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0年第39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镁合金熔体结构信息的价电子理论研究

      2010, 39(11):1881-1887.

      摘要 (1827) HTML (146) PDF 0.00 Byte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对Mg-Al合金熔体进行价电子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本结构模型,获得熔体的基本结构信息。通过分析升温和降温过程中镁合金熔体黏度-温度关系曲线V(t)的不可逆现象,间接地对熔体结构信息的不可逆变化作出判断。结果表明:原子间各键共价电子对数nα的差异是造成熔体结构信息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导致合金熔体存在微观不均匀性;当温度升高至730 ℃附近时,结构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内部的Al-MgIII(C)键开始发生断裂,熔体结构达到新平衡的相对均匀状态;遗传自固态组织中微观不平衡结构的消失和原子集团内部Al-MgIII键的破坏及原子发生的不可逆重排是曲线V(t)发生不可逆变化的本质原因。这对于深入认识镁合金熔体结构信息及探索凝固微观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铸态及退火La1.9Ti0.1MgNi9合金的贮氢性能

      2010, 39(11):1888-1892.

      摘要 (1783) HTML (125)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磁悬浮感应熔炼及退火处理的方法,制备La1.9Ti0.1MgNi9合金。对合金样品的XRD、PCT和电化学测试表明,所有样品均由多相组成,LaNi5相为主相。当退火温度达到1173 K时,合金中LaMg2Ni9相消失,Ti2Ni相出现。退火处理能提高合金的晶化程度、降低吸放氢平台压。退火1073 K合金的有效吸氢量较高,在303 K时达到1.25% (质量分数)。La1.9Ti0.1MgNi9合金退火后,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以及高倍率放电性能得到极大改善,以1173 K退火合金电化学性能较好,其最大放电容量为377 mAh/g,1100 mA/g电流密度下的高倍率放电性能为0.839,经112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保持率为60%。

    • TG6钛合金的热稳定性及其在高温下的部分恢复

      2010, 39(11):1893-1898.

      摘要 (1862) HTML (135)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Thermal Stability of TG6 Titanium Alloy and Its Partial Resump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 烧结温度对Ti/IrO2-Ta2O5纳米氧化物阳极微观结构和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1903-1907.

      摘要 (1725) HTML (142) PDF 0.00 Byte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echini法制备Ti/IrO2-Ta2O5纳米氧化物阳极,通过SEM、EDX、XRD、极化曲线、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谱及强化电解寿命试验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烧结温度对Ti/IrO2-Ta2O5阳极微观结构和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极涂层成分分布均匀,IrO2晶粒偏析不明显;Ta在铱钽固溶体中的固溶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涂层晶粒逐渐细化。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阳极析氧电催化活性降低,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减小;500 ℃下所得Ti/IrO2-Ta2O5阳极表现出最高的强化电解寿命。

    • Ni-Cr-W合金在1100 ℃的氧化膜演变

      2010, 39(11):1908-1911.

      摘要 (1915) HTML (130)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新型Ni-Cr-W合金在1100 ℃下不同保温时间下的恒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EDS)对合金热暴露后的表面氧化膜形貌、元素含量以及合金基体的恶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表面氧化膜的相组成通过XRD进行确定。结果表明:在氧化初期(<3 h),合金表面生成的单层氧化膜主要由Cr2O3组成,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7 h),在Cr2O3外逐渐形成了一层具有尖晶石结构的NiCr2O4。一旦外表面被均匀致密的尖晶石膜所覆盖,双层氧化膜NiCr2O4·Cr2O3便能有效的减慢合金基体被进一步氧化。合金亚表层的恶化形式包括晶界的内氧化、空洞以及无碳化物区的形成。合金中高的W含量并没有明显恶化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 含铸造微孔镍基单晶合金蠕变损伤和裂纹萌生的模拟计算

      2010, 39(11):1912-1917.

      摘要 (2171) HTML (139)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镍基单晶合金蠕变变形过程中的细、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及损伤特点,建立了考虑材质劣化和孔洞损伤的双参数蠕变损伤本构方程。利用所建模型对裂纹前缘含铸造缺陷(孔洞)的镍基单晶合金紧凑拉伸(CT)试样蠕变损伤和裂纹萌生进行了模拟计算,并考虑了晶体取向偏差和随机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晶体取向和孔洞位置对试样蠕变损伤和裂纹萌生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孔洞距切口根部距离较近时,裂纹形核于切口附近的孔洞表面,裂纹形核时间较短;孔洞距切口根部距离较远时,裂纹形核位置位于切口表面,具体位置取决于试样的晶体取向,裂纹形核时间较长。随着加载轴晶体取向偏角的增大,裂纹形核时间明显缩短,其分散性加大,最大有34.7%的变化幅度;试样在2个不受控的晶体取向变化时,在偏角为45°和80°出现极值,裂纹形核时间最大偏差达3倍。

    • Ti600高温钛合金600 ℃下组织稳定性研究

      2010, 39(11):1918-1922.

      摘要 (1654) HTML (148) PDF 0.00 Byte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Ti600高温钛合金600 ℃热暴露不同时间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合金在热暴露过程中析出物的量不多,主要是硅化物的析出和a相的有序化过程。热暴露过程中,合金塑性的降低主要是硅化物和a2相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a2相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起主导作用;a2相的稳定化和长大过程是合金塑性下降的主要阶段。

    • 金属橡胶材料单层结构吸声特性研究

      2010, 39(11):1923-1927.

      摘要 (2130) HTML (132) PDF 0.00 Byte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理论上研究了金属橡胶材料单层结构吸声特性。根据金属橡胶材料声学特性参数计算式,推导出两种基本单层吸声结构——置于刚性墙和带有空气层吸声结构的声阻抗率和吸声系数计算式。确定了流阻率是决定金属橡胶材料声学特性的基本参数。分析了材料厚度、流阻率及空气层厚度对两种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影响关系,建立了金属橡胶材料单层吸声结构第一共振频率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材料厚度、流阻率及空气层厚度可有效提高金属橡胶材料单层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

    • 第二相粒子大小对Mo-La2O3阴极电子发射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1928-1932.

      摘要 (1593) HTML (136)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氢气还原及热压工艺制备了纳米复合Mo-4La2O3(质量分数,%)阴极材料,其显微组织中La2O3粒径小于100 nm,而常规Mo-4La2O3阴极中La2O3粒径为200~300 nm。在真空击穿实验中发现La2O3粒径对于阴极电子发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纳米复合阴极的电子发射能力远高于常规阴极的发射能力,其电子发射点遍布整个阴极表面,而常规阴极电子发射点只是集中在一小块区域。通过建立金属-半导体电子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并绘制了Mo及La2O3中电子隧穿几率随La2O3粒径变化的关系曲线,解释了纳米复合阴极电子发射能力强的原因。

    • 铝含量对Monel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1933-1937.

      摘要 (1787) HTML (163) PDF 0.00 Byte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OM、SEM、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含铝量对蒙乃尔(Monel)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铝含量从2%逐渐增加到4%(质量分数,下同),存在于枝晶间的离异γ′共晶相的面积比率逐渐增大;并且在不同的铝含量下,该含铝Monel合金在模拟海水中的腐蚀形式为点蚀,同时,随着铝含量的逐渐增加,该含铝Monel合金在模拟海水中的耐蚀性先增强后减弱。当铝含量为3%时,合金的耐蚀性达到本实验范围内的最佳。

    • Ni-Cr-Al合金中Cr、Al含量对热加工性的影响

      2010, 39(11):1938-1942.

      摘要 (1527) HTML (113)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Ni-Cr-Al系高温合金作为一种常用的新型航空发动机密封材料,通过调整Cr、Al含量可以提高耐高温及热腐蚀性能,但同时也会影响合金的热加工性。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分析了Cr,Al含量分别在15%~25%,4%~5%(质量分数,下同)范围调整时,对合金高温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r、Al含量的提高会不同程度缩小合金的安全热加工区域。通过热力学平衡相计算和组织观察发现,成分变化影响热加工性的主要原因是晶界胞状碳化物的形态及析出量变化。综合考虑热变形试验、组织观察结果以及耐高温腐蚀的因素,20%Cr和4%Al是比较合适的成分选择。

    • 电压增幅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1943-1947.

      摘要 (1878) HTML (139) PDF 0.00 Byte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硅酸盐体系微弧氧化过程中,电源电压增幅对放电火花形态及AZ91D镁合金膜层的厚度、表面形貌和耐蚀性有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脉冲电压增加,电弧的弧斑亮度增强、尺寸变大,但数目减少,大弧倾向增加;微弧氧化膜层的厚度增厚,但成膜速率降低;膜层表面熔融物颗粒增大,表面孔径增加,粗糙度增加;腐蚀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电压增幅为100~150 V时,其过程稳定性、成膜速率、膜层外观质量和耐蚀性等方面的综合性能相对最优。

    • 不同晶粒尺寸的(La0.47Gd0.2)Sr0.33MnO3纳米颗粒磁性能

      2010, 39(11):1948-1951.

      摘要 (1473) HTML (128) PDF 0.00 Byte (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非晶态多核配合的方法制备了(La0.47Gd0.2)Sr0.33MnO3纳米颗粒,用XRD、HRTEM和MPMS等手段对纳米颗粒的微观结构和磁性能进行研究。XRD和SAD分析表明,所有的样品都具有单相钙钛矿结构;TEM分析表明, 经过600,800和1000 ℃烧结10 h后的样品颗粒尺寸分别为40~50 nm,90~100 nm和140~150 nm。样品的磁学性能结果表明:(La0.47Gd0.2)Sr0.33MnO3纳米颗粒的居里温度TC (298 K)基本上不随颗粒尺寸的变化而变化,而相对磁制冷能力取决于颗粒尺寸;颗粒尺寸为90~100 nm的(La0.47Gd0.2)Sr0.33MnO3纳米颗粒的相对磁制冷能力最大,可以作为室温下使用的磁制冷工质侯选材料。

    • 锰位掺杂La0.7Ba0.3Mn0.95X0.05O3(X=Mn, Cr, Fe, Co)薄膜光诱导特性研究

      2010, 39(11):1952-1955.

      摘要 (1631) HTML (157) PDF 0.00 Byte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固相反应法制备La0.7Ba0.3Mn0.95X0.05O3(X=Mn,Cr,Fe,Co)系列块材,并利用磁控溅射法在LaAlO3单晶衬底上制备薄膜,研究过渡金属元素(Cr,Fe和Co)锰位掺杂对La0.7Ba0.3MnO3(LBMO)薄膜光诱导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Cr,Fe和Co掺杂均导致薄膜的金属-绝缘转变温度(TP)降低,电阻率和光致电阻率相对变化的最大值(LRmax)增大。其中Fe离子对体系影响最大,Co离子次之,Cr离子影响最小。激光诱导在不同温区对薄膜电阻率的影响不同,在低温(T< TP)区表现为光致电阻率增大,在高温区(T> TP)表现为光致电阻率减小。从过渡金属Cr,Fe和Co离子自身电子结构和晶格效应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样品输运行为和光诱导特性的内在机理。

    • Ti-3Zr-Mo-15Nb医用钛合金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2010, 39(11):1956-1959.

      摘要 (1787) HTML (139)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DSC和XRD检测并分析了Ti-3Zr-Mo-15Nb钛合金的相转变规律,结合金相显微镜、TEM和拉伸测试,系统研究了加工工艺、热处理制度对该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3Zr-Mo-15Nb合金在α+β区加工,经固溶处理得到细小的等轴晶。合金经β相区淬火后形成了一种亚稳斜方马氏体α″相。低温时效处理后,α″相部分分解为α相,且随时效温度升高而完全分解为α相。250 ℃时效的合金综合力学性能与人体骨骼最为接近,可达到高强度、低模量、高塑性的最佳匹配。微观组织分析表明,少量的α″斜方马氏体、α马氏体和一定数量的位错相互作用,可得到较低的弹性模量和较高的塑性,而大量交叉的细小针状α马氏体对合金的综合生物力学性能有明显的贡献。

    • Zr57V36Fe7合金的微结构及活化与吸氢性能

      2010, 39(11):1960-1963.

      摘要 (1817) HTML (141) PDF 0.00 Byte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Zr57V36Fe7合金的微观组织及相结构,合金吸氢前微观组织由板条状的固溶体晶粒和不规则的类层片状共晶组织组成,主要吸氢相为ZrV2与α-Zr相,吸氢后生成ZrH1.801和V16Zr8H36.29两种主相。测试了合金的活化性能,在723 K,1 h条件下真空加热后,再经过一次吸氢循环,合金达到最佳活化效果。采用定容法测试了合金吸氢P-C-T(Pressure Composition Temperature)性能,合金有较宽且平坦的吸氢平台,采用范特霍夫方程外推室温平衡压达到10-8 Pa量级。

    • 钛合金与不锈钢超塑性扩散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

      2010, 39(11):1964-1969.

      摘要 (1715) HTML (146) PDF 0.00 Byte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微细晶超塑性扩散连接方法,对TC4钛合金与1Cr18Ni9Ti不锈钢成功实现了直接扩散连接,系统分析了接头性能、界面微观结构及超塑性扩散连接机理。结果发现:TC4钛合金与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直接超塑性扩散连接时,较佳连接工艺规范为:温度T=760~820 ℃,压力p=6~9 MPa,时间t=20~40 min;接头剪切强度τ=125.3~148.7 MPa。与一般直接扩散连接相比,连接温度降低了约100 ℃,接头的剪切强度提高了1倍以上,且连接试样无明显变形。细化热处理TC4钛合金与1Cr18Ni9Ti不锈钢超塑性扩散连接时,其接头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形成紧密接触阶段、接触表面激活阶段及靠近活化中心的界面冶金结合区形成阶段。

    • 基于微观相场DO22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的计算模型

      2010, 39(11):1970-1973.

      摘要 (1773) HTML (135) PDF 0.00 Byte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微观相场原理, 根据Khachaturyan占位几率和能量关系方程,推导出DO22相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的计算模型,其输入参数为相变点的温度和原子浓度。针对Ni3V-DO22相的反演计算表明:随温度和浓度增大,第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势w1增大。将计算所得随温度和浓度变化着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代入微观相场方程中,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原子演化结构的温度和浓度相关性更加明显。

    • 基于Miedema模型和Toop模型的Al-Si-Er合金热力学参数计算

      2010, 39(11):1974-1978.

      摘要 (2070) HTML (122) PDF 0.00 Byte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Miedema混合焓模型计算了Al-Er、Si-Er和Al-Si二元合金的部分热力学性质,选择Er为非对称性组元,在此基础上结合Toop模型计算出Al-Si-Er三元合金的混合焓、过剩熵与过剩自由能。结果表明,Al-Si-Er三元合金的混合焓、过剩熵与过剩自由能在整个浓度范围内均为负值,在富Er和贫Er区域各热力学参数变化趋势较大。通过计算Al、Si和Er 3种组元的偏摩尔过剩自由能得到Al-Si-Er三元合金各组元的等活度值曲线。曲线显示各组元随着摩尔分数的减少其活度值都急剧减小,在三元系成分三角形的中心部分Al、Si和Er的活度值都很小,这表明Al、Si和Er 3种组元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易形成三元金属间化合物,这一结论与Al-Si-Er三元相图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 钨基合金系挤压喂料粘度与流变特性研究

      2010, 39(11):1979-1983.

      摘要 (1870) HTML (135) PDF 0.00 Byte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有利于成形的粘结剂优化配方,对相同粉末装载量的4种粘结剂体系的93W-Ni-Fe 粉末増塑挤压成形喂料粘度和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英国AR2000EX旋转流变仪对钨基合金系挤压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剪切速率下的粘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粘结剂组成的喂料A、B、C和D中,A的粘度较低,流动性能较好,喂料D流变性能最不稳定;根据剪切速率与粘度的关系曲线可测算出130 ℃时喂料A、B、C的剪切稀化指数分别为0.048,–0.869和–1.717;由温度与粘度的关系曲线可测算出剪切速率为11.07 s-1时,喂料A、B、C的粘流活化能分别为8.524、8.107和31.310 kJ·mol-1;经模拟计算可得在130 ℃和11.07 s-1速率下A、B、C 3种喂料的流动性指数分别为7.2×10-6,4.8×10-6, 1.1×10-6,A喂料的综合流变学性能最好。

    • 多孔磷酸钙骨水泥与钛合金支架材料修复兔颅骨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2010, 39(11):1984-1988.

      摘要 (2060) HTML (155) PDF 0.00 Byte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采用结构可控的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acid phosphate cement, CPC)和钛合金支架材料修复兔颅骨骨缺损,比较了两种修复材料骨环境下的成骨性能。结果显示,与多孔钛合金材料相比,多孔CPC材料表现出了更好的成骨活性。CPC材料的新生骨量、成骨速率均高于钛合金材料。而且骨吸收重建过程也早于钛合金材料。同时,三维贯通的孔隙结构有利于骨组织的长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钛合金材料的应力屏蔽缺陷, 使植入体在早期获得良好的固位, 从而使界面骨性结合得以顺利进行。

    • 粉末冶金Ni56Fe19Al25合金的相态与超弹性行为

      2010, 39(11):1989-1992.

      摘要 (1650) HTML (137) PDF 0.00 Byte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Ni56Fe19Al25合金,将Ni、Fe、Al的元素粉与预合金粉等量混合后在500 MPa下压制成形,于1280 ℃温度烧结后进行热处理,对合金烧结态和淬火态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粉末冶金技术制备的Ni56Fe19Al25合金烧结态为(β+γ)双相组织,淬火态处于(β′+γ)双相区。Ni56Fe19Al25合金淬火态在应力作用下呈现出良好的线性超弹性,抗拉强度达850 MPa,最高弹性变形量大于4.5%,断裂前总变形量达到9.2%。

    • 9Cr-2W耐热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织构

      2010, 39(11):1993-1996.

      摘要 (1617) HTML (122)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热压缩试验研究9Cr-2W耐热合金在1000~1300 ℃和应变速率0.005~0.5 s-1范围内的流变行为和热变形组织演变,并对热镦粗试样做了织构测定。分析该合金在实验参数范围内热变形的应力-应变特征,动力学方程,获得应力指数和变形激活能等表征其变形能力的重要特征参数。组织观察和织构测试结果表明,9Cr-2W耐热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组织演变机制以动态回复和几何动态再结晶方式进行。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选择较高的变形温度来降低流变应力和改善各向异性。

    • 高能电脉冲处理对镁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1997-2002.

      摘要 (1818) HTML (134) PDF 0.00 Byte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腐蚀形貌观察、动电位极化测试、电化学阻抗谱与腐蚀速度测试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高能电脉冲处理(EPT)和传统热处理(CHT)的电轧AZ31镁合金带材在3.5% 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高能电脉冲处理和传统热处理都能提高电轧AZ31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因为处理后的镁合金发生再结晶,位错密度降低;高能电脉冲处理与传统热处理相比,能更加显著地提高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但是在改善材料耐腐蚀性能方面并不具有优势,这可能与高能电脉冲处理形成的更细小晶粒所形成更多的腐蚀微电池有关。

    • 热处理工艺对无氟PA-MOD法制备YBCO超导薄膜的影响

      2010, 39(11):2003-2006.

      摘要 (1742) HTML (128) PDF 0.00 Byte (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无氟的高分子辅助金属有机物沉积(PA-MOD)法在(00l)LaAlO3单晶基底上制备了超导转变温度Tc = 90 K的YBCO超导薄膜。研究了高温热处理过程中不同成相温度和气氛湿度对制备高性能YBCO薄膜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θ-2θ扫描、ω扫描和φ扫描分析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制备的YBCO薄膜的双轴织构程度;通过扫描电镜(SEM)测试研究了不同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采用超导量子干涉仪测量了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曲线和磁化曲线。结果表明,770 ℃干燥气氛中成相的样品具有优异的双轴织构及平整、致密的表面形貌。采用该优化工艺制备的YBCO薄膜在77 K零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Jc)达到2 MA/cm2,是其它工艺制备薄膜Jc的1.7~6.7倍。

    • Cu0.3Mn0.7去合金化制备纳米多孔铜块体材料

      2010, 39(11):2007-2010.

      摘要 (2043) HTML (136) PDF 0.00 Byte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去合金化法对Cu0.3Mn0.7合金进行自腐蚀制备出厚度为1 mm的纳米多孔铜块体材料。采用XRD、SEM、EDS、AAS等分析了样品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样品在室温0.1 mol/L盐酸溶液中自腐蚀10 d,得到成分单一,结构均匀的三维连通纳米多孔铜块体材料,其表面平均孔径尺寸约125 nm,平均骨架尺寸约80 nm,横截面平均孔径尺寸约300 nm。

    • 去合金化工艺对纳米多孔铜孔结构的影响

      2010, 39(11):2011-2014.

      摘要 (1724) HTML (130) PDF 0.00 Byte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Mn-Cu合金为前驱体合金,在酸溶液中腐蚀去合金化成功制备出孔径尺寸为纳米量级的纳米多孔铜。 研究了去合金化工艺参数中的酸溶液成分、腐蚀时间及腐蚀温度对最终纳米多孔铜孔结构及Mn的选择性腐蚀程度影响。结果表明:在0.1 mol/L HCl溶液中自由腐蚀去合金化后可得到孔结构均匀的纳米多孔铜;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孔结构有显著变化,腐蚀2 d所得纳米多孔铜样品的孔结构呈蜂窝状,腐蚀5 d所得样品的孔结构呈均匀的三维网络状结构,而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孔壁逐渐粗化;随着腐蚀温度升高到60 ℃,样品中的残余Mn含量降低明显。通过调整去合金化工艺,实验所制备的纳米多孔铜孔结构呈均匀的三维网络状,孔隙率为57.7%,平均孔径尺寸约140 nm。

    • 泡沫浸渍法制备的多孔铌基生物材料及性能

      2010, 39(11):2015-2017.

      摘要 (1841) HTML (151) PDF 0.00 Byte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结果表明:制成的多孔铌,具有三维、连通孔隙结构且无任何杂质相,孔隙率为71.4%,孔径尺寸为500 μm,平均密度为2.45 g/cm3。三维连通多孔铌的平均弹性模量为815 MPa,抗压强度为36.62 MPa,与人体松质骨的力学性能相匹配。

    • 导电纤维的制备及在防静电陶瓷中的应用

      2010, 39(11):2018-2022.

      摘要 (1764) HTML (142) PDF 0.00 Byte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氧化硅玻璃纤维为载体,采用非均匀成核法在其表面包覆一层锑掺杂二氧化锡(ATO)制备了导电纤维。导电纤维的电阻率随热处理温度升高的变化趋势与ATO基本一致,包覆物加入率为100%、75%、50%、25%和12.5%的ATO包覆氧化硅纤维在500~1200 ℃处理后的电阻率全部低于200 Ω·cm。由于较大的长径比所导致的桥联效应,少量的导电纤维在陶瓷中就能形成完善的导电网络,同时也能极大减少防静电陶瓷中ATO的用量,包覆物加入率为12.5%的ATO包覆纤维作为导电填料时,能节省约77.8%的ATO。

    • 硼添加对(Ti0.65Zr0.35)1.10(V0.5Mn0.3Cr0.4Ni0.8)Bx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2010, 39(11):2023-2026.

      摘要 (1766) HTML (112) PDF 0.00 Byte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设备,研究添加不同含量硼对(Ti0.65Zr0.35)1.10(V0.5Mn0.3Cr0.4Ni0.8)Bx (x=0,0.01,0.05,0.1,0.2)储氢合金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硼的添加,合金中出现了不易形成氢化物的棒状VB相,降低了合金的可逆放电容量,提高了合金的活化性能、循环稳定性和合金的倍率性能。分析表明,主要是由于棒状VB相增加了氢在合金中的扩散通道,增加了相界面,减小了合金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晶格应力。合金电极的反应阻抗随着硼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合金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明显优化。

    • 高速火焰喷涂高质量NiCoCrAlTaReSiY抗氧化涂层

      2010, 39(11):2027-2029.

      摘要 (1676) HTML (123)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用高速火焰喷涂(HVOF)替代低压等离子喷涂(LPPS)沉积高质量的MCrAlY涂层。试验用粉料为NiCoCrAlTaReSiY,采用以煤油为燃料的K2型HVOF系统沉积涂层,研究喷嘴长度、喷涂工艺参数对粉末沉积工艺过程以及涂层性能的影响;测量涂层的孔隙率及氧含量,观察涂层经真空热处理以及高温空气氧化后的显微结构,测量了Al、O等元素在氧化涂层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所沉积的NiCoCrAlTaReSiY涂层具有优越的抗氧化性。

    • 聚乙二醇对TiO2-SiO2粒子的生成及光催化性能影响

      2010, 39(11):2030-2034.

      摘要 (1610) HTML (129) PDF 0.00 Byte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TiCl4为原料,采用自组装技术制备TiO2-SiO2复合粒子,加入聚乙二醇2000(PEG 2000),探讨聚乙二醇对TiO2-SiO2粒子生成及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组装次数的增多,复合粒子表面TiO2 的含量增多;随PEG2000的加入,TiO2颗粒间呈现一定的孔隙,使TiO2层粒子的表面积增加;样品经550 ℃煅烧,得到均为锐钛矿与金红石的混合相,且随着PEG2000含量的增加,锐钛矿的相对含量随之增加;光催化实验表明,PEG2000的掺杂使TiO2-SiO2的光催化性能得以提高。

    • 锆钛酸铅纳米管制备工艺研究

      2010, 39(11):2035-2038.

      摘要 (1768) HTML (138) PDF 0.00 Byte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溶胶-凝胶浸渍阳极氧化三氧化二铝(AAO)模板法制备Pb(Zr0.52Ti0.48)O3(PZT)一维纳米结构的工艺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以硝酸氧锆、醋酸铅、钛酸丁酯(按0.52:1:0.48的摩尔配比)为原料,以乙二醇为溶剂,可获得稳定的PZT溶胶,通过反复滴加浸渍氧化铝模板,最终经650 ℃晶化处理和腐蚀AAO后得到PZT纳米管。样品表征结果说明,制得的PZT纳米管为钙钛矿相,表面结构完整、孔径均一、排列均匀整齐,长50 μm、管径300 nm、壁厚40 nm。

    • pH值对AM60B镁合金化学镀镍的影响

      2010, 39(11):2039-2043.

      摘要 (1650) HTML (144) PDF 0.00 Byte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碱式碳酸镍为主盐,NaH2PO2为还原剂,在铸态AM60B镁合金上化学镀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及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了pH值对镁合金化学镀镍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由6.0增加到7.0,镀层镀速增加。3种pH值下沉积的镀层都为胞状结构,且pH值为6.5时,颗粒最小且致密均匀。 pH值由6.0增加到7.0,得到的镀层磷含量降低,且显微硬度降低,pH值为6.0时镀层硬度HV最高达到5400 MPa。3种pH值下都能得到完整的化学镀镍层,镍的主峰比较宽,第2及第3强峰基本没出现。耐蚀性试验结果表明,pH为6.5时得到的镀镍层耐蚀性最好,自腐蚀电位最高为–0.90 V。

    • TC4/OFC真空扩散焊接研究

      2010, 39(11):2044-2047.

      摘要 (1856) HTML (134) PDF 0.00 Byte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钛合金(TC4)与无氧纯铜(OFC)异种金属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直接扩散焊接,可形成良好的TC4/ OFC焊接接头。测量其焊接强度及进行微区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先升高后下降,最佳焊接工艺参数为:焊接温度800 ℃,保温时间30 min,焊接压力5 MPa。在TC4/ OFC焊接接头的界面上形成了元素成分逐渐变化的互扩散层。由元素分析和断口的XRD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界面处生成的物相有Cu3Ti2、Cu4Ti3、CuTi、Cu4Ti等金属间化合物,断口的形貌表明接头断裂主要发生在接头的金属间化合物弱结合处,结合处的孔洞与铜钛金属间化合物的种类、厚度决定了TC4/OFC直接扩散焊接接头的强度。

    • AZ镁合金在高氯酸镁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2010, 39(11):2048-2050.

      摘要 (1737) HTML (116) PDF 0.00 Byte (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失重、线性电位扫描、交流阻抗、恒流放电等多种方法研究了AZ镁合金在1.0 mol/L Mg(ClO4)2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考察了它们作为镁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浸泡与伏安实验结果表明,AZ21的自腐蚀比AZ31和AZ61严重;AZ21和AZ31的电化学活性优于AZ61,表现为阳极极化小,开路电位负。交流阻抗结果表明AZ21、AZ31、AZ61的Rct值逐渐增加。恒电流放电发现,AZ31的放电电位负且稳定;电流效率为82%,高于AZ21和AZ61;滞后时间2 s,小于AZ21和AZ61。可望用于Mg电池。

    • 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的制备与电化学嵌锂性能

      2010, 39(11):2051-2054.

      摘要 (1679) HTML (127) PDF 0.00 Byte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在碱性条件下的水热法,合成了钛酸钠纳米棒,在此基础上用熔融盐离子交换方法制备了钛酸锂中间体,在400~700 ℃的空气气氛下烧结,得到的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由贫锂的锐钛矿结构LixTiO2和立方尖晶石结构Li4Ti5O12 两相构成。用恒电流充放电研究了其电化学嵌/脱锂性能。结果表明,经600 ℃热处理的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具有最佳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放电性能。

    • 稀土铈掺杂锡锑阳极制备及降解苯酚的研究

      2010, 39(11):2055-2058.

      摘要 (1824) HTML (124)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沉积-热分解法制备了稀土铈掺杂锡锑阳极,利用SEM、EMPA、XRD、动电位扫描和循环伏安测定,研究了电极涂层形貌、元素组成分布、结构和选择催化性。结果表明:电极的电极涂层结构致密,氧化物分布均匀,基体覆盖完全;电极有较高的析氧电位,对苯酚有较好的催化降解作用,在对苯酚的降解测试中,苯酚的去除率达到100%,溶液化学耗氧量(COD)的降解率为97.7%,具有深度处理含酚废水的能力。

    • 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抗热震铱涂层的研究进展

      2010, 39(11):2059-2063.

      摘要 (2025) HTML (126) PDF 0.00 Byte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铱是航天领域1800 ℃以上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抗热震涂层的首选材料。本文介绍了物理气相沉积、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熔盐电解沉积和双层辉光等离子沉积等4种主要制备铱涂层的方法,讨论了铱涂层与炭/炭复合材料基体之间过渡层的材料选择,总结了铱涂层的地面试车测试结果,分析了影响铱涂层寿命的因素,指出今后我国制备铱涂层的技术途径应采用熔盐电解沉积 (Electroformed Deposition, 简写为ED)、双层辉光等离子沉积 (Double-glow Plasma Deposition, 简写为DPD)方法。

    • 基于SCF-CO2电沉积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2010, 39(11):2064-2068.

      摘要 (1840) HTML (123)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CO2超临界流体特性及其电沉积工艺的特点;综述了表面活性添加剂含量、CO2的体积分数以及温度、压力等操作参数对电沉积制备纳米材料的影响,与普通电沉积工艺相比,采用CO2超临界流体的电沉积工艺获得的纳米材料组织致密、表面平整,其显微硬度和抗磨性有较大幅度提高;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