+20%B时,形成较为致密的堆积结构。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烧结温度1060 ℃、压力85 MPa、保温3 h),所制备的W/Cu20复合材料其相对密度达到98.6%,Cu相沿大W颗粒和小W颗粒的边界呈现网状分布。

    • 梯度热处理对Ti3Al/TC11双合金焊接界面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2010, 39(1):22-26.

      摘要 (1854) HTML (124) PDF 35.56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经近等温变形的Ti3Al/TC11双合金在梯度热处理前后,焊接界面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i3Al侧热影 响区的显微组织在梯度热处理前后变化较小是因为晶界α2相较稳定;焊缝区显微组织变化较大,究其原因是近等温变形造成的晶粒破碎和Ti、Al、Nb等原子的扩散,造成α、α2相互制衡,致使不能形成连续晶界α2或晶界α;TC11合金基体经过梯度热处理后从网篮组织转变成等轴组织;显微硬度的提高是因为Ti、Al、Nb扩散,造成α、α2尺寸小、弥散分布所致。

    • La2Mg0.9Al0.1Ni7.5-xCo1.5Mnx贮氢合金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2010, 39(1):27-31.

      摘要 (1656) HTML (133) PDF 35.56 K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Mn替代Ni对La2Mg0.9Al0.1Ni7.5-xCo1.5Mnx (x=0, 0.3, 0.6, 0.9)贮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 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表明:Mn替代改变了合金的物相组成和物相的丰度。LaNi3相消失,αLa2Ni7相丰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加(x=0,0.3)后减少(x=0.6,0.9),LaMgNi4相和La5Ni19相的丰度则随合金中Mn含量x的增加而增加。Mn替代Ni降低了合金的贮氢容量、最大电化学放电容量和活化性能,La2Mg0.9Al0.1Ni7.2Co1.5Mn0.3 合金电极表现出最好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随Mn含量的增加降低,这归因于交换电流密度(I0)和氢扩散系数(D)的降低。

    • Ti/Al异种合金激光熔钎焊过程气孔形成机制

      2010, 39(1):32-36.

      摘要 (1762) HTML (95) PDF 805.35 K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矩形光斑CO2激光为热源,以AlSi12作为填充焊丝进行钛/铝异种合金的激光熔钎焊试验,发现气孔是导致接头失效的一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钛/铝异种合金激光熔钎焊的气孔缺陷主要是由镁元素的气化所致。光束的偏移量及激光功率是影响气孔产生的主要因素。界面棒状的金属间化合物长度低于10 μm时一般不产生气孔,而气孔的直径与焊缝内部的微观组织有关。

    • 强磁重力环境下的自组装分子膜表征及其对该环境的响应机制

      2010, 39(1):37-41.

      摘要 (1980) HTML (142) PDF 401.70 K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利用梯度磁场模拟的重力场环境中,用自组装的方法在钛合金表面制备官能团修饰的改性表面。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各种表面的接触角及表面能,用AFM分析抛光及酸洗表面的粗糙度。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几种表面对3种测试液体的接触角及表面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强磁效应使得官能团修饰的钛合金表面接触角降低,表面能提高;磁场强度相等时,重力加速度与接触角呈反比关系,与表面能呈正比关系。

    • 表面纳米化钛合金与不锈钢扩散连接

      2010, 39(1):42-45.

      摘要 (2025) HTML (142) PDF 742.82 K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高能喷丸(HESP)对TA17钛合金和0Cr18Ni9Ti不锈钢棒材的连接面进行了表面自纳米化(SSNC)处理,在连接面获得了一定厚度的纳米晶组织层。将钛合金和不锈钢的纳米化处理连接面对接,在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恒温恒压和脉冲加压扩散连接。测试接头拉伸强度,并对断口和接头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脉冲加压扩散连接,接头界面处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层较薄,接头抗拉强度高达384.0 MPa;断口呈脆性断裂特征。

    • 辐照参数对激光引燃自蔓延合成Al-Ti-C中间合金的影响

      2010, 39(1):46-49.

      摘要 (2051) HTML (123) PDF 695.64 K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激光引燃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Al-Ti-C中间合金,研究了改变激光辐照参数对合成Al-Ti-C 中间合金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并用所制备的中间合金对工业纯铝进行细化试验。结果表明:激光辐照时间为1.0 s、功率控制在1000 W时,制备的Al-Ti-C中间合金生成TiAl3和TiC粒子弥散分布、TiAl3直径在1.5 μm左右,TiC粒子直径为1 μm。向工业纯铝中加入0.1%的Al-Ti-C中间合金具有最佳的细化效果,细化后晶粒的尺寸为120 μm。

    • TiF3对氢化燃烧合成Mg95Ni5放氢性能的影响

      2010, 39(1):50-54.

      摘要 (1790) HTML (135) PDF 513.24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TiF3的添加对氢化燃烧合成Mg95Ni5放氢性能的影响。添加1%(摩尔分数,下同)TiF3机械球磨10 h可使Mg95Ni5的放氢性能达到最佳,在523 K时,1800 s内的放氢量可达到5.20%(质量分数,下同),并使放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Mg95Ni5的124 kJ/mol降低到86 kJ/mol。研究表明,TiF3的催化作用可归因于生成的MgF2和Tix+的氢化物减弱了Mg-H鍵。

    • 铸态GH742合金的凝固特点及枝晶偏析

      2010, 39(1):55-59.

      摘要 (1714) HTML (143) PDF 509.56 K (2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合金化GH742合金存在严重的枝晶偏析,Nb、Ti大量偏聚于枝晶间,导致MC碳化物、(γ+ γ′)共晶、Laves相、δ相等析出;高Mo含量及其枝晶间偏析是析出σ相的重要原因;La、Ce在枝晶间的富集促使含氧硫稀土相和Ni5Ce相的析出。与一般合金凝固特点不同,高含量Al、Ti、Nb导致GH742合金凝固过程中先后发生(γ+ γ′)和(γ+Laves)两种类型的共晶反应。结合差热分析技术和凝固组织特点确定了合金的凝固温度区间为1346-1190 ℃,凝固顺序为γ、MC、(γ+ γ′)、Laves、Ni5Ce。

    • 直流电沉积Ni-W-P镀层研究

      2010, 39(1):60-64.

      摘要 (1463) HTML (132) PDF 246.28 K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在低碳钢表面成功沉积Ni-W-P镀层。应用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俄歇电子能谱(AES)、X射线衍射(XRD)仪等方法,研究电流密度、镀液pH值和镀液温度对Ni-W-P镀层成分、表面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和镀液pH值的变化对Ni-W-P镀层成分的影响很大,而电流密度、镀液pH值和温度对镀层厚度的影响较小。电流效率随着电流密度和镀液温度的增大分别降低和升高,而随着镀液pH值的变化,在pH=7.0时有极大值。镀液pH值对Ni-W-P镀层结构有较大影响,在pH=8.0时,镀层呈现明显的Ni(111)峰,此时镀层硬度达到极大值7130 MPa。在此基础上,对Ni-W-P镀层的电沉积机制做了进一步探讨。

    • 3D-Si/LG5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热物理性能研究

      2010, 39(1):65-68.

      摘要 (1532) HTML (144) PDF 439.20 K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压力浸渗技术制备Sip/LG5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高温扩散处理。组织观察表明:复合材料增强体形貌经过高温扩散处理后由不规则的尖角形状转变为三维网络结构(3D)。对3D-Si/LG5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表明,与高温扩散处理前复合材料的界面相比,三维网络结构3D-Si/LG5复合材料的界面更光滑,界面结合程度也更好。三维网络结构3D-Si/LG5复合材料界面处及基体合金内部有Si析出,基体合金中存在着孪晶;三维网络结构3D-Si/ LG5复合材料的平均线膨胀系数与高温扩散处理前相比,降低了10.5%;增强体三维网络化减少界面及基体中大量细小弥散的Si析出,使得三维网络3D-Si/ LG5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变化不大。

    • 高温时效时间对定向凝固DZ951镍基高温合金组织和持久性能的影响

      2010, 39(1):69-71.

      摘要 (1628) HTML (136) PDF 206.69 K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高温时效时间对DZ951合金组织及其持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在1130 ℃高温时效时,碳化物由铸态时的骨架状变成块状,呈不连续状分布在晶界。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g ¢立方度降低,尺寸增加。保温6 h时,g ¢粗化形筏。合金在1130 ℃高温时效时,由于g ¢部分固溶,并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析出细小球形g ¢相,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细小g ¢相的体积分数增多。DZ951合金在1100 ℃,60 MPa的持久寿命随保温时间增加而降低,延伸率增加。g ¢粗化形筏对合金持久寿命是不利的。

    • Ni基高温自润滑涂层的显微结构及磨损性能

      2010, 39(1):72-75.

      摘要 (1516) HTML (164) PDF 348.13 K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高能球磨、冷等静压及高频感应烧结在Ni基合金圆棒上成功制备HFIS304高温自润滑涂层。HFIS304成分(质量分数,下同)为NiCr (80/20)合金(60%),Cr2O3(20%),Ag(10%)和共晶BaF2/CaF2 (10%)。HFIS304涂层组织致密,3种润滑相尺寸细小。研究表明,在室温到600 ℃的范围内,HFIS304涂层的耐磨性优于PS304涂层。

    • La0.3Sr0.7FeO3薄膜的输运和光诱导特性研究

      2010, 39(1):76-79.

      摘要 (1894) HTML (142) PDF 347.90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法制备稀土掺杂铁氧化物La0.3Sr0.7FeO3 (LSFO)薄膜。电阻-温度关系表明,薄膜在测量温度范围内呈现半导体导电特性,其主要源于Fe3+和Fe5+离子的电荷有序排列,同时薄膜在250 K时发生电荷有序态转变。激光作用诱导薄膜电阻减小,且光致电阻相对变化在190 K时取得极大值为56.3%。利用变程跳跃模型对电阻温度曲线进行分析讨论,表明激光作用的内在机制是激光辐照诱导电子退局域化。

    • 稀土钇对7055铝合金熔炼和凝固过程的作用机制

      2010, 39(1):80-84.

      摘要 (1694) HTML (129) PDF 314.04 K (2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Al-Y中间合金的形式,向7055铝合金基体中添加稀土元素钇,主要讨论了钇在7055铝合金熔炼过程中的热力学机制以及在凝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钇与熔体中氧、氢、氮、硫、铁等杂质元素有较强的结合作用,起到了熔体净化效果。加入钇后,基体晶粒的尺寸从60-70 μm下降到40-50 μm。原因是钇在铝中固溶度小,偏聚在固液边界层,阻碍了Zn、Mg、Cu等溶质原子的扩散,造成凝固前沿的成分过冷,促进了胞状枝晶生长。界面处共晶体数量增加,且尺寸较不加钇时减小。

    • 机械球磨Ag-Zn合金粉末显微组织及内氧化性能

      2010, 39(1):85-89.

      摘要 (2347) HTML (134) PDF 457.61 K (2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XRD、SEM研究球磨时间对Ag-Zn合金粉末显微组织和内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初期,晶粒尺寸迅速减小,微观应变急剧增加,球磨25 h后,变化趋于平缓,球磨100 h后,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变分别为20 nm和0.55%。Ag-Zn合金粉末在机械球磨过程中经历了片层化、片层结构破裂细化、破裂和冷焊的平衡阶段以及片层组织焊合成团4个阶段。Ag-Zn合金粉末的内氧化速度随球磨时间延长而增加,球磨100 h的粉末在0.5 h内即达到最大氧化程度,与未球磨粉末相比提高了25%。Ag-Zn合金粉末在内氧化过程中,未球磨粉末样品中ZnO呈针状和片状形成于表面且尺寸较大;粉末经机械球磨后氧化,ZnO则主要以针状形式存在于基体中,尺寸较小。生成ZnO产生的体积膨胀,在内氧化区形成压应力,导致银原子向粉末表面扩散形成银球。

    • 高温退火R0.67Mg0.33Ni3.0(R= La, Ce, Pr, Nd)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研究

      2010, 39(1):90-95.

      摘要 (1555) HTML (128) PDF 333.23 K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Ce﹑Pr和Nd少量混合稀土部分替代La,采用感应熔炼及高温退火工艺制备(La0.7Ce0.1PrxNd0.2-x)0.67Mg0.33Ni3.0 (x=0, 0.1, 0.2)系列贮氢合金。结果表明,与La0.67Mg0.33Ni3.0合金相比较,混合稀土元素加入后对合金的相组成没有本质影响,(La0.7Ce0.1PrxNd0.2-x)0.67Mg0.33Ni3.0 (x=0, 0.1, 0.2)合金微观组织由主相PuNi3型结构与LaMgNi4第二相组成;随混合稀土加入和Pr含量x的增加,PuNi3型相晶体结构的晶胞体积和a轴减小,但c轴及轴比c/a增大。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用混合稀土Ce﹑Pr和Nd少量替代La后均能明显改善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合金的电化学容量与La0.67Mg0.33Ni3.0合金(392.0 mAh/g)比较虽略有下降,但随Pr含量x的增加,混合稀土合金电极容量有所提高(384 mAh/g);经100次循环后,混合稀土合金电极容量保持率从La0.67Mg0.33Ni3.0合金时的64%提高到82%~83%,其高倍率放电性能则从78.4%提高到了89%~91%。

    • Sm对Mg-6Al-1.2Y-0.9Nd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10, 39(1):96-100.

      摘要 (1449) HTML (123) PDF 702.11 K (2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RD、OM、SEM和EDS等手段研究Sm对Mg-6Al-1.2Y-0.9Nd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中加入Sm后,Sm优先与A1形成高熔点Al2Sm弥散颗粒质点,当Sm含量(1.5%~2.0%)较高时,合金内出现针状Mg12Nd相。在研究范围内,随Sm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常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略有升高然后降低;而合金的延伸率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合金的拉伸断口为具有塑性特征的准解理断裂。

    • Mg-Nd-Gd-Zn-Zr镁合金铸造组织与力学性能

      2010, 39(1):101-105.

      摘要 (1656) HTML (130) PDF 288.05 K (1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通过砂型铸造制备9种不同成分的Mg-Nd-Gd-Zn-Zr系镁合金。研究该系列镁合金的铸造组织和室温力学性能,并通过对力学性能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主要合金化稀土元素Gd和Nd的作用。研究发现:该系列镁合金铸态组织为α-Mg基体和Mg12Nd化合物。经过固溶处理后,铸态组织中晶界上的化合物大部分溶入基体,但在晶界上还有一些颗粒状的化合物。Gd含量越高,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就越高。Nd含量越高,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也越好,但延伸率在Nd含量超过2水平(2.85%)后会降低。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受Nd含量的影响最大,Gd含量的影响次之。Zn含量越高屈服强度越高,但抗拉强度和延伸率降低,其中延伸率受Zn含量的影响最大。

    • ZK60及ZK60 (0.9Y)镁合金高温变形行为的热模拟研究

      2010, 39(1):106-111.

      摘要 (1842) HTML (142) PDF 540.77 K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压缩试验,研究ZK60和ZK60(0.9Y)镁合金在变形温度为473~723 K、应变速率为0.001~1 s-1范围内的变形行为,计算了应力指数和变形激活能,并采用Zener-Hollomon参数法构建了合金高温塑性变形的本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变形条件范围内,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为动态再结晶型;在573~723 K范围内,应力指数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变形激活能随着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改变而变化。对比ZK60合金,ZK60(0.9 Y)合金的变形激活能降低了30%,且材料常数n和A值均降低。

    • Y2O3含量和烧结温度对ODS镍基合金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12-116.

      摘要 (2209) HTML (126) PDF 730.26 K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粉末冶金技术,以不同质量分数(0%~10%)Y2O3为弥散相,用不同的烧结工艺制备出ODS(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镍基高温合金,借助XRD,OM,SEM,EDAX研究了氧化物含量和烧结温度对ODS镍基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1.5% Y2O3经1260 ℃保温2 h真空烧结的试样具有较佳的综合性能,相对密度为90.9%,抗拉强度为669 MPa。对用不同球磨工艺制备的合金粉末进行XRD物相分析,并从试样断口显微组织、微区成分上分析氧化物含量和烧结工艺对合金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的机制。

    • 微连接用Sn-2.5Ag-0.7Cu(0.1RE)钎料焊点界面Cu6Sn5的长大行为

      2010, 39(1):117-121.

      摘要 (1571) HTML (139) PDF 469.02 K (2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XRD、SEM及EDAX研究了钎焊和时效过程中低银Sn-2.5Ag-0.7Cu(0.1RE)/Cu焊点界面区显微组织和Cu6Sn5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行为。结果表明,钎焊过程中焊点界面区Cu6Sn5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是溶解和生长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随时效时间的增加,焊点界面区Cu6Sn5的形貌由扇贝状转变为层状,其长大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由扩散机制控制;添加0.1%(质量分数,下同)的RE能有效减慢界面Cu6Sn5金属间化合物在钎焊及时效过程中的长大速度,改变焊点的断裂机制,提高其可靠性。

    • Be/CuCrZr合金扩散连接的界面行为

      2010, 39(1):122-125.

      摘要 (1382) HTML (142) PDF 553.90 K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Be侧镀Ti/Cu中间层,采用热等静压技术将铍与CuCrZr合金进行扩散连接。通过AES、SEM(EDS)、室温剪切试验和XRD等分析其镀层形貌及成分、界面特性与相结构。结果表明:9 μm Ti、35 μm Cu镀层带征较为均匀,影响扩散连接强度的元素较少,采用双靶单侧镀复合膜的工艺有利于减少Ti镀层的氧化;界面剪切强度明显提高,最高可达243 MPa,Be表面粗糙度的不同对强度影响不明显;Be-Ti连接强度高,剪切断裂均发生在Cu镀层。

    • Gd0.95Nb0.05合金磁热效应的研究

      2010, 39(1):126-128.

      摘要 (1661) HTML (134) PDF 366.57 K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直接磁热效应测量仪和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研究电弧熔铸和400 ℃,1 h热处理后低纯 Gd0.95Nb0.05合金的磁热效应。结果表明:适量Nb的加入不改变商业Gd的居里温度,但明显提高了商业Gd的磁热效应,最大绝热温变由3.1 K增加到3.5 K,1.5 T磁场下最大磁熵变为3.99 J/(kg·K);Gd0.95Nb0.05合金经过400 ℃,1 h热处理后,居里温度提高了2 K,最大绝热温变和最大磁熵变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高纯Gd相比,商业原料制备的Gd0.95Nb0.05合金成本低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磁制冷工质材料。

    • 纳米SiC颗粒增强AZ91D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010, 39(1):134-138.

      摘要 (1421) HTML (142) PDF 366.09 K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能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SiC颗粒(n-SiCp)增强AZ91D镁基复合材料(n-SiCp/AZ91D),并对其显微结构和室温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纳米SiC颗粒的加入能够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纳米颗粒在基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超声波辅助技术能够有效地分散纳米颗粒,在重力铸造下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均高于基体,尤其是屈服强度较基体提高了57%。

    • 搅拌摩擦加工制备Al3Ni-Al原位反应复合体

      2010, 39(1):139-143.

      摘要 (1713) HTML (137) PDF 491.17 K (1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搅拌摩擦加工(Friction Stir Processing,FSP)过程中填加微米级Ni粉的方法,利用Al、Ni在FSP条件下的快速原位反应,在Al合金1100-H14表面层获得Al3Ni-Al复合体。采用SEM、EDS以及XRD对表面复合体微观结构及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其显微硬度进行评测。结果表明,在FSP强烈的热、力耦合作用下,Ni粉产生了充分碎化,破碎后的Ni粒子与Al产生快速原位反应,生成亚微米甚至纳米级Al3Ni颗粒,而少量微米级残留Ni颗粒被 Al3Ni包裹,并与细小的Al3Ni颗粒一同均匀分布于Al合金基体中,从而使得表面复合体的硬度显著提高,其平均值达到了818.3 MPa,为基体硬度的2.4倍。

    • 热处理工艺对微量Mn、Zr作用下的高纯Al-Cu-Mg-Ag合金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44-148.

      摘要 (1662) HTML (144) PDF 411.95 K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对微量Mn、Zr作用下的高纯Al-Cu-Mg-Ag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在520~525 ℃时,可以得到较好的力学性能,固溶时间对性能的影响不大。合金在160 ℃下时效12 h可以达到峰时效,而在180 ℃下达到峰时效的时间仅需要4 h。向Al-Cu-Mg-Ag中添加微量Mn、Zr元素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合金的延伸率,但Mn元素的添加却降低合金的抗拉强度,而Zr元素则大幅度的提高了合金的抗拉强度。在合金的耐热性能方面,微量Mn、Zr元素的添加均显著提高Al-Cu-Mg-Ag合金的热稳定性。

    • Mg2Ni1-xCux (x=0, 0.2, 0.4)合金熔炼法加球磨处理后的储氢性能

      2010, 39(1):149-152.

      摘要 (1580) HTML (139) PDF 990.46 K (1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熔炼法加球磨处理制备Mg2Ni1-xCux (x=0, 0.2, 0.4)合金。通过XRD和SEM/EDX对合金的相成分和微观组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3种合金中都有Mg2Ni相形成。随着Cu含量的增加,合金分别形成Mg2Cu相和Cu11Mg10Ni9相。PCT测量结果表明,Cu的添加可以改善合金的吸放氢性能。

    • 多元醇还原法制备NiPd磁性纳米合金

      2010, 39(1):153-156.

      摘要 (1858) HTML (128) PDF 236.90 K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多元醇还原法,以乙二醇为反应溶剂和还原剂,PVP为稳定剂,制备尺寸约30 nm、在极性溶剂中分散良好的NiPd纳米粒子。采用XRD、ICP和T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不同组成的纳米粒子进行表征,证明所制纳米粒子为NiPd合金,采用PVP为稳定剂有效地阻止了纳米粒子的团聚与氧化。所制备的纳米粒子的磁学性质及磁热效应结果表明,NiPd纳米合金具有较大的矫顽力,表现为铁磁性,且随着组分中Ni含量的增加,纳米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磁热效应均增加,纳米粒子在60 kHz、7.5 kA/m的交变磁场作用下,试样的悬浮液升温可达14 ℃左右,显示出较高的磁热性能。

    • 热处理对FGH96粉末高温合金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2010, 39(1):157-161.

      摘要 (1606) HTML (144) PDF 397.89 K (1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热处理条件下FGH96粉末高温合金在650 ℃空气中疲劳/蠕变交互作用下的裂纹扩展速率,分析不同热处理对FGH96粉末高温合金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提高固溶温度和盐浴温度可降低合金的裂纹扩展速率,固溶温度对裂纹扩展速率的作用程度大于盐浴温度的作用程度。降低时效温度和缩短时效时间也可延缓合金的裂纹扩展速率,时效温度对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大于时效时间。另外,增加保载时间可以加快合金的裂纹扩展速率,但保载时间的影响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Fe-Co-B-Si-Nb-Cr软磁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及性能

      2010, 39(1):162-168.

      摘要 (1473) HTML (134) PDF 741.40 K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微合金化技术,用铜模铸造法制备Fe-Co-B-Si-Nb-Cr块体非晶合金。借助于XRD、TEM、DSC、DTA和VSM表征该玻璃合金系的玻璃形成能力和软磁性能;借助动电位极化、宏观压缩试验和纳米压痕技术测试该玻璃合金系的腐蚀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r元素的加入,尽管稍微降低了Fe-Co-B-Si-Nb玻璃合金的形成能力,但却明显改善了它的软磁性能、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用铜模铸造法,可获得最大直径为4 mm的玻璃棒;这些块体非晶表现出高饱和磁感应强度(0.81~1.04 T)、极低的矫顽力(0.6~1.6 A/m)、200~215 GPa的杨氏模量、约2%的弹性应变和0.7%的塑性应变,还拥有超高的断裂强度(3840~4043 MPa);用深度敏感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Fe0.6Co0.4)0.75B0.2Si0.05]0.96- Nb0.04}96Cr4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变形;该合金的纳米压痕变形行为与加载速率有关:在0.75~3 mN/s加载速率下,发现了显著的锯齿流变;当增大到6 mN/s时,锯齿流变逐渐消失。另外,当 Cr 含量(原子分数%,下同)从x=0增加到x=4时,该块体非晶合金在0.5 mol/L NaCl溶液中,腐蚀速率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从7.0×10-1减小到1.6×10-3 mm/y、从 3.9×10-6 减小到 8.7×10-7A/cm2。

    • 高纯纳米晶氢氧化镁粉体制备及表征

      2010, 39(1):169-172.

      摘要 (1676) HTML (130) PDF 94.52 K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自制的高纯硫酸镁和由氨水、氢氧化钠组成的复合碱液为原料制备高纯纳米氢氧化镁粉体。考察几种关键因素对镁沉淀率和产物平均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Mg2+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的提高,镁沉淀率提高,产物平均粒度先降低后提高;延长反应时间和陈化时间,镁沉淀率和产物平均粒度都提高;提高搅拌速度,镁回收率提高不大,但产物平均粒度减小。当Mg2+初始浓度2.0 mol×L-1,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60 min,搅拌速度900 r×min-1,陈化时间90 min时,Mg沉淀率为95.4 %,得到的氢氧化镁粉体为六方片状颗粒,粒度在50~140 nm,且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纯度很高。

    • 钙钛矿型La1-xSrxMnO3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2010, 39(1):173-176.

      摘要 (1802) HTML (137) PDF 544.10 K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提拉技术在载玻片基底上制备出钙钛矿型La1-xSrxMnO3纳米薄膜;采用TG/DTA技术分析前驱体凝胶的热分解历程;利用AFM观察薄膜的形貌特征;通过XRD进行物相分析,并计算其晶粒尺寸。结果表明,La1-xSrxMnO3薄膜在600 ℃形成,为钙钛矿结构,其平均晶粒尺寸为10.349 nm。采用该薄膜对多种水溶性染料进行光催化降解试验的结果表明,掺杂后该类纳米薄膜有较好的光催化效果,当x=0.2时光催化效果最好。

    • IT-SOFC复合阳极材料CDC-LSCMCo的制备及性能

      2010, 39(1):177-181.

      摘要 (1983) HTML (150) PDF 365.64 K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甘氨酸-硝酸盐法(GNP法)一次性合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复合阳极材料Ce0.8Ca0.2O2-La0.7Sr0.3Cr0.5Mn0.5-xCoxO3-δ (CDC-LSCMCo)。XRD、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1350 ℃下烧结5 h能够得到单一萤石-钙钛矿结构且粒度较小(1 μm左右)的复合阳极粉体。电导率的测试研究发现,温度大于750 ℃时,电导率随C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800 ℃时,CDC-LSCMCo0.15分别在空气与氢气气氛下的电导率分别为10.5和0.7 S·cm-1。SEM和XRD分析表明:CDC-LSCMCo与La0.9Sr0.1Ga0.8Mg0.2O3-δ电解质材料有很好的热与化学相容性,是一种应用前景良好的IT-SOFC阳极材料。

    • 锂离子电池含硫无机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2010, 39(1):182-188.

      摘要 (1787) HTML (129) PDF 176.14 K (4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锂离子电池含硫无机电极材料包括二元金属硫化物、硫氧化物、Chevrel相化合物、尖晶石硫化物、聚阴离子型磷硫化物等。综述了含硫无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并指出聚阴离子型磷硫化物等新型材料的重大研究价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