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主编寄语
相场方法基于金兹堡-朗道相变理论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连续变化的序参量,从而将尖锐界面问题转变为扩散界面问题,然后通过微分方程来描述具有特定物理机制的热力学势驱动的动力学过程,之后通过数值求解最终获得研究体系随时间变化的微观结构和演变规律。随着计算机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材料热力学数据和动力学理论的逐渐完备,相场模型在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模拟方面迅速发展,已经在材料的设计和研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相场方法在揭示复杂服役环境下材料的组织演变、力学性能、腐蚀失效、多铁性、介电击穿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从材料到结构件的全流程完整研究链、实现从“实验寻优”向“系统寻优”转变的关键因素。
征稿范围
相场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集成计算材料工程
相场方法在材料模拟中的应用
材料多尺度模拟技术研究
稿件要求:原创型研究论文或综述;经我刊同行评议后方可录用
时间安排
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4月30日
拟定出版日期:2025年9月30日
投稿网站
http://www.rmme.ac.cn/rmme/ch/index.aspx
投稿栏目
2025相场法-集成计算材料工程
联系电话
029-86231117
客座主编
赵宇宏,北京科技大学/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教育部共建铝镁材料研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新材料智能铸造先进成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凝固科学与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相场法-集成计算材料工程(PFM-ICME)论坛创建人。长期从事凝固时效相变多尺度研究和先进材料液态成型。致力于相场理论建模和液态成型工艺及装置,应用于凝固/时效组织调控、高性能材料设计、过程宏微观数智化及增材制造。在Sci Adv,Prog Mater Sci,npj Comput Mater,Acta Mater,MRS Bulletin,JMST,JMA,IJP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
客座编辑
张利军,男,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四青人才,曾获德国洪堡学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现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副秘书长、国际刊物Frontier in Materials副主编,Advanced Powder Materials等10种国内外刊物编委/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先进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领域研究工作。累计在Acta Materiali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广西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NFSOC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奖励。
施荣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获得者(2021年)。2014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7-2021年任美国劳伦斯礼佛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研究员;长期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设计、集成计算以及激光增材制造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共发表文章 100余篇(包括 24篇金属领域顶级期刊 Acta Materialia),论文引用次数达3700 余次,H-index: 34; 担任美国TMS会刊JOM长期学术顾问、材料信息学、JMST期刊青年编委等学术职务,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组织以相变、微观组织模拟以及增材制造为主题的研讨会并担任分会主席;获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论文奖、2015国际固态相变大会青年科学家等奖励。
黄厚兵,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相场模拟材料微结构演化,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6篇Science或Nature。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资助、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先后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学挑战计划、北京市“青年托举工程”等。担任“相场与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硅酸盐学会理事,Mater. Research Lett.青年编委。
洪子健,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宾州州立大学,2017-2020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8月起任职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受聘为“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材料学研究,包括相场模拟、机器学习等。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3000余次。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先进材料中心副主任。
邢辉,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相场方法的金属材料介观组织预测与调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通过建立类Stefan问题的普适扩散界面模拟方法,探索金属材料介观组织形成的共性科学问题,揭示材料界面动态结构的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规律,应用于合金定向凝固、激光增材制造、贵金属催化剂颗粒合成、金属腐蚀等领域,在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报上发表 SCI 索引论文 100 余篇,出版《计算物理学》教材一部,以第二完成人身份分别获得了 2019 年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和 2018 年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孙东科,男、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研究包括复杂流体流动、凝固过程模拟、介观数值方法、机器学习与融合计算等。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国防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在Acta Mater.、Appl. Phys. Lett.、Int. J. Heat Mass Transf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7篇。曾组织举办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及其应用会议、第2届相场与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会议、The 8th ICPNS(Seattle),获2018年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19年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
柳文波,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方向为核材料组织演变的相场模拟,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及界面控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任《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青年编委,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和成果奖各一项。