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0年第39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锆基金属玻璃中离子减薄诱导的微结构变化

      2010, 39(10):1693-1696.

      摘要 (1794) HTML (156) PDF 0.00 Byte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电化学双喷、凹坑法和离子减薄制备了4组Zr52.5Cu17.9Ni14.6Al10Ti5金属玻璃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透射电镜观测表明,电子透明区域的微结构随采用的离子减薄条件变化敏感。通过对比选区电子衍射花样和相同成分样品等温退火的X衍射花样发现,在一些严重依赖于离子减薄制备的电镜样品中存在显著的加热效应,导致在离子减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有序结构。在那些特意使用长时间减薄的样品中,可达到约780 K的局域峰值温度,远远超过了该成分的玻璃转变温度。这个结果表明,在用离子减薄获得非晶合金的电镜样品时,必须注意减薄过程所诱导的潜在的微结构变化,以避免得到错误的判断

    • 可控多孔结构生物活性钛的制备及其体外细胞培养

      2010, 39(10):1697-1701.

      摘要 (1829) HTML (139) PDF 0.00 Byte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子束熔化(EBM)成形工艺,制造具有可控多孔结构的Ti6Al4V植入体,分析测试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孔隙率以及力学性能。扫描电镜观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钛合金植入体孔隙结构特征与设计结构相符合,证明EBM技术能够实现钛合金植入体孔隙结构的控制;测得多孔植入体的孔隙率为60.1%,相应的抗压强度为163 MPa,弹性模量为14 GPa,与人体骨组织弹性模量相近。利用改进的碱热处理方法进行表面改性,并浸泡在模拟体液中以诱导磷灰石的形成。体外细胞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7 d后成骨细胞在改性的试件表面大量粘附、生长、增殖

    • Ag的添加量对Sn-9Zn无铅钎料性能的影响

      2010, 39(10):1702-1706.

      摘要 (1852) HTML (142)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Ag的添加量对Sn-9Zn无铅钎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g不仅对Sn-9Zn无铅钎料的润湿性能和显微组织有明显作用,而且对钎料接头的力学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添加0.3%Ag (质量分数, 下同)后,钎料的抗氧化性能得到提高,因此钎料的润湿性能得到改善。Sn-9Zn-0.3Ag具有比Sn-9Zn钎料更均匀的组织。研究结果还表明,添加0.3%Ag后,钎料接头的力学性能最佳,接头断口显示有大量的细小均匀的韧窝组织。当Ag的添加量添加到1%时,在韧窝底部出现Cu-Zn、Ag-Zn金属间化合物,此时,接头力学性能下降

    • 低弹性模量Ti-27Nb-8Zr医用钛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

      2010, 39(10):1707-1710.

      摘要 (1842) HTML (150)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Ti-27Nb-8Zr(质量分数, %)医用钛合金固溶后在不同时效温度下组织的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不同显微组织对合金弹性模量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合金组织由β+α”两相构成,具有相对低的弹性模量和强度;时效后,组织中包含β、α、ω三相,弹性模量和强度显著升高,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组织长大,弹性模量和强度降低

    • 油溶性纳米铜的制备及其在SF15W/40汽油机油中的摩擦学性能

      2010, 39(10):1711-1714.

      摘要 (1781) HTML (142) PDF 0.00 Byte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结合界面生长法,以醋酸铜为母体,维生素C (Vc)为还原剂,聚乙二醇2000为修饰剂,正丁醇为生长剂,制得粒度分布为18.2~80.2 nm、平均粒度为44.7 nm的油溶性球形纳米Cu样品。XRD分析表明样品的晶格常数膨胀率为1.478%。将样品添加到SF15W/40汽油机油中制得金属纳米润滑油。高浓度激光粒度仪检测表明,该金属纳米润滑油具有优异的分散稳定性。在UMT-Ⅱ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SF15W/40汽油机油、金属纳米润滑油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与SF15W/40汽油机油相比,金属纳米润滑油较大程度降低了摩擦系数,减小了磨损量,显著改善了SF15W/40汽油机油的摩擦性能;纳米Cu的最佳添加量为0.8%

    • 5 V正极材料LiNi0.5Mn1.5O4的草酸共沉淀法合成及性能

      2010, 39(10):1715-1718.

      摘要 (2118) HTML (138)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草酸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5 V正极材料LiNi0.5Mn1.5O4,采用XRD、SEM、充放电试验和循环伏安法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正极材料LiNi0.5Mn1.5O4具有立方尖晶石结构(空间群为Fdˉ3 m),结晶度高,粒度适中且比较均匀。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它仅在4.7 V附近有一个放电平台,0.1 C的放电容量高达133 mAh/g,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保持在128 mAh/g以上,1和3 C的放电容量在30次循环后也分别保持在122和101 mAh/g以上

    • 自蔓延高温合成多孔NiTi合金孔隙的SVR预测

      2010, 39(10):1719-1722.

      摘要 (1822) HTML (149)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制备多孔NiTi合金孔隙试验所获得的实测数据集,应用基于粒子群算法(PSO)寻优的支持向量回归(SVR)方法,建立不同反应参数(温度,粒度和压坯密度)下合成的多孔NiTi合金孔隙的SVR预测模型,并与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训练与测试样本集下所获的SVR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比BPNN预测模型的要小,其预测精度更高,预测效果更好;SVR-LOOCV预测的MAPE也比BPNN略小,且其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9。因此,该方法是一种预测SHS法制备多孔NiTi合金孔隙的有效方法,可为SHS合成多孔NiTi提供理论指导

    • 氟和钛共同掺杂对NaMgH3放氢性能的影响

      2010, 39(10):1723-1726.

      摘要 (1883) HTML (125) PDF 0.00 Byte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平面波赝势(PW-PP)方法,探讨Ti阳离子与F阴离子共同掺杂对氢化物NaMgH3放氢性能影响的内在机制。在F阴离子掺杂替代氢化物中的部分氢提高体系放氢性能的基础上,用Ti取代Na4Mg4H11F中的部分Na。电子结构分析显示,F和Ti共掺杂后,氢的1s能级与Ti的3d能级强的交互作用导致原来靠近费米能级的氢的能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左移远离费米能级;另一部分右移恰好跨越费米能级。同没有掺杂的NaMgH3相比,氢在氢化物中的稳定性降低,有利于氢化物的放氢

    • 镍基合金上Pt-Al涂层的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2010, 39(10):1727-1731.

      摘要 (1671) HTML (137)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镀铂之后渗铝的方法在GH586镍基高温合金上制备铂铝(Pt-Al)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电子能谱仪等方法研究分析其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Pt-Al涂层具有优良的抗高温氧化性能,Pt的加入,在涂层与基体的互扩散中起到了扩散障的作用,抑制了基体合金元素向外层扩散,优化了材料的选择性氧化。同时,对Pt元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 纳米压痕法研究Si对Mg60Cu30Y10非晶合金的影响

      2010, 39(10):1732-1736.

      摘要 (1634) HTML (153)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纳米探针仪研究硅元素对Mg60Cu30Y10非晶合金的载荷-位移曲线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Mg60Cu30-xY10Six非晶合金载荷-位移曲线上不连续锯齿状台阶对应其剪切带的形成和扩展。随着硅元素含量的增加,相同加载速率下,载荷-位移曲线上的台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随着加载速率和应变速率的不断增加,非晶合金Mg60Cu30-xY10Six载荷-位移曲线上的锯齿状台阶逐渐消失。非晶合金Mg60Cu30-xY10Six的力学性能不是简单地随着组元的含量、数量等参数的增大而提高

    • 高电流密度作用下共晶SnBi钎料基体内部金属间化合物生长机制

      2010, 39(10):1737-1740.

      摘要 (1726) HTML (134) PDF 0.00 Byte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Cu/SnBi/Cu焊点在电流密度分别为8×103,1×104和1.2×104 A/cm2的作用下通电80 h后钎料基体内部金属间化合物 (IMC)的形貌演变。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8×103 A/cm2时,在焊点的阳极界面出现了大量的形状不规则的IMC,而在阴极界面并未有明显的IMC形成;当电流密度为1×104 A/cm2时,阴极界面的IMC层呈扇贝状,有些IMC已经在界面处脱落,而阳极界面的IMC呈层状,而且厚度要比阴极的薄;当电流密度为1.2×104 A/cm2时,阳极界面的IMC厚度有所增加,但是阴极界面的IMC已经向钎料基体中进行了扩散迁移,使得界面变得凹凸不平。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在阳极形成的Bi层的厚度明显增加

    • Fe60.5-xPt39.5Ndx(x≤1.5)合金相转变和居里温度研究

      2010, 39(10):1741-1744.

      摘要 (1767) HTML (101)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居里温度测量等方法研究Fe60.5-x Pt39.5Ndx合金的相转变、居里温度和有序度。结果表明:Nd的添加有利于稳定FCC相结构;随着Nd含量x的增加,Fe60.5-xPt39.5Ndx合金的有序度及有序FCT相的居里温度都逐渐减小

    • Ag/Ni20纤维复合材料触点制备过程中的塑性变形

      2010, 39(10):1745-1748.

      摘要 (1519) HTML (148)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变形Ag/Ni20纤维复合材料触点为实验样品,以扫描电镜等为分析手段,根据触点内部纤维组织的变形和分布情况,通过建立5区域应力应变模型,研究大变形金属纤维复合材料触点制备中的塑性问题。结果表明,触点在制备过程中存在压缩和拉伸两种变形,位于钉头与钉角处的第3区和钉头表面的第1区应力应变最集中,为拉伸变形,平均变形量在80%,是裂纹容易产生的地方。材料塑性应满足这两个区域的塑性拉伸变形要求,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的触点

    • Nd对Mg-6Al铸态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2010, 39(10):1749-1753.

      摘要 (1491) HTML (127) PDF 0.00 Byte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Nd对Mg-6Al铸态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和175 ℃下,Mg-6Al-xNd(x=0,2,4,6,质量分数, 下同)合金的屈服强度随Nd含量增加而增加,在6.0%Nd时达到最大;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在4.0%Nd时达到最大,当Nd含量上升至6.0%时,两者均有少量下降。组织分析表明,Nd在Mg-6Al中以针状Al11Nd3和多边形状Al2Nd相存在,其中前者含量明显高于后者,为主要析出相。Al11Nd3相析出于枝晶界和晶界,有效细化了枝晶间距和晶粒度。通过建立软硬体复合模型对合金拉伸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并结合拉伸断口观察,综合认为Mg-6Al-xNd合金拉伸性能的提高主要归结于Al11Nd3相引起的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作用。Nd含量达到6.0%时合金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出现少量下降,主要归结于大块脆性相Al2Nd含量的增加

    • Ti6Al4V合金超声深滚层的组织结构特征

      2010, 39(10):1754-1758.

      摘要 (1723) HTML (146) PDF 0.00 Byte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声深滚技术对Ti6Al4V合金进行表面机械强化处理,使用扫描电镜、硬度分析、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超声深滚处理Ti6Al4V合金表面层的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超声深滚处理后,材料表层组织严重细化,形成了纳米结构层,表面晶粒尺寸小于20 nm。晶粒细化层的深度约为0.15 mm,在0.15 mm深度处,虽然晶界结构保持完整但晶粒内部位错密度增加。分析了组织结构细化对于改善疲劳性能的意义

    • Ni/P/Ce元素对SnAgCu无铅钎料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2010, 39(10):1759-1763.

      摘要 (1607) HTML (144) PDF 0.00 Byte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添加微量单一Ni、P或稀土Ce元素对Sn3.0Ag0.5Cu(质量分数, %)无铅钎料熔化温度、润湿性能、时效前后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Ni、P和稀土Ce元素的添加,对Sn3.0Ag0.5Cu钎料合金的熔化温度影响很小;P元素的加入能够增大合金的润湿力,缩小润湿时间。加入单一的Ni或稀土Ce元素对合金的润湿性能和接头时效前的剪切强度影响不大,但能够很好地抑制高温时效引起的接头剪切强度的下降。此外,P 元素的添加明显地改善了合金的抗氧化性能,但稀土Ce元素的添加对其有所恶化。这些性能的改变与微量Ni、P或稀土Ce元素对其显微组织的影响有关

    • 定向生长Ni50-xMn29+xGa21(x=0~4)合金的相变与磁感生应变

      2010, 39(10):1764-1768.

      摘要 (1476) HTML (130) PDF 0.00 Byte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定向凝固方法制备Ni50-xMn29+xGa21(x=0~4)系列多晶合金,并研究合金组分对马氏体相变温度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x≤3时,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Ms随着x的增大而升高,而马氏体相变滞后ΔT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3时,Ms升高到309.6 K,居里温度Tc为360 K;但是随着合金中Mn继续替代Ni,即x=4时,Ms降低到283.2 K,Tc为362 K。室温下测量Ni47Mn32Ga21样品的磁感生应变,无应力下其饱和磁感生应变值达到了–700×10-6,对应的磁场强度为4.5×105 A/m

    • 金纳米粒子在云母表面组装行为的研究

      2010, 39(10):1769-1772.

      摘要 (2099) HTML (133)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超声场作用下,以氯金酸为前驱物,经柠檬酸钠和单宁酸还原,在云母基底上组装分散均匀的金纳米粒子单层膜。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制备的金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声场分布和超声功率对金纳米粒子形貌影响较大,驻波场下制备的金粒子为纺锤形,而且随超声波功率的增大,纺锤形金粒子的平均长径比减小;而在扩散场中得到单分散的球形金纳米颗粒,XRD和SEM测试表明金的平均晶粒尺寸为25 nm。金纳米粒子在处理前后的云母表面均能组装成膜,但在处理后的云母表面覆盖度更大

    • 合金元素对电弧熔炼TiC/Ti-6Al-4V复合材料中TiC生长形态的影响

      2010, 39(10):1773-1776.

      摘要 (1892) HTML (126)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非自耗电弧熔炼制备含不同微合金元素的10vol%TiC/Ti-6Al-4V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的微量合金元素对复合材料中TiC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铸态复合材料中TiC形态主要是粗大且发达的枝晶状。而基体中加入0.3%(质量分数, 下同)的Sn元素后,TiC生长被抑制,TiC形态变为细小分散的颗粒状;0.3%的Ni被加入后,增大了TiC的结晶区间,使TiC枝晶生长变得更加发达;而0.3%的Nb元素的加入,则减小了TiC的结晶区间,从而减少了初晶TiC数量,促进了共晶TiC的形成

    • AlN纳米粉晶界添加对烧结Nd-Fe-B磁体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2010, 39(10):1777-1780.

      摘要 (1621) HTML (137) PDF 0.00 Byte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AlN纳米粉的晶界添加对烧结钕铁硼磁体显微结构、耐腐蚀性能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N纳米粉的晶界添加可以有效提高磁体的耐腐蚀性能,当添加量为0.1%(质量分数)时,耐腐蚀性能最佳。同时,其添加也可以提高磁体的矫顽力。显微组织观察表明,纳米AlN的晶界添加有效细化了磁体主相的晶粒,这是耐腐蚀性能和矫顽力同时提高的主要原因

    • MgO粉末添加对NdBaCuO籽晶的影响

      2010, 39(10):1781-1784.

      摘要 (1511) HTML (131) PDF 0.00 Byte (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顶部籽晶生长工艺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制备REBaCuO大单畴超导块材的方法。对于具有较高熔点的SmBaCuO体系,选择合适的籽晶成为制备单畴样品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实验以NdBaCuO为基体,通过添加不同含量(0.2%,0.5%,1%,2%,5%,10%,质量分数)的MgO粉末,制备6种自发形核生长的多畴Nd-Ba-Cu-Mg-O块材样品,然后分别选用MgO含量为1%和10%的NdBaCuO为籽晶成功引导生长了近单畴的SmBaCuO块材。利用DTA、XRD和OM技术分析不同MgO添加量对NdBaCuO前驱粉末熔化温度的影响、MgO粉末在NdBaCuO基体中的饱和添加量以及Nd-Ba-Cu-Mg-O籽晶的特性。结果表明:在NdBaCuO中添加MgO粉末可以显著提高基体的融化温度;MgO粉末在NdBaCuO中的饱和添加量约为1%;在1%至10%的MgO添加范围内不会改变Nd-123的晶格类型

    • Ti含量对Ni53Mn23.5Ga23.5-xTix铁磁性形状记忆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10, 39(10):1785-1789.

      摘要 (1731) HTML (154) PDF 0.00 Byte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示差扫描热分析、交流磁化率测试和室温压缩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Ti含量对Ni53Mn23.5Ga23.5-xTix (x=0, 0.5, 2, 3.5, 8, 15)合金的显微组织、相变行为、力学行为和磁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i元素在合金中的极限固溶度低于15%;随着Ti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相变温度和断裂强度及断裂应变先逐渐增加后降低,其断裂方式由沿晶断裂转变为穿晶断裂再到沿晶断裂;而合金的居里温度随Ti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

    • 氧含量对Pr1.85Ce0.15CuO4-x和Pr2CuO4-x结构、磁性和超导电性的影响

      2010, 39(10):1790-1794.

      摘要 (1643) HTML (147) PDF 0.00 Byte (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了电子型Pr1.85Ce0.15CuO4-x和其母体Pr2CuO4-x。X射线衍射表明:制备的样品具有单相结构,杂相比较少。磁测量的结果表明:在Pr1.85Ce0.15CuO4-x中,0.05≤x≤0.20(质量分数,%, 下同)时具有超导电性,起始转变温度Tc=24.5 K。而Pr2CuO4-x仅仅通过调节氧含量不能实现超导。并且通过氧含量对Pr1.85Ce0.15CuO4-x和Pr2CuO4-x结构、磁性的不同影响的对比研究发现,在Pr1.85Ce0.15CuO4-x中通过调节氧含量实现超导的原因是引入自由载流子。Pr2CuO4-x不能实现超导的原因是氧空位出现在不同的氧位上, 并对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

    • 合金元素、加工与热处理对新型近β型钛合金TiZrMoNb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微观分析

      2010, 39(10):1795-1801.

      摘要 (1679) HTML (134)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研究了不同合金添加元素(Mo、Zr、Nb)、加工及热处理对近β型医用钛合金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规律,讨论保持医用钛合金生物力学相容性匹配的影响因素和方法。研究发现:TiNbZrMo合金中增加Zr、Mo元素含量使合金强化,而增加Mo、Nb元素含量和热加工率利于降低弹性模量。经过固溶处理后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而时效处理后合金产生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使强度和弹性模量提高。新合金冷热加工性能好,无明显各向异性,经过适当热处理可以达到高强度、低弹性模量和优良的塑韧性、疲劳性能综合匹配

    • 晶粒细化对Cr-25Nb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2010, 39(10):1802-1806.

      摘要 (1454) HTML (114) PDF 0.00 Byte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弧熔铸和机械合金化+热压烧结技术制备晶粒尺寸相差较大的Cr-25Nb合金,研究其在950及1200 ℃空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熔铸态及机械合金化Cr-25Nb合金氧化后均没有发生Cr的单一外氧化,而形成了以Cr2O3为外层、NbCrO4为内层的双层氧化膜结构;机械合金化Cr-25Nb合金在950及1200 ℃的氧化速度均小于熔铸态合金,特别是在1200 ℃氧化100 h后,熔铸态Cr-25Nb合金的氧化增重是机械合金化合金的2倍多。这主要是因为晶粒细化促进了氧化膜内应力的释放,提高了氧化膜与基体的粘附性

    • 放电等离子烧结温度对钨合金的组织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0, 39(10):1807-1810.

      摘要 (1589) HTML (144)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纳米93W-4.9Ni-2.1Fe 合金粉末为原料,研究放电等离子烧结温度对钨合金组织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方法可制备出组织均匀的细晶钨合金。当烧结温度在950~1400 ℃时,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钨颗粒平均尺寸由2 μm增大到10 μm,试样动态抗压强度随之降低;动态压缩过程中,烧结温度在1000~1200 ℃的试样塑性均较好,而当烧结温度超过1300 ℃时,试样的塑性很低,表现为明显的脆性状态

    • 钛合金阳极氧化法制备自组装纳米多孔结构薄膜的研究

      2010, 39(10):1811-1814.

      摘要 (1732) HTML (149)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TLM钛合金为阳极氧化的基片,通过改变阳极氧化电压、钛合金相结构,找到制备纳米多孔阵列的参数,通过条件试验发现,在恒电压小于30 V时,通过时效处理的TLM钛合金表面可以制备得到TiO2纳米多孔结构薄膜

    • 冷旋U-6.5Nb合金再结晶晶粒长大的实验研究

      2010, 39(10):1815-1819.

      摘要 (1631) HTML (145) PDF 0.00 Byte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冷旋加工-退火工艺细化U-6.5Nb合金晶粒组织,研究旋压变形率、退火温度及退火时间对再结晶后晶粒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旋压变形率对晶粒尺寸没有显著影响,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和退火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不断长大。在700, 800和900 ℃保温过程中的晶粒长大指数分别为0.47, 0.31和0.34,晶粒长大激活能为100.4 kJ/mol, 表明U-6.5Nb合金的晶粒长大受Nb原子的扩散控制

    • Sb2Se3纳米线的水热合成和表征

      2010, 39(10):1820-1824.

      摘要 (1754) HTML (133) PDF 0.00 Byte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以SbCl3和不同的硒源(SeO2、Se粉)为原料,采用水合肼(N2H4·H2O)为还原剂,用水热法在150 ℃下反应24 h后合成Sb2Se3纳米粉末。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FESEM)以及高分辨透射电镜等分析方法对产物的物相成分和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产物的结构为正交晶系的Sb2Se3纳米晶体,其微观形貌为一维纳米线结构。采用不同硒源合成产物的微观形貌基本相似,其中以SeO2作为硒源水热合成的Sb2Se3纳米线比以Se粉作为硒源合成的纳米线要更加窄而薄,而且纳米线尺寸比较均匀一致。纳米线晶体沿[001]方向生长,这与Sb2Se3独特的晶体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 白光LED用新型红色荧光粉SrMgSi2O6:Eu3+, M(M=Gd3+, Ti4+)的合成及性质

      2010, 39(10):1825-1828.

      摘要 (1953) HTML (147) PDF 0.00 Byte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Na2CO3为电荷补偿剂,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新型红色硅酸盐发光材料SrMgSi2O6:Eu3+。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合成产物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SrMgSi2O6:Eu3+ 的晶体结构与Sr2MgSi2O7相同,同属四方晶系。样品SrMgSi2O6:Eu3+的激发光谱在220~300 nm出现一宽带吸收,归属于O2--Eu3+之间的电荷迁移,300 nm以后出现的锐线峰为Eu3+的f-f跃迁吸收峰,其最强锐线峰位于400 nm,因而,可以被InGaN管芯产生的紫外辐射有效激发。发射光谱由两个强发射峰组成,位于592和618 nm处,分别属于典型的Eu3+的5D0→7F1和5D0→7F2跃迁。此外,研究发现:共掺Gd3+或Ti4+均能敏化Eu3+的发光,可有效提高样品的红光发射。因此,SrMgSi2O6:Eu3+, M(M=Gd3+, Ti4+)有望成为一种与InGaN管芯匹配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 压痕法确定热障涂层蠕变参数

      2010, 39(10):1829-1834.

      摘要 (1566) HTML (144)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单相半无限大材料和涂层/基体材料系统分别进行平头压痕蠕变试验的有限元模拟。对于每一种材料系统,分别考虑不同尺寸的压头,研究压头尺寸对涂层/基体材料系统压痕蠕变应力指数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一个考虑压头尺寸的权重函数来量化涂层和基体对涂层/基体系统压痕蠕变指数的影响程度。基于此权重函数,提出一个确定涂层蠕变指数的分析法。最后根据压头尺寸对涂层/基体系统压痕蠕变指数的影响规律,提出确定涂层蠕变指数的外推法

    • 脉冲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钛基HA/Ag复合涂层

      2010, 39(10):1835-1839.

      摘要 (1741) HTML (137) PDF 0.00 Byte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脉冲电化学法在生物医用钛表面制备出纳米HA/Ag复合涂层。借助SEM、XRD等对复合涂层的形貌、成分进行表征。利用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两个菌种对该涂层抗菌性能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利用MC3T3-E1成骨细胞检测复合涂层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HA/Ag复合涂层呈纳米球状,由HA和Ag两相组成。Ag在HA涂层中分布均匀。复合涂层对两种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抗菌率达100%,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接近100%,对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高于白色葡萄球菌。细胞培养实验表明MC3T3-E1成骨细胞在HA/Ag复合涂层表面的黏附、铺展较好。综合可知,脉冲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纳米HA/Ag复合涂层具有较好的抗菌性和细胞相容性

    • 机械合金化对Cr-W粉末及烧结材料组织的影响

      2010, 39(10):1840-1844.

      摘要 (2004) HTML (132)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机械球磨法制备原子比为4:1的Cr-W预合金粉末,对球磨后的Cr-W粉末进行XRD、SEM、TEM分析,探讨球磨时间对Cr-W粉末形貌、晶粒大小、组织结构及烧结Cr-W合金固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可以制备纳米级的Cr-W预合金粉末;球磨初期,晶粒尺寸、微应变变化较大,48 h后趋于稳定获得小于30 nm的纳米晶粉末;经72 h球磨后,粉末中有固溶体形成;球磨过程伴随着晶格常数的变化;球磨时间越长的粉末,烧结后各相分布越均匀,固溶程度越高

    • 电沉积宽晶粒尺寸分布纳米镍的本征拉伸行为

      2010, 39(10):1845-1848.

      摘要 (1599) HTML (134) PDF 0.00 Byte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直流电沉积制备平均晶粒度为27.2 nm,宽晶粒尺寸分布(10~120 nm)的纳米镍(B-NC-Ni)。在B-NC-Ni的拉伸实验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及宏观断口,结果表明:完整的拉伸曲线即本征曲线,具有恒应力变形阶段,宏观断口呈切断;而不完整的拉伸曲线在平台出现之前已发生断裂,主要是由于电沉积时阴极析出的H可能会使镀层形成空位和微孔两类缺陷,均会加剧变形时晶界上裂纹的形成,宏观断口呈正断。此外,实验中杂质S(0.015%, 质量分数, 下同)对B-NC-Ni的拉伸性能影响可忽略

    • TG6合金等温变形条件下组织演变与性能的研究

      2010, 39(10):1849-1852.

      摘要 (2043) HTML (132) PDF 0.00 Byte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不同的等温锻造火次和相同的总变形量,改变TG6合金锻件的加热时间和每火次变形量,对该合金等温锻件的显微组织演化与拉伸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等温锻造火次增多,组织中初生α相含量增多,片状次生α相长度和亚β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而片状α相的厚度递增。室温和高温拉伸强度随锻造火次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塑性则先增加后减小。1火次成形时变形量较大,锻件产生温升造成组织中初生α相较少,同时较多且细长的次生α相增加了该锻件的拉伸强度。3火次成形时由于合金中各相再结晶程度不同,使组织中亚β晶界处产生较多细小等轴α相,该相增加了锻件的塑性。5火次锻造时,锻件加热时间较长,造成组织中α相的聚集长大。TG6合金等温锻造多火次成形时,每火次变形量存在一临界范围,处于该范围内每火次锻后空冷时合金发生部分再结晶,形成较为细小的等轴α相,阻碍亚β晶界的迁移,致使亚β晶粒尺寸较小,同时也造成组织中等轴α相尺寸的不均匀

    • 计时电流法研究Pt/YSZ电极烧结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

      2010, 39(10):1853-1857.

      摘要 (1379) HTML (133) PDF 0.00 Byte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计时电流法和扫描电镜,研究Pt/YSZ电极烧结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极在850 ℃烧结时间的增加,电极孔隙减少,孔径增大,阳极电势阶跃极化后的稳定电流密度值先增大后减小,烧结时间为10 h时所制电极稳定电流密度值最大,活性最强;与烧结时间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相似,当电极烧结时间为1 h时,烧结温度升高也会使得电极孔隙减少,孔径增大,阳极电势阶跃极化后的稳定电流密度值亦先增大后减小,烧结温度为1100 ℃时所制电极稳定电流密度值最大,性能最好。

    •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多孔镍催化材料

      2010, 39(10):1858-1862.

      摘要 (1602) HTML (129)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以球形雾化镍粉为原料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多孔镍块体催化材料的新工艺,用SEM、氮吸附和XRD分析制备的多孔镍块材的微观结构和相组成,并进一步研究多孔镍材对甲烷部分氧化法(POM)制取合成气反应的高流速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SPS工艺可制备出孔隙率大于70%的纯净多孔镍材,850 ℃保温120 s制备的镍材可应用于流速达2.70 L/min的POM反应,经其催化的CH4转化率高于80%

    •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可控性合成研究进展

      2010, 39(10):1863-1867.

      摘要 (1766) HTML (147) PDF 0.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多元醇法、水热法、胶体粒子晶种法、溶胶-凝胶法、置换法、共沉淀法、电化学法、超声法、连续还原法、胶束与反胶束法、微乳液法、光化学法等,并简要分析各类合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Nd-Fe-B基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矫顽力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0, 39(10):1868-1874.

      摘要 (2293) HTML (140) PDF 0.00 Byte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点探讨Nd-Fe-B基纳米复合永磁材料晶间交换耦合作用对有效各向异性和矫顽力的影响,对Nd-Fe-B基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矫顽力机制进行讨论分析。硬磁相之间的耦合在反磁化场作用下将促进畴壁位移和磁距反转,不利于提高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矫顽力,在晶间形成适当的非磁性相减弱硬磁相之间的耦合作用可一定程度地提高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矫顽力。除形核场、自钉扎作用外,晶粒内部缺陷的钉扎效应能阻止反磁化畴壁的位移,可进一步提高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矫顽力

    • 微量元素B在γ-TiAl基合金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0, 39(10):1875-1880.

      摘要 (1460) HTML (147) PDF 0.00 Byte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微量元素B在TiAl基合金中应用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B对TiAl基合金组织细化的机制,并分析硼化物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对TiAl基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对B在TiAl基合金中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出了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