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2025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25青年编委专辑
    • 金属密封软金属和基体界面过渡层特征

      2025, 54(1):1-9.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473

      摘要 (36) HTML (29) PDF 3.09 M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带有软金属镀层的自紧式金属密封广泛应用于高温、低温、高压等复杂工况。研究软金属镀层和高温合金基体界面过渡层特征及结合强度对提升密封性能和金属密封工作全过程建模与简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软金属镀层材料及厚度组合下软金属和基体界面元素分布特征和镀层-基体结合强度。结果表明:软金属镀层厚度对GH4169-Cu、GH4169-Ag和Cu-Ag界面形貌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不同金属之间的过渡层厚度有影响;随着镀层厚度增加,该影响减弱,镀层厚度大于30 μm后,过渡层厚度稳定在2 μm左右。划格试验表明Cu、Ag和Cu-Ag复合镀层与基体GH4169均结合较好。软金属材料对过渡层特征和镀层划格试验后表面特征有显著影响。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Co含量对高熵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2025, 54(1):10-16.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07

      摘要 (5) HTML (12) PDF 2.58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水冷铜坩埚磁悬浮真空熔炼炉制备了(TiZrHf)50Ni30Cu20-xCox(x=2,4,6,at%)高熵高温形状记忆合金,并研究了Co含量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含量增加,合金晶粒尺寸减小。合金在铸态下主要由B19′和少量B2相组成,断口组织富含B19′相,而B2相几乎消失。增加Co含量和缩小试样尺寸(d)显著提升了合金的抗压强度和塑性,在d=2 mm时,(TiZrHf)50-Ni30Cu14Co6合金表现出最佳综合力学性能,抗压强度为2142.39±1.8 MPa,塑性为17.31±0.3%。压缩循环试验显示,随着压缩应变增加,(TiZrHf)50Ni30Cu14Co6合金的残余应变增大,但回复能力减弱。合金的超弹性回复能力不断增强,超弹性回复率从1.36%增至2.12%,残余应变率从1.79%增至5.52%,弹性回复率从3.86%增至7.36%,总回复率从74.48%降至63.20%。

      • 0+1
      • 1+1
      • 2+1
      • 3+1
      • 4+1
    • /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尺寸依赖的硬度及强化机制:分子动力学研究

      2025, 54(1):17-26.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13

      摘要 (6) HTML (4) PDF 1.86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卓越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墨烯的特征尺寸、分布和形态。然而,石墨烯尺寸/分布对力学性能及相关强化机制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在相同的石墨烯体积分数和分布条件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石墨烯片尺寸对复杂应力场下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硬度和变形行为的影响,并建立单晶铜和石墨烯完全覆盖的铜基复合材料的2种模型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强化效果随着石墨烯片尺寸的变化而变化。除了石墨烯位错阻挡效应和承载效应外,随着石墨烯片尺寸减小,变形机制依次从层错四面体、位错绕过、位错切过向位错形核变形机制转变。石墨烯片未完全覆盖铜基体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硬度甚至高于完全覆盖的复合材料。经分析,位错挤出机制和汤普森四面体钉扎位错机制提供了额外的强化效应。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TC4/Al 6063/Al 7075爆炸焊接复合板的微观结构分析:多尺度模拟与实验研究

      2025, 54(1):27-38.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04

      摘要 (6) HTML (4) PDF 3.62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轻质高强钛/铝合金由于材料属性差距悬殊导致复合困难。提出引入Al 6063中间层,通过爆炸焊接成功制备TC4/Al 6063/Al 7075三层复合板。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揭示了各结合界面微观特性。应用有限元方法-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FEM-SPH)方法与分子动力学(MD)方法相结合针对爆炸焊接结合界面多尺度下成形及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C4/Al 6063和Al 6063/Al 7075结合界面形貌平坦且存在小波纹,无明显缺陷和裂纹。两个结合界面附近均观察到晶粒细化现象,且TC4与Al 7075塑性变形程度均强于中间层Al 6063。FEM-SPH模拟得到的界面形貌特征与实验结果相近。MD模拟表明,界面元素扩散主要发生在卸载阶段,界面元素扩散厚度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相符。采用引入中间层爆炸焊接工艺可以有效地制备高质量钛/铝合金复合板,并为爆炸焊接结合界面提供了一种多尺度模拟思路。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时效对含铌不锈钢性能及焊后组织的影响

      2025, 54(1):39-49.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06

      摘要 (1) HTML (4) PDF 4.47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时效工艺对347H不锈钢析出相、力学性能、耐熔盐腐蚀性能和焊后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700 ℃时效400 h后,晶体内部会出现大量析出相;时效3000 h后,析出相数量增多,并大量聚集在晶界处;析出物有2种形态,其中粗大的析出物富含Cr,而较小的析出物以NbC为主。700 ℃时效30 min后,试样在室温和593 ℃时的屈服强度以及抗拉伸强度均升高,但延伸率降低。在565 ℃硝酸盐中的腐蚀结果表明,老化试样与原始试样的腐蚀产物相同,均为Fe2O3、Fe3O4、MgCr2O4、MgFe2O4、FeCr2O4和NaFeO2。原始试样中致密均匀、与基体结合较好的Fe3O4的比例高于时效试样,因此耐腐蚀性较好。在700 ℃时,时效时间对焊后组织无明显影响。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富铈稀土和Al-Ti-B复合添加对Al-Mg-Si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2025, 54(1):50-61.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427

      摘要 (3) HTML (5) PDF 6.08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富铈稀土与Al-Ti-B直接复合添加的方式对6061铝合金进行改性。结果表明,适量Al-Ti-B与Ce、La元素按照一定比例添加时能够发挥协同作用促使合金晶粒细化。同时Ce、La元素与Si等元素结合形成稀土相,改善析出相的形态及分布,减弱β-Fe相对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危害。当稀土含量过多时,一方面,本应该形成Mg2Si相的一部分Si元素会被过多的Ce、La元素抢夺而导致强化相减少,另一方面,较多数量或较大尺寸的稀土相容易成为裂纹源,不利于合金组织的改善和性能的提升。富铈稀土与Al-Ti-B复合添加的形式能够在保证合金强度的同时显著提升6061铸态合金的塑性。采用复合添加比例为Al-Ti-B:RE=2:1时,制备得到的新型6061-RE铝合金在铸态状态下和经过均匀化热处理后,平均延伸率相较原始6061铝合金分别增长了50%与45%,这有利于合金后续的变形加工。采用复合添加比例为Al-Ti-B:RE=2:1时,制备得到的该6061-RE铝合金经540 ℃/1 h固溶与180 ℃/5 h时效热处理后,析出大量针状 Mg-Si相,其平均极限抗拉伸强度与屈服强度分别达313.2与283.1 MPa,相较原始6061铝合金分别提升了12.3%与14.5%,平均延伸率提升了41%。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激光金属沉积Ti-6Al-4V钛合金在高周疲劳加载下的早期裂纹扩展行为

      2025, 54(1):62-75.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80

      摘要 (5) HTML (6) PDF 4.49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裂纹的萌生和早期扩展对材料的整体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激光金属沉积钛合金(LMD Ti64)在断裂早期的各向异性断裂行为,对3个不同方向的试样以及锻造试样进行了4点弯曲疲劳试验。结果表明,LMD Ti64具有各向异性的裂纹萌生和早期扩展行为:在垂直于沉积方向上,表现出比其余两个方向更好的疲劳抗性;裂纹的萌生位置和早期的扩展路径主要由U型缺口附近的微观结构主导;LMD Ti64具有典型的小裂纹效应,3个方向的早期裂纹扩展速度相似;受滑移系统的影响,LMD Ti64的扩展路径上频繁出现二次裂纹,这些二次裂纹通常与主裂纹呈60°角。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表明,LMD Ti64具有择优取向,表现为强//Z织构和//Z织构。当β柱状晶粒的方向发生翻转时,其晶体学取向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LMD Ti64在裂纹萌生和早期裂纹扩展过程中出现疲劳各向异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SiO2纳米颗粒/硅酸盐对TC4钛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

      2025, 54(1):76-83.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394

      摘要 (4) HTML (4) PDF 2.70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向偏铝酸钠基础电解液中加入SiO2纳米颗粒或硅酸钠制备了TC4钛合金微弧氧化膜。使用XRD、SEM、EDS、电化学工作站和摩擦磨损仪检测并分析了添加剂对膜层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纳米颗粒和硅酸钠的添加能够显著改善膜层的性能,膜层主要物相为金红石型和锐钛矿型TiO2α-Al2O3γ-Al2O3、Al2TiO5与SiO2。成膜过程中,SiO2纳米颗粒和硅酸钠的加入能有效增加膜层的厚度与致密度,同时具有优异物理性能的SiO2纳米颗粒可以直接沉积在放电通道处,大大提高了膜层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其中,添加SiO2纳米颗粒的膜层具有最优异的耐蚀性与耐磨性,腐蚀速率与平均摩擦系数最低分别为4.095×10-5 mm/a和0.30。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钼合金先进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2025, 54(1):94-108.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462

      摘要 (7) HTML (6) PDF 2.56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钨/钼合金因其高熔点、高强度等特性,在核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然而,其烧结性、加工性较差,在制造大尺寸或复杂形状零件时极为困难,因此开展钨/钼合金先进焊接技术研究非常必要。从钨/钼合金焊接缺陷和焊接工艺出发,介绍近年钎焊、放电等离子烧结扩散焊、电子束焊、激光焊等特种连接技术及合金掺杂处理应用于钨/钼合金异质连接的最新进展,同时指出钨/钼合金焊接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钨/钼合金各种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为钨/钼合金焊接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工程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Si对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影响

      2025, 54(1):109-117.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16

      摘要 (3) HTML (3) PDF 8.56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堆芯内奥氏体不锈钢的辐照促进应力腐蚀开裂(IASCC)是影响核反应堆服役安全和寿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奥氏体不锈钢的IASCC与辐照引起的Si在晶界富集有关。为探索晶界Si富集程度对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速率的影响,测量了Si含量不同的模型合金在320 ℃高温水中的裂纹扩展速率(CGR),深入分析了不同合金的裂纹扩展路径和断口形貌特征。研究发现,在含氧水环境中,含Si合金的CGR较高且对Si含量无明显依赖关系;而在含氢水化学环境中,随着Si含量的增加,CGR增加并达到在含氧水环境中的水平。应力腐蚀裂纹主要沿着大角度晶界扩展,而且Si含量越高,样品的裂纹尖端就越尖锐。晶界富集的Si在高温水中被氧化,生成的氧化膜易溶于水,导致晶界氧化膜的强度降低,在应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开裂,引起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上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W替代部分MoTi-Al-Mn-Mo合金耐磨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2025, 54(1):118-125.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30700

      摘要 (6) HTML (9) PDF 4.33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比测试了2种低成本、易变形的Ti-44Al-3Mn-0.8Mo(TMM)和Ti-44Al-3Mn-0.4Mo-0.4W(TMMW)合金(原子分数,%,下同)的耐磨性能和拉伸性能,分析了用0.4Mo-0.4W替代0.8Mo后对其耐磨性、显微硬度、拉伸性能以及显微组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W替代部分Mo使Ti-Al-Mn-Mo系合金的耐磨性能与显微硬度得到明显改善,且合金室温和高温拉伸强度有所提高,室温延伸率由0.75%提高至1.50%,高温延伸率稍有降低。对比发现,合金中W的β稳定作用要稍弱于Mo,W的替代使得合金组织中残存的βo相和γ相含量降低,α2相含量明显增加,片层组织含量提高,片层间距减 小。TMMW合金具有更高的显微硬度和更佳的耐磨性与W替代后合金组织、相构成变化有密切关系。W替代部分Mo后合金βo相含量减少、片层含量的提高及片层厚度的降低是合金具有更高拉伸强度和更优室温延伸率的主要原因。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选区激光熔化316L不锈钢bcc点阵结构的支柱尺寸差异对其抗压缩性能的影响

      2025, 54(1):126-133.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59

      摘要 (6) HTML (4) PDF 5.27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支柱尺寸差异对bcc点阵结构抗压缩性能的影响,在相同密度下,设计了5种不同支柱尺寸的bcc-x点阵结 构。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制备了316L不锈钢bcc-x点阵结构,使用材料塑性本构建立点阵结构准静态压缩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实验和模拟的结果表明:随着支柱比例因子x的增加,bcc点阵的抗压缩性能体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x大于1后,抗压性能对x更敏感。x为1时可获得最优的抗压性能,bcc-1的比刚度、比强度和比能量吸收分别为986.794 MPa·cm3·g-1、 25.084 MPa·cm3·g-1和11.731 J/g。与bcc-1相比,x的降低和增加都会破坏单元的对称性,且x越偏离1时,层间高应力区分布越不规律,结构的变形越易失稳。其中bcc-1.5的抗压性能最差,比刚度、比强度和比能量吸收相对于bcc-1分别降低了20.765%和12.265%和12.309%。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多层金属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特征数值计算研究

      2025, 54(1):134-146.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42

      摘要 (5) HTML (4) PDF 7.36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航空航天及兵器防护等领域技术与装备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加快轻质高强新型金属复合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多尺度数值计算方法探究了多层金属爆炸焊接复合材料界面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及界面原子尺度扩散行为及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层板材间动态碰撞角呈现初始阶段小幅升高,并在中间阶段保持稳定的变化规律。结合界面呈现明显的波纹结构特征,多层复合板结合界面处压力分布明显高于板材其他区域,且结合界面压力呈现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最下侧结合界面处有效塑性应变略高于其他3个结合界面。在不同速度微观尺度碰撞下,3个焊点处均发生了明显的原子扩散现象,随着冲击速度的减小,结合界面处原子扩散层厚度也随之减小,3个扩散层厚度范围分别为1.12~1.58 μm,1.8~2.55 μm和1.22~1.73 μm。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新型Ti-Al-Cr-Mo-Zr钛合金焊丝激光焊接头组织性能

      2025, 54(1):147-155.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36

      摘要 (7) HTML (3) PDF 5.42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优化Cr-Mo-Zr的协同作用机制开发了钛合金实心焊丝,选择具有均匀的熔滴受力状态、稳定的熔滴过渡形式的液桥过渡进行激光填丝焊,最终实现了20 mm厚Ti64钛合金板的优质焊接。经过观察和测试发现Ti-Al-Cr-Mo-Zr钛合金实心焊丝具有足够的挺度和松弛度,为后续的激光填丝焊接时光束与焊丝所需的精准对中和稳定送丝提供了保障;焊缝中大于10°的大角度晶界占比为97.8%,几何必要位错密度较低,小尺寸晶粒的占比较大,焊缝表现出总体取向性不强,织构不明显且分布随机,最大基面取向密度仅为12.66;焊接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为901 MPa,平均断后伸长率为21%,室温冲击韧性分布在29~33 J之间。自主开发设计的Ti-Al-Cr-Mo-Zr系钛合金实心焊丝对于获得强度和塑韧性协同优化的焊接接头具有重要的作用,为钛合金焊接结构长期安全服役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拨叉轴等离子焊接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2025, 54(1):156-170.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373

      摘要 (15) HTML (6) PDF 7.91 M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拨叉轴是手动变速箱、自动化手动变速箱和双离合变速箱中连接拨叉,调整齿轮啮合的重要零件。为研究拨叉轴等离子焊接过程中焊接变形、残余应力与焊接工艺参数的关系,基于ABAQUS仿真软件,采用温度-位移耦合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并选取双椭球热源模型,对焊板与叉轴焊接的应力场、变形及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完成了拨叉轴焊接工艺方案的优化,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优化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焊接变形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大有所减小,焊接速度在 2.5~3.0 mm/s区间时焊接变形量较小;变形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焊接残余应力同焊接电流、焊接速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峰值均分布在560 MPa左右,小于叉轴650 MPa的抗拉强度,存在局部的应力集中现象。整体看,残余应力主要分布在焊缝两端,变形主要发生在焊板,经过优化的模型两道焊缝热源温度峰值更加均衡,局部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略有下降。因此,模拟与实验结果可以为生产过程焊接质量的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复合添加SnMnAZ21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组织和 性能的影响

      2025, 54(1):171-183.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304

      摘要 (7) HTML (4) PDF 10.55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挤压态Mg-2Al-Zn(AZ21)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基体中少量复合添加低成本Sn(1%,质量分数)和Mn(0.5%,质量分数)元素对AZ21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在基体中复合添加Sn和Mn元素后,并未改变涂层中相的构成,涂层中主要为MgO、MgAl2O4和AlPO4相;涂层厚度和孔隙率稍有增加,厚度由8.49 μm增加到9.60 μm,孔隙率由5.05%增加到5.75%。通过干摩擦磨损实验、浸泡实验和电化学测试分别评估了基体和涂层的耐磨性和耐蚀性。结果表明,微弧氧化涂层明显改善了基体的耐磨性和耐蚀性。Sn和Mn的复合添加改善了涂层的耐磨性,但其涂层的耐蚀性有所下降,涂层的磨损率由3.53×10-5 mm3·(N·m)-1减小到2.993×10-5 mm3·(N·m)-1,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由3.14×10-6 A·cm-2增加 到4.18×10-6 A·cm-2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高塑性纳米准晶Mg-1.92Zn-0.34Y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2025, 54(1):184-190.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443

      摘要 (3) HTML (4) PDF 3.76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纳米准晶增强Mg-Zn-Y合金室温具有超高延伸率,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需进一步研究其热变形行为,为后续加工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本工作采用半固态+热挤压的复合工艺制备了含有纳米准晶颗粒的Mg-1.92Zn-0.34Y(质量分数,下同)合金,探究本合金在250、300和350 ℃温度和10-3、10-2和10-1 s-1应变速率条件下的高温变形机制,着重研究微量纳米准晶颗粒对Mg-1.92Zn-0.34Y合金热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固态+热挤压的复合工艺制备了高塑性纳米准晶Mg-1.92Zn-0.34Y合金,其室温下抗拉延伸率为44%±2.6%,抗拉强度为258±2.0 MPa,屈服强度为176±1.6 MPa。通过本构关系获得平均变形激活能达到271.7812 kJ/mol,其应力指数为6.7838;Mg-1.92Zn-0.34Y合金具有较好的热塑性,在研究条件下无失稳现象,表明纳米准晶颗粒能够强化其变形能力;最佳热加工区域是:330~350 ℃,10-3~10-2 s-1,即高温低应变速率区。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带气膜冷却孔热障涂层的氧化机理研究

      2025, 54(1):191-201.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432

      摘要 (3) HTML (5) PDF 9.85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带气膜冷却孔热障涂层中氧化机理不明确的问题,本工作利用飞秒激光加工热障涂层气膜冷却孔,观察了气膜冷却孔的微观形貌,对带孔热障涂层进行1000和1150 ℃条件下的静态氧化研究。带孔涂层经1000 ℃静态氧化实验后,热生长氧化物(thermally grown oxide,TGO)生长速率常数为0.372 μm2·h-1,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TGO厚度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经1150 ℃静态氧化实验后,带孔涂层TGO生长速率常数为1.26 μm2·h-1,略大于无孔涂层,氧化100 h后,陶瓷层和粘结层界面处的TGO厚度为11.610 μm,与无孔涂层接近。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带孔涂层陶瓷层和粘结层界面处的TGO生长速率显著提升,氧化进程加快。相同氧化温度条件下,气膜孔在短时氧化过程中加快了TGO的生长速率,对于TGO在100 h氧化后的厚度影响不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材料科学
    • Cr2O3涂层对硅基陶瓷型芯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润湿性及界面反应的影响

      2025, 54(1):202-208.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30706

      摘要 (3) HTML (8) PDF 4.39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多弧离子镀法在硅基陶瓷型芯表面制备Cr2O3涂层,借助高温原位座滴法实验研究了Cr2O3涂层对硅基陶瓷型芯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550 ℃接触后的润湿行为以及界面反应行为的影响,并利用SEM、EDS和XRD对界面反应后的界面形貌、元素分布以及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涂覆Cr2O3涂层的硅基陶瓷型芯上的润湿角为98.29°。高温合金熔体中Hf、Al与Cr2O3涂层反应,在高温合金底部生成HfO2、Al2O3以及游离的Cr。生成的Al2O3形成保护层阻止高温合金中活泼元素向界面扩散,但仍有少量高温合金熔体与失去涂层保护的硅基陶瓷基体发生反应,在界面处生成Al2O3以及游离的Si。生成的Cr、Si在界面处富集并在高温合金表面生成CrSi2;部分Si自高温合金表面向内部扩散,与W等难熔元素在高温合金近表面处形成(Mo,W,Re)5Si3。结果表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涂覆Cr2O3涂层的硅基陶瓷型芯上的润湿角相较于在未表面改性的硅基陶瓷型芯上的润湿角小,润湿性好。综合上述分析,在硅基型芯表面涂覆Cr2O3涂层有利于改善铸件局部位置的合金充型,但对界面反应控制效果有限。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α相对亚稳β钛合金Ti-5.5Cr-5Al-4Mo-3Nb-2Zr3.5% NaCl溶液中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2025, 54(1):209-217.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30681

      摘要 (2) HTML (3) PDF 7.30 M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一种亚稳β钛合金Ti-5.5Cr-5Al-4Mo-3Nb-2Zr,利用不同热处理方式获得3种具有不同α相的微观组织,利用SEM、TEM、电化学实验及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研究α相对该合金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50 ℃/6 h时效处理次生αs相粗化(组织编号:M1),经过两相区的790 ℃/0.5 h固溶处理形成粗大的初生αp相(组织编号:M2),经过790 ℃/0.5 h固溶处理与650 ℃/6 h时效处理同时存在粗大的初生αp相、细小的次生αs相(组织编号:M3)。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M3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相对最低为1.10×10-8 A/cm2,极化电阻相对最高为2.30×1010 Ω·cm2,其耐腐蚀性能最好,其次为M2,M1最差。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结果表明M3具有相对最低的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为5.0%,其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相对最低。该合金的应力腐蚀开裂机制为氢吸附促进位错运动和氢促进局部塑性变形的相互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Ti/Al微叠层复合板单向拉伸与胀形性能

      2025, 54(1):218-223.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30683

      摘要 (1) HTML (2) PDF 3.43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了Ti/Al微叠层复合板,其微观结构为Ti/TiAl3/Al层交替排列。采用单向拉伸与气压胀形实验对其高温单向拉伸变形行为与胀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 min热压复合板由于硬脆相TiAl3层较薄,表现出较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复合板高温变形时,裂纹出现钝化,阻碍其在TiAl3层中进一步扩展,使得复合板在600 ℃时表现出135%的伸长率和45%的极限胀形率。胀形球壳顶部区域,Ti层和Al层均发生较大程度形变,出现颈缩现象,Ti/Al界面呈现波浪状,TiAl3层破碎成岛状,空隙大部分被Al层填充而未形成裂纹。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Cs2F5Li3Li2S吸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2025, 54(1):224-231.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30716

      摘要 (1) HTML (8) PDF 3.52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锂硫电池(LSBs)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的阴极材料。然而,LSBs的循环使用会产生多硫化物(LiPSs),出现严重的“穿梭效应”,导致电池高度极化,电池性能受损,甚至产生安全问题,使得LSBs的应用仍然极具挑战性。本工作针对“穿梭效应”问题,利用结合能讨论了材料Cs2F5Li3对Li2S的吸附能力,即抑制其“穿梭”的能力。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通过CASTEP软件对Cs2F5Li3与Li2S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Cs2F5Li3对Li2S的结合能为 –2.53 eV。为了探究吸附的机理,计算分析了体相Cs2F5Li3、体相Li2S、Li2S(100)、Cs2F5Li3(001)以及Cs2F5Li3(001)-Li2S(100)的基本性质、电子结构和电荷转移。结果表明,结合能是由两切面结合后,F 2p和Li 1s2s、S 3p和Li 1s2s形成的离子 键,S 3p和F 2p之间形成的共价键,与体系内键的弛豫交换能量提供。切面后,Cs2F5Li3(001)比Cs2F5Li3有更强的化学活性,Li2S晶体由半导体性向金属性转变,Cs2F5Li3(001)-Li2S(100)体系金属性增加,导电性能更强,光电效应比Cs2F5Li3(001)更强。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Cs2F5Li3能够抑制因Li2S的扩散而带来的“穿梭效应”,有利于缓解Li2S导致的LSBs反应动力学缓慢、活性低、电池容量下降等问题,对提高锂硫电池的性能具有较强的理论参考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评述
    • 钛基植入材料的物理抗菌表面修饰

      2025, 54(1):84-93.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27

      摘要 (5) HTML (8) PDF 2.07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钛基植入体的感染是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挑战,特别是当植入体表面形成了生物膜之后。抗生素、金属纳米颗粒和抗菌肽等抗菌药物已经广泛用于治疗钛植入体的感染。然而,这些化学手段具有潜在的毒性、抗生素抗药性以及长效抗菌效果不足等缺点。因此,钛基植入体的物理抗菌表面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概述了不同的钛基生物材料表面仅依靠植入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如纳米拓扑结构)或外源性物理刺激(如光催化)对各种细菌的抗菌效果。影响物理抗菌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纳米拓扑结构的尺寸、形貌和密度以及细菌生长周期等。此外,对钛基植入材料不同物理抗菌表面的机理进行了总结。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核用钛合金辐照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5, 54(1):232-242.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29

      摘要 (7) HTML (5) PDF 4.91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钛合金因具有高比强度、低密度、耐腐蚀性、抗氧化性、高温稳定性以及低中子截面等特点,逐渐被用作船舶和空间核动力装置的关键部件。为提高钛合金抗辐照性能,推进钛合金在核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不少研究人员在钛合金辐照效应等关键问题研究上做出了很大努力。本文回顾了钛及钛合金在核领域的发展与辐照效应研究,全面综述了不同粒子辐照(中子、离子等)下,多种先进钛合金中辐照缺陷演变及相互作用机制,还总结了服役条件(温度、应力、辐照)对钛合金的硬度、拉伸、疲劳以及蠕变等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目前核用钛合金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钛合金辐照效应的研究方向和改善抗辐照性能的发展趋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非晶合金焊接研究进展

      2025, 54(1):243-253.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064

      摘要 (1) HTML (3) PDF 3.00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晶合金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但尺寸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而焊接技术可以突破其应用瓶颈。非晶合金焊接方法可分为液相焊接和固相焊接,两类方法焊接过程中非晶接头形成方式不同,有效避免晶化是获得高质量接头的关键,本文就非晶合金焊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归纳,综述了非晶合金/非晶合金焊接、非晶合金/晶态金属焊接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不同焊接方法获得完全非晶态焊件的特点与局限,同时本文还综述了非晶合金作为钎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非晶钎料的应用前景,并总结了提高非晶钎料钎焊接头力学性能的方法,继而对非晶合金焊接研究及发展提出了展望。关键词:非晶合金;焊接技术;非晶钎料;晶化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常用金属材料的低温摩擦学研究进展

      2025, 54(1):254-262.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484

      摘要 (4) HTML (15) PDF 4.14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航空工业、低温超导、氢能源动力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低温环境下装置运行可靠性需求的增加。低温会引起润滑剂的失效以及金属机械性能的恶化,由此引发的润滑问题日渐凸显,金属材料将面临低温下干摩擦的严峻服役环境。因而,材料卓越的摩擦磨损性能是确保机械设备在低温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低温下润滑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低温润滑失效以及金属韧脆性改变;介绍了目前金属材料常见的低温摩擦服役环境;重点介绍了低温下性能优异的钢材料、钛合金、铝合金和多主元合金材料,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钛及其合金表面固体粉末渗镀研究进展

      2025, 54(1):263-279.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40517

      摘要 (3) HTML (2) PDF 4.84 M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钛及钛合金由于硬度低、耐磨性差、高温抗氧化性能弱的特点限制了它在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固体粉末渗镀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钛及其合金的表面硬度、耐磨性以及高温性能。固体粉末渗镀温度、保温时间以及渗剂对渗层的形貌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碳元素和硼元素的渗入,可以显著提高其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而铝元素的渗入可以提高钛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同时增强渗层与基体的结合力。通过调整工艺可以制备多组元的渗层结构,从而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但目前仍存在渗硼层表面疏松、渗层与基体结合力较弱、多元固体粉末渗镀技术有待完善以及渗镀时间长、温度高等问题待解决。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高强钛合金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5, 54(1):280-292. DOI: 10.12442/j.issn.1002-185X.20230690

      摘要 (11) HTML (7) PDF 9.38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近/亚稳β钛合金为代表的高强钛合金具有高的比强度、良好的塑性加工性能、优异的淬透性以及可通过热处理强化获得强度-塑性-韧性匹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装备承力构件。激光选区熔化(SLM)作为钛合金增材制造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可以实现近净成形、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形等显著优势,成为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重点发展技术和前沿方向。本文围绕SLM成形原理和特点,从SLM成形高强钛合金经历极高加热/冷却速率以及独特的热循环历史出发,重点介绍了高强钛合金微观结构特征、相组成以及力学性能特点。总结了SLM高强钛合金热处理工艺种类及其主要影响规律,旨在为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匹配提供参考。最后,根据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了SLM成形高强钛合金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该领域可能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刊期浏览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