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1年第4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Enhanced Hydriding and Dehydriding Kinetics of as-Spun Nanocrystalline Mg2Ni-Type Alloy Substituting Ni with Cu

      2011, 40(10):1693-1698.

      摘要 (1441) HTML (138)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善Mg2Ni型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用Cu部分替代合金中的Ni。用快淬工艺制备了纳米晶Mg2Ni1-xCux (x = 0, 0.1, 0.2, 0.3, 0.4) 贮氢合金,用XRD、SEM、HRTEM分析了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微观结构;用自动控制的Sieverts设备测试了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快淬态合金具有纳米晶结构,Cu替代Ni不改变合金的主相Mg2Ni,但导致形成第二相Mg2Cu。随Cu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吸氢量先增加而后减小,但合金的放氢量随Cu含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快淬显著提高合金的吸放氢量并改善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

    • The Effect of Sinter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Ultrafine

      2011, 40(10):1699-1702.

      摘要 (1331) HTML (144)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一种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超细铼粉的新方法,即以NH4ReO7为原料,通过将其分解为Re2O7后气相输运至还原区,经氢气还原生成超细铼粉。对不同还原温度下制备的超细铼粉样品,采用XRD、SEM、激光粒度分析进行表征,实验揭示了烧结作用对晶粒尺寸、形貌、表面状态及粒度等粉末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还原温度升高,烧结作用增强,制备的超细铼粉晶粒尺寸增大,具有更好的球形度,表面趋于光洁,平均粒径增大。

    • Photocatalytic Active Titania Thin Films through Oxidation of Metallic Ti in Aqueous H2O2 Solutions Containing Various Block Copolymers

      2011, 40(10):1703-1707.

      摘要 (1348) HTML (144)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添加了嵌段共聚物P123、F127及硝酸的双氧水溶液直接氧化钛金属基体制备不同纳米形貌TiO2光催化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技术分析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形貌,以光催化降解若丹明B测定薄膜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Ti-H2O2反应体系中仅添加嵌段共聚物的薄膜结晶呈树枝状,加入硝酸后薄膜形成纳米花结构。450 oC热处理后,薄膜为锐钛矿与金红石的混晶结构,平均晶粒尺寸在12~20 nm之间。薄膜的间接禁带宽度为2.65~2.85 eV,显著低于TiO2块体。添加P123获得的薄膜的光催化性能优于添加F127的薄膜。

    • Effect of Form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2011, 40(10):1708-1712.

      摘要 (1401) HTML (144)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OM, SEM, TEM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对不同方法制备的ZK60镁合金薄带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常规铸造ZK60镁合金轧制后仍为等轴晶组织,晶粒尺寸明显细化,双辊铸轧ZK60镁合金条带温轧变形后,显微组织由树枝晶转变为纤维状变形组织,且有高密度剪切带产生,温轧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动态再结晶发生。轧制后两种合金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轧制态铸轧合金的强度明显高于传统铸造合金,伸长率略低于传统铸造合金。退火热处理后两种合金均发生了再结晶,得到等轴晶组织,且铸轧合金的组织比传统铸造合金的组织更加均匀细小。退火热处理使薄带的强度略有下降,而伸长率大幅度提高,退火后双辊铸轧合金和传统铸造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388 MPa,301 MPa,22.9%和311 MPa,219 MPa,19.3%。镁合金薄带制备过程的晶粒细化归因于剪切带、位错和挛晶的产生及后续退火过程中再结晶。

    • The High Temperature Creep Behavior of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Pt5Rh Composite

      2011, 40(10):1713-1717.

      摘要 (1482) HTML (139)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塑性变形法制备氧化物弥散强化铂铑 (Pt5Rh ODS)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高温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高温低应力条件下,表现出的名义应力指数随温度变化较小,名义激活能高于纯Pt和Pt10Rh合金,而且比常规合金材料具有更好的高温蠕变性能。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性能用晶界反应控制来解释,说明复合材料的蠕变受到扩散蠕变机制控制。复合材料的蠕变断裂行为符合连续蠕变损伤中的内截面损伤模型,蠕变断裂特征为沿晶断裂。

    • Solid-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Diffusion Couples of U-Mo/Nb

      2011, 40(10):1718-1720.

      摘要 (1296) HTML (165)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包覆热轧法制备了U-Mo/Nb固相复合扩散偶。在790 ℃下对U-Mo/Nb固相复合扩散偶进行了扩散热处理。采用扫描电镜(SEM)观测了扩散偶的扩散层,采用能谱法测定了扩散层中不同固溶体相的组成。结果表明,30 h热处理后扩散偶Nb金属基体一侧得到的3种形式U-Nb固溶体,分析认为扩散层中最终固溶体相组成与U晶型转变及其合金化因素有关。

    • TC21钛合金锻件淬火过程温度场及热应力场数值模拟

      2011, 40(10):1721-1726.

      摘要 (1684) HTML (147)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TC21钛合金锻件淬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TC21钛合金锻件淬火不同时刻温度场分布及热应力场分布,以及锻件上所选节点温度、热应力随淬火时间的变化关系,并观察从锻件心部至边部的组织变化,研究冷却速率对组织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淬火3600 s时,锻件表面已冷却至室温,而心部仍然保持较高温度;从锻件心部至表面冷却速度逐渐增加,并且越靠近表面,组织越细小。 淬火开始阶段,锻件各点热应力迅速升至最大值,随着淬火时间延长,锻件表面及心部热应力均逐渐减小,至淬火结束时,锻件最大残余应力仅为77 MPa。

    • OCC技术制备的单晶铜线材冷拔组织TEM分析

      2011, 40(10):1727-1731.

      摘要 (1223) HTML (148)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TEM系统分析了OCC技术制备的单晶铜线材在冷拔过程中形成的位错胞、几何必须界面以及孪晶,发现当真应变小于0.94时,冷拔单晶铜线材的微观组织为位错胞。当真应变大于0.94时,其微观组织主要包括位错胞和几何必须界面两类组织。其中位错胞沿冷拔方向拉长,横界面上为等轴状。随变形量的增加,位错胞尺寸减小,当真应变大于1.39时,位错胞尺寸不再随塑性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小,其直径保持在0.28 μm左右。当变形量比较小时,两类几何必须位错界面属于晶体学界面,当变形量比较大时,几何必须位错界面与冷拔方向平行。同时,分析还发现冷拔单晶铜线材中存在少量由凝固过程形成并遗传到形变组织以及在冷拔过程直接形成的两类孪晶。

    • 成形压力对Fe16Al2Cr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

      2011, 40(10):1731-1736.

      摘要 (1328) HTML (151)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Fe16Al2Cr预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模压成形、真空烧结的方法制备了Fe16Al2Cr多孔材料,研究了粉末成形压力与Fe16Al2Cr多孔材料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小于31 μm的Fe16Al2Cr粉末的压制成形性能较差,压坯强度低;烧结过程中,厚度收缩远大于径向收缩,并随着成形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较高的烧结温度下,成形压力和烧结时间对径向收缩几乎没有影响;而孔隙度、最大孔径和透气度随着成形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并随烧结时间延长而增大;增大成形压力,延长烧结时间,有利于提高Fe16Al2Cr多孔材料的剪切强度。

    • Ni-Cr-W基高温合金二次M23C6析出行为

      2011, 40(10):1737-1741.

      摘要 (1434) HTML (147)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系统研究了Ni-Cr-W基高温合金二次M23C6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合金中二次M23C6的析出温度范围为648~1147 ℃,当温度高于1160 ℃时M23C6发生固溶;初生M6C在1349 ℃发生分解;合金在1400 ℃时完全熔化。由于时效温度不同,合金中析出两种不同形貌的M23C6。在较低温度时(655~900 ℃)粗大片层状M23C6在晶界析出;在900 ℃以上M23C6的形貌由片层状转变为不连续颗粒状。降温速率对M23C6的析出形貌产生一定影响;同时,降温过程中晶界上不连续颗粒状M23C6的析出是导致弯曲晶界形成的主要原因。

    • 新型Co-Al-W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研究

      2011, 40(10):1742-1747.

      摘要 (1481) HTML (142)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γ′-Co3(Al,W)相沉淀强化的新型钴基高温合金,Co-Al-W抗高温氧化性能。利用SEM、EPMA、XRD等方法研究了新型Co-Al-W合金在800 ℃和900 ℃空气中静态氧化增重动力学和抗高温氧化机理,并与镍基高温合金Manaurite900相比较。研究发现,在800 ℃氧化时,9.8W合金抗氧化能力最强,但在900 ℃时,9.8W和7.5W合金的增重最大,Manaurite900和10.7W的抗氧化能力最好。合金在2种温度下氧化后,表面氧化膜主要由三层构成,即Co氧化物Co3O4组成的氧化膜最外层,Co、Al、W复杂氧化物组成的中间过渡层及Al和Co氧化物组成的氧化膜最内层。

    • 钨合金性能对侵彻影响的数值模拟

      2011, 40(10):1748-1751.

      摘要 (1469) HTML (164)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钨合金高速侵彻Q235钢板过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FEM),获得钨合金弹头侵彻过程速度变化及钨合金弹头变形、损伤和破坏演变规律,系统研究钨合金性能对侵彻过程的影响,表明钨合金密度、屈服强度和失效应变对弹头侵彻速度和破坏方式有显著影响,而钨合金硬化参量和应变率敏感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钨合金侵彻过程的认识,同时为制备侵彻性能优异的钨合金也提供了理论依据。

    • 单晶硅低温连接的表面预共晶法研究

      2011, 40(10):1752-1756.

      摘要 (1184) HTML (157)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共晶连接与表面预共晶法连接相比较的方法,对单晶硅连接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温30 min的条件下,共晶连接与表面预共晶法实现可靠连接的最低温度分别为600与430 ℃。热力学分析表明,共晶连接过程中,连接界面区域Au、Si向Au或Si基过饱和固溶体转变是共晶液相形成的主要阻力;表面预共晶法连接前,单晶硅待连接面上预制了Au-Si共晶熔敷层,且熔敷层内及其与单晶硅界面区域存在因Au、Si相分离不完全而产生的过饱和固溶体,因此,连接过程中Au-Si的二次共晶液化不存在上述阻力,且获得了过饱和固溶体向共晶液相转变时体系吉布斯自由能减小的动力,所以,二次共晶液相更易产生,连接温度有效降低。

    • 化学镀Pd膜的结构及其对Nb-Ti-Ni体系氢分离膜的氢渗透催化研究

      2011, 40(10):1757-1761.

      摘要 (1315) HTML (134)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碱性化学镀在Nb-Ti-Ni合金膜片表面和载玻片上沉积了Pd膜,利用X射线衍射 (XRD),能谱 (EDS)、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示差扫描量热仪 (DSC)等手段对Pd沉积膜的相结构、成分、形貌及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Pd沉积膜为非晶态结构,膜层呈现球状颗粒密排沉积形态,颗粒尺寸在1 μm左右,膜中的P含量在3%~4% (质量分数,下同)。膜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在经675 K热处理后,膜层仍保持其初始的颗粒密排沉积特征,随着温度的升高,颗粒尺寸有轻微增大的趋势,出现Pd相和Pd6P相。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非晶态Pd膜可显著提高合金膜片的氢渗透电流密度,相应的氢扩散系数增大,而非晶膜层经热处理后,其氢扩散系数有较明显的降低。

    • 机械力驱动下Nd16Fe76B8合金氢化-歧化反应机理研究

      2011, 40(10):1762-1766.

      摘要 (1283) HTML (155)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机械力驱动下Nd16Fe76B8合金的氢化-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球磨过程中合金的吸氢量变化,揭示了其氢化-歧化反应动力学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球磨过程中合金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在球磨的最初阶段,合金只发生氢化反应,生成NdH2.7与Nd2Fe14BHy相,此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氢化态合金粉末在机械球磨的作用下被激活至高能状态,并逐渐发生歧化,最终得到晶粒尺寸约10 nm的NdH2.7、Fe2B、α-Fe的纳米歧化组织.

    • Zr50Ti5Cu18Ni17Al10块体金属玻璃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2011, 40(10):1767-1770.

      摘要 (1557) HTML (149)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以连续加热的方式研究了Zr50Ti5Cu18Ni17Al10块体金属玻璃的热稳定性。其玻璃转变激活能(Eg)以及晶化激活能(Ep1和Ep2)分别为438±11,284±8和323±11 kJ/mol。采用压缩试验研究了金属玻璃的室温力学性能,初始应变速率为1×10-4 s-1。直径为3 mm的金属玻璃棒呈现良好的力学性能,最大塑性应变达3%,杨氏模量和断裂强度的最大值分别为90 GPa和1968 MPa。多条剪切带的交织、分叉和滑移以及宽度为60 mm的较大临界剪切台阶是Zr50Ti5Cu18Ni17Al10块体金属玻璃具有较高压缩塑性的主要原因。

    • 复合基带外层Ni5W再结晶织构演变的研究

      2011, 40(10):1771-1774.

      摘要 (1297) HTML (145)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四环衍射技术和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对具有多层结构的NiW合金复合基带外层Ni5W(at%)的形变织构和再结晶织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梯度分布的形变织构和多层材料之间的扩散是决定复合基带外层Ni5W织构演变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为进一步研究金属合金复合材料各层之间的织构形成及其关联性奠定了基础。

    • 铝锂合金激光填丝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研究

      2011, 40(10):1775-1779.

      摘要 (1455) HTML (16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激光填丝焊接方法对5A90铝锂合金薄板焊接头的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填丝焊接头的主要组织特征为细晶层和焊缝区大范围等轴晶,与激光焊接头类似,而不同之处表现为激光填丝焊接头的显微组织相对细化,柱状晶区范围相对减小。激光填丝焊缝区硬度HV0.2 (925.7 MPa)略低于激光焊缝区硬度(956.5 MPa),但前者硬度分布更加均匀。激光填丝焊接头的抗拉强度稍低于激光焊接头,分别达母材的79.22%和73.03%,但其断后延伸率却显著高于后者,分别达母材的38.65%和20.38%。综上所述,5A90铝锂合金激光填丝焊接头的组织性能略优于激光焊接头,若使激光填丝焊接头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使用要求,不仅需要焊后热处理强化,还需要与母材匹配性更好的焊丝。

    • 超声场对AZ80镁合金熔体净化的影响

      2011, 40(10):1780-1784.

      摘要 (1274) HTML (161)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施加超声场来实现AZ80镁合金熔体净化,研究不同功率、不同处理时间及不同静置时间对AZ80镁合金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镁合金熔体可以加速熔体中夹杂物的分离,实现熔体的净化。当镁合金熔体在650 ℃经超声功率80 W,处理时间60 s及静置时间100 s时熔体净化效果最好。铸锭中夹杂物越多电导率越小,电导率可以表征铸锭的净化程度。

    • 熔体快淬Zr(V1-xFex)2 (x=0.15)合金的贮氢性能

      2011, 40(10):1785-1789.

      摘要 (1696) HTML (142)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制备Zr(V1-xFex)2 (x=0.15)母合金锭,利用单辊旋淬设备制得不同淬速的合金薄带。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不同淬速Zr(V1-xFex)2 (x=0.15)合金均为近乎单相的C15型Laves相,熔体快淬工艺可消除铸态合金中的包晶反应残留相和枝晶偏析,得到均匀细晶组织。快淬Zr(V1-xFex)2 (x=0.15)合金吸氢后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饱和吸氢后的体胀率约20%,根据V’ant Hoff关系外推出室温下快淬合金的平衡压力低于10-5 Pa量级。

    • 氧化铱薄膜的制备及其导电机理研究

      2011, 40(10):1790-1794.

      摘要 (1313) HTML (141)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高导电的IrO2薄膜,重点研究了退火前后其电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X射线衍射 (XRD)、原子力显微镜 (AFM)、光电子能谱 (XPS)和四探针法对退火前后IrO2薄膜的结构和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利用霍尔效应研究了IrO2薄膜的导电机理。结果表明:IrO2薄膜在空气中退火后,导电性能得到提高,其中在750 ℃退火的电阻率达到最小值37 μΩ·cm。在25~500 ℃范围内,IrO2薄膜的高温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关系逐渐增大,呈现出类似金属的导电特征。在250~400 ℃沉积的IrO2薄膜载流子的类型为p型;沉积温度较高 (500 ℃)或在更高温度退火处理后,IrO2薄膜载流子的类型为n型,其导电机理以电子导电为主。

    • TC6钛合金变形组织不同取向绝热剪切敏感性研究

      2011, 40(10):1795-1798.

      摘要 (1514) HTML (139)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分离式Hopkinson Bar技术,对α+β双相钛合金TC6锻态变形组织不同取向圆柱试样进行动态压缩试验,结合力学响应及微观分析方法,研究TC6钛合金变形组织不同取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结果表明:TC6钛合金变形组织不同取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不同,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特点,法向(ND)具有最高的绝热剪切敏感性,RD方向具有最小的绝热剪切敏感性。3种不同取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差异主要是由于变形过程中各取向所产生的热软化效应不同所致。

    • 退火温度对TC4钛合金动态断裂韧性的影响

      2011, 40(10):1799-1803.

      摘要 (1484) HTML (142)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示波冲击法,对750 ℃、相变点以下(20~60) ℃、相变点以上10 ℃等7种不同热处理状态TC4钛合金的动态断裂韧性进行了测试,结合金相组织观察及扫描电镜断口形貌观察,分析了初生α相含量及次生α相形貌对TC4钛合金动态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生α+β转变组织的TC4合金,初生α相含量在47%~50%范围,次生α相片层呈短棒状,具备上述特征的合金在本研究涉及的加载速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动态断裂性能。

    • TC4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的高速撞击损伤行为

      2011, 40(10):1804-1807.

      摘要 (1402) HTML (135)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航天器空间碎片防护材料需求,采用二维编织的TC4纤维作为增强体制备了(2D-Tif)/Al复合材料,并采用二级轻气炮研究了复合材料在高速粒子撞击下的损伤行为及其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D-Tif)/Al复合材料靶板的破坏以侵彻穿深为主,背面产生了带裂纹的鼓包或发生略微崩落;其抗高速撞击能力优于等厚的LF6基体合金,平均吸能能力比基体合金提高了8.4 J。复合材料内部的基体合金在高速粒子撞击下被严重挤压变形,在远离弹坑部位,基体合金变形减轻,缺陷以微裂纹和微孔洞为主。高强韧Ti纤维的加入起到了承载和吸能作用,有效减缓了基体合金的变形,并抑制了基体合金中绝热剪切带的形成。

    • Ti-8.15Si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

      2011, 40(10):1808-1811.

      摘要 (1498) HTML (146)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冷壁坩埚真空感应炉熔炼及金属模铸造方法,制备了Ti-8.15Si合金。利用光学显微镜、XRD、SEM、多功能试验机等技术,研究了合金的凝固组织特点、热处理对组织形貌的影响及抗压性能。结果表明,Ti-8.15Si合金可以获得αTi和Ti5Si3化合物形成的共晶组织,初生Ti5Si3相为比较粗大的棒状,共晶Ti5Si3相为细小的枝状或棒状,横断面呈六角形结构。1323 K保温60 min热处理使粗大棒状的Ti5Si3相显著减小;枝状Ti5Si3相变成非连续的、细小的粒状形态,改进了抗压综合性能。保温120 min Ti5Si3相逐渐长大,并且有少量块状的Ti3Si相生成,保温时间延长到180 min,Ti3Si相数量明显增多,材料的硬度和抗压强度增加,塑性降低。

    • 旋转摩擦挤压合金化法制备Al3Ti金属间化合物

      2011, 40(10):1812-1816.

      摘要 (1392) HTML (138)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制旋转摩擦挤压合金化设备以纯铝板和纯Ti粉为原材料制备了Al-Ti金属间化合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X射线衍射仪对合金化产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及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显微硬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原材料Al、Ti在摩擦棒的剪切与强烈挤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在固态下发生合金化反应,生成Al3Ti金属间化合物相,其晶粒尺寸约为500 nm,且基体铝中的位错较多,呈卷曲无规则排列状态。合金化产物平均硬度值HV达到1080 MPa,为原始纯铝硬度的4倍。

    • 报废银钨触头回收银和钨的工艺研究

      2011, 40(10):1817-1821.

      摘要 (1210)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银钨合金触点是重要的电接触材料,报废银钨触点中银钨的分离和资源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报废银钨触头为原料,提出了“一次分银-焙烧-二次分银”的回收工艺,考察了银钨分离的工艺条件,通过实践验证了其可靠性,银、钨的回收率达到99%以上。回收得到的银和钨可分别深加工成粒度为0.3~0.6 μm的超细银粉和纯净的WO3产品。

    • 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医用多孔Ti-Co合金的性能

      2011, 40(10):1822-1826.

      摘要 (1410) HTML (136)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含8%和12%Co(质量分数,下同)的多孔Ti-Co合金,研究获得均匀悬浮稳定浆料的分散剂加入量。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压缩和三点弯曲试验分别对多孔Ti-Co合金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1%分散剂可获得分散效果最佳的悬浮浆料,所制备多孔Ti-Co合金的孔隙率在50%左右,孔隙呈三维通孔结构。与多孔纯钛相比,添加Co元素明显提高了多孔Ti的力学性能,其中压缩强度在68~378 MPa之间,抗弯曲强度在53.68~169.17 MPa之间,弹性模量在7~21 GPa之间。固相体积分数为33%,在1100 ℃下烧结的多孔Ti-8%Co合金由于与成人骨的力学相容性最好,适合作为医用植入材料。

    • 正交设计法优化高分散超细银粉的制备工艺

      2011, 40(10):1827-1831.

      摘要 (1788) HTML (128)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AgNO3为银源,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超细银粉。运用L25(56)的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AgNO3浓度、抗坏血酸浓度、分散剂种类、分散剂用量、溶液pH值及反应温度对超细银粉的分散性及粒度的影响。分析得出制备超细银粉的优化条件:AgNO3浓度为0.15 mol·L-1,抗坏血酸浓度为0.40 mol·L-1,油酸为分散剂,分散剂用量为8%(相对AgNO3质量),pH值为4,反应温度为50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制备出高分散近球形的超细银粉,其平均粒度为0.89 μm。并运用SEM、XRD对其进行了表征。

    • Cu含量对Ag-Cu钎料钎焊透氧膜

      2011, 40(10):1832-1835.

      摘要 (1331) HTML (16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Ag-Cu钎料用于透氧膜与不锈钢支撑体之间的封接,研究了Cu含量对Ag-Cu钎料钎焊透氧膜界面结构的影响。利用SEM对连接界面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并用EDS对界面的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Ag与透氧膜陶瓷之间的连接界面无元素互扩散;Ag中少量1 at%Cu的添加并未明显改善钎焊连接界面;当Cu含量增加到3.3 at%时,在透氧膜一侧生成一层由Cu和Ag扩散所致的厚度约200 μm的反应层,反应层的生成表明Ag-3.3Cu钎料与透氧膜之间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界面结合。

    • 三种ZrAlNiCu大块金属玻璃的力学性能

      2011, 40(10):1836-1839.

      摘要 (1162) HTML (14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空氩弧熔炼加铜模吸铸的方法成功制备了3种ZrAlNiCu全非晶材料。通过Instron-3369力学性能试验机测试了3种金属玻璃的压缩力学性能,并采用FEI Nano23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研究了压缩断口特征。研究表明,增加Ni含量和降低Cu含量将降低ZrAlNiCu金属玻璃的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并使得ZrAlNiCu金属玻璃的断口由扩展良好的“脉络状”花纹转变为完全脆性特征。Ni含量的增加以及Cu含量的降低减少了ZrAlNiCu金属玻璃中自由体积的密度,降低了合金的变形能力,增加了合金的变形局域化程度,从而降低了ZrAlNiCu金属玻璃的断裂强度、塑性和弹性模量。

    • FeCoNiB软磁薄膜微波电磁性能研究

      2011, 40(10):1840-1843.

      摘要 (1284) HTML (138)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制备了一系列 (Fe40Co40B20)1-xNix (x为原子分数)磁性薄膜,研究了样品在微波频段下的电磁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整Ni含量及合适的工艺参数可有效调控薄膜的微结构和电磁性能,且在(Fe40Co40B20)0.91Ni9薄膜样品中获得了优良的微波性能和高电阻率。其饱和磁化强度4πMs达到2.21 T,复磁导率实部μ'在0.5~3 GHz频率范围内大于195,铁磁共振频率fFMR达到3.16 GHz,电阻率也达到276 μΩ·cm。该薄膜可应用于GHz频段下电磁器件的设计中。

    • 钛-铜基阳极表面电势分布及其电化学性能

      2011, 40(10):1844-1847.

      摘要 (1194) HTML (142)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利用钛-铜层状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钛电极单一钛基体,对比研究其涂层电极与传统钛涂层电极的性能差异,分析了电极的表面电势分布和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结果表明:钛-铜基涂层电极对基体材料的改进,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有利于均化电极表面电势分布和电流分布,提高了极板的电催化活性,同时具有优良的高电流密度反应稳定性。应用于电解工业时,钛-铜基涂层电极能有效地降低槽电压,提高工作电流密度,从而提高电流效率和时效产率。

    • 温度对PLD法制备CIGS薄膜性能的影响

      2011, 40(10):1848-1851.

      摘要 (1600) HTML (145)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在40~600 ℃范围内,以石英为基底制备了系列铜铟镓硒(CIGS)薄膜。利用分光光度计,XRD,SEM,EDS等对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薄膜都以(112)择优取向生长,在40~400 ℃范围内,温度对薄膜结晶质量、晶粒尺寸等影响不明显;温度达到600 ℃时,结晶质量、晶粒尺寸及薄膜的红外透光率等显著增加。认为这主要与Ga元素的扩散受温度的影响有关,温度越高,Ga元素有足够的能量进行充分扩散,并完成晶体结构重组,同时分析了Se元素含量随温度变化的原因。

    • 快淬速度对Nd10Fe81Co3B6薄带微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2011, 40(10):1852-1854.

      摘要 (1568) HTML (148)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快淬速度对熔体快淬法制备Nd10Fe81Co3B6薄带微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快淬速度的增加,薄带中非晶相含量增加。快淬薄带在800 ℃晶化处理10 min后,15 m/s淬速的薄带基本由粒径大于50 nm的Nd2(Fe,Co)14B与粒径小于25 nm的Fe7Co3相组成,两相交换耦合作用较弱,而50 m/s淬速的薄带中仍含有大量的非晶相,使得薄带的剩磁减小,但矫顽力没有明显降低;35 m/s淬速的薄带退火后晶化完好,两相交换耦合作用最好,矫顽力达到249 928 A/m,剩磁达到84.3 A·m2/kg。不同快淬速度薄带中主相Nd2(Fe,Co)14B的居里温度基本相同,约为630 K。

    • 热加工对NZ2锆合金在400 ℃过热水蒸气中吸氢行为的影响

      2011, 40(10):1855-1858.

      摘要 (1301) HTML (13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在相同加工率的条件下,不同热轧温度对锆合金第二相粒子的影响,来选择最优的加工工艺。实验采用NZ2锆合金,参照NZ2合金工业规模铸锭板材的加工工艺参数,选取热轧温度分别为800、700、650、610 ℃制得厚1.4 mm的板材样品,进行400 ℃,10.3 MPa过热蒸气腐蚀,在不同时间取样测其氢含量。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合金中第二相的分布、种类。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热轧温度可以得到均匀、细小,弥散分布的第二相,进而制备出具有更高耐腐蚀性能且吸氢量较少的锆合金。

    • 氟处理对AZ31B镁合金生物耐蚀降解行为的影响

      2011, 40(10):1859-1863.

      摘要 (1652) HTML (153)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低温化学方法在AZ31B镁合金表面制备出氟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表面特征,氟处理后AZ31B镁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氟涂层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良好。经氟处理后的AZ31B镁合金的耐蚀性能有较大提高,其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缓慢,合金浸泡后溶液的pH值保持在7.5~8.8之间,有效降低了合金降解而引起的碱性增强趋势。氟涂层在模拟体液中会逐渐转化为Ca3(PO4)2,新生成的表面膜会继续起到保护合金基体的作用。

    • 无模板交流电沉积法制备金纳米/微米线

      2011, 40(10):1864-1866.

      摘要 (1556) HTML (149)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交流电沉积法,在预制备的铂电极对之间可以获得不同形貌的金纳米结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如交流电频率、电镀液浓度等,可沉积出直线型金纳米线。利用示波器监测电路电流控制电路的通断,可以使沉积出的金线接通电极对。通过TEM观察和伏安特性测试,使电沉积金线为单晶结构且具有较低的电阻率 (7.8×10-7 Ω·m),交流电沉积法生长金线在微/纳连接和生物/化学传感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 比较酸溶法消解催化剂中Pt、Pd、Rh的研究

      2011, 40(10):1867-1870.

      摘要 (1688) HTML (136)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比较研究了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硫酸等几种酸以一定的配比混合消解催化剂试样,采用光度法测定试样中贵金属Pt、Pd、Rh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聚四氟乙烯消化罐,试剂用HCl-HF-H2O2溶解催化剂试样,更利于Pt、Pd、Rh的溶出,Pt、Pd、Rh的回收率分别为99.5%、99.8%、101.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04%、2.71%、1.80%。结果满意,方法简便,容易操作。

    • 航天航空用难熔金属材料的研究进展

      2011, 40(10):1871-1875.

      摘要 (1932) HTML (171)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航天航空用难熔金属钨、钼、钽、铌、铼和其合金及其涂层在高温结构研究方面的现状和应用情况,对航天用难熔金属合金的种类、力学性能、涂层的性能、制备方法作了介绍。难熔金属主要用于火箭发动机和航天器结构件,其中钨、钼及其合金单晶应用于空间动力系统。难熔金属及其合金的使用温度高低顺序与材料熔点的顺序相同。

    • 极端晶化条件下纳米双相永磁合金快淬薄带的晶化研究

      2011, 40(10):1876-1880.

      摘要 (1315) HTML (151)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常规晶化退火工艺条件下纳米双相永磁合金快淬非晶薄带的晶化过程中,α-Fe相通常在低温优先析出,这导致了α-Fe晶粒过于粗大并严重损害了材料磁性能。针对这一问题,近期有一些学者对极端晶化条件下非晶快淬薄带的晶化行为和机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