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16年第4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材料科学
    • 基于细观力学方法的金属橡胶迟滞特性本构模型

      2016, 45(1):1-6.

      摘要 (956) HTML (156) PDF 0.00 Byte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金属橡胶典型细观结构特征,对金属橡胶压缩变形金属线匝的空间位形和接触模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金属橡胶变形的细观物理机制。提出了基于变长度曲梁的细观结构单元以及曲梁间的接触作用模型,结合摩擦接触点分布规律,建立了包含金属丝直径、金属丝弹性模量、螺旋卷直径、金属橡胶相对密度等基本结构参数的金属橡胶迟滞特性本构模型,实现了金属橡胶初始加载、卸载和重复加载过程恢复力曲线的描述,从理论上解释了金属橡胶的弹性性能和多点接触的干摩擦阻尼特性。通过不同相对密度金属橡胶试件对所建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发现理论预测和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为金属橡胶刚度和阻尼的预估以及产品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超声功率对Mg-3Re-3Zn-0.7Y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6, 45(1):7-12.

      摘要 (848) HTML (163) PDF 0.00 Byte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果在铸造过程能够细化含有稀土元素的金属间化合物,那么稀土镁合金在耐热应用方面将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研究了半固态制浆过程中不同超声功率的超声振动对Mg-3RE-3Zn-0.7Y合金半固态微观组织以及铸态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对液相线以上20~40癈镁合金熔体分别施加超声功率为800W至1200W的超声振动,振动时间为90s,结束超声振动温度为液相线以下10℃左右。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可以制备出组织中具有细小圆整的初生α-Mg相的优良半固态浆料,并且经过超声功率为1000W的超声处理后浆料组织中初生α-Mg晶粒的平均晶粒直径和平均形状系数SF分别为55μm和0.63。此外,1000W超声处理的铸件试样比未经超声处理的试样抗拉强度提高了25.2%,伸长率提高了93.5%。可见,声空化效应和声流效应使超声振动成为一种制备具有细小圆整初生晶粒的镁合金半固态浆料的有效途径。

    • M-Y-Zr-Nd 合金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电磁屏蔽性能的研究

      2016, 45(1):13-17.

      摘要 (903) HTML (147) PDF 0.00 Byte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备了不同Nd含量的Mg-Y-Zr-xNd合金铸锭,研究了Nd含量对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d含量增加到2.63%时,晶粒尺寸从70.1μm细化到42.9μm,并且在晶界不连续分布骨骼状β相。随着Nd含量增加,合金强度和电磁屏蔽性能都会增加。Nd含量为2.63%时同时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电磁屏蔽性能,T6处理能进一步提高屏蔽效能。根据分析以上实验结果是由于Nd的添加量不同引起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

    • Mg-Al合金中AlN颗粒的原位合成机制研究

      2016, 45(1):18-22.

      摘要 (885) HTML (152) PDF 0.00 Byte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在合金熔体中通入氮气的方法在镁铝合金中原位生成了AlN颗粒增强相。合金微观组织的研究分析表明,AlN相不仅可通过间接氮化反应(3Mg+N2→Mg3N2,Mg3N2+2Al → 2AlN+3Mg)形成,而且可在熔体中由Al和N2直接反应形成。控制氮化反应温度在750℃,且合金熔体凝固后的快速重熔可在合金中获得分布均匀的AlN相。

    • Ce元素的添加对Mg-1.2Ca合金氧化行为和表面张力的影响

      2016, 45(1):23-27.

      摘要 (858) HTML (171) PDF 0.00 Byte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为了发展高性能阻燃镁合金,本文对工业纯镁在添加元素Ca和Ce的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e含量从0到1.5wt.%的增加,Mg-1.2Ca合金的燃点不断提高,熔体表面张力不断下降。Mg-1.2Ca-1.2Ce的燃点可以达到780℃,而且可以在大气中不添加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熔炼。随着Ce含量的增加Mg-1.2Ca熔体氧化膜变得光滑而致密,可以很好地起到阻止氧化、燃烧的效果。通过检测和分析,Mg-1.2Ca-1.2Ce的氧化膜可以分成三层:外层是疏松的MgO,中间层是MgO-CaO复合氧化膜,内层是MgO-Ce2O3复合氧化膜。

    • 哈氏C-2000合金在等温氧化时第二相沉淀析出行为

      2016, 45(1):28-31.

      摘要 (949) HTML (156) PDF 0.00 Byte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哈氏C2000合金在800℃100h空气中等温氧化后合金基体中第二相的沉淀行为。氧化后基体中析出了富Mo相,可确定该富Mo相为具有金刚石结构的Mo3Ni3C型碳化物。富Mo相沿晶界和晶内分别呈现出非连续和连续条状形貌特征。然而,经深腐蚀后,晶内和晶界处形貌均发生了变化,即,沿晶界出现了大量白色絮状物,晶内则出现了具有金刚石结构的腐蚀坑。由于富Ni和富Cr区域具有更负的电极电位,因而使得这些区域在深腐蚀后更易被侵蚀。

    • SiCp在Mg-Zn-Ca-Mn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2016, 45(1):32-35.

      摘要 (950) HTML (154) PDF 0.00 Byte (1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目前的研究中,利用搅拌铸造结合超声处理方法成功的制备出了不同体积分数(5 和10 vol.%)的微米颗粒增强的AZ31B镁基复合材料。利用350℃,12:1的挤压比对铸锭进行了挤压处理。利用金相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两种不同体积分数的SiCp被选做为增强体,利用半固态结合超声处理法制备了Mg-Zn-Ca-Mn复合材料,然后在350℃用15:1的挤压比进行了热挤压。利用OM、SEM和TEM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检测。热挤压后的微观结构显示SiC颗粒的分布较为均匀且在1vol.% SiCp/Mg-Zn-Ca-Mn 和 3vol.% SiCp/Mg-Zn-Ca-Mn复合材料中晶粒被显著细化。SiCp的引入可以改善0.2%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是随着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 纳米Al2O3颗粒含量对Ni-Co基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组织和性能影响

      2016, 45(1):36-41.

      摘要 (935) HTML (176) PDF 0.00 Byte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电刷镀技术制备了不同Al2O3颗粒含量的合金纳米复合电刷镀层,采用扫描电镜、硬度测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纳米Al2O3颗粒含量对镀层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镀液中纳米Al2O3颗粒含量的增加,电刷镀层沉积速度降低、表面形貌平整,显微硬度先提高而后减低,磨痕深度先减小后增大,摩擦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当镀液中纳米Al2O3含量为20g/L时,镀层具有最优的组织和性能。

    • Zr基非晶合金与铜的扩散连接研究

      2016, 45(1):42-45.

      摘要 (873) HTML (159) PDF 0.00 Byte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添加和未添加扩散连接中间层条件下对Zr41.25Ti13.75Cu12.5Ni10Be22.5块体非晶合金与纯铜的扩散连接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条件下均获得了无裂纹和空洞的良好的连接界面。通过扫描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在连接界面处观察到明显的元素扩散,但元素扩散距离较窄。非晶合金中晶化相的出现促进了界面处元素的扩散。

    • 垂直生长于锌基底的Co掺杂ZnO纳米棒阵列显著室温铁磁性能

      2016, 45(1):46-50.

      摘要 (909) HTML (153) PDF 0.00 Byte (1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在锌片基底上一步制备了Co掺杂的ZnO纳米棒阵列。纳米棒在基底上均匀分布,取向一致,垂直于基底大面积生长。样品结构均为六方纤锌矿结构,具有高结晶质量,不含其它杂相。随着Co掺杂浓度的增加,紫外发射峰强度逐渐下降,近带隙发射峰的半峰宽也较纯ZnO变宽。拉曼光谱显示Co的掺杂使纳米棒出现了氧空位和锌填隙本征缺陷。随着Co浓度的增加这些缺陷也随之增加。掺杂纳米棒阵列的磁滞回线表明样品具有明显的铁磁特征,并有较大的矫顽力Hc~660 Oe。这种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棒阵列是一种在自旋电子器件中具有应用潜力的纳米材料。

    • 电脉冲处理对预变形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形状记忆效应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2016, 45(1):51-55.

      摘要 (890) HTML (178) PDF 0.00 Byte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电脉冲处理对预变形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形状记忆效应及其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脉冲处理能加速Cr和C原子的迁移及Cr23C6碳化物的析出,降低时效温度,缩短时效时间,并能诱发Cr23C6碳化物的形核。因此,与10%拉伸预变形后再973K,1073K时效的合金相比,10%拉伸预变形后300V,1100μf,1Hz电脉冲处理的Fe13Mn6Si13Cr4Ni0.1C合金,其形状回复率能在300s时间内从固溶态合金的32%提高到87.2%。

    • La(1-x)MgxNi4.25Al0.75(x=0-0.3)合金的结构与储氢性能研究

      2016, 45(1):56-61.

      摘要 (814) HTML (147) PDF 0.00 Byte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三步感应熔炼法制备了La(1-x)MgxNi4.25Al0.75 (x=0.0,0.1,0.2,0.3) 储氢合金,对该系列合金的晶体结构和储氢性能方面进行了研究。晶体结构和相分析结果表明,当x=0.0和0.1时,合金由单一的LaNi4Al相组成;而x=0.2和0.3时,合金由LaNi4Al相, (La,Mg)Ni3相和AlNi3相构成。随着Mg含量x从0.2增至0.3时,合金的第二相丰度和吸/放氢平衡压明显升高,同时储氢容量减小。研究发现,当Mg添加量x=0.1时,合金除具有良好的储氢容量和低平台压外,其吸氢动力学性能更好。

    • 超级电容器水合氧化锡电极材料的水解沉淀法制备

      2016, 45(1):62-65.

      摘要 (1600) HTML (155) PDF 0.00 Byte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化学沉淀法在低温下制备SnO2?xH2O电极材料,经过不同温度的焙烧,将得到的不同样品的SnO2?xH2O电极材料经X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表明SnO2?xH2O电极材料为金红石结构和粉末形貌,热失重测试分析(TGA)表明随着SnO2?xH2O电极材料焙烧的温度的升高,焙烧后含水量降低。在0.5M H2SO4溶液中和电位范围0-0.9V(vs Hg/HgCl)内,通过循环伏安法,循环寿命和恒流充放电的电化学测试表明在200℃温度下焙烧的SnO2?xH2O电极材料在5 mV s-1扫描速率下的比电容在36.1 F g-1,经过2000次循环后对比首次循比容量减少了的2%,这些结果表明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的SnO2?xH2O应用在超级电容器中是性能比较好的电极材料。

    • 硅溶胶封孔对AZ31镁合金阳极氧化膜腐蚀性能的影响

      2016, 45(1):66-70.

      摘要 (841) HTML (158) PDF 0.00 Byte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硅溶胶对AZ31镁合金阳极氧化膜进行封孔处理。论文分别讨论了浸渍时间、焙烧温度及浸渍次数三个实验参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分析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表征膜的腐蚀性能。采用能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来表征封孔后膜的表面组成。实验结果表明,硅溶胶封孔可提高阳极氧化膜的腐蚀性能;浸渍时间为1.5min,焙烧温度为350℃时,膜的耐腐蚀性能最佳;浸渍-焙烧次数对膜的性能影响也较大,浸渍焙烧为7次时,膜的耐腐蚀性能较好。封孔后,硅溶胶吸附于阳极氧化膜的孔外与孔内。

    • Si含量及热处理对Al-Si-Mg铝合金焊丝堆焊层耐磨性的影响

      2016, 45(1):71-74.

      摘要 (1649) HTML (166) PDF 0.00 Byte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4043铝合金焊丝熔化后流动性良好,焊后不易产生结晶裂纹,广泛适用于6000系铝合金的焊接。使用4043铝合金焊丝在材料表面堆焊,可以修复部分材料表面出现划伤与磨损。本研究中,使用4043铝合金焊丝,配合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进行表面堆焊实验,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硬度测试及耐磨性测试等分析检测手段研究了Si含量及热处理工艺对焊后堆焊层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焊丝中Si含量可以增加共晶硅颗粒的数量。而热处理可以有效球化共晶硅颗粒,显著提高堆焊层的耐磨性。

    • C和SiC掺杂对分步反应法制备MgB2块体和线材微观结构的影响

      2016, 45(1):75-78.

      摘要 (850) HTML (159) PDF 0.00 Byte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两步反应法分别制备了C和SiC掺杂的MgB2块材和线材。首先,在手套箱中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Mg粉,B粉和C或SiC粉,压块后在900 ℃密闭氩气条件下烧结2小时,得到C或SiC掺杂的MgB4块体;将一次烧结后的MgB4粉末磨碎过筛,和补充的Mg粉混合作为前驱粉末,MgB2块体在密闭氩气条件下750 ℃烧结2小时而MgB2线材在密闭氩气条件下750 ℃烧结2小时。我们同时采用传统的固态烧结法制备了C或SiC掺杂的MgB2块体以作对比。对烧结后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结构和相组成等分析检测,分步反应法与以往的固态烧结法相比,不仅因降低了Mg元素的影响而提高样品组织致密性,更因其采用了分步混合粉末而大大地提高了元素掺杂的均匀性。和SiC掺杂相比C掺杂能更有效地进入MgB2晶粒和晶界。

    • 横向预压缩对<001>取向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

      2016, 45(1):79-85.

      摘要 (783) HTML (152) PDF 0.00 Byte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蠕变性能测试及组织形貌观察,研究了预压缩对某[001]取向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001]取向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040 ℃/180 MPa条件下沿[100]方向预压缩40 h后,立方g?相转化为一维的平行于压应力轴的P型纤维状筏状组织。合金晶向及预压缩和拉伸蠕变应力轴取向误差是预压缩合金内纤维状g?相发生横向连接的原因。合金在预压缩及后续拉伸蠕变过程中g?g相界面能的降低是g?相发生组织演化的驱动力。相对于未预压缩合金,预压缩后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使位错更容易在基体通道中滑移,其对合金沿[001]方向的应变率贡献更大,因此预压缩降低了合金在980 ℃/200 MPa条件下的蠕变抗力。

    • 钛合金实心锭穿孔挤压穿孔过程有限元分析

      2016, 45(1):86-91.

      摘要 (1627) HTML (161) PDF 0.00 Byte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明实心锭穿孔过程的材料流动和穿透断裂行为对高性能优质无缝管材的实心锭穿孔挤压推广应用具重要意义。以实心锭直径200mm,管材直径80mm、壁厚10mm的钛合金实心锭穿孔挤压为研究对象。基于DEFORM-2D软件环境,建立了能够描述材料流动和穿透断裂行为的实心锭穿孔挤压穿孔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分析了两种穿孔冲头形状下的穿孔过程,结果表明:穿孔初始阶段变形行为类似正挤压,随后材料反向流动,堵头去掉前都是反挤压变形;正挤压变形下穿孔力迅速上升,上升至稳定值后开始反挤变形,去掉堵头后的穿透断裂阶段穿孔力迅速下降;采用圆柱形穿孔冲头情况下反挤时穿孔力变化幅度不大,而采用瓶形穿孔冲头情况下的穿孔力稳定一段时间后再次显著增加,瓶形穿孔冲头的穿孔力远大于圆柱形穿孔冲头的穿孔力;穿透断裂阶段,圆柱形穿孔冲头下的断裂行为类似于冲裁断裂,而瓶形穿孔冲头下的约束增强,其断裂面近似呈L型。

    • Ti48Zr20Nb12Cu5Be15内生相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研究

      2016, 45(1):92-96.

      摘要 (841) HTML (164) PDF 0.00 Byte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 采用铜模喷铸法成功制备出内含β-Ti(Zr,Nb)晶体相的Ti48Zr20Nb12Cu5Be15内生相非晶合金,在室温环境下对其进行准静态和动态压缩力学性能测试,结合S-4800型扫描电镜(SEM)对压缩试样断口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应变率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内生相非晶合金的结构为非晶基体和在非晶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的β-Ti(Zr,Nb)晶体相组成。Ti48Zr20Nb12Cu5Be15内生相非晶合金在准静态压缩时,随应变率的增加抗压强度有明显的提高,存在应变率硬化现象,表现出与一般非晶合金体系不同的应变率效应;在动态压缩条件下,动态抗压强度随着应变率的提高也有较明显的增加,表现为应变率硬化效应。由于内生相非晶合金在动态压缩条件下的绝热温升效应和非晶的碎化,导致在室温条件下Ti48Zr20Nb12Cu5Be15内生相非晶合金的动态压缩抗压强度和应变低于准静态压缩抗压强度和应变。

    • Zr-4合金中氢化物析出的TEM研究

      2016, 45(1):97-101.

      摘要 (891) HTML (148) PDF 0.00 Byte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了Zr-4合金吸氢后析出氢化物的类型、形貌及其位相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吸氢量的增加,Zr-4合金中依次析出了δ-ZrH1.6及ε-ZrH1.8氢化物。δ氢化物主要以板条状从α-Zr 基体上析出,二者的取向关系为:(0001)α//(001)δ,[2 0]α //[110]δ。 ε氢化物以针状形貌从δ氢化物中析出,析出的ε氢化物的密排面( 1 )与δ氢化物的密排面( 1 )平行,二者的取向关系为:( 1 )δ //( 1 )ε,[ 12] δ//[011]ε。高分辨观察进一步表明,δ-ZrH1.6及ε-ZrH1.8氢化物的晶格点阵均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变形,说明相变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

    • 工业纯钛动态压缩特性及破坏的实验研究

      2016, 45(1):102-106.

      摘要 (1516) HTML (160) PDF 0.00 Byte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工业纯TA2进行了动态压缩及绝热剪切破坏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不同应变率和温度下的宏观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通过对压缩本构特性及微观金相破坏的比较分析,讨论了加载率、表观压缩本构特性对绝热剪切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Ta2试样动态压缩呈现绝热剪切破坏特征,绝热剪切带在空间呈对称的双锥形状;随加载率提高,绝热剪切带形成的临界应变越小;分析表明动态压缩实验无法得到关于绝热剪切起始、发展过程的本构软化信息。

    • Ag-In-Cd合金堆内微观组织及热物性能的实验模拟

      2016, 45(1):107-111.

      摘要 (1988) HTML (170) PDF 0.00 Byte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添加不同量的Sn,同时改变合金中Ag、In和Cd含量的方法模拟了Ag-In-Cd合金在反应堆内中子辐照下的成分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SEM、XRD研究了成分发生变化情况下的微观组织和热导率、比热容、热扩散率和热膨胀率等热物性能。结果表明:由于Sn组元的添加,Ag-In-Cd三元合金转变为Ag-In-Cd-Sn四元合金的同时,其微观结构由原来的单相结构(FCC)转变为双相结构(FCC HCP),第二相为Ag3In。Ag-In-Cd-Sn合金的热导率、比热容、热扩散率和热膨胀率在25-600℃范围内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合金中Ag含量的减少和Sn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会发生明显的下降,而比热和热膨胀率却略有上升。

    • Mn-Zr-Si三元系600℃等温截面

      2016, 45(1):112-116.

      摘要 (879) HTML (164) PDF 0.00 Byte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等手段建立了Mn-Zr-Si三元合金体系600℃等温截面。研究发现,Mn-Zr-Si三元合金系在600℃下存在一个成分为Mn4Si7Zr4的新物相,其结构与Fe4Si7Zr4结构相同,点阵常数为a = 1.3027 nm,c = 0.515 nm。研究还发现高温相Zr5Si3在600℃是稳定的,未观察到Zr3Si的存在。此外,本文的工作同时还确认了三元化合物MnSi2Zr和MnSiZr在600℃下是稳定存在,未发现前人提到三元化合物Mn4Si6Zr3。

    • 近平衡与亚快速凝固条件下K424高温合金组织演化规律研究

      2016, 45(1):117-121.

      摘要 (835) HTML (154) PDF 0.00 Byte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与铜模喷铸技术,研究了较宽冷速(0.17~100 K/s)范围内K424镍基高温合金的近平衡与亚快速凝固行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不同冷速作用下K424合金γ基体相、γ′沉淀相、MC碳化物及共晶组织进行了表征,并对平均二次枝晶间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冷速的提高有效细化了初生γ相,二次枝晶间距由0.17 K/s时的84 μm显著下降到100 K/s时的5 μm, 同时导致γ′沉淀相的析出时间缩短,平均晶粒尺寸下降。亚快速凝固条件下所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在后续加热过程中发生沉淀相析出。枝晶组织的细化与溶质截留的发生,降低了凝固过程中成分偏析,有利于γ+γ′共晶相及碳化物尺寸的下降。

    • 钨合金高弹速侵彻低碳钢板失效行为试验研究

      2016, 45(1):122-126.

      摘要 (873) HTML (156) PDF 0.00 Byte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钨合金破片对低碳钢板高速侵彻过程中的失效行为及诱发机制。通过弹道枪试验获得93W、95W两种球形钨合金破片以大于1500m/s的速度对Q235A钢板侵彻后的物理形态,对侵彻后受损破片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于Q235A钢板,钨合金破片以大于1500m/s的速度侵彻后,93W是钨颗粒韧窝型穿晶断裂,95W是钨颗粒准解理型穿晶断裂;93W、95W合金破片局部均会发生熔化,50μm钨颗粒熔化冷凝后生成10μm以下的微米、亚微米尺度球形颗粒紧密排列,宏观上表现为破裂碎块的整体侵彻。

    • 真空碳热还原制备Mg-Li合金热力学分析

      2016, 45(1):127-131.

      摘要 (971) HTML (166) PDF 0.00 Byte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真空碳热还原制备Mg-Li合金的新思路,并对还原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研究了还原反应的反应式、吉布斯自由能及临界还原温度。结果表明:真空碳热还原制备Mg-Li合金具备热力学可行性,且其吉布斯自由能随真空度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同真空度下,该反应的临界反应温度低于真空碳热还原制备金属Mg、金属Li的临界温度,反应更容易进行;当真空度为10Pa,Li2O的相对比例为0.1时,真空碳热还原制备Mg-Li合金的临界反应温度为1345K;在常规皮江法(真空硅热还原法)制镁的反应条件下,不论反应物料中MgO、Li2O相对比例为多少,真空碳热还原制备Mg-Li合金均具有热力学可行性。

    • Ti-45Al-8(Nb,Hf,Y)-0.2B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研究

      2016, 45(1):132-136.

      摘要 (849) HTML (159) PDF 0.00 Byte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铌当量约为8的三种成分合金:Ti-45Al-8Nb-0.2B,Ti-45Al-4Nb-0.5Hf-0.1Y-0.2B,Ti-45Al-7Nb-0.1Hf-0.1Y-0.2B, (at.%),研究了这三种合金在900℃静止空气中的断续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Hf、Y联合微合金化的合金氧化膜与基体粘附性明显增强;低Nb/Hf比值的Ti-45Al-4Nb-0.4Hf-0.1Y-0.2B的合金氧化增重小、抗氧化性强,高Nb/Hf比值的Ti-45Al-7Nb-0.1Hf-0.1Y-0.2B合金氧化增重大,抗氧化性差。对氧化膜的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Hf、Y的联合加入促进了Al2O3膜的须状生长形态,从而提高了氧化膜与基体粘附性,低Nb/Hf比值的合金中形成了较厚的连续致密的Al2O3膜,提高了合金的抗氧化性;高Nb/Hf比值的合金内存在明显的外氧化现象,导致了该合金抗氧化性下降。

    • 第一原理研究Ti合金中3d合金元素的beta稳定效应

      2016, 45(1):137-140.

      摘要 (913) HTML (153) PDF 0.00 Byte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使用了第一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Ti合金中3d合金元素的beta稳定效应。其中,我们特别关注了VIIA族和VIII族金属Mn, Fe, Co和Ni。计算结果表明,虽然Cr,Mn, Fe,Co和Ni的Pauling价电子相同,但是Mn, Fe和Co的beta稳定效应强于Cr和Ni。我们发现电子因素是这些金属元素产生不同强度的beta稳定效应的主要原因,而原子尺寸因素起的作用很小。基于计算结果,我们建议在在设计beta-Ti合金的场合,应将Mn, Fe和 Co的价电子取为6.5, 6.6 和6.4,以取代常用的Pauling价电子。

    • Cu-Zr-Ag-Al非晶合金晶化过程的动力学效应

      2016, 45(1):141-144.

      摘要 (876) HTML (169) PDF 0.00 Byte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了直径3 mm的Cu40Zr44Ag8Al8大块非晶合金(BMGs),并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同步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对其晶化过程中显微结构的演变及其晶化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BMGs在晶化过程中依次从非晶基体中析出Al3Zr和Cu10Zr7相。采用Kissinger和Ozawa方法计算的非晶样品第一晶化峰的晶化激活能分别为315.69 kJ/mol和312.65 kJ/mol,该非晶合金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此外,该非晶合金晶化过程具有很强的动力学效应,特征温度对升温速率的依赖性遵循Lasocka方程,但其晶化机理函数却无明显的动力学效应,与加热速率无关。采用GM模型对30 K/min加热速率下的DSC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其拟合参数由λi=5.2,n=3.4变为λi=2.5,n=4,说明该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遵循形核率随时间不断增加的初晶型晶化规律。

    • >材料工艺
    • Ti元素对AlFeCrCoCuTi多组元高熵合金的组织及耐磨性能影响

      2016, 45(1):145-151.

      摘要 (824) HTML (162) PDF 0.00 Byte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非自耗电弧熔炼AlFeCrCoCu,AlFeCrCoCuTi多组元高熵合金以及AlFeCrCoCuTi合金800℃回火后的组织、硬度及耐磨性能。研究发现,相比于AlFeCrCoCu合金,随着Ti的加入,AlFeCrCoCuTi合金组织结构趋于复杂,由之前简单的BCC FCC相变为由富含Al、Co、Ti的BCC1相和富含Fe、Cr的(α-Cr,Fe)BCC2相的枝晶共晶组织和晶间富Cu的FCC相以及晶间富含Cr2Ti和Fe2Ti金属间化合物的ω析出相共同组成。Ti的加入,析出的Cr2Ti和Fe2Ti的金属间化合物起到了强化作用,提高了合金的硬度。合金具有很强的抗回火软化能力。合金的摩擦磨损测试主要以黏着磨损为主,金属间化合物析出强化作用提高了合金的耐磨性,而回火后的合金耐磨性能更优。主要原因是随着摩擦时间的增加,回火后的合金表面上生成了一层氧化物附着在摩擦表面,提高了合金的耐磨性。

    • 铸态AZ31B镁合金变温轧制过程及流变应力研究

      2016, 45(1):152-158.

      摘要 (774) HTML (142) PDF 0.00 Byte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变形温度250~450、应变速率0.005~5 下对圆柱试样进行了Gleeble高温压缩试验,并对不同初轧温度、不同轧制压下量下的热轧制过程进行了轧制试验、数值模拟及损伤分析。采用动态材料模型中的计算方法计算了热加工图,用Zener-Hollomon参数法建立了单向压缩时的流变应力模型,最后综合传热学基本原理及轧制理论,建立了变温轧制过程中的流变应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分解温度范围求解单向压缩流变应力模型,有效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轧制前滑区和后滑区的主传热机制有所区别,考虑到轧辊对轧件的作用力主要分布在后滑区,则此区域为边裂重点研究区域;数值模拟过程中轧件边部区域的Normalized Cockcraft and Latham损伤值最大,并且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以及道次压下量的增大而增大,此现象与轧制实验结果相符,不同轧制条件下轧制流变应力模型的求解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较吻合。

    • Zr-8.8Al合金化学镀前磷化处理工艺研究

      2016, 45(1):159-164.

      摘要 (786) HTML (140) PDF 0.00 Byte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处理工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化学镀Ni-P镀层质量的高低。本文采用磷化法对Zr-8.8Al合金进行了化学镀前处理,研究了Zr-8.8Al合金在不同磷化工艺获得的磷化膜以及化学镀Ni-P镀层显微结构、显微硬度、抗蚀性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5℃下2min获得的磷化膜均匀致密;在此工艺下进行化学镀处理获得的Ni-P镀层为非晶结构,胞状结构,厚度达25μm。与裸材相比,Ni-P镀层显微硬度提高了60%,在3.5wt%NaCl溶液中自腐蚀电位发生正移,极化腐蚀后镀层胞状较完整,对Zr-8.8Al合金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 粉末液相模锻法制备BN增强Al-Cu基复合材料

      2016, 45(1):165-170.

      摘要 (864) HTML (143) PDF 0.00 Byte (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粉末液相模锻技术制备出近全致密Al-5.3 wt% Cu-3.0 wt% h-BN复合材料,研究了该技术对复合材料致密化及界面结合状况的影响。采用SEM、XRD、T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球磨前后粉末形貌、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结构及物相组成进行表征,采用布氏硬度计对复合材料硬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大量液相存在的情况下,施加外力可有效促进复合材料的致密化。粗铝粉(35 μm)制备的复合材料晶粒呈细条状,具有方向性,T6热处理后发生原位再结晶;细铝粉(2 μm)制备的复合材料晶粒细小,形貌不明显。复合材料界面由Al/Al2O3/BN组成,清晰可见,结合紧密。复合材料与基体合金相比,硬度提高近15%,细铝粉制备的复合材料硬度比粗铝粉略高。

    • 无氰脉冲电镀金-钯-铜合金工艺

      2016, 45(1):171-176.

      摘要 (860) HTML (163) PDF 0.00 Byte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一种以亚硫酸钠为主配位剂的无氰脉冲电镀金-钯-铜合金工艺。综合考虑镀层表面形貌和镀液沉积速率,得出优选电镀工艺参数为:电流密度0.25A/dm2、占空比10%、脉冲频率900Hz、电镀温度60℃。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对镀层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对镀层物相成分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热震法、弯折法检测了镀层结合力;利用维式硬度计测量了镀层硬度。表征结果表明:所得镀层除金、钯、铜元素外,无其它杂质元素;镀层表面细致均匀,孔隙率低,平整性好,无裂纹;镀层硬度高,镀层结合力好。

    • 热处理对快速凝固Ti-48Al-4Cr合金组织影响规律研究

      2016, 45(1):177-181.

      摘要 (812) HTML (166) PDF 0.00 Byte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辊旋淬快速凝固设备制备了Ti-48Al-4Cr(at.%)薄带,并在真空封装后进行热处理实验,研究热处理对快速凝固Ti-48Al-4Cr合金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快速凝固Ti-48Al-4Cr合金凝固基体为等轴的γ相,基体中含有少量的B2相、α2相颗粒和片层组织;经723℃保温1h空冷后,亚稳的α2相颗粒失稳,但片层组织仍然比较稳定;热处理温度升高至932℃时,片层组织中的杆状α2相开始按照瑞利分解失稳,分解成大量短杆状或者颗粒状的α2相;在995℃保温1h以后,基体中已较难发现片层组织存在,但存在着排列方向相同的棒状α2相,同时在等轴γ相晶界处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颗粒状B2相。本论文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快速凝固条件下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组织与相转变提供了基础,丰富了快速凝固理论。

    • 低W-W连接度65W-25Cu-10Ni合金的制备及准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2016, 45(1):182-186.

      摘要 (843) HTML (145) PDF 0.00 Byte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W颗粒表面化学镀Ni结合SPS的方法,制备了低W-W连接度65W-25Cu-10Ni合金,并开展了准静态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Ni包W复合粉中Ni包覆层分布均匀且与W结合良好;以Ni包W复合粉和Cu粉为原料制备的65W-25Cu-10Ni合金组织均匀且致密。在准静态压缩加载条件下,与65W-35Cu合金相比,65W-25Cu-10Ni合金的强度及塑性均大幅度提高;在准静态拉伸加载条件下,与65W-35Cu合金相比,65W-25Cu-10Ni合金的强度较高,塑性没有明显提高。机理分析表明,与65W-35Cu合金相比,65W-25Cu-10Ni合金中W-W连接度较低、粘结相由Cu相转变为Cu0.81Ni0.19固溶体,且W与粘结相之间形成了冶金结合,以上三个因素共同导致65W-25Cu-10Ni合金强度的提高;此外,W-W连接度的降低以及W-粘结相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是65W-25Cu-10Ni合金在准静态压缩加载条件下塑性提高的原因。

    • 硼化物、富Ce混合稀土对再生Al-Si合金中富铁相变质行为的研究

      2016, 45(1):187-191.

      摘要 (941) HTML (169) PDF 0.00 Byte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硼化物、富Ce混合稀土对再生Al-Si合金富铁相变质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对试样微观组织进行形貌观察,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仪(XRD)、扫描电镜附带的能谱仪(EDS)分别对试样进行相分析与相成分分析,利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研究相转变温度。研究表明硼化物可以促进针状β-Fe相向初生α-Fe相转变,且初生α-Fe相尺寸随着硼化物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大,当硼化物(KBF4)添加量达到1.0%时,开始析出汉字状α-Fe相,汉字状α-Fe相以初生α-Fe相为基底形核并长大;富Ce混合稀土可以抑制初生α-Fe相长大,且能抑制汉字状α-Fe相生成

    • 一种无铬低氟的镁合金化学镀镍前处理工艺

      2016, 45(1):192-196.

      摘要 (837) HTML (153) PDF 0.00 Byte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一种更加环保的镁合金化学镀镍前处理工艺,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对比研究了三种不同的酸洗活化工艺对镁合金化学镀镍的影响。其中通过开路电势-时间(OCP-t)曲线解释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导致不同沉积速度的原因。采用SEM、EDX和XRD分析发现,三种工艺所得镀层均为高磷合金镀层(P含量约为11%),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结构比较接近。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采用H3PO4+HNO3酸洗,K4P2O7和NH4HF2分别活化的前处理工艺所得镀层耐蚀能力略优于传统工艺镀层。新工艺酸洗液对镁合金存在横向的刻蚀作用,可增强镀层与基底间的机械咬合作用,使得镀层的结合力更强。

    • CVD Ta/W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6, 45(1):197-201.

      摘要 (1611) HTML (160) PDF 0.00 Byte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温拉伸实验,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研究了影响CVD法制备的Ta/W层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W体积分数,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均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W体积分数为13%的复合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塑性。能够有效提高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和塑性的热处理制度为1600℃×2h,且热处理主要通过改变复合材料的晶粒大小及界面扩散层厚度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

    • 电脉冲热处理对网篮组织热轧TC4力学性能和绝热剪切特性的影响

      2016, 45(1):202-206.

      摘要 (1517) HTML (108) PDF 0.00 Byte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PS设备对网篮组织热轧TC4进行电脉冲热处理,研究了电脉冲热处理对TC4力学性能和绝热剪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脉冲热处理对TC4的静态压缩强度、塑性和动态压缩屈服强度无明显影响,对TC4的绝热剪切临界破坏应变和绝热剪切破坏前材料的单位体积吸收功有显著影响,经900℃热处理后,TC4的绝热剪切临界破坏应变和单位体积吸收功均达到最大值,与未热处理的热轧TC4相比分别提高了57%和42%,表明TC4的绝热剪切敏感性显著降低。微观分析表明,电脉冲处理可调节TC4的原始β晶粒尺寸、集束尺寸和板条宽度等细节组织特征,经900℃电脉冲热处理后,热轧TC4的原始β晶粒尺寸显著细化,β转变组织集束尺寸增大,α板条宽度保持不变。

    • 金属铁掺杂的LiMnPO4/C制备研究及电化学性能

      2016, 45(1):207-211.

      摘要 (724) HTML (151) PDF 0.00 Byte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固相法,在LiMnPO4晶格中引入铁离子合成LiFexMn1-xPO4/C固溶体提高其电化学性能,以酚醛树脂作为还原剂和碳源,通过确定Fe和Mn比例来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合成的LiFexMn1-xPO4/C颗粒均具有相似的类球形形貌,颗粒尺寸300~500nm,分布均匀。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电化学性能、可逆容量及倍率性能随M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Fe2 /Fe3 和Mn3 /Mn2 的氧化还原电位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充放电测试LiFexMn1-xPO4/C电化学性能可知,当x=0.5、600℃煅烧10h合成的LiFe0.5Mn0.5PO4/C样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0.1C放电容量147.3mAh/g;2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放电容量从115.2mAh/g降为112.7mAh/g,容量保持率为97.8%,材料在该倍率下能很好地发挥其电化学性能;10C倍率经过2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有89.6%。

    • 烧结温度对Ti3AlC2/ZA27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016, 45(1):212-216.

      摘要 (812) HTML (163) PDF 0.00 Byte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Ti3AlC2粉和锌铝合金ZA27粉作为原料,采用行星球磨混料加气氛保护烧结工艺制备了Ti3AlC2颗粒增强ZA27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维氏硬度、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增大, 且在870?C时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92MPa和324MPa。该温度下Ti3AlC2与ZA27之间发生了微弱的化学反应,有利于改善基体与颗粒增强相之间的界面结合效果。

    • 丝素蛋白-金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稳定性研究

      2016, 45(1):217-221.

      摘要 (841) HTML (156) PDF 0.00 Byte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与再生丝素蛋白复合得到了高度稳定的丝素蛋白-金纳米粒子(SF-Au NPs)体系。研究了SF-Au NPs在不同pH值以及KCl浓度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应用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对SF-Au NPs体系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F-Au NPs在3~11的pH范围内及50~1000 mM的KCl溶液中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柠檬酸钠和牛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粒子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SF-Au NPs的稳定性主要与丝素蛋白空间阻隔效应有关。本文报道的制备方法简单、高效、成本低,SF-Au NPs体系有望在生物医学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 NiAl-W共晶定向凝固组织控制与W介纳米丝形貌

      2016, 45(1):222-226.

      摘要 (1426) HTML (149) PDF 0.00 Byte (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300 K/cm 的温度梯度条件下,实施不同抽拉速率下的NiAl-1.5at%W共晶合金定向凝固,分析研究抽拉速率对W纤维相相间距、纤维相尺寸的影响规律,并使用盐酸双氧水溶液对NiAl基体进行选择性溶解,制备出当量直径小于500nm的钨纤维丝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抽拉速率的增大,W纤维相截面形状圆度增加, W纤维相相间距和W纤维相截面当量直径均减小,两者的比值在6.12到7.54之间,经选择性溶解获得W纤维具有多样的三维形貌,呈现出薄带状、珍珠串状和搭接状,发现其形貌与抽拉速率有关。

    • 碳化钨模仁表面沉积Re-Ir抗高温黏连性涂层研究

      2016, 45(1):227-231.

      摘要 (823) HTML (144) PDF 0.00 Byte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精密(纳米精度)模仁是模造技术制备玻璃镜片的核心部件,而模仁表面的保护涂层则决定着模仁的使用寿命及玻璃制件的成型质量与成本。本研究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WC模仁基材表面分别镀制Re、Ir单层膜及Re/Ir复合多层膜三种膜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轮廓仪、X射线衍射仪以及纳米压痕仪等对所制备涂层的表面形貌、结构以及涂层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同时采用高温润湿角测量仪结合常用的镜头玻璃硝材D-ZK3与模仁进行高温浸润测试。结果表明,涂覆三种膜系后模仁力学性能及抗玻璃高温黏连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Re/Ir多层膜系综合性能优于Re和Ir单层膜系,在延续基材表面精度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模仁表面硬度及弹性模量,高温状态下与玻璃硝材浸润性明显减弱,接触界面未观察到元素互扩散现象,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

    • AgSnO2电触头材料二步烧结工艺的研究

      2016, 45(1):232-235.

      摘要 (813) HTML (148) PDF 0.00 Byte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AgSnO2电触头材料的二步烧结工艺。通过讨论预烧温度、预烧时间和升温速率对AgSnO2电触头材料性能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的预烧温度和时间为700℃?.5h, 最佳升温速率是预烧前15K/min, 预烧后3K/min。对二步烧结工艺与常用一次烧结工艺制备的AgSnO2电触头材料的性能与显微组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步煅烧工艺提高了AgSnO2粉体烧结活性,促进了粉末在高温烧结阶段的致密化,最终大大改善了AgSnO2烧坯的显微组织,提高了其性能。

    • 茚虫威中间体合成用钯炭催化剂的载体研究

      2016, 45(1):236-239.

      摘要 (1817) HTML (177) PDF 0.00 Byte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茚虫威中间体催化加氢合成反应用钯炭催化剂的性能对比,考察了钯炭催化剂的载体和载体预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硝酸超声回流处理活性炭可以有效地去除活性炭中的杂质灰分,减小杂质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选择平均孔径大和比表面积高的活性炭为Pd/C催化剂载体可以获得较好的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 MgO对YAG透明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

      2016, 45(1):240-243.

      摘要 (801) HTML (154) PDF 0.00 Byte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空固相反应烧结技术制备了YAG透明陶瓷,测试了陶瓷素坯的热膨胀曲线,陶瓷样品的透过光谱及表面微结构。深入研究了MgO作为烧结助剂,其添加量对YAG透明陶瓷显微结构、光学透过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780℃下保温6小时,制备得到具有高透明度的YAG透明陶瓷。0.1 wt.%以上的MgO添加量有利于陶瓷的致密化,但由于第二相的产生及气孔不能排除,严重降低了陶瓷的光学质量;添加0.03 wt.%的MgO最有利于透明陶瓷的烧结,制备得到的陶瓷晶粒尺寸均一,约为10 μm,几乎无晶内及晶间气孔,其在1200 nm处的透过率约为82 %。

    • Co元素及凝固速度对La-Fe-Si系NaZn13型相及磁性能影响

      2016, 45(1):244-247.

      摘要 (817) HTML (155) PDF 0.00 Byte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熔体快淬法制备不同快淬速度的 La0.8Ce0.2(Fe11.5-xCox)Si1.5 (x=0、0.3、0.5、0.7) 合金条带,经过 1273 K 20 min 热处理,通过 X 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研究 Co 元素及凝固速度对La-Ce-Fe-Co-Si的相形成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 元素添加和快淬速度提高均有利于 NaZn13 型相的形成;Co 元素添加提高合金居里温度,减小磁滞,但是磁热性能有所降低;快淬速度提高导致合金的磁滞增大,但对磁热性能影响较小。

    • >评述
    • 高强度高电导铜银材料研究进展

      2016, 45(1):248-253.

      摘要 (1648) HTML (157) PDF 0.00 Byte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强度高电导铜银材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结构材料。 本文从材料的组织结构、强化机理、电导特性以及极塑变形制备技术制备超细晶铜银材料等方面综述了材料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揭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低温钛合金的研究进展

      2016, 45(1):254-260.

      摘要 (1287) HTML (161) PDF 0.00 Byte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因具有优异的低温综合性能,钛合金作为重要的低温工程材料而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概述了当前国际低温钛合金的应用现状,从α钛合金、α/β两相钛合金及β钛合金方面,综述了钛合金的低温变形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这三类不同相组分的钛合金的低温变形机制。从温度、合金成分、形变因素和显微组织方面,归纳总结了不同因素对钛合金低温塑性变形机制的影响。另外,还探讨了低温钛合金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新型综合性能更好的低温钛合金的设计和研发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