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5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UV Irradiation Shielding Per- formances of Nanometer Cerium (IV) Oxide Thin Films

      2015, 44(1):7-11.

      摘要 (1298) HTML (10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硝酸铈和尿素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了具有高反射率和良好抗紫外性能的CeO2薄膜,并采用SEM、XRD、FT-IR、椭圆偏振仪和UV-vis对薄膜和同时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研究了Ce(Ⅲ)浓度和尿素加入量对薄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Ⅲ)浓度和尿素加入量较小时,薄膜光滑且沉积颗粒较小,沉积颗粒是CeO2和Ce(CO3)2O·H2O晶体,且玻璃基底中的Si参与了水热反应。薄膜致密度和化学组成影响其反射率,随着Ce(Ⅲ)浓度和尿素加入量增加,由于薄膜厚度和半导体复合的影响,其吸光度和吸收边波长增大,最佳的Ce(Ⅲ)浓度是0.008 mol/L,尿素加入量是0.06 g。

    • Effect of α Composite Layer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10V-2Fe-3Al Alloy

      2015, 44(1):12-17.

      摘要 (1491) HTML (13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830 ℃空气中保温1 h后水冷的热处理工艺,在Ti-10V-2Fe-3Al(Ti1023) 钛合金表面形成厚度约为82 μm 的α富氧复合层。研究了α复合层内显微组织形貌、硬度及元素分布特点及复合α层后对Ti1023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结果表明:α复合层从边缘到基体内部硬度值并非一直减小,而是呈现高-低-高-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硬度变化规律与合金元素(尤其V、Fe)及组织形态分布相关。Ti1023合金试样复合α层后表面硬度增加了45%, 而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下降5%。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复合α层后试样首先会在垂直于拉伸应力方向的外表面产生裂纹,之后裂纹扩展穿过α层到基体内部直至试样断裂,试样拉伸断口呈现心部韧性断裂和边部脆性断裂特征。拉伸过程中试样内部存在应力诱发β 相向α″相的组织转变。

    • Effect of Sheath Structure on Molybdenum Billet Forging Process

      2015, 44(1):24-27.

      摘要 (1284) HTML (13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DEFORM-2D软件对钼坯料近等温包套镦粗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壁厚、包套底厚对成形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变形量下,坯料的密度分布均匀性随包套壁厚的增大得以改善,随包套底厚的增加逐渐变差。包套壁厚不同时,随变形量的增加,密度分布均匀性都呈现先变差后变好的趋势,变形量达到80%时,坯料的密度分布最均匀。包套底厚不同时,当变形量小于62%,坯料的密度分布均匀性随变形量的增加先变差后变好,变形量大于62%,坯料密度分布随包套底厚的增加越来越均匀。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Electroless Plating Wear- resistant and Antifriction Composite Coatings Ni-P-SiC- WS2

      2015, 44(1):28-31.

      摘要 (1347) HTML (13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金属表面制备高硬度、耐磨损且摩擦系数低的功能涂层,可以有效减少摩擦功耗、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采用化学复合镀的方法,在不锈钢基质上实现Ni-P-SiC-WS2镀层的镀覆,并对镀层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成分、硬度、耐蚀性和摩擦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Ni-P-SiC-WS2镀层表面平整致密,SiC和WS2嵌入在涂层中,且均匀分布。由于硬质粒子的弥散强化机制和软质粒子的润滑作用,与同等试验条件下的Ni-P基其它复合镀层Ni-P-SiC和Ni-P-SiC-MoS2相比,Ni-P-SiC-WS2的显微硬度、腐蚀性能、耐磨性及自润滑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uropium-Doped Nanohydroxyapatite (Eu-nHA) Fluorescent Agent

      2015, 44(1):32-35.

      摘要 (1220) HTML (14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湿法化学合成含铕纳米羟基磷灰石(Eu-nHA),并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元素光谱分析、荧光分光光度计及荧光显微镜成像等进行分析观察。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铕被正确掺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晶格内,所制备的含铕纳米羟基磷灰石(Eu-nHA)纳米粒径为5~15 nm (宽) × 15~30 nm (长)。该纳米材料在适宜紫外光激发下能明确产生红色荧光。5D0-7F1和5D0-7F2 跃迁是形成该光致发光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制备的Eu-nHA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纳米荧光剂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 Effect of Ca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Behavior of as-Cast AZ91 Magnesium Alloys

      2015, 44(1):41-47.

      摘要 (1387) HTML (14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0.5,1.0和1.5(质量分数,%,下同)的Ca对铸态AZ91镁合金微观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利用OM、SEM/EDS和XRD观察金相组织、进行微观分析和确定相组成。分别采用静态失重腐蚀、电化学腐蚀和盐雾腐蚀对不同成分的AZ91合金进行实验。结果表明,0.5Ca的存在没有形成任何新的金属间相,而是通过溶解于第二相和基质中抑制β-Mg17Al12相的不连续沉淀。AZ91-1.0Ca合金耐蚀性最好。AZ91-1.0Ca和AZ91-1.5Ca合金中出现了骨状的Al4Ca相,并且β相尺寸显著下降。在AZ91-1.0Ca合金中,β相分布十分均匀。因此,可以认为,随着不同含量Ca的加入,铸态AZ91镁合金耐蚀性的变化是由于其微观组织的变化而引起的。

    •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AC Losses in Second-Generation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Current Leads

      2015, 44(1):48-53.

      摘要 (1289) HTML (14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结构对交流损耗的影响,制作了2种不同结构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基于Clem模型,把外部磁场对交流损耗的影响加以考虑。在电流引线截面上建立了坐标系统,通过采取坐标平移和坐标旋转,可以得到高温超导电流引线内部磁场分布。 在以上基础上,建立矩形骨架 (RSCL) 和十二边形骨架 (DSCL) 两种不同结构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的交流损耗计算模型。运用MATLAB编写计算模型,计算两种不同结构的高温超导电流引线的交流损耗。最后,在液氮环境中采用电气方法进行两种不同结构电流引线交流损耗的实验测量。在不同的电流和不同频率下测量两种不同结构的电流引线的交流损耗,将理论结果和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并就结构对交流损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交流损耗计算结果表明,坐标转换模型比Norris模型更准确,十二边形骨架(DSCL)的交流损耗比矩形骨架(RSCL)小。

    • Pd-Based Multicomponent Nanoporous Metals with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Prepared by Dealloying Metallic Glass

      2015, 44(1):54-57.

      摘要 (1309) HTML (14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多元掺杂纳米多孔Pd,将Pd20Ni60P20金属玻璃作为预合金,在H2SO4+H3PO4混合酸溶液中以不同过电位进行电化学脱合金处理,制得Ni和P共掺的Pd基多元纳米多孔金属。该多孔金属的成分和孔径均可通过过电位进行调节。与市售碳负载的纳米Pd催化剂相比,临界电位下脱合金获得的Pd基纳米多孔金属在对甲酸的催化中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

    • Model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Ti-555211 Alloy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during High-Temperature Deformation

      2015, 44(1):62-66.

      摘要 (1366) HTML (8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在应变速率0.001~1 s-1以及变形温度750~950 ℃范围内对Ti-555211合金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Ti-555211合金热变形本构模型。模型的可靠性用平均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来确定。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本构模型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60%,相关系数为0.99938,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预测该合金的本构关系。用神经网络来确定本构关系比传统的数学方程更加具有优势。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减小,该材料的峰值应力有所减小,不连续屈服现象随着变形温度升高和应变速率的增大变得更加明显。流变曲线在不同的变形参数条件下表现形式也不同。

    • Morphology Improvement of Sandblasted and Acid-Etched Titanium Surface and Osteoblast Attachment Promotion by Hydroxyapatite Coating

      2015, 44(1):67-72.

      摘要 (1417) HTML (155)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喷砂结合酸洗技术(SLA)和羟基磷灰石(HA)沉积技术是2种广泛用于改善钛种植体表面特征的方法。本研究中,用一种简单的沉积方法将一层HA沉积在SLA处理的钛表面(SLA-Ti)。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SLA-Ti和HA覆盖的SLA-钛(HA-Ti)的表面形貌和测量表面粗糙度。同时对2种钛表面的蛋白质吸附,成骨细胞趋化和成骨细胞附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LA-Ti表面布满大量规则的微孔,HA-Ti表面在多微孔的背景下覆盖大量规则的微颗粒。与SLA-Ti相比,HA-Ti表面的粗糙度较低。2种钛表面的蛋白吸附均连续均匀,成骨细胞趋化也无差异。在试件培养12和24 h后,发现HA-Ti表面附着的成骨细胞及成骨细胞间联系比SLA-Ti表面更多。这些研究表明HA涂层改善了SLA-Ti钛的表面形貌和促进了体外成骨细胞附着。

    • 镍基自润滑涂层的制备及拉伸结合强度研究

      2015, 44(1):79-84.

      摘要 (1349) HTML (158) PDF 815.52 K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等离子喷涂与粉末冶金方法分别制备了PS304、PM304镍基自润滑涂层,并对涂层的组织、拉伸结合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喷涂制备的PS304涂层组织粗大、孔隙率高、润滑相与强化相分布不均匀。而采用高能球磨与真空烧结技术制备的PM304涂层组织均匀、致密、粒子明显细化。拉伸试验表明:PS304的拉伸结合强度较低,拉伸断口不仅出现在涂层与基底的结合处、也出现在涂层内部;而PM304的拉伸结合强度较高,涂层与基底之间结合良好、结合方式为冶金结合,拉伸断口主要出现在涂层内部。PM304涂层拉伸强度增大的原因主要为:(1)致密度提高;(2)尖锐孔隙数量降低;(3)Ag与NiCr之间形成冶金结合;(4)NiCr基体中析出粒子的弥散强化作用使得NiCr基体强度提高。

    • 基带厚度对无磁性Cu-45Ni合金基带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

      2015, 44(1):90.

      摘要 (1348) HTML (129) PDF 850.65 K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总形变量相同,厚度分别为80和40 μm的Cu-45Ni(at%,下同)合金基带进行再结晶热处理后,采用X射线四环衍射,分析其冷轧织构及再结晶织构;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通过对比分析两者高温热处理后立方织构、小角度晶界及孪晶界含量等的变化,研究基带厚度对无磁性Cu-45Ni合金基带立方织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总形变量均为99%的2种基带,冷轧后均形成“Copper”型轧制织构,且轧制织构对不同厚度的Cu-45Ni合金基带再结晶立方织构的形成影响较小。厚度为40 μm的超薄带在高温热处理后更容易形成较强的立方织构,同时小角度晶界的含量也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发生部分再结晶时,厚度小的超薄基带中2个立方晶粒相遇并迅速长大,形成强立方织构的几率要大于普通厚度的基带。

    • 2397铝锂合金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和断裂韧性研究

      2015, 44(1):91-96.

      摘要 (1498) HTML (137) PDF 852.09 K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X射线织构测量、拉伸试验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测试,研究了130 mm厚2397-T87铝锂合金不同厚度层及不同取向的微观组织、拉伸性能和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厚度方向织构分布不均匀,表层织构以高斯织构为主,中心织构则主要由β 取向轧制织构和少量立方织构组成,亚表层T/8处织构较弱,且从中心到亚表层,β 取向织构和立方织构含量降低,剪切织构含量增加,T/8处剪切织构含量最大。L方向不同厚度层拉伸性能具有不均匀性,亚表层的抗拉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0.2)小于中心,LT方向拉伸性能差异相对较小;同一厚度处,合金强度和断裂韧性具有各向异性,σb、σ0.2的变化规律为:L方向﹥LT方向﹥SL方向,L-T取向的断裂韧性最好,T-L取向次之,S-L取向最差。

    • 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接头剥落腐蚀机理

      2015, 44(1):103-107.

      摘要 (1443) HTML (142) PDF 985.90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原位腐蚀试验、静态失重试验、浸泡试验研究了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接头的剥落腐蚀行为与机理。结果表明: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缝腐蚀速率比母材小,焊缝的抗腐蚀性提高;腐蚀从局部点蚀开始,起源于第二相粒子与其边缘的铝基体,第二相粒子作阴极;原位腐蚀2 h后焊核与热机影响区发生晶间腐蚀,母材发生严重的点蚀;均匀分布的第二相粒子与细小的等轴晶组织是焊核区剥落腐蚀敏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 电子束熔炼提纯钨中杂质脱除静态动力学研究

      2015, 44(1):113-117.

      摘要 (1311) HTML (122) PDF 535.73 K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电子束熔炼提纯钨过程中典型杂质的脱除,考察了电子束熔炼提纯钨的可行性,对电子束熔炼过程中的除杂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110、130、250 kW功率条件下杂质Fe、Si、Ti的脱除速率控制机制。结果表明:除Mo外,电子束熔炼对基体钨中各种杂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脱除,其脱除率与饱和蒸气压差存在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并结合电子束熔炼实验,确定了Si、Fe、Ti在110 kW时的传质系数分别为0.21、0.56、0.11×10-4 m/s, 在130 kW时的传质系数分别为0.83、3.04、1.78×10-4 m/s, 在250 kW时的传质系数分别为0.36、2.37、1.48×10-4 m/s,表明其脱除速率控制机制均为液/气界面中的扩散。

    • MoS2电子结构、振动和介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2015, 44(1):118-121.

      摘要 (1417) HTML (148) PDF 555.58 K (1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MoS2电子结构、振动和介电性质,得到了MoS2能带结构、态密度、介电谱和红外反射谱。研究表明,MoS2为间接带隙半导体。介电张量在垂直和平行于c轴方向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电子屏蔽作用对介电常数贡献较强,晶格振动对介电常数贡献较弱。在300~500 cm-1波段,由于红外光学模的存在,材料与电磁波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透波性能较差。

    • 添加S对Zr-Sn-Nb-Fe锆合金中第二相的影响

      2015, 44(1):122-125.

      摘要 (1435) HTML (136) PDF 687.69 K (1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Zr-0.70Sn-0.35Nb-0.30Fe(质量分数,%)合金成分基础上添加26~570 mg/g的S制备成实验合金,用SEM、TEM及其配置的EDS研究了S含量对合金中第二相成分及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S的重熔合金中的第二相均为密排六方结构的Zr(Nb,Fe)2,添加S以后合金中出现了正交结构的Zr3Fe第二相,并随着S含量的增加,Zr3Fe的数量也相应增多;添加的S含量为190 μg/g时,合金中还出现了四方结构的Zr9S2第二相,并随着S含量的进一步增加,Zr9S2第二相的数量增多;同一成分合金中随第二相粒子尺寸的增大,第二相中的Nb/Fe比值逐渐降低。本研究制备的含S锆合金中,固溶在a-Zr基体中的最大S含量在26~190 mg/g之间,超过固溶含量的S以Zr9S2第二相析出,并没有进入其它第二相中。

    • 热-机械处理对亚稳β钛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5, 44(1):146-151.

      摘要 (1298) HTML (145) PDF 658.70 K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热-机械处理对亚稳β Ti-25Nb-2Mo-4Sn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合金中β稳定化元素含量不足,固溶处理后的合金中含有大量的α"马氏体,合金呈现低屈服强度。经过相同的时效处理(400 ℃/2 h),固溶态和冷轧态样品的相组成分别为β+ω和β+α相。冷变形引入的大量位错和晶界可有效抑制时效过程中ω相的形成,并促进α相的析出。冷轧态样品经475 ℃时效15 min后弹性模量为65 GPa,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033和1113 MPa,实现了低模量和高强度的良好匹配。

    • 起始铸造速度对AA7050合金半连续铸锭应力分布的影响

      2015, 44(1):158-163.

      摘要 (1352) HTML (136) PDF 731.56 K (1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温度场、流场和应力场的三场耦合,对某铝业公司AA7050铝合金铸锭在半连铸过程中3种不同起始铸造速度下的应力、应变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铸锭心部呈现很大的三轴拉应力,表面则呈现明显的压应力。根据在糊状区环向和径向的应力、应变分量较大,而轴向应力、应变分量较小,可以预计热裂纹倾向平行于轴向分布,不太可能发生垂直于轴向的热裂纹。铸造时在起始铸造阶段有必要采用小的铸造速度,以降低糊状区的热应力、应变,减小开裂倾向。

    • 惰性气体冷凝法制备镁纳米颗粒的工艺及机制

      2015, 44(1):164-168.

      摘要 (1412) HTML (132) PDF 603.58 K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纯度为99.9%的镁粉为原料,采用惰性气体冷凝法来制备镁纳米颗粒,研究了蒸发温度及沉积位置对镁纳米颗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温度为600 ℃时,在冷阱最前端得到了直径为10~50 nm的镁纳米颗粒,纳米颗粒之间相互连接呈链状形态,并且在镁纳米颗粒之间发现了镁纳米线。结果还表明,随着蒸发温度升高,得到的镁纳米颗粒尺寸增大;随着沉积位置的变化,其镁纳米颗粒尺寸也发生规律性变化。根据气/固相变理论及机制,对镁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释,提出了相应的镁纳米颗粒的形成模型。

    • 烧结钕铁硼电镀锌铁合金工艺与耐蚀性能

      2015, 44(1):174-178.

      摘要 (1367) HTML (143) PDF 569.88 K (1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弱酸性氯化物镀液在钕铁硼基体上制备了高耐蚀性的锌铁合金镀层,讨论主要工艺参数对镀层铁含量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采用盐雾试验(NSS)、SEM和电化学方法研究镀层的耐蚀性能和耐蚀机理。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后合金镀层含铁质量分数为0.92%,钝化后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出白锈时间达到196 h。合金镀层对钕铁硼基体起到阳极保护的作用,镀层结晶致密,填补了钕铁硼基体的固有缺陷,同时又为获得致密的钝化膜创造了条件,减少了镀层表面的缺陷,使镀层整体具有极高的电阻,提高了其耐蚀性能。

    • 真空吸渗挤压制备2D-Cf/Al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2015, 44(1):179-183.

      摘要 (1275) HTML (143) PDF 508.80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空吸渗挤压工艺制备了二维碳纤维增强铝基(2D-Cf/Al)复合材料。在挤压力(比压)为60~90 MPa、真空度为10~30 kPa、浸渗挤压温度为580~620 ℃、保压时间为60~120 s时,可以获得浸渗充分和成形质量良好的复合材料。微观组织观察分析表明,基体合金和碳纤维分布均匀,纤维无折断、漂移现象,无明显微观缺陷。对Cf/Al复合材料进行密度和拉伸性能测试,其密度比基体合金降低17.9%,抗拉强度提高100%。热处理实验表明,经过T6热处理,基体合金的组织得到改善,内部应力和缺陷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抗拉强度提高41%,而碳纤维和基体合金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会在复合材料内部产生不良应力,导致其拉伸性能没有提高反而下降16%。

    • 恒压模式下电源频率对ZrH1.8表面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影响

      2015, 44(1):184-188.

      摘要 (1360) HTML (136) PDF 658.44 K (1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磷酸盐体系下,采用恒压模式对氢化锆(ZrH1.8)进行微弧氧化。考察了电源频率对氧化膜的厚度、相结构、截面形貌以及阻氢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膜层测厚仪分析了氧化膜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相结构及膜层厚度。通过真空脱氢实验评估膜层的阻氢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电源频率的增加,ZrH1.8表面微弧氧化膜层厚度由约50 μm仅减小至约45 μm;电源频率的增加能有效提高膜层的致密性;电源频率的改变对于膜层的相结构没有明显影响,膜层主要由单斜相氧化锆(M-ZrO2)和四方相氧化锆(T-ZrO1.88)构成,其中单斜相占80%以上;电源频率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氧化膜的阻氢效果,当电源频率增加到300 Hz时,氧化膜的氢渗透降低因子PRF值高达10.8。

    • 电磁搅拌对BT20钛合金激光沉积修复件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2015, 44(1):194-198.

      摘要 (1279) HTML (118) PDF 789.61 K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善BT20钛合金激光沉积修复质量,引进电磁搅拌装置辅助激光沉积修复,通过改变磁场强度和搅拌速率的方法研究旋转磁场对激光修复件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磁场的辅助作用下,修复件表面平整;α/β片层组织被机械折断,晶内α片层长度减小,但α片层厚度几乎不变,为0.4~0.5 μm,晶粒被细化,显微硬度提高;随着磁场强度和搅拌速度的增加, 修复件的显微硬度增加,在一定磁场强度和搅拌速率下修复区显微硬度趋于均匀。

    • 磁控溅射Pd膜对Zr70Fe5.4V24.6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2015, 44(1):199-203.

      摘要 (1296) HTML (141) PDF 584.68 K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Zr70Fe5.4V24.6 (质量分数, %, 下同)合金基体上沉积Pd膜。研究磁控溅射沉积Pd膜的生长特性和显微组织及Pd膜对Zr70Fe5.4V24.6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在Zr70Fe5.4V24.6合金基体上磁控溅射沉积的Pd膜具有fcc结构并在(111)晶面有明显的择优取向。对镀膜后合金吸/放氢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磁控溅射沉积Pd膜对Zr70Fe5.4V24.6合金的活化性能及吸氢动力学无显著影响。沉积Pd膜后Zr70Fe5.4V24.6合金可逆吸氢量H/A由0.63增至1.20,吸氢平台增长量约为90%。氢化物形成焓绝对值的平均值增大约77%,生成熵的平均值增大约56%,沉积Pd膜后的合金与氢结合所形成的氢化物更稳定。

    • SiCf/Ti基复合材料基体织构的EBSD研究

      2015, 44(1):209-213.

      摘要 (1467) HTML (128) PDF 673.34 K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研究了箔-纤维-箔法和纤维涂层法这两种制备方法对SiCf/Ti复合材料基体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箔-纤维-箔法制备的SiCf/Ti-6Al-4V复合材料中基体钛合金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织构类型。纤维涂层法制备的SiCf/Super α2复合材料基体中的织构为纤维织构,这正符合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的特征,为复合材料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提供了可能。

    • 添加Zn对自反应淬熄法制备Mn-铁氧体空心微珠相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015, 44(1):224-227.

      摘要 (1260) HTML (145) PDF 612.14 K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反应淬熄法制备了Mn-铁氧体复合空心微珠,分析了自蔓延反应体系中添加Zn元素对制备空心微珠的形貌、相结构和电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粉末大部分为球状空心微珠,粒径在微米范围,少量自蔓延反应不完全的团聚颗粒未能球化,形成不规则颗粒。Zn的引入使得微珠成分转变为以Mn0.5Zn0.5Fe2O4铁氧体为主,提高了Mn-铁氧体复合空心微珠的微波电磁损耗,使吸收峰向高频移动。

    • LaFe11.2Si1.8合金的组织结构与负热膨胀性能

      2015, 44(1):228-231.

      摘要 (1294) HTML (123) PDF 532.01 K (1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的LaFe11.2Si1.8合金的微观组织,并采用热膨胀系数测试仪测试了其膨胀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200 ℃退火5 h的试样获得了含一定量α-Fe杂相的组织;经1050 ℃退火15 d和1100 ℃退火2 d均获得了NaZn13型La(Fe, Si)13纯相的晶体结构。LaFe11.2Si1.8合金的负膨胀量与La(Fe, Si)13相的含量成正比,纯相试样的负膨胀量达到最大,其ΔL/L值为3.22×10-3,负热膨胀系数α= –39.31×10-6 K-1。

    • Ag包覆Ni复合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

      2015, 44(1):232-235.

      摘要 (1421) HTML (137) PDF 415.62 K (1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化学镀法,以葡萄糖为还原剂,制备了Ag包覆Ni复合纳米粉体,并用制备的复合纳米粉作为导电相配制了导电浆料。用XRD、TEM和电阻率测定等手段研究了粉体的相结构、形貌 、粒度和导电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Ag包覆Ni复合纳米颗粒具有壳/核结构,核为纳米Ni,壳为Ag,复合纳米颗粒粒度分布为20~100 nm,Ag层的厚度约为4 nm。Ag包覆Ni复合纳米粉导电浆料在1.33 Pa的真空下,采用200 ℃/60 min的烧结工艺,可制得电阻率为(1.26~2.83)×10-4 Ω·cm 的导电膜,其导电性能优于纳米Ni粉、纳米Cu粉和纳米Ag-Cu合金粉导电浆料。

    • Ga、K双掺杂对N型Bi2Te2.7Se0.3材料热电性能的影响

      2015, 44(1):236-239.

      摘要 (1641) HTML (156) PDF 580.98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空熔炼及热压方法制备了Ga和K双掺杂N型Bi2Te2.7Se0.3热电材料。XRD分析结果表明,Ga和K已经完全固溶到Bi2Te2.7Se0.3晶体结构中,形成了单相固溶体合金。SEM分析表明,材料组织致密且有层状结构特征。通过Ga和K部分替代Bi, 在300~500 K的大部分温度范围内,Ga和K双掺杂对提高Bi2Te2.7Se0.3的Seebeck系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双掺杂样品的电导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Ga和K双掺杂样品的热导率都大于未掺杂的Bi2Te2.7Se0.3,Ga0.02Bi1.94K0.04Te2.7Se0.3合金在500 K获得ZT最大值为1.05。

    • Ti-5.8Al-4.8Sn-2Zr-1Mo-0.35Si-0.70Nd合金中富钕稀土相研究

      2015, 44(1):243-246.

      摘要 (1275) HTML (130) PDF 637.82 K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Ti-5.8 Al-4.8 Sn-2 Zr-1 Mo-0.35 Si-0.70 Nd粉末冶金高温钛合金中富钕稀土相的形成、尺寸、分布、形态、长大及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凝固态高温钛合金粉末中稀土相为液态析出相,其尺寸大部分在50~250 nm之间,弥散分布在基体中;晶内稀土相多为球状,晶界稀土相多为椭球状,其长轴平行于晶界;TEM观察到的稀土相的尺寸和分布与理论计算相符合;快速凝固高温钛合金粉末经过700~1000 ℃/110 MPa/0.5 h热等静压成形后,快速凝固过程中已析出的稀土相尺寸变化不大;同时细小的稀土相从过饱和的基体中大量固相析出;经过1200 ℃/140 MPa/3 h 热等静压成形后,稀土相颗粒尺寸大部分在150~500 nm之间,有明显长大;稀土相的高分辨图像及同心衍射环花样表明,快速凝固高温钛合金粉末中的稀土相由5~10 nm的纳米晶组成,经过1200 ℃热等静压成形处理后的稀土相仍由纳米晶组成,而且纳米晶的尺寸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稀土相的“基体”上明显出现富Sn元素的“第二相”颗粒,结构变得复杂。

    • 钛及钛合金的激光表面处理研究进展

      2015, 44(1):247-254.

      摘要 (1442) HTML (126) PDF 636.22 K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激光表面处理是改善材料硬度、耐磨性和抗蚀性的有效途径。对钛及钛合金激光表面处理(激光表面合金化、激光熔覆和激光表面熔化)因可拓展其应用领域而备受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全面综述2种激光表面处理即激光表面气体氮化和激光粉末合金化的影响因素,激光表面处理后表层组织、性能、缺陷控制以及激光参数的优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 锂钛氧嵌锂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015, 44(1):255-260.

      摘要 (1362) HTML (133) PDF 395.40 K (3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受制于安全性能、大功率性能和制造成本,新型高性能锂钛氧基负极材料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在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中获得应用。本文对Li4Ti5O12、LiTi2O4、Li2Ti3O7、Li2Ti6O13等系列锂钛氧嵌锂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制备方法、化学改性、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